佛灭度后的七百年,在罽宾国,有一只恶龙王,名叫阿利那。这只恶龙经常兴风作浪,酿成灾害,危害百姓,恼害贤圣。罽宾国的人民,都非常害怕阿利那。
当时,国内有二千位阿罗汉,都想把这只恶龙驱逐出境。其中的一千位罗汉,以神通力,震动大地。又有五百位,放大光明。而其他的五百位罗汉打坐,入甚深禅定。每一位罗汉都想尽了办法,用尽了自己的神通力。但是这只恶龙却动也不动。
这时,罽宾国来了一位阿罗汉──祇夜多尊者。祇夜多尊者知道了这件事,就来到龙王住的地方,对恶龙三弹指,并说:“龙王!你现在就离开,不要住在这里。”
龙王听了,二话不说,马上掉头就走,一步也不敢停留。
当时,二千位罗汉,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很讶异地问祇夜多尊者:“尊者!你与我都是烦恼漏尽,得到解脱的阿罗汉。但是,我们各尽了自己最大的神力,都不能令阿利那龙,动一只指头。而为什么尊者,你只是三弹指,就令阿利那那只恶龙,走得远远的,乖乖地回到大海。”
尊者回答说:“我从凡夫已来,就很努力地持守净戒,甚至连突吉罗这样小小的戒律,都能持守得非常清净,和持守四重波罗夷净戒一样。”
佛法云:“一切清净慧,皆由禅定生。”想要启发内心的智慧,就必须修定,修定要有所成就,就必须持戒。
<楞严经>也提到:“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可见戒定慧三无漏学,是以戒为根本,能持守净戒,才能得到真正的禅定、智慧。
摘自<杂宝藏经>
舍身求法
久远劫前一位善根深厚的太子,名叫昙摩钳,他好乐善法,派人四处寻觅懂得佛法的善知识,却苦无所获。
忉利天王知道他的愿心,想试验他的发心是否坚固,于是化作凡人优塞来到王宫,表示能解佛法。太子得知立刻出迎,顶礼接足奉为上座。
“我这法世间希有难得,恐怕太子您不愿意付出代价!”优塞为难地说。太子立即表示不惜倾所有一切,只愿听闻佛法,解除烦恼痛苦。
优塞要求说:“那么请太子挖一大火坑,投身供养法宝,便能传授。”
昙摩钳毫不犹豫地命令侍卫,挖掘深坑,并燃火于坑中。国王臣民们,见太子为了听闻佛法牺牲身躯,便向他哀求:“请看在国家前途上不要牺牲自己,我们愿意做奴仆供优塞差遣。”
而太子却坚定的说道:“我累劫以来历经无数生死投转,以这色身在人道造贪瞋痴恶业,在畜生道受人鞭打负重、为人所食,在地狱一日间丧身无数,痛彻心髓,苦无间断。从未发心为法布施,今日此造业之身能供养法,实在是因缘殊胜,希望大众成就我上求佛道的愿心!”
优塞于是升座说法道:“常行于慈心,除去恚害想;大悲愍众生,矜伤为雨泪;修行大喜心,同己所得法;救护以道意,乃应菩萨行。”
太子闻后便奋身跃入火坑,但炽热的火坑却刹那间化成清凉的莲池,太子端坐于清净芬芳的莲台上。昙摩钳了达祸福无常、流转为苦的道理,为求真理为法忘躯,真是精进无畏的大菩萨!
摘自<贤愚经>
忉利天王知道他的愿心,想试验他的发心是否坚固,于是化作凡人优塞来到王宫,表示能解佛法。太子得知立刻出迎,顶礼接足奉为上座。
“我这法世间希有难得,恐怕太子您不愿意付出代价!”优塞为难地说。太子立即表示不惜倾所有一切,只愿听闻佛法,解除烦恼痛苦。
优塞要求说:“那么请太子挖一大火坑,投身供养法宝,便能传授。”
昙摩钳毫不犹豫地命令侍卫,挖掘深坑,并燃火于坑中。国王臣民们,见太子为了听闻佛法牺牲身躯,便向他哀求:“请看在国家前途上不要牺牲自己,我们愿意做奴仆供优塞差遣。”
而太子却坚定的说道:“我累劫以来历经无数生死投转,以这色身在人道造贪瞋痴恶业,在畜生道受人鞭打负重、为人所食,在地狱一日间丧身无数,痛彻心髓,苦无间断。从未发心为法布施,今日此造业之身能供养法,实在是因缘殊胜,希望大众成就我上求佛道的愿心!”
优塞于是升座说法道:“常行于慈心,除去恚害想;大悲愍众生,矜伤为雨泪;修行大喜心,同己所得法;救护以道意,乃应菩萨行。”
太子闻后便奋身跃入火坑,但炽热的火坑却刹那间化成清凉的莲池,太子端坐于清净芬芳的莲台上。昙摩钳了达祸福无常、流转为苦的道理,为求真理为法忘躯,真是精进无畏的大菩萨!
摘自<贤愚经>
不断布施供养不分别不心生后悔
舍卫城中有位提婆长者命终后,因为没有子嗣,所以他所留下的财宝便直接收入王宫。波斯匿王在查清提婆长者的财产后,急忙前往精舍,求见世尊。
佛陀见到波斯匿王神色匆匆,关心地问说:“大王,您今日为何如此急忙赶来精舍呢?”
波斯匿王回答:“世尊,舍卫城里有位名叫提婆的长者,今天往生了,因为没有继承人,我便派人去点算他的家产,准备收入国库,结果光是纯金就有八万斤,更不用说其他各类的财宝了。但是这位长者在世时,所吃的食物、所穿的衣服都很粗糙,所用的器物很简陋,乃至于所乘坐的车马都很瘦弱。”
佛陀说:“是啊,没有错。如果是悭贪的人得到大富财宝,不但自己不会享用,也不会分给父母、妻子与奴仆,更不会和朋友分享或供养沙门、婆罗门及有德行的贤者。但是如果是有智慧的人得到财宝,就会懂得广行布施、广修供养,不会吝惜。”
波斯匿王问:“世尊!这位提婆长者往生后将投生何处呢?”
佛陀告诉波斯匿王:“这位长者将堕到涕哭大地狱中。只要是断了善根的人,命终之后都将堕到涕哭地狱。”
波斯匿王又问:“提婆长者断了善根吗?”
佛陀回答:“是啊,大王!长者不但将过去生所修的福报都享尽了,而这辈子又如此悭贪,正是断了自己的善根啊。”
波斯匿王又问:“这位长者还有剩余些许的福报吗?”
佛陀说:“没有,这位长者没有丝毫剩余的福报。就像有一田主,若只是收成,却不继续播种,之后就会穷困。这位长者就是如此,只享用过去的福报,却没有继续培福、修福。这位长者今夜就会堕到涕哭地狱中。”
波斯匿王听到佛陀如此开示,感到既惊恐又难过,便问佛陀:“世尊啊,这位长者过去生做了什么功德而能生在豪富之家,却又不能自在地享用,也不继续修福呢?”
佛陀回答:“迦叶佛时代,舍卫城中有位长者拥有众多田产。在佛陀刚入灭的时候,一位证得辟支佛果的缘觉圣人到这位长者家托钵化缘,长者心想:‘遇到圣者出世是一件难得的因缘,我应该要布施供养。’于是便供养辟支佛饮食。之后,辟支佛即显神通从空中飞身而去。长者看到如此景象,心里发愿:‘希望以此供养功德,生生世世都能生在豪贵之家,不堕三涂恶道。’但是圣者离去后没多久,长者却心生后悔,又想:‘我不该供养饮食给那位修行人,拿去分赏给奴仆反而比较好。’当时那位长者不是别人,正是现在的提婆长者。因为他布施供养,并发愿世世不堕恶道、不乏财宝,所以这辈子不虞匮乏;但又因心生后悔,所以这辈子虽然财富充盈,仍然无法自在享用,也不给父母、兄弟、妻子、奴仆、朋友享用,更不会施与沙门、婆罗门和其他有德行的贤者。只会享用过去所修的福报,而不懂得再造福、培福。所以,大王啊!如果是有智慧的人,得到大富财宝之后,应该要广行布施、广修供养,无有吝惜,这样才是福报再增福报。”
波斯匿王说:“世尊!我现在在佛前发愿,从今以后,只要是沙门、婆罗门等,我必定供养。但若是修习外道的人前来托钵化缘,我就不布施供养了。”
佛陀告诉波斯匿王:“大王啊!千万不要这么想。要知道一切众生都是依靠饮食而得以生存,失去了饮食,便容易失去生命。”
佛陀于是说了一首偈子:“念当广惠施,终莫断施心,必当值圣贤,度此生死源。”
布施供养不应当起分别心,而行布施之后更不应心生后悔,如此念念不断地广行布施、广修供养,将来必能值遇圣贤,习得超脱生死的法门。
大王听闻佛陀的教诲,便向佛陀说:“世尊!我非常欢喜今日能听到如此的教诲。诚如您所说,一切众生都是依靠饮食而得以生存。从今以后,我当遵行教诲,没有吝惜、没有分别地广行布施。”随后欢喜顶礼佛陀离去。
摘自<增壹阿含经 / 卷十三>
佛陀见到波斯匿王神色匆匆,关心地问说:“大王,您今日为何如此急忙赶来精舍呢?”
波斯匿王回答:“世尊,舍卫城里有位名叫提婆的长者,今天往生了,因为没有继承人,我便派人去点算他的家产,准备收入国库,结果光是纯金就有八万斤,更不用说其他各类的财宝了。但是这位长者在世时,所吃的食物、所穿的衣服都很粗糙,所用的器物很简陋,乃至于所乘坐的车马都很瘦弱。”
佛陀说:“是啊,没有错。如果是悭贪的人得到大富财宝,不但自己不会享用,也不会分给父母、妻子与奴仆,更不会和朋友分享或供养沙门、婆罗门及有德行的贤者。但是如果是有智慧的人得到财宝,就会懂得广行布施、广修供养,不会吝惜。”
波斯匿王问:“世尊!这位提婆长者往生后将投生何处呢?”
佛陀告诉波斯匿王:“这位长者将堕到涕哭大地狱中。只要是断了善根的人,命终之后都将堕到涕哭地狱。”
波斯匿王又问:“提婆长者断了善根吗?”
佛陀回答:“是啊,大王!长者不但将过去生所修的福报都享尽了,而这辈子又如此悭贪,正是断了自己的善根啊。”
波斯匿王又问:“这位长者还有剩余些许的福报吗?”
佛陀说:“没有,这位长者没有丝毫剩余的福报。就像有一田主,若只是收成,却不继续播种,之后就会穷困。这位长者就是如此,只享用过去的福报,却没有继续培福、修福。这位长者今夜就会堕到涕哭地狱中。”
波斯匿王听到佛陀如此开示,感到既惊恐又难过,便问佛陀:“世尊啊,这位长者过去生做了什么功德而能生在豪富之家,却又不能自在地享用,也不继续修福呢?”
佛陀回答:“迦叶佛时代,舍卫城中有位长者拥有众多田产。在佛陀刚入灭的时候,一位证得辟支佛果的缘觉圣人到这位长者家托钵化缘,长者心想:‘遇到圣者出世是一件难得的因缘,我应该要布施供养。’于是便供养辟支佛饮食。之后,辟支佛即显神通从空中飞身而去。长者看到如此景象,心里发愿:‘希望以此供养功德,生生世世都能生在豪贵之家,不堕三涂恶道。’但是圣者离去后没多久,长者却心生后悔,又想:‘我不该供养饮食给那位修行人,拿去分赏给奴仆反而比较好。’当时那位长者不是别人,正是现在的提婆长者。因为他布施供养,并发愿世世不堕恶道、不乏财宝,所以这辈子不虞匮乏;但又因心生后悔,所以这辈子虽然财富充盈,仍然无法自在享用,也不给父母、兄弟、妻子、奴仆、朋友享用,更不会施与沙门、婆罗门和其他有德行的贤者。只会享用过去所修的福报,而不懂得再造福、培福。所以,大王啊!如果是有智慧的人,得到大富财宝之后,应该要广行布施、广修供养,无有吝惜,这样才是福报再增福报。”
波斯匿王说:“世尊!我现在在佛前发愿,从今以后,只要是沙门、婆罗门等,我必定供养。但若是修习外道的人前来托钵化缘,我就不布施供养了。”
佛陀告诉波斯匿王:“大王啊!千万不要这么想。要知道一切众生都是依靠饮食而得以生存,失去了饮食,便容易失去生命。”
佛陀于是说了一首偈子:“念当广惠施,终莫断施心,必当值圣贤,度此生死源。”
布施供养不应当起分别心,而行布施之后更不应心生后悔,如此念念不断地广行布施、广修供养,将来必能值遇圣贤,习得超脱生死的法门。
大王听闻佛陀的教诲,便向佛陀说:“世尊!我非常欢喜今日能听到如此的教诲。诚如您所说,一切众生都是依靠饮食而得以生存。从今以后,我当遵行教诲,没有吝惜、没有分别地广行布施。”随后欢喜顶礼佛陀离去。
摘自<增壹阿含经 / 卷十三>
力行八正道
印度阿那跋达多的水池边,住着一位已经一百二十岁的五通仙人,名“须跋陀罗”,能飞天、遁地、变大、缩小……等神通变化。
这夜,须跋陀罗梵志做了一个很不寻常的梦,梦中充满恐怖黑暗的景象:所有人失去了双眼,在暗夜中裸形而立;太阳堕在地上破裂开来,各大海水干涸枯竭;四周刮起猛烈刺骨的寒风,须弥山也不堪风势而破散倾颓。须跋陀罗全身汗毛直竖,惊恐不已,醒后冷汗涔涔,以为自己死期将至,好比天人寿命将尽,五衰现前,才有如此可怕的梦境。
这时,有位天人知道梵志心中的忧惧,于是从天而下告诉梵志:“你不要惊慌,此一梦境乃是圣者佛陀将于明日夜半入无余涅槃的预兆,与你的寿命无关。佛陀是彻底觉悟的圣人,有如三界明灯,宣扬究竟真实的道理,能令众生出离生死之苦,获得安稳快乐。”
须跋陀罗一心想见天人口中所说的大觉世尊,隔日便来到佛陀所在的拘夷那竭国。须跋陀罗看到侍者阿难于林中经行,便上前请求:“听说佛陀宣说的涅槃道法不同于其他人,并已准备于今夜入灭。我虽得神通,但心中仍有太多疑惑无人能解,请您让我晋见佛陀吧!”
阿难为难地说:“佛陀的色身虚弱疲极,不适合接受请法,请恕我不能放行。”
不死心的须跋陀罗连续请求了三次,都得到相同的回答。
在树林深处的佛陀听到他们的对话,派人传话给阿难:“让须跋陀罗到我面前来吧!他是我此世最后得度的弟子,随他上前自由提问。”
须跋陀罗来到佛陀的身边问讯就座,心想:“无数外道皆是舍离恩爱、财宝独身苦行,惟独瞿昙沙门能够得道,究竟是为什么呢?”
于是问佛陀:“在这阎浮提世界中,六师诸辈各个自称‘一切智人’,是真实或是虚诳?”
佛陀回答:“我十九岁出家,勤求佛道;三十岁成道,究竟解脱。数十年来弘扬佛法,广说毗尼,净戒、禅定、智慧悉皆具足。六师外道,心外求法,无有少分智,何况一切智!”
佛陀又说:“修行若不力行八正道,则无法漏尽烦恼,成道证果。须跋陀罗,我的教法即依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八种正确的道理而行,所以弟子中有得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圣人,不同其他外道的修习,终究无法成道证果。佛说法犹如狮子一吼,声震十方,百兽摄伏。”
须跋陀罗梵志当下心开意解,烦恼尽除,即证阿罗汉果。
摘自<大智度论 / 卷三>
这夜,须跋陀罗梵志做了一个很不寻常的梦,梦中充满恐怖黑暗的景象:所有人失去了双眼,在暗夜中裸形而立;太阳堕在地上破裂开来,各大海水干涸枯竭;四周刮起猛烈刺骨的寒风,须弥山也不堪风势而破散倾颓。须跋陀罗全身汗毛直竖,惊恐不已,醒后冷汗涔涔,以为自己死期将至,好比天人寿命将尽,五衰现前,才有如此可怕的梦境。
这时,有位天人知道梵志心中的忧惧,于是从天而下告诉梵志:“你不要惊慌,此一梦境乃是圣者佛陀将于明日夜半入无余涅槃的预兆,与你的寿命无关。佛陀是彻底觉悟的圣人,有如三界明灯,宣扬究竟真实的道理,能令众生出离生死之苦,获得安稳快乐。”
须跋陀罗一心想见天人口中所说的大觉世尊,隔日便来到佛陀所在的拘夷那竭国。须跋陀罗看到侍者阿难于林中经行,便上前请求:“听说佛陀宣说的涅槃道法不同于其他人,并已准备于今夜入灭。我虽得神通,但心中仍有太多疑惑无人能解,请您让我晋见佛陀吧!”
阿难为难地说:“佛陀的色身虚弱疲极,不适合接受请法,请恕我不能放行。”
不死心的须跋陀罗连续请求了三次,都得到相同的回答。
在树林深处的佛陀听到他们的对话,派人传话给阿难:“让须跋陀罗到我面前来吧!他是我此世最后得度的弟子,随他上前自由提问。”
须跋陀罗来到佛陀的身边问讯就座,心想:“无数外道皆是舍离恩爱、财宝独身苦行,惟独瞿昙沙门能够得道,究竟是为什么呢?”
于是问佛陀:“在这阎浮提世界中,六师诸辈各个自称‘一切智人’,是真实或是虚诳?”
佛陀回答:“我十九岁出家,勤求佛道;三十岁成道,究竟解脱。数十年来弘扬佛法,广说毗尼,净戒、禅定、智慧悉皆具足。六师外道,心外求法,无有少分智,何况一切智!”
佛陀又说:“修行若不力行八正道,则无法漏尽烦恼,成道证果。须跋陀罗,我的教法即依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八种正确的道理而行,所以弟子中有得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圣人,不同其他外道的修习,终究无法成道证果。佛说法犹如狮子一吼,声震十方,百兽摄伏。”
须跋陀罗梵志当下心开意解,烦恼尽除,即证阿罗汉果。
摘自<大智度论 / 卷三>
布施修福
从前,佛陀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位容貌庄严、名为悉鞞梨的天人,前来礼拜佛陀。他身上散发出来的耀眼光辉,令入夜后的精舍大放光明。
天子说道:“天人衣食无缺,自在快乐地享受福报,有些世间人也是如此。为什么这些天上及世间的人能够常享福报呢?”
佛陀说:“想要在今世、后世所到之处,皆能常享福报,应当舍除悭贪,以欢喜、平等、无所得之心广行布施,如此便能生生世世安享福报。”
天子对佛陀说:“世尊所言极是!”接着又说:“世尊,我自知过去生中有一世曾为国王,名为悉鞞梨。当时,我于国内四周城门及城内各处要道广行布施,广修福报。事后,王后对我说:‘大王能够广行布施,可是我想修福却无能为力。’我告诉她:‘我在东门所作的布施功德,都归属于你。’王子也对我说:‘父王!您布施修福,母后亦如是,我无法像您一样行大布施,但希望能依您之力修得一些福报。’我说:‘那么,我在南城门所做的功德就让给你吧!’过了不久,大臣、将士及百姓们,也陆续来对我说同样的事情,于是我便将其他城西、城北及城内四处所作之功德皆各归属于他们,自己不留下任何功德。
之后,替我实行布施的臣子也来求见,对我说:‘大王!您在国内各地布施的处所,都已让给王后、王子、大臣、将士及百姓们,您已没有可以布施修福的地方了!’我回答说:‘既然如此,你就去将边境各国应该进贡的岁收财物,带一半回来归于国库,另一半留在当地布施给民众。’臣子如是照办。”
天子说:“长久以来,我始终如此布施修福,因此能够获得殊胜的福报,享受快乐如意的生活,无有穷尽。这些点点滴滴累积的福德、善果,都汇聚到功德海中,如同将恒河、耶蒲那、萨罗由、伊罗跋提及摩醯五大河汇集成一条广大的河流,这条大河的河水超过百千万亿斗斛,无人能够测量。我所作的一切功德及所感召的福德果报,也汇集到大功德海中,如同此河一般深广无边,不可称量。”
悉鞞梨天子说完后,欢喜顶礼佛陀而后离去。
摘自<杂阿含经 / 卷三十六>
天子说道:“天人衣食无缺,自在快乐地享受福报,有些世间人也是如此。为什么这些天上及世间的人能够常享福报呢?”
佛陀说:“想要在今世、后世所到之处,皆能常享福报,应当舍除悭贪,以欢喜、平等、无所得之心广行布施,如此便能生生世世安享福报。”
天子对佛陀说:“世尊所言极是!”接着又说:“世尊,我自知过去生中有一世曾为国王,名为悉鞞梨。当时,我于国内四周城门及城内各处要道广行布施,广修福报。事后,王后对我说:‘大王能够广行布施,可是我想修福却无能为力。’我告诉她:‘我在东门所作的布施功德,都归属于你。’王子也对我说:‘父王!您布施修福,母后亦如是,我无法像您一样行大布施,但希望能依您之力修得一些福报。’我说:‘那么,我在南城门所做的功德就让给你吧!’过了不久,大臣、将士及百姓们,也陆续来对我说同样的事情,于是我便将其他城西、城北及城内四处所作之功德皆各归属于他们,自己不留下任何功德。
之后,替我实行布施的臣子也来求见,对我说:‘大王!您在国内各地布施的处所,都已让给王后、王子、大臣、将士及百姓们,您已没有可以布施修福的地方了!’我回答说:‘既然如此,你就去将边境各国应该进贡的岁收财物,带一半回来归于国库,另一半留在当地布施给民众。’臣子如是照办。”
天子说:“长久以来,我始终如此布施修福,因此能够获得殊胜的福报,享受快乐如意的生活,无有穷尽。这些点点滴滴累积的福德、善果,都汇聚到功德海中,如同将恒河、耶蒲那、萨罗由、伊罗跋提及摩醯五大河汇集成一条广大的河流,这条大河的河水超过百千万亿斗斛,无人能够测量。我所作的一切功德及所感召的福德果报,也汇集到大功德海中,如同此河一般深广无边,不可称量。”
悉鞞梨天子说完后,欢喜顶礼佛陀而后离去。
摘自<杂阿含经 / 卷三十六>
善护口业
一日,佛陀与阿难到王舍城中托钵乞食,结束后走出城门,见到城门边有一个大深坑。
当时王舍城的人都把大小便弃置此坑,再加上雨水的累积,所以水坑污秽不堪。浊水中,有一只似人形却又多手多脚的虫,见到佛陀走来,便将头伸出水面,泪流满面地看着佛陀。佛陀见了,非常怜悯,回到耆阇崛山后,阿难问佛陀:“世尊!刚刚在王舍城外浊水中的虫,是造了什么样的恶业?又何时才能解脱呢?”
佛陀告诉阿难及大众:“过去无量劫时,有佛出现于世教化众生。佛涅槃后,于像法中有一婆罗门造立僧房,供养僧众。当时有居士送酥油来,维那法师因为前来挂单的僧人过多而心生瞋恚,就把酥油藏起来,不分给其他来挂单的僧众。挂单比丘于是问:‘为何不分给我酥油呢?’
维那法师说:‘我常住在此,而你只是来此挂单的僧人,为何要分给你?’
挂单比丘说:‘但这是居士要供养给现前僧的。’
维那法师便开口大骂:‘你怎么不去吃屎尿啊?为何要向我拿酥油!’因为这样的恶口,维那法师死后即投身为浊水中的虫,且无量劫都住在屎尿当中。”
佛陀告诫弟子们:“你们应当善护口业,因为恶口的过患比猛火还可怕。要常感恩父母、僧众的恩德,说柔软语、赞叹语,因为僧众是帮助我们出离三界的福田,而父母则是三界内最胜福田。僧众中,有成道证果的圣者,若能虔心供养,不仅能够得到人天福报,亦可成道证果。而父母,怀胎十月,辛苦哺育孩子,并给予教诲,提供学习的环境;孩子长大后若是出家修行,不仅自己得到解脱,也能令有缘大众解脱自在,可谓自利利他。因此,父母、僧众是两种最殊胜的福田,人天福报、解脱妙果,都是因为他们而得成就。”
佛说此经时,无量百千众生有成就初果乃至四果,亦有众生发愿成佛,或成就声闻、辟支佛果者,大众合掌礼佛右绕,欢喜而去。
摘自<大方便佛报恩经 / 卷三>
当时王舍城的人都把大小便弃置此坑,再加上雨水的累积,所以水坑污秽不堪。浊水中,有一只似人形却又多手多脚的虫,见到佛陀走来,便将头伸出水面,泪流满面地看着佛陀。佛陀见了,非常怜悯,回到耆阇崛山后,阿难问佛陀:“世尊!刚刚在王舍城外浊水中的虫,是造了什么样的恶业?又何时才能解脱呢?”
佛陀告诉阿难及大众:“过去无量劫时,有佛出现于世教化众生。佛涅槃后,于像法中有一婆罗门造立僧房,供养僧众。当时有居士送酥油来,维那法师因为前来挂单的僧人过多而心生瞋恚,就把酥油藏起来,不分给其他来挂单的僧众。挂单比丘于是问:‘为何不分给我酥油呢?’
维那法师说:‘我常住在此,而你只是来此挂单的僧人,为何要分给你?’
挂单比丘说:‘但这是居士要供养给现前僧的。’
维那法师便开口大骂:‘你怎么不去吃屎尿啊?为何要向我拿酥油!’因为这样的恶口,维那法师死后即投身为浊水中的虫,且无量劫都住在屎尿当中。”
佛陀告诫弟子们:“你们应当善护口业,因为恶口的过患比猛火还可怕。要常感恩父母、僧众的恩德,说柔软语、赞叹语,因为僧众是帮助我们出离三界的福田,而父母则是三界内最胜福田。僧众中,有成道证果的圣者,若能虔心供养,不仅能够得到人天福报,亦可成道证果。而父母,怀胎十月,辛苦哺育孩子,并给予教诲,提供学习的环境;孩子长大后若是出家修行,不仅自己得到解脱,也能令有缘大众解脱自在,可谓自利利他。因此,父母、僧众是两种最殊胜的福田,人天福报、解脱妙果,都是因为他们而得成就。”
佛说此经时,无量百千众生有成就初果乃至四果,亦有众生发愿成佛,或成就声闻、辟支佛果者,大众合掌礼佛右绕,欢喜而去。
摘自<大方便佛报恩经 / 卷三>
欲爱色身
佛在波罗奈国鹿野园中,与五百大比丘说法。佛陀开示大众:当思无常,于一切时一切处。若能常思无常,便能断除欲爱、色爱;若无色爱,则能尽断憍慢、无明。为什么这么说?现在告诉你们一段过去的因缘。
久远劫前,有一位辟支佛名为善目,相貌端正,面色如桃花,举手投足优雅庄严,不仅口中散发优钵花香,身体也有栴檀香味。
一天,善目搭着袈裟、持着钵,入波罗奈国乞食,来到一位大长者家门口,默然而立。长者的女儿看见门外有一位沙门,容貌殊特,庄严无比,而且身口发香,于是起了淫欲心,走到比丘面前,说道:“你的长相如此端庄,世间罕见,我虽是女人,但也相貌端正,可与你共成一对。而且,我家中富有,珍财宝贝无量,可供你享用。沙门的生活很艰苦吧?”
善目问:“你现在贪爱我身体的哪一处呢?”
长者女回答:“我喜欢你的眼睛,也喜欢你口出妙香,身体有栴檀香味。”
善目便以右手把眼睛挑出来放在左手,告诉长者女:“你贪爱的眼睛,就是这个!你看看这眼睛流着不净,就像臭秽的脓疮,也像水泡一样虚妄不实,欺骗着世人。眼、耳、鼻、口、身、意皆不坚固,皆是不真实的。嘴巴是盛装唾液的器具,不断流出不净之物;身体是积聚苦之器,其实只是白骨一堆,甚至上万虫于中寄居,如外表美好的瓶器,内装着种种污秽之物,这一切有什么好贪着的呢?你现在应该专心思惟这个法门,思惟眼、耳、鼻、口、身、意皆是不净,这色身虚幻不实、无常,欲爱之心自然就会灭除。”
长者女听了,心怀恐惧,赶紧向辟支佛顶礼忏悔:“从今以后,我再也不敢有这种不清净的欲念,我会好好改过。”
善目告诉长者女:“这不是你的错,是我过去的宿罪,必须承受这个形体,使人看到就起贪欲。要彻底地看清这无常不净的眼睛,它并不是我,一切是因缘和合的假有,缘起则有,缘灭则无,眼、耳、鼻、口、身、意皆如是,皆属空性。所以千万不要贪着色身,如能断除贪着,便能恒处安稳之处,不被情欲的波涛所袭卷,你一定要好好地学习。”
说完,善目就升上空中,现十八种神变后离开。
当下,长者女就依这个法门,在闲静处专心思惟,证得四无量心,后来往生之后,生到梵天。听完这段因缘,比丘们皆有深刻体会,欢喜奉行如来的教诲。
摘自<增一阿含经 / 卷三十二>
久远劫前,有一位辟支佛名为善目,相貌端正,面色如桃花,举手投足优雅庄严,不仅口中散发优钵花香,身体也有栴檀香味。
一天,善目搭着袈裟、持着钵,入波罗奈国乞食,来到一位大长者家门口,默然而立。长者的女儿看见门外有一位沙门,容貌殊特,庄严无比,而且身口发香,于是起了淫欲心,走到比丘面前,说道:“你的长相如此端庄,世间罕见,我虽是女人,但也相貌端正,可与你共成一对。而且,我家中富有,珍财宝贝无量,可供你享用。沙门的生活很艰苦吧?”
善目问:“你现在贪爱我身体的哪一处呢?”
长者女回答:“我喜欢你的眼睛,也喜欢你口出妙香,身体有栴檀香味。”
善目便以右手把眼睛挑出来放在左手,告诉长者女:“你贪爱的眼睛,就是这个!你看看这眼睛流着不净,就像臭秽的脓疮,也像水泡一样虚妄不实,欺骗着世人。眼、耳、鼻、口、身、意皆不坚固,皆是不真实的。嘴巴是盛装唾液的器具,不断流出不净之物;身体是积聚苦之器,其实只是白骨一堆,甚至上万虫于中寄居,如外表美好的瓶器,内装着种种污秽之物,这一切有什么好贪着的呢?你现在应该专心思惟这个法门,思惟眼、耳、鼻、口、身、意皆是不净,这色身虚幻不实、无常,欲爱之心自然就会灭除。”
长者女听了,心怀恐惧,赶紧向辟支佛顶礼忏悔:“从今以后,我再也不敢有这种不清净的欲念,我会好好改过。”
善目告诉长者女:“这不是你的错,是我过去的宿罪,必须承受这个形体,使人看到就起贪欲。要彻底地看清这无常不净的眼睛,它并不是我,一切是因缘和合的假有,缘起则有,缘灭则无,眼、耳、鼻、口、身、意皆如是,皆属空性。所以千万不要贪着色身,如能断除贪着,便能恒处安稳之处,不被情欲的波涛所袭卷,你一定要好好地学习。”
说完,善目就升上空中,现十八种神变后离开。
当下,长者女就依这个法门,在闲静处专心思惟,证得四无量心,后来往生之后,生到梵天。听完这段因缘,比丘们皆有深刻体会,欢喜奉行如来的教诲。
摘自<增一阿含经 / 卷三十二>
色身免不了病让心不生病
佛陀在拔祇国尸牧摩罗山鬼林的鹿园弘法时,一位名为那忧罗公的长者前来顶礼佛陀,并且禀告佛陀:“我现在年老多病,非常忧恼,祈愿佛陀开示,让我们获得永恒的安稳。”
佛陀开示长者:“如你所言,这色身有许多病痛,怎能依靠!不过就是个臭皮囊。你应该晓得,有些人只知道依靠这个色身,享受短暂的快乐,实在是愚痴,有智慧的人是不会这样的。所以,心生病了,就要治心,你应当要学习这个道理。”
长者听了开示,恭敬顶礼佛陀后离去。长者心想:“舍利弗尊者的住所离这儿不远,我可以到那里去请教尊者佛陀所开示的意义。”
这时,舍利弗尊者正坐在树下打坐,那忧罗公来到尊者面前,顶礼后退坐一旁。
舍利弗尊者问长者说:“你的容貌和悦,整个人看来安详舒泰,一定有什么因缘。请问你先前是到佛陀那里聆听开示吗?”
长者回答:“是啊!我之所以看起来祥和愉悦,正是因为刚才听了佛陀的甘露法语,所以身心清凉。”
舍利弗尊者问:“请问您听到什么甘露法语,滋润了你的心灵?”
长者说:“我请示佛陀,自己年老多病,非常痛苦,希望能听闻佛陀开示,获得安稳。佛陀开导我说:‘色身有许多病痛,怎能依靠!不过就是个臭皮囊。有些人只知道依靠这个色身,享受短暂的快乐,却要遭受无尽的痛苦。由此体认,虽然色身避免不了病痛,但我们可以让心不生病。’”
舍利弗尊者又问:“您有进一步请示佛陀什么是‘身有病、心无病’吗?”
长者回答:“我没有继续详问。尊者您一定了解其中的道理,希望您能慈悲开示。”
舍利弗尊者说:“凡夫不亲近圣人,不听受圣人的教导,不顺从圣人的训诲,也不亲近善知识,不跟随善知识一起学习。他们把地、水、火、风四大暂时聚合的色身,当作是永恒不变、独一无二、拥有主控权的自己。认为色身是我的、我就是这个色身。然而色身衰老病变,各个器官机能无时不在变化,在这当中执着有我,就会愁忧苦恼。痛的感受、想法、心念、意识都执着有我。色、受、想、行、识之五蕴和我融合在一起,密不可分。然而五蕴分分秒秒都在生灭变化中,执着有我,就有许多愁忧苦恼,像这样就是‘身有病、心亦有病。’”
长者问舍利弗尊者说:“怎样才能使身有病而心无病呢?”
舍利弗尊者回答:“长者,我们应向圣贤请教修行的法门,多亲近善知识,多跟善知识一起学习。他们不会把这个四大、五蕴暂时聚合的色身,当作是永恒不变、独一无二、拥有主控权的自己。也不认为色身是我的,我就是这个色身。虽然色身会衰老病变,各个器官机能无时不在变化,但我不在其中,所以不会愁忧苦恼;不会把痛的感受、想法、心念、意识执着是我的,知道五蕴非实有,所以不应种种生灭变化而忧愁苦恼,像这样就是‘身有病而心无病’。所以,长者您应该如此学习:不执着四大假合的色身,也不执着虚妄不实的意识心,就能远离忧愁苦恼。”
那忧罗公听了舍利弗的开示,心开意解,欢喜奉行。
摘自<增壹阿含经 / 卷六>
佛陀开示长者:“如你所言,这色身有许多病痛,怎能依靠!不过就是个臭皮囊。你应该晓得,有些人只知道依靠这个色身,享受短暂的快乐,实在是愚痴,有智慧的人是不会这样的。所以,心生病了,就要治心,你应当要学习这个道理。”
长者听了开示,恭敬顶礼佛陀后离去。长者心想:“舍利弗尊者的住所离这儿不远,我可以到那里去请教尊者佛陀所开示的意义。”
这时,舍利弗尊者正坐在树下打坐,那忧罗公来到尊者面前,顶礼后退坐一旁。
舍利弗尊者问长者说:“你的容貌和悦,整个人看来安详舒泰,一定有什么因缘。请问你先前是到佛陀那里聆听开示吗?”
长者回答:“是啊!我之所以看起来祥和愉悦,正是因为刚才听了佛陀的甘露法语,所以身心清凉。”
舍利弗尊者问:“请问您听到什么甘露法语,滋润了你的心灵?”
长者说:“我请示佛陀,自己年老多病,非常痛苦,希望能听闻佛陀开示,获得安稳。佛陀开导我说:‘色身有许多病痛,怎能依靠!不过就是个臭皮囊。有些人只知道依靠这个色身,享受短暂的快乐,却要遭受无尽的痛苦。由此体认,虽然色身避免不了病痛,但我们可以让心不生病。’”
舍利弗尊者又问:“您有进一步请示佛陀什么是‘身有病、心无病’吗?”
长者回答:“我没有继续详问。尊者您一定了解其中的道理,希望您能慈悲开示。”
舍利弗尊者说:“凡夫不亲近圣人,不听受圣人的教导,不顺从圣人的训诲,也不亲近善知识,不跟随善知识一起学习。他们把地、水、火、风四大暂时聚合的色身,当作是永恒不变、独一无二、拥有主控权的自己。认为色身是我的、我就是这个色身。然而色身衰老病变,各个器官机能无时不在变化,在这当中执着有我,就会愁忧苦恼。痛的感受、想法、心念、意识都执着有我。色、受、想、行、识之五蕴和我融合在一起,密不可分。然而五蕴分分秒秒都在生灭变化中,执着有我,就有许多愁忧苦恼,像这样就是‘身有病、心亦有病。’”
长者问舍利弗尊者说:“怎样才能使身有病而心无病呢?”
舍利弗尊者回答:“长者,我们应向圣贤请教修行的法门,多亲近善知识,多跟善知识一起学习。他们不会把这个四大、五蕴暂时聚合的色身,当作是永恒不变、独一无二、拥有主控权的自己。也不认为色身是我的,我就是这个色身。虽然色身会衰老病变,各个器官机能无时不在变化,但我不在其中,所以不会愁忧苦恼;不会把痛的感受、想法、心念、意识执着是我的,知道五蕴非实有,所以不应种种生灭变化而忧愁苦恼,像这样就是‘身有病而心无病’。所以,长者您应该如此学习:不执着四大假合的色身,也不执着虚妄不实的意识心,就能远离忧愁苦恼。”
那忧罗公听了舍利弗的开示,心开意解,欢喜奉行。
摘自<增壹阿含经 / 卷六>
慈悲的舍利弗
古印度舍卫城中住着一位婆罗门,他天生聪颖灵敏、心思缜密,且拥有无数财宝,富可敌国,一生中几乎没有他想要而得不到的事物,城中的居民因而对他百般羡慕。
这听来似乎是件再好不过的事,但事实上,却是障碍他亲近佛法的最大原因。正因为他什么都有,因此,他总认为自己什么都不缺,自然不会想到因缘果报、植福培福的事。他常说:“布施是浪费金钱,行善是无益之举。”然而,过去生中他也曾亲近三宝用功修行,深植着宿世的善根,与佛法有甚深因缘,终于,他得度的因缘即将成熟。
一天正午,佛陀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在定中观察到这位婆罗门过去生曾积极布施行善,因此今生感得如此殊胜的果报,但假使他此世不改悭吝的恶习,命终必堕畜生、饿鬼、地狱,达千万年之久。舍利弗尊者不忍见到婆罗门将来流转恶道,求出无期,于是决定前往度化。
尊者当下现神足通,变现在婆罗门面前,手持瓦钵立定不动。此时,正坐下来准备用餐的婆罗门,见到突如其来的舍利弗尊者,勃然大怒,平时就看不起乞食行者的他正准备破口大骂时,忽然心生一计--他要让这讨厌的出家众自讨没趣。
婆罗门随即转身坐下,像是没看到舍利弗尊者似的,既不驱逐也不表示欢迎,只自顾自地用餐。过了好一会儿,婆罗门吃饱之后,便将净手、漱口的水倒入舍利弗的钵中,并说:“这就是我要施舍给你的东西,你走吧!”
没想到,舍利弗尊者竟一点也不生气,反而慈悲地祝愿道:“愿您今日诚心的供养,使您百劫千生受无量福报。”说完,便转身离去。
婆罗门看着尊者渐行渐远的身影,心中竟不知怎地起了恐惧的念头,他一边踱步一边想着:“倘若这沙门将我的举动张扬出去,人们一定会认为我是个毫无恭敬之心的吝啬鬼。”婆罗门愈想愈不放心,于是决定派仆人去将舍利弗尊者追回来。
舍利弗尊者离去后,直接回到精舍,他思忖着:“我该如何运用这钵水,使施主得到最大的利益呢?”
舍利弗尊者真不愧是佛陀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行者,不一会儿,他便想出了一个再好不过的方法。舍利弗尊者蹲了下来,将钵中的水倒入泥地中混合均匀,再将和好的泥水取出,铺设在佛陀平时经行之处,并向佛陀禀报:“这位施主生性悭吝,只愿意布施些许的水,然而为了令他免堕三涂恶道,因此我将这钵水和泥,覆盖于您所经行的路上,使它发挥最大的效用。伏愿世尊慈悲,在这块地上行走,使这位婆罗门永生永世得大福报。”
佛陀听了,慈悯地接受舍利弗的要求,入正定在泥地上经行。
婆罗门派遣的仆人看到了整件事情的经过,深受感动,立即返回,向婆罗门具陈其事,并说:“至高无上的佛陀本为一国王子,如今他舍弃了人人称羡的转轮圣王之位,率领弟子披缁修行、持钵乞食,无非是为了让众生有修福报、增长善根的机会呀!实在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这些事。”
婆罗门听了,对于自己的恶行、恶念惭愧无比,于是带着全家大小一同到精舍,向佛陀求哀悔过,希望佛陀能原谅自己的愚痴。佛陀便为他们传授三皈依并慈悲开示,婆罗门当下化除了心中种种烦恼,得道证果。
摘自<杂譬喻经 / 卷下>
这听来似乎是件再好不过的事,但事实上,却是障碍他亲近佛法的最大原因。正因为他什么都有,因此,他总认为自己什么都不缺,自然不会想到因缘果报、植福培福的事。他常说:“布施是浪费金钱,行善是无益之举。”然而,过去生中他也曾亲近三宝用功修行,深植着宿世的善根,与佛法有甚深因缘,终于,他得度的因缘即将成熟。
一天正午,佛陀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在定中观察到这位婆罗门过去生曾积极布施行善,因此今生感得如此殊胜的果报,但假使他此世不改悭吝的恶习,命终必堕畜生、饿鬼、地狱,达千万年之久。舍利弗尊者不忍见到婆罗门将来流转恶道,求出无期,于是决定前往度化。
尊者当下现神足通,变现在婆罗门面前,手持瓦钵立定不动。此时,正坐下来准备用餐的婆罗门,见到突如其来的舍利弗尊者,勃然大怒,平时就看不起乞食行者的他正准备破口大骂时,忽然心生一计--他要让这讨厌的出家众自讨没趣。
婆罗门随即转身坐下,像是没看到舍利弗尊者似的,既不驱逐也不表示欢迎,只自顾自地用餐。过了好一会儿,婆罗门吃饱之后,便将净手、漱口的水倒入舍利弗的钵中,并说:“这就是我要施舍给你的东西,你走吧!”
没想到,舍利弗尊者竟一点也不生气,反而慈悲地祝愿道:“愿您今日诚心的供养,使您百劫千生受无量福报。”说完,便转身离去。
婆罗门看着尊者渐行渐远的身影,心中竟不知怎地起了恐惧的念头,他一边踱步一边想着:“倘若这沙门将我的举动张扬出去,人们一定会认为我是个毫无恭敬之心的吝啬鬼。”婆罗门愈想愈不放心,于是决定派仆人去将舍利弗尊者追回来。
舍利弗尊者离去后,直接回到精舍,他思忖着:“我该如何运用这钵水,使施主得到最大的利益呢?”
舍利弗尊者真不愧是佛陀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行者,不一会儿,他便想出了一个再好不过的方法。舍利弗尊者蹲了下来,将钵中的水倒入泥地中混合均匀,再将和好的泥水取出,铺设在佛陀平时经行之处,并向佛陀禀报:“这位施主生性悭吝,只愿意布施些许的水,然而为了令他免堕三涂恶道,因此我将这钵水和泥,覆盖于您所经行的路上,使它发挥最大的效用。伏愿世尊慈悲,在这块地上行走,使这位婆罗门永生永世得大福报。”
佛陀听了,慈悯地接受舍利弗的要求,入正定在泥地上经行。
婆罗门派遣的仆人看到了整件事情的经过,深受感动,立即返回,向婆罗门具陈其事,并说:“至高无上的佛陀本为一国王子,如今他舍弃了人人称羡的转轮圣王之位,率领弟子披缁修行、持钵乞食,无非是为了让众生有修福报、增长善根的机会呀!实在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这些事。”
婆罗门听了,对于自己的恶行、恶念惭愧无比,于是带着全家大小一同到精舍,向佛陀求哀悔过,希望佛陀能原谅自己的愚痴。佛陀便为他们传授三皈依并慈悲开示,婆罗门当下化除了心中种种烦恼,得道证果。
摘自<杂譬喻经 / 卷下>
恭敬佛法僧
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时,告诉诸比丘:过去世时,有一群仙人住在某一聚落旁的闲静处;同时,离聚落不远的地方,也住着一群天人和阿修罗,他们常常对阵打仗。
有一天,一位名叫毗摩质多罗的阿修罗王,除去身上的配饰,脱掉头上的天冠,拿下伞盖、刀剑,掩覆宝拂并脱下革履,走入仙人们所居住的地方。他一入门即东张西望,不但不顾仙人的存在,也不问讯,看完后就走了出去。
当时有一位仙人,远远地就看见毗摩质多罗除去身上的配饰,走进仙人居住的园林、环顾后又出来的景象。他告诉其他仙人说:“你们看,这是什么人啊?面露高傲之相,既没有威仪,也不像长者子,反倒像个粗人;卸下全身的配饰后,来到我们园林内东张西望,也不懂得问讯,完全无视于我们的存在。”
有人回答说:“他是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
于是这位仙人又说:“他并不是什么贤德之士,没有德行善性,亦无规矩,除去一切配饰,入园观看完后便走,也不懂得跟住在这里的仙人们作礼问讯。由此得知,天人会有所增长,阿修罗会愈来愈少。”
过了一阵子,天帝释提桓因也像阿修罗王一样,除去身上的各种配饰,走入仙人的住处,但他看到每位仙人都会亲切关心,还恭敬问讯,作礼后才走出园林。当时又被一位仙人目睹此景,他问其他仙人:“这是何方神圣啊?他走入我们园林,一脸谦恭祥和,其举止威仪不像粗汉,看似贵族,除去了身上的配饰,来到我们园林,一一问讯大众后才离去。”
此时有一位仙人答道:“他就是天帝释提桓因。”
这位仙人听到后即说:“他真是一位贤德之士,性情善良、美好,又有威仪、规矩,除去身上的配饰来到我们园林,作礼问讯后才离去。由此可知,天道之众将有所增长,阿修罗道者亦当减少。”
后来,阿修罗王听到仙人如此赞叹天人,起了瞋恚之心,愤怒不已。当时有仙人听说阿修罗王非常瞋怒,于是前往阿修罗王的住所,向他说了一首偈语:
“
仙人故来此,求乞施无畏,
如能施无畏,赐牟尼恩教。”
阿修罗王听了以后也以一首偈语回应:
“
于汝仙人所,无有施无畏,
违背阿修罗,习近帝释故,
于此诸无畏,当遗以恐怖。”
仙人听完后又说了一偈:
“
随行殖种子,随类果报生,
来乞于无畏,遗之以恐怖,
当获无尽畏,施畏种子故。”
仙人说完之后,就在阿修罗王面前凌跃虚空而逝。当天晚上,阿修罗王因惊恐而三度于睡眠中惊醒,作梦时还听到恶声警告:“天帝释提桓发动四种兵卒,将与阿修罗作一奋战。”
阿修罗王感到惊恐害怕,结果屡战屡败,因此被迫退回阿修罗宫。
此时,由于天帝释提桓因击退了阿修罗王,便前往仙人住所,至诚顶礼诸仙人,礼毕退于西单面着诸仙人朝东而坐。这时,东方起了一阵风,有位特异仙人随即说了一偈:
“
今此诸牟尼,出家来日久,
腋下流汗臭, 莫顺坐风下。
千眼可移坐,此臭难可堪。”
天帝释提桓因听到以后,也以偈答覆:
“
种种众香华,结以为华鬘,
今之所闻香,其香复过是。
宁久闻斯香,未曾生厌患。”
佛陀说完此段经过,告诉诸比丘:“天帝释提桓因能在三十三天当自在王,皆因他虔诚恭敬赞叹出家人,故有此果报。所以你们能正信出世功德,出家学道,应当恭敬修行之人,并且常常赞叹恭敬的德行。”
诸比丘闻佛所说,皆欢喜奉行。
摘自<杂阿含经 / 卷四十>
有一天,一位名叫毗摩质多罗的阿修罗王,除去身上的配饰,脱掉头上的天冠,拿下伞盖、刀剑,掩覆宝拂并脱下革履,走入仙人们所居住的地方。他一入门即东张西望,不但不顾仙人的存在,也不问讯,看完后就走了出去。
当时有一位仙人,远远地就看见毗摩质多罗除去身上的配饰,走进仙人居住的园林、环顾后又出来的景象。他告诉其他仙人说:“你们看,这是什么人啊?面露高傲之相,既没有威仪,也不像长者子,反倒像个粗人;卸下全身的配饰后,来到我们园林内东张西望,也不懂得问讯,完全无视于我们的存在。”
有人回答说:“他是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
于是这位仙人又说:“他并不是什么贤德之士,没有德行善性,亦无规矩,除去一切配饰,入园观看完后便走,也不懂得跟住在这里的仙人们作礼问讯。由此得知,天人会有所增长,阿修罗会愈来愈少。”
过了一阵子,天帝释提桓因也像阿修罗王一样,除去身上的各种配饰,走入仙人的住处,但他看到每位仙人都会亲切关心,还恭敬问讯,作礼后才走出园林。当时又被一位仙人目睹此景,他问其他仙人:“这是何方神圣啊?他走入我们园林,一脸谦恭祥和,其举止威仪不像粗汉,看似贵族,除去了身上的配饰,来到我们园林,一一问讯大众后才离去。”
此时有一位仙人答道:“他就是天帝释提桓因。”
这位仙人听到后即说:“他真是一位贤德之士,性情善良、美好,又有威仪、规矩,除去身上的配饰来到我们园林,作礼问讯后才离去。由此可知,天道之众将有所增长,阿修罗道者亦当减少。”
后来,阿修罗王听到仙人如此赞叹天人,起了瞋恚之心,愤怒不已。当时有仙人听说阿修罗王非常瞋怒,于是前往阿修罗王的住所,向他说了一首偈语:
“
仙人故来此,求乞施无畏,
如能施无畏,赐牟尼恩教。”
阿修罗王听了以后也以一首偈语回应:
“
于汝仙人所,无有施无畏,
违背阿修罗,习近帝释故,
于此诸无畏,当遗以恐怖。”
仙人听完后又说了一偈:
“
随行殖种子,随类果报生,
来乞于无畏,遗之以恐怖,
当获无尽畏,施畏种子故。”
仙人说完之后,就在阿修罗王面前凌跃虚空而逝。当天晚上,阿修罗王因惊恐而三度于睡眠中惊醒,作梦时还听到恶声警告:“天帝释提桓发动四种兵卒,将与阿修罗作一奋战。”
阿修罗王感到惊恐害怕,结果屡战屡败,因此被迫退回阿修罗宫。
此时,由于天帝释提桓因击退了阿修罗王,便前往仙人住所,至诚顶礼诸仙人,礼毕退于西单面着诸仙人朝东而坐。这时,东方起了一阵风,有位特异仙人随即说了一偈:
“
今此诸牟尼,出家来日久,
腋下流汗臭, 莫顺坐风下。
千眼可移坐,此臭难可堪。”
天帝释提桓因听到以后,也以偈答覆:
“
种种众香华,结以为华鬘,
今之所闻香,其香复过是。
宁久闻斯香,未曾生厌患。”
佛陀说完此段经过,告诉诸比丘:“天帝释提桓因能在三十三天当自在王,皆因他虔诚恭敬赞叹出家人,故有此果报。所以你们能正信出世功德,出家学道,应当恭敬修行之人,并且常常赞叹恭敬的德行。”
诸比丘闻佛所说,皆欢喜奉行。
摘自<杂阿含经 / 卷四十>
世间无法避免的五件事
一天,佛陀带领弟子们入舍卫城托钵,途中看到一名梵志望着自己田中已经成熟、可以采收的稻米,面露欢喜之情。
佛陀问同行的比丘们:“你们有看到那位梵志吗?”
众人皆点头后,佛陀即默然入城托钵。然而,当天夜晚下了一场大雹雨,梵志田中的稻全部受损,女儿也在当时往生,双重的打击令梵志愁忧悲苦,举国之内无人能让梵志停止哭泣。
隔日,众比丘至城中托钵时,听到梵志家发生的不幸,便回去禀告佛陀。没有多久,梵志也哭着来到精舍求见佛陀,请示解除悲苦的方法。
佛陀告诉梵志:“世间上有五件事情无法避免,也无法脱离:一、事物必会耗减,没有令其不耗减的方法。二、事物必会变灭,没有令其不变灭的方法。三、色身必会生病,不可能永无病苦。四、色身会渐渐衰老,想要让它不衰老也是不可能的。五、人最后都会死亡,没有人可以免除。世间人没有智慧,不了解佛法,见到这些耗减、变灭、老病死的现象时,就会愁忧苦恼,这是因为不了解真理。”
佛陀继续劝勉梵志:“不只有你家会有无常,世间都是如此,无常都在我们身边,怎能要求只有你可幸免?所以要以智慧观察这些无常现象,如果你因此而吃不下、不快乐,那你的冤家就会得意,而你的亲朋好友却会为你而忧愁;即使如此,这些无常之事也不可能回到像以前一样。所以,能够了解无常的道理,遇到变异、损失、老病死,也就不会难过悲伤了。”
于是佛陀为梵志说了一首偈语:
“
不以忧愁悲声,多少得前所亡?
痛忧亦无所益,怨家意快生喜。
至诚有慧谛者,不忧老病死亡,
欲快者反生恼,见其华色悦好。
飞响不及无常,珍宝求解不死,
知去不复忧追,念行至胜世宝。
谛知是不可追,世人我卿亦然,
远忧愁念正行,是世忧当何益?”
接着,佛陀为梵志说布施、持戒等种种法,梵志心开意解,心意调柔,如实知苦、集、灭、道四谛真理,便恭敬顶礼佛陀,并合掌说道:“我今已了解真理,从今以后皈依佛、法、僧三宝,奉行五戒,尽形寿不犯戒。”言毕,绕佛三匝,欢喜而去。
摘自<佛说义足经 / 卷一>
佛陀问同行的比丘们:“你们有看到那位梵志吗?”
众人皆点头后,佛陀即默然入城托钵。然而,当天夜晚下了一场大雹雨,梵志田中的稻全部受损,女儿也在当时往生,双重的打击令梵志愁忧悲苦,举国之内无人能让梵志停止哭泣。
隔日,众比丘至城中托钵时,听到梵志家发生的不幸,便回去禀告佛陀。没有多久,梵志也哭着来到精舍求见佛陀,请示解除悲苦的方法。
佛陀告诉梵志:“世间上有五件事情无法避免,也无法脱离:一、事物必会耗减,没有令其不耗减的方法。二、事物必会变灭,没有令其不变灭的方法。三、色身必会生病,不可能永无病苦。四、色身会渐渐衰老,想要让它不衰老也是不可能的。五、人最后都会死亡,没有人可以免除。世间人没有智慧,不了解佛法,见到这些耗减、变灭、老病死的现象时,就会愁忧苦恼,这是因为不了解真理。”
佛陀继续劝勉梵志:“不只有你家会有无常,世间都是如此,无常都在我们身边,怎能要求只有你可幸免?所以要以智慧观察这些无常现象,如果你因此而吃不下、不快乐,那你的冤家就会得意,而你的亲朋好友却会为你而忧愁;即使如此,这些无常之事也不可能回到像以前一样。所以,能够了解无常的道理,遇到变异、损失、老病死,也就不会难过悲伤了。”
于是佛陀为梵志说了一首偈语:
“
不以忧愁悲声,多少得前所亡?
痛忧亦无所益,怨家意快生喜。
至诚有慧谛者,不忧老病死亡,
欲快者反生恼,见其华色悦好。
飞响不及无常,珍宝求解不死,
知去不复忧追,念行至胜世宝。
谛知是不可追,世人我卿亦然,
远忧愁念正行,是世忧当何益?”
接着,佛陀为梵志说布施、持戒等种种法,梵志心开意解,心意调柔,如实知苦、集、灭、道四谛真理,便恭敬顶礼佛陀,并合掌说道:“我今已了解真理,从今以后皈依佛、法、僧三宝,奉行五戒,尽形寿不犯戒。”言毕,绕佛三匝,欢喜而去。
摘自<佛说义足经 / 卷一>
慧者无有瞋
有一次,佛陀在舍卫国祗桓精舍弘法时,一位名叫宾耆迦的年少婆罗门来到精舍,一见到佛陀就开始恶言恶语,瞋骂呵责佛陀。
这时,佛陀问宾耆迦:“如果是有吉星的好日子,你会宴请你的宗亲眷属吗?”
宾耆迦表示:“当然。”
佛陀又问:“如果这些宗亲不接受你的食物,你会怎么办?”
宾耆迦回答:“既然不接受这些食物,这些食物自然归我。”
佛陀告诉宾耆迦:“同理可证,你对我恶言恶语,如果我不接受,那这些话归给谁呢?”
宾耆迦听了,回答说:“这些道理我都知道,虽然你不接受,但我相赠与你,便是给你了。”
佛又问:“我没有接受你所赠予我的恶言恶语,你如何说是给了我呢?”
宾耆迦便问佛说:“为什么接受赠予就算是相互接受,不接受赠予,就不算相互接受?”
佛陀告诉宾耆迦:“如果你骂他,他也回骂你;你瞋心以对,他也以瞋心回敬你;你打他,他也打你;你起斗争,他也以斗争的方式来对付你,这就叫作相赠,对方接受,便是给了对方。反之,如果你骂他,他不理会你;你起瞋心,他不受你影响;你打他,他也不回应;你起斗争,他不跟你斗,这就叫做不相赠,对方没有接受,即是没有给予对方。”
宾耆迦再问:“佛陀!我曾听闻德高望重的长老婆罗门说过:‘佛陀是已成就圣果的圣人,如果在他面前辱骂他,他也不会瞋恨或忿怒。’如今佛陀因我的恶言恶语,起了瞋恚之心吗?”
这时,佛陀便说了一个偈子:
“
无瞋何有瞋,正命以调伏,
正智心解脱,慧者无有瞋。
以瞋报瞋者,是则为恶人,
不以瞋报瞋,临敌伏难伏。
不瞋胜于瞋,三偈如前说。”
宾耆迦听完佛陀的开示后,向佛陀至诚忏悔,表示自己太过愚痴,没有是非之心和善心,竟然在佛陀面前出言不逊,以恶言恶语来瞋骂、呵责佛陀。
佛陀慈悲接受宾耆迦的悔过,宾耆迦法喜充满,作礼而去。
摘自<杂阿含经 / 卷四十二>
这时,佛陀问宾耆迦:“如果是有吉星的好日子,你会宴请你的宗亲眷属吗?”
宾耆迦表示:“当然。”
佛陀又问:“如果这些宗亲不接受你的食物,你会怎么办?”
宾耆迦回答:“既然不接受这些食物,这些食物自然归我。”
佛陀告诉宾耆迦:“同理可证,你对我恶言恶语,如果我不接受,那这些话归给谁呢?”
宾耆迦听了,回答说:“这些道理我都知道,虽然你不接受,但我相赠与你,便是给你了。”
佛又问:“我没有接受你所赠予我的恶言恶语,你如何说是给了我呢?”
宾耆迦便问佛说:“为什么接受赠予就算是相互接受,不接受赠予,就不算相互接受?”
佛陀告诉宾耆迦:“如果你骂他,他也回骂你;你瞋心以对,他也以瞋心回敬你;你打他,他也打你;你起斗争,他也以斗争的方式来对付你,这就叫作相赠,对方接受,便是给了对方。反之,如果你骂他,他不理会你;你起瞋心,他不受你影响;你打他,他也不回应;你起斗争,他不跟你斗,这就叫做不相赠,对方没有接受,即是没有给予对方。”
宾耆迦再问:“佛陀!我曾听闻德高望重的长老婆罗门说过:‘佛陀是已成就圣果的圣人,如果在他面前辱骂他,他也不会瞋恨或忿怒。’如今佛陀因我的恶言恶语,起了瞋恚之心吗?”
这时,佛陀便说了一个偈子:
“
无瞋何有瞋,正命以调伏,
正智心解脱,慧者无有瞋。
以瞋报瞋者,是则为恶人,
不以瞋报瞋,临敌伏难伏。
不瞋胜于瞋,三偈如前说。”
宾耆迦听完佛陀的开示后,向佛陀至诚忏悔,表示自己太过愚痴,没有是非之心和善心,竟然在佛陀面前出言不逊,以恶言恶语来瞋骂、呵责佛陀。
佛陀慈悲接受宾耆迦的悔过,宾耆迦法喜充满,作礼而去。
摘自<杂阿含经 / 卷四十二>
于此自灭去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祇树林给孤独园弘法时,一位名叫吉离舍瞿昙弥的比丘尼,与其他比丘尼同住在王园精舍。早晨时,她们都会搭衣至舍卫城中托钵,回到精舍后则洗净双足,到安陀林中的树下禅修静坐。
当时魔王波旬知道了,便兴起恶念:“这位吉离舍瞿昙弥比丘尼,每天早晨都会到舍卫城中乞食。回到精舍后,便到安陀林中的树下静坐,一直到隔天早上都能定境现前,我可前去破坏梵行,阻其修道。”
于是魔王化作相貌庄严的男子,前往吉离舍瞿昙弥比丘尼静坐之处,说道:“你是不是丧子呢?为何满脸忧愁,独自坐在树下,为何不与我共享欢乐呢?”
吉离舍瞿昙弥比丘尼心想:“是谁来打扰我修行?是人?是鬼?”如此思惟后,便确定:“一定是魔王波旬想要扰乱我。”
于是说了一首偈子:
“
无边际诸子,一切皆亡失,
此则男子边,以度男子表。
不恼不愁忧,佛教作以作,
一切离苦爱,舍一切闇冥。
已灭尽作证,安隐尽诸漏,
已知如弊魔,于此自灭去。”
这时,魔王波旬心想:“唉!我的计谋失败了,吉离舍瞿昙弥比丘尼已知道我想要破坏她的梵行了。”于是离去,不再出现。
摘自<杂阿含经 / 卷四十五>
当时魔王波旬知道了,便兴起恶念:“这位吉离舍瞿昙弥比丘尼,每天早晨都会到舍卫城中乞食。回到精舍后,便到安陀林中的树下静坐,一直到隔天早上都能定境现前,我可前去破坏梵行,阻其修道。”
于是魔王化作相貌庄严的男子,前往吉离舍瞿昙弥比丘尼静坐之处,说道:“你是不是丧子呢?为何满脸忧愁,独自坐在树下,为何不与我共享欢乐呢?”
吉离舍瞿昙弥比丘尼心想:“是谁来打扰我修行?是人?是鬼?”如此思惟后,便确定:“一定是魔王波旬想要扰乱我。”
于是说了一首偈子:
“
无边际诸子,一切皆亡失,
此则男子边,以度男子表。
不恼不愁忧,佛教作以作,
一切离苦爱,舍一切闇冥。
已灭尽作证,安隐尽诸漏,
已知如弊魔,于此自灭去。”
这时,魔王波旬心想:“唉!我的计谋失败了,吉离舍瞿昙弥比丘尼已知道我想要破坏她的梵行了。”于是离去,不再出现。
摘自<杂阿含经 / 卷四十五>
灯光佛为未来佛授记
无数劫以前,灯光佛出现于世,至钵头摩大国度化,有大比丘众十六万八千人常随左右,全国上下都会前来供养。当时的国王提波延那以法治国,也常礼请佛陀一行入宫接受供养。
一日清晨,灯光佛带领诸比丘入城托钵。当时有一梵志之子名为弥勒,容貌端正,众中独出,犹如天人般庄严,不仅通晓经藏,亦明诸书咒术,天文、地理无所不知。梵志远远地看见灯光佛走来,发现佛陀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殊特庄严的相貌世所稀有,令人心生欢喜。思惟书籍所载,了知佛陀住世甚为难遇,所以发起善心,欲把握供养因缘。
这时,梵志手持五株花来到精舍,心想:“佛陀具有三十二相,希望我供养佛陀这五株花的功德,能见此三十二相。”
没想到,梵志最后只见得如来三十相,不见广长舌相及马阴藏相,于是心兴狐疑,而说了一首偈语:
“
闻有三十二,大人之相貌,
今不见二相,相好为具否?
颇有阴马藏,贞洁不淫乎?
岂有广长舌,舐耳覆面乎?
为我现其相,断诸狐疑结,
阴马及舌相,唯愿欲见之。”
于是,灯光佛即入三昧定中,令梵志见其二相。佛陀又示现广长舌相,左右舐耳,并放大光明,还从顶入。梵志见到如来三十二相后,非常欢喜,遂发愿:“我今持五株花供养如来,并以此身供养圣尊。”
随后,五株花便在空中化成宝台,有四柱四门,极为殊妙。梵志见此景象,更加欢喜,又发愿说:“愿我来世亦能成佛,如灯光佛一样,弟子常随左右。”
佛陀知道梵志的心念,于是微笑授记,口出五色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最后光从顶入。
经典记载,佛陀若为未来佛授记时,光从顶上入;为辟支佛授记时,光从口出,还入耳中;若为声闻授记,光从肩上入;为天人授记,光明则从臂入;若为人授记时,光从两胁入;若为饿鬼授记,光从腋入;若为畜生授记者,光明从膝入;为地狱授记时,光从脚底入。所以,当梵志见光从顶入,欢喜不能自胜,即铺发于地说道:“假如佛陀不是为我授记,头发即于此处断坏。”
灯光佛知其心念,于是告诉他:“赶快起来吧,来世你必当成佛,名释迦文如来,成正等正觉。”
梵志闻佛授记,心怀踊跃,不能自胜,即证得遍现三昧,腾于虚空,离地七刃,恭敬地向灯光如来行礼。
摘自<增壹阿含经 / 卷三十八>
一日清晨,灯光佛带领诸比丘入城托钵。当时有一梵志之子名为弥勒,容貌端正,众中独出,犹如天人般庄严,不仅通晓经藏,亦明诸书咒术,天文、地理无所不知。梵志远远地看见灯光佛走来,发现佛陀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殊特庄严的相貌世所稀有,令人心生欢喜。思惟书籍所载,了知佛陀住世甚为难遇,所以发起善心,欲把握供养因缘。
这时,梵志手持五株花来到精舍,心想:“佛陀具有三十二相,希望我供养佛陀这五株花的功德,能见此三十二相。”
没想到,梵志最后只见得如来三十相,不见广长舌相及马阴藏相,于是心兴狐疑,而说了一首偈语:
“
闻有三十二,大人之相貌,
今不见二相,相好为具否?
颇有阴马藏,贞洁不淫乎?
岂有广长舌,舐耳覆面乎?
为我现其相,断诸狐疑结,
阴马及舌相,唯愿欲见之。”
于是,灯光佛即入三昧定中,令梵志见其二相。佛陀又示现广长舌相,左右舐耳,并放大光明,还从顶入。梵志见到如来三十二相后,非常欢喜,遂发愿:“我今持五株花供养如来,并以此身供养圣尊。”
随后,五株花便在空中化成宝台,有四柱四门,极为殊妙。梵志见此景象,更加欢喜,又发愿说:“愿我来世亦能成佛,如灯光佛一样,弟子常随左右。”
佛陀知道梵志的心念,于是微笑授记,口出五色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最后光从顶入。
经典记载,佛陀若为未来佛授记时,光从顶上入;为辟支佛授记时,光从口出,还入耳中;若为声闻授记,光从肩上入;为天人授记,光明则从臂入;若为人授记时,光从两胁入;若为饿鬼授记,光从腋入;若为畜生授记者,光明从膝入;为地狱授记时,光从脚底入。所以,当梵志见光从顶入,欢喜不能自胜,即铺发于地说道:“假如佛陀不是为我授记,头发即于此处断坏。”
灯光佛知其心念,于是告诉他:“赶快起来吧,来世你必当成佛,名释迦文如来,成正等正觉。”
梵志闻佛授记,心怀踊跃,不能自胜,即证得遍现三昧,腾于虚空,离地七刃,恭敬地向灯光如来行礼。
摘自<增壹阿含经 / 卷三十八>
善事善语善念
一天,瞿波离比丘来到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向佛陀恭敬顶礼后,即退坐一旁说:“舍利弗及目犍连这两位比丘造了很多恶业。”
佛陀一听,马上劝阻瞿波离比丘:“千万不要这样说,你到我这边来应发欢喜心,舍利弗及目犍连两位比丘所做的都是善行,他们从不为恶啊!”
这时瞿波离比丘依旧不改其想法,仍坚持舍利弗及目犍连两位比丘所行甚恶,全无善良的本性。
世尊告诉瞿波离比丘:“你真是愚痴之人,不信如来所说的话,还一直恶言说他们的不是。你今天造此恶口之业,不久即会受报。”
果不出佛陀所言,瞿波离还坐在位子上时,身体即长出恶疮,起初如芥子般小,慢慢转变如大豆一样,进而像胡桃,最后就如手掌般大,并且脓血四溢,最后命终身亡堕入莲华地狱。
这时,目犍连尊者听到瞿波离比丘命终的消息,便前往精舍,请示佛陀瞿波离比丘投生何处?
佛陀回答:“他已堕入莲华地狱之中。”
目犍连尊者听了马上告诉世尊:“我到地狱去开导他。”
世尊说:“你不需要去。”
但目犍连尊者仍坚持要去开导瞿波离比丘,佛陀只好默然不作回应。
随后,目犍连尊者即显神通,顷刻间便到莲华大地狱中。他看到瞿波离比丘的身体被赤火燃烧着,又有百头牛正在犁刮他的舌头。于是,目犍连尊者在虚空中结跏趺坐,弹指唤醒瞿波离比丘,瞿波离看他一眼便问:“你是什么人?”
目犍连尊者说:“我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目犍连。”
没想到瞿波离比丘一听,竟然回答:“纵使我今天堕到这个地狱受苦,也不会后悔之前所说的话。”
此话才一说完,立即有千头牛犁刮他的舌头。目犍连尊者看到这个景象,心中感到无限地惆怅懊悔,只好就此离开,回到舍卫城中。目犍连尊者顶礼佛陀后,将发生的事情禀告佛陀,佛陀说:“我之前不是已跟你提醒,不要去见这个恶人。”
这时世尊开示一首偈语:
“
夫士之生,斧在口中,所以斩身。
由其恶言,彼息我息,此二俱善。
已造恶行,斯堕恶趣,此为最恶。
有尽无尽,向如来恶,此者最重。
一万三千,六一灰狱,谤圣堕彼,
身口所造。”
接着,世尊告诉诸大比丘,当学三种法,以成就修行:“要做善事,要说善语,要心存善念。”
众比丘听佛开示后,皆依教奉行。
摘自<增壹阿含经 / 卷十二>
佛陀一听,马上劝阻瞿波离比丘:“千万不要这样说,你到我这边来应发欢喜心,舍利弗及目犍连两位比丘所做的都是善行,他们从不为恶啊!”
这时瞿波离比丘依旧不改其想法,仍坚持舍利弗及目犍连两位比丘所行甚恶,全无善良的本性。
世尊告诉瞿波离比丘:“你真是愚痴之人,不信如来所说的话,还一直恶言说他们的不是。你今天造此恶口之业,不久即会受报。”
果不出佛陀所言,瞿波离还坐在位子上时,身体即长出恶疮,起初如芥子般小,慢慢转变如大豆一样,进而像胡桃,最后就如手掌般大,并且脓血四溢,最后命终身亡堕入莲华地狱。
这时,目犍连尊者听到瞿波离比丘命终的消息,便前往精舍,请示佛陀瞿波离比丘投生何处?
佛陀回答:“他已堕入莲华地狱之中。”
目犍连尊者听了马上告诉世尊:“我到地狱去开导他。”
世尊说:“你不需要去。”
但目犍连尊者仍坚持要去开导瞿波离比丘,佛陀只好默然不作回应。
随后,目犍连尊者即显神通,顷刻间便到莲华大地狱中。他看到瞿波离比丘的身体被赤火燃烧着,又有百头牛正在犁刮他的舌头。于是,目犍连尊者在虚空中结跏趺坐,弹指唤醒瞿波离比丘,瞿波离看他一眼便问:“你是什么人?”
目犍连尊者说:“我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目犍连。”
没想到瞿波离比丘一听,竟然回答:“纵使我今天堕到这个地狱受苦,也不会后悔之前所说的话。”
此话才一说完,立即有千头牛犁刮他的舌头。目犍连尊者看到这个景象,心中感到无限地惆怅懊悔,只好就此离开,回到舍卫城中。目犍连尊者顶礼佛陀后,将发生的事情禀告佛陀,佛陀说:“我之前不是已跟你提醒,不要去见这个恶人。”
这时世尊开示一首偈语:
“
夫士之生,斧在口中,所以斩身。
由其恶言,彼息我息,此二俱善。
已造恶行,斯堕恶趣,此为最恶。
有尽无尽,向如来恶,此者最重。
一万三千,六一灰狱,谤圣堕彼,
身口所造。”
接着,世尊告诉诸大比丘,当学三种法,以成就修行:“要做善事,要说善语,要心存善念。”
众比丘听佛开示后,皆依教奉行。
摘自<增壹阿含经 / 卷十二>
供养修福清净修行
过去,佛陀与五百位比丘于罗阅城的迦兰陀竹园共住修行。一天,佛对弟子优头槃尊者说道:“优头槃,我背脊患了风痛,你去罗阅城里向人乞些温水来。”
优头槃尊者回答:“是!弟子马上就去。”便前往城里。
路途中,优头槃尊者心想:“这一定有什么特别的因缘,佛陀才会叫我去乞这温水。因为如来是已断尽生死烦恼、福德具足的圣者,怎么还会患风痛;再者,他也没交代我要去谁家乞求。”
于是,优头槃尊者便以天眼遍观整个罗阅城,发现有一位毗舍罗长者只信奉五道大神,从来不种善根、不持戒、不信佛法及善恶果报,心中充满了邪见,如此种种恶业因缘,寿命极短,不仅五天之后即当命终,死后还将堕于啼哭地狱,苦痛无量。尊者以天眼观其因缘,不觉微笑起来,心想佛陀必定是为救度此人而示现风痛,藉由化缘温汤,令其能栽种福田。
当时,五道大神远远地看见尊者在笑,知其原委后即化作人形,自愿供尊者差遣。两人一起来到长者家门前,默然站立。毗舍罗长者见到有出家人站在他家门口,就问:“你这剃头着袈裟的人,在那里站着不讲话,想要求什么?为什么来这里?”
优罗婆尊着回答:“佛陀今日患风痛,想向你乞一些温水给佛陀洗浴身体治病。”
长者听了默不吭声。这时在一旁化成人形的五道大神就跟他说:“长者啊!你应该要供养温水,必能获福无量,得到殊胜果报。”
长者却回答:“不用,我只供养五道大神,供养这沙门哪有什么好处?”
五道大神又说:“佛陀降生的时候,连天帝都来护持,没有人比佛陀更尊贵。供养五道大神,不如供养佛陀,功德果报殊胜无边。”
接着,五道大神再次神色严厉地对长者说:“你要好好守护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不要任意妄为,你不知道五道大神的威力吗?”当下立刻变现大鬼神身,右手拿着剑指着长者,说道:“我就是五道大神,命你立刻拿温水给这位沙门,片刻不得延迟!”
长者觉得这实在是太奇特了,连五道大神都供养沙门,就马上拿出上好的香汤,同时还拿出石蜜交给优头槃尊者。于是五道大神亲自捧着香汤,和优头槃尊者一起回去供养佛陀。佛陀便以这香汤洗浴身体,风痛很快就痊愈了。
过了五天,长者果然命终。优头槃尊者知道后,便去求见世尊,并且问道:“世尊!长者往生后会投生何处?”
世尊开示:“生到四王天,命终之后再到三十三天,再命终后又到他化自在天,最后又到四王天。这位长者将来六十劫中不会堕入恶道,最后会投生为人,剃发出家修行,成就辟支佛的果位。所以要知道,以温水布施众僧洗浴,护持清净修行,福报广大,当如是学。”
优头槃尊者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摘自<增壹阿含经 / 卷二十七>
优头槃尊者回答:“是!弟子马上就去。”便前往城里。
路途中,优头槃尊者心想:“这一定有什么特别的因缘,佛陀才会叫我去乞这温水。因为如来是已断尽生死烦恼、福德具足的圣者,怎么还会患风痛;再者,他也没交代我要去谁家乞求。”
于是,优头槃尊者便以天眼遍观整个罗阅城,发现有一位毗舍罗长者只信奉五道大神,从来不种善根、不持戒、不信佛法及善恶果报,心中充满了邪见,如此种种恶业因缘,寿命极短,不仅五天之后即当命终,死后还将堕于啼哭地狱,苦痛无量。尊者以天眼观其因缘,不觉微笑起来,心想佛陀必定是为救度此人而示现风痛,藉由化缘温汤,令其能栽种福田。
当时,五道大神远远地看见尊者在笑,知其原委后即化作人形,自愿供尊者差遣。两人一起来到长者家门前,默然站立。毗舍罗长者见到有出家人站在他家门口,就问:“你这剃头着袈裟的人,在那里站着不讲话,想要求什么?为什么来这里?”
优罗婆尊着回答:“佛陀今日患风痛,想向你乞一些温水给佛陀洗浴身体治病。”
长者听了默不吭声。这时在一旁化成人形的五道大神就跟他说:“长者啊!你应该要供养温水,必能获福无量,得到殊胜果报。”
长者却回答:“不用,我只供养五道大神,供养这沙门哪有什么好处?”
五道大神又说:“佛陀降生的时候,连天帝都来护持,没有人比佛陀更尊贵。供养五道大神,不如供养佛陀,功德果报殊胜无边。”
接着,五道大神再次神色严厉地对长者说:“你要好好守护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不要任意妄为,你不知道五道大神的威力吗?”当下立刻变现大鬼神身,右手拿着剑指着长者,说道:“我就是五道大神,命你立刻拿温水给这位沙门,片刻不得延迟!”
长者觉得这实在是太奇特了,连五道大神都供养沙门,就马上拿出上好的香汤,同时还拿出石蜜交给优头槃尊者。于是五道大神亲自捧着香汤,和优头槃尊者一起回去供养佛陀。佛陀便以这香汤洗浴身体,风痛很快就痊愈了。
过了五天,长者果然命终。优头槃尊者知道后,便去求见世尊,并且问道:“世尊!长者往生后会投生何处?”
世尊开示:“生到四王天,命终之后再到三十三天,再命终后又到他化自在天,最后又到四王天。这位长者将来六十劫中不会堕入恶道,最后会投生为人,剃发出家修行,成就辟支佛的果位。所以要知道,以温水布施众僧洗浴,护持清净修行,福报广大,当如是学。”
优头槃尊者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摘自<增壹阿含经 / 卷二十七>
因果法则
佛陀住世的时候,王舍城中有一位年过百岁的长者,名叫福增,家人都因其年老体衰而心生嫌恶。
福增听说出家有无量的功德利益,亦闻三世诸佛皆因出家方成佛道,因此发起了出家修行的心愿,但因福增实在太过老迈,没人愿意为其剃度。遍求不遂的福增,不禁悲从中来,老泪纵横,
此时,慈悲的佛陀经过福增身旁,便施以种种教诲善喻抚慰,并请目连尊者为他剃度出家。
如愿成为比丘的福增,却常受到旁人的戏闹,因此对修行感到心灰意冷,便投水自溺,目连尊者看到此景,赶紧以神力将其救起。尊者心想:“此人如此愚钝,我若不让他明白三途恶道的恐怖,以此摄化他,恐怕难以得道。”
于是目连尊者便以神力带着福增来到海边,岸边有一具刚刚猝毙、相貌依旧庄严的妇人尸首,有一只小虫正由其口爬出,又爬回鼻中。福增疑惑地问:“这是谁?”
目连尊者答:“她是城中富商的妻子,自恃貌美而不修福德,仰仗夫婿的宠爱而恣意损害一切,因不小心失足落海,命终于此。但仍贪爱不舍过去的美貌,所以投生为这只小虫,之后还将入地狱受报。”
目连尊者带着福增再往前行,看见一名女子将自己投身于热锅沸汤之中,被煮得皮散肉熟,其骨又在锅外化回原形,吃着锅中自己的肉。
目连尊者对福增解释:“城中有位男众居士崇敬三宝,常以佳肴供僧,每每派遣此奴婢送食,这奴婢总是先自尝美食后才供僧。几次后,主人发现有异而问此奴婢,她回答:‘是比丘们吃剩给我的,如果是我先偷吃,来世我将吃自己的肉。’以此因缘先受眼前果报,将来要到地狱受苦。”
接着目连尊者带福增来到一座高耸无比的骨头山,目连尊者告诉福增:“这些是你过去的骨头。”福增听了吓得毛骨悚然、冷汗直流,怕怖慞惶地请示目连尊者自己过去生的因缘。
目连尊者答道:“过去有一个村落,人民生活富足,当时有一位长者名为法增,因为笃信三宝、慈悲好仁,而被乡民推选为乡长,任内数十年中民安物泰。但后来因染上赌博的恶习,亲近恶友,荒废了政事,境内恶强侵凌,刑讼不察。
有一天,有人呈了一份诉讼,乡长因忙于赌博,无暇顾览诉讼而将其全都判处死刑,事后才发现自己竟然轻率杀人,铸下大错,懊悔万分,随即命终。因其为官自恃威势,枉害杀伤生民,而投生为海中的一只大摩竭鱼,鱼身时时受到诸多小虫咬啖,红血遍染大海。
摩竭大鱼平日吸海水维生,一吸起来,海水好似大河一样流注入口。一日,众多商人乘船行经此海时,正逢大鱼张口吸水,顿时浪起潮涌,商船将入大鱼腹中。商人们在惊布中,一齐同声急呼悲喊‘南无佛’,摩竭大鱼听到佛名旋即闭口,商人们蒙佛慈力护佑,捡回性命,而摩竭大鱼为了让商人们平安顺利渡海,忍受饥渴而死。大鱼死后,夜叉、罗刹、水神齐力将鱼身拖到海岸边,置之于此。”
福增随着目连尊者的引领,深悟生死无常苦空之理,断尽烦恼,得证罗汉果。
摘自<菩萨本生鬘论 / 卷四>
福增听说出家有无量的功德利益,亦闻三世诸佛皆因出家方成佛道,因此发起了出家修行的心愿,但因福增实在太过老迈,没人愿意为其剃度。遍求不遂的福增,不禁悲从中来,老泪纵横,
此时,慈悲的佛陀经过福增身旁,便施以种种教诲善喻抚慰,并请目连尊者为他剃度出家。
如愿成为比丘的福增,却常受到旁人的戏闹,因此对修行感到心灰意冷,便投水自溺,目连尊者看到此景,赶紧以神力将其救起。尊者心想:“此人如此愚钝,我若不让他明白三途恶道的恐怖,以此摄化他,恐怕难以得道。”
于是目连尊者便以神力带着福增来到海边,岸边有一具刚刚猝毙、相貌依旧庄严的妇人尸首,有一只小虫正由其口爬出,又爬回鼻中。福增疑惑地问:“这是谁?”
目连尊者答:“她是城中富商的妻子,自恃貌美而不修福德,仰仗夫婿的宠爱而恣意损害一切,因不小心失足落海,命终于此。但仍贪爱不舍过去的美貌,所以投生为这只小虫,之后还将入地狱受报。”
目连尊者带着福增再往前行,看见一名女子将自己投身于热锅沸汤之中,被煮得皮散肉熟,其骨又在锅外化回原形,吃着锅中自己的肉。
目连尊者对福增解释:“城中有位男众居士崇敬三宝,常以佳肴供僧,每每派遣此奴婢送食,这奴婢总是先自尝美食后才供僧。几次后,主人发现有异而问此奴婢,她回答:‘是比丘们吃剩给我的,如果是我先偷吃,来世我将吃自己的肉。’以此因缘先受眼前果报,将来要到地狱受苦。”
接着目连尊者带福增来到一座高耸无比的骨头山,目连尊者告诉福增:“这些是你过去的骨头。”福增听了吓得毛骨悚然、冷汗直流,怕怖慞惶地请示目连尊者自己过去生的因缘。
目连尊者答道:“过去有一个村落,人民生活富足,当时有一位长者名为法增,因为笃信三宝、慈悲好仁,而被乡民推选为乡长,任内数十年中民安物泰。但后来因染上赌博的恶习,亲近恶友,荒废了政事,境内恶强侵凌,刑讼不察。
有一天,有人呈了一份诉讼,乡长因忙于赌博,无暇顾览诉讼而将其全都判处死刑,事后才发现自己竟然轻率杀人,铸下大错,懊悔万分,随即命终。因其为官自恃威势,枉害杀伤生民,而投生为海中的一只大摩竭鱼,鱼身时时受到诸多小虫咬啖,红血遍染大海。
摩竭大鱼平日吸海水维生,一吸起来,海水好似大河一样流注入口。一日,众多商人乘船行经此海时,正逢大鱼张口吸水,顿时浪起潮涌,商船将入大鱼腹中。商人们在惊布中,一齐同声急呼悲喊‘南无佛’,摩竭大鱼听到佛名旋即闭口,商人们蒙佛慈力护佑,捡回性命,而摩竭大鱼为了让商人们平安顺利渡海,忍受饥渴而死。大鱼死后,夜叉、罗刹、水神齐力将鱼身拖到海岸边,置之于此。”
福增随着目连尊者的引领,深悟生死无常苦空之理,断尽烦恼,得证罗汉果。
摘自<菩萨本生鬘论 / 卷四>
四种功德因缘
过去,佛陀在王舍城兰陀竹林弘法度众。城内有一贫人,生活十分穷困,大众都很怜悯他。但是他坚信佛法,不仅生清净的正信,并且严持净戒,又能读诵经典,更在能力之余广行布施。
因为有这四种功德因缘,命终之后投生至忉利天胜妙善处,并得三种殊胜果报:第一,容貌庄严殊胜;第二,天名称殊胜;第三,寿命殊胜。诸天人见到这位天人都十分欢喜,生起恭敬之心,立即前往报告忉利天的天主释提桓因。
释提桓因便告诉大众:“此天人在世时,虽然贫穷困苦,但对三宝心生正信,能持净戒,并修布施,才得以生天且有如此殊胜的功德果报。”
帝释即为说偈:
“
若于三宝生净信,其心坚固不动转,
持所受戒不毁犯,当知此人不名贫,
名为智慧寿命人。以敬无上三宝故,
得生天上受胜乐,是故应当作斯学。”
诸天人听闻此偈已,欢喜信受,作礼还宫。
摘自<别译杂阿含经 / 卷三>
因为有这四种功德因缘,命终之后投生至忉利天胜妙善处,并得三种殊胜果报:第一,容貌庄严殊胜;第二,天名称殊胜;第三,寿命殊胜。诸天人见到这位天人都十分欢喜,生起恭敬之心,立即前往报告忉利天的天主释提桓因。
释提桓因便告诉大众:“此天人在世时,虽然贫穷困苦,但对三宝心生正信,能持净戒,并修布施,才得以生天且有如此殊胜的功德果报。”
帝释即为说偈:
“
若于三宝生净信,其心坚固不动转,
持所受戒不毁犯,当知此人不名贫,
名为智慧寿命人。以敬无上三宝故,
得生天上受胜乐,是故应当作斯学。”
诸天人听闻此偈已,欢喜信受,作礼还宫。
摘自<别译杂阿含经 / 卷三>
由心上用功所得的心神足
一日,佛陀与五百位已证得阿罗汉果的大比丘在阿耨达泉,佛陀安坐七宝为茎的金莲花座上,大比丘们也各各端坐于宝莲花座上,此时,阿耨达龙王来到世尊面前,虔诚恭敬地向世尊顶礼,退坐一旁。
龙王环顾四周后说:“今日怎么没看到舍利弗尊者?恳请世尊派遣一位比丘通知,愿舍利弗尊者能前来会面。”
于是,世尊告诉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连尊者:“你去通知舍利弗,阿耨达龙王想与他会面。”
目连尊者转瞬间已到了祇洹精舍。
这时,在精舍中的舍利弗尊者正在缝补旧衣。目连尊者对舍利弗尊者说:“世尊派我来转告你,阿耨达龙王想与你会面。”
舍利弗尊者回答:“你先过去,我随后就到。”
目连尊者见其仍未动身,便说:“大众和龙王都在等着你,希望你及时到达,不要错过了时间。”
舍利弗尊者还是说:“你先去,我随后就到。”
于是,目连尊者慎重地告诉舍利弗尊者:“舍利弗,你的神通会胜过我吗?竟然叫我先去,如果你不及时起身,我就要抓着你的手臂过去阿耨达泉。”
舍利弗尊者心想:“目连想藉机试试我。”便解下了身上的带子,对目连尊者说:“如果你是神通第一,先将这带子举离地面,再抓我的手臂过去阿耨达泉。”
目连尊者心想:“舍利弗今天故意逗弄我,我就来试一试。”便伸手要将带子拿起,但带子却丝毫不动;目连再次用尽全力,还是无法将带子拉动。
原来此时,舍利弗尊者以带子绑着阎浮树枝,看见目连尊者要举起带子时,拉得阎浮地都震动了,便转将带子系着二天下、三天下、四天下,甚至是系着须弥山、二千世界、三千世界。这时,天地大动,只有如来安详稳坐在金莲花座上不为所动。
对天地如此剧烈震动,感到疑惑的阿耨达龙王,便请世尊开示其中因缘。世尊如实告知龙王后,龙王好奇地问:“舍利弗与目连尊者,谁的神力最胜?”
世尊回答:“舍利弗。”
龙王又问:“可是世尊之前不是说目连尊者的神通第一吗?”
世尊答:“龙王可知有四神足?自在三昧神力、心三昧神力、精进三昧神力、诫三昧神力。如果比丘、比丘尼有这四种神力,并且能认真修行不舍离,即是神力第一。”
“难道目连尊者没有这四种神力?”
“有的,目连比丘亦能不舍离且认真修行,然而舍利弗所入的三昧,目连比丘连名字都不知道。”
就在此时,舍利弗尊者心想目连尊者尚能牵动三千大千国土,我曾听闻如来宝座无人能动,应将此带绑在其上。结果,无法拉动绳子的目连尊者暗自思忖:“难道是我的神通退步了?竟然无法举起这条带子,应请世尊开示其中因由。”便以神通回到阿耨达泉,没想到远远地就看见舍利弗已坐在如来面前。
目连尊者心想:“世尊弟子中属我神通第一,怎么我却不如舍利弗?”便请示世尊:“我的神通退步了吗?为何我先从祇洹精舍出发,舍利弗却早已端坐在这?”
佛陀慈悲为目连尊者开示:“不是你的神通退步了,而是你未能了解舍利弗所入的神足三昧。舍利弗智慧无量,心得自在。你虽有神通,但未能如舍利弗由心上用功所得的心神足。”
目连尊者顿时默然不语。
此时,阿耨达龙王非常欢喜,不仅见识到舍利弗尊者不可思议的神力,亦听闻佛陀为其开示的微妙胜法。
至隔日清晨,佛陀即带领比丘众回到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摘自<增一阿含经 / 卷二十九>
龙王环顾四周后说:“今日怎么没看到舍利弗尊者?恳请世尊派遣一位比丘通知,愿舍利弗尊者能前来会面。”
于是,世尊告诉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连尊者:“你去通知舍利弗,阿耨达龙王想与他会面。”
目连尊者转瞬间已到了祇洹精舍。
这时,在精舍中的舍利弗尊者正在缝补旧衣。目连尊者对舍利弗尊者说:“世尊派我来转告你,阿耨达龙王想与你会面。”
舍利弗尊者回答:“你先过去,我随后就到。”
目连尊者见其仍未动身,便说:“大众和龙王都在等着你,希望你及时到达,不要错过了时间。”
舍利弗尊者还是说:“你先去,我随后就到。”
于是,目连尊者慎重地告诉舍利弗尊者:“舍利弗,你的神通会胜过我吗?竟然叫我先去,如果你不及时起身,我就要抓着你的手臂过去阿耨达泉。”
舍利弗尊者心想:“目连想藉机试试我。”便解下了身上的带子,对目连尊者说:“如果你是神通第一,先将这带子举离地面,再抓我的手臂过去阿耨达泉。”
目连尊者心想:“舍利弗今天故意逗弄我,我就来试一试。”便伸手要将带子拿起,但带子却丝毫不动;目连再次用尽全力,还是无法将带子拉动。
原来此时,舍利弗尊者以带子绑着阎浮树枝,看见目连尊者要举起带子时,拉得阎浮地都震动了,便转将带子系着二天下、三天下、四天下,甚至是系着须弥山、二千世界、三千世界。这时,天地大动,只有如来安详稳坐在金莲花座上不为所动。
对天地如此剧烈震动,感到疑惑的阿耨达龙王,便请世尊开示其中因缘。世尊如实告知龙王后,龙王好奇地问:“舍利弗与目连尊者,谁的神力最胜?”
世尊回答:“舍利弗。”
龙王又问:“可是世尊之前不是说目连尊者的神通第一吗?”
世尊答:“龙王可知有四神足?自在三昧神力、心三昧神力、精进三昧神力、诫三昧神力。如果比丘、比丘尼有这四种神力,并且能认真修行不舍离,即是神力第一。”
“难道目连尊者没有这四种神力?”
“有的,目连比丘亦能不舍离且认真修行,然而舍利弗所入的三昧,目连比丘连名字都不知道。”
就在此时,舍利弗尊者心想目连尊者尚能牵动三千大千国土,我曾听闻如来宝座无人能动,应将此带绑在其上。结果,无法拉动绳子的目连尊者暗自思忖:“难道是我的神通退步了?竟然无法举起这条带子,应请世尊开示其中因由。”便以神通回到阿耨达泉,没想到远远地就看见舍利弗已坐在如来面前。
目连尊者心想:“世尊弟子中属我神通第一,怎么我却不如舍利弗?”便请示世尊:“我的神通退步了吗?为何我先从祇洹精舍出发,舍利弗却早已端坐在这?”
佛陀慈悲为目连尊者开示:“不是你的神通退步了,而是你未能了解舍利弗所入的神足三昧。舍利弗智慧无量,心得自在。你虽有神通,但未能如舍利弗由心上用功所得的心神足。”
目连尊者顿时默然不语。
此时,阿耨达龙王非常欢喜,不仅见识到舍利弗尊者不可思议的神力,亦听闻佛陀为其开示的微妙胜法。
至隔日清晨,佛陀即带领比丘众回到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摘自<增一阿含经 / 卷二十九>
菩萨平等布施的行持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行化时,一位名叫阿那邠持的长者来到园中,恭敬顶礼佛陀后,退坐一旁。佛陀问阿那邠持长者:“长者啊!你现在还持续布施有所匮乏的众生吗?”
长者回答:“有的,世尊!不管是在城内、城外,还是在家中,我都持续布施;而且布施时,不管是人,还是飞禽走兽、猪、狗之类,我都一视同仁,不会去分别该不该布施或多给、少给之别。因为我知道众生都是依附着饮食而得以维持生命,所以不该起分别心。”
佛陀赞许说:“你能以菩萨的胸襟,一心一意广修布施,知此国土众生皆需以饮食来维持生命。由于你如此广大的发心,将来的果报也非常殊胜,所成就的善名也将遍及十方,乃至于能成就究竟清凉的解脱法门。为什么果报如此殊胜呢?都是由于你能以菩萨的平等心,普施一切众生,希望他们都能藉此维持生命。”
接着,佛陀说了一首偈语:
“
尽当普惠施,终无吝悔心,
必当遇良友,得济到彼岸。”
并且教示长者应当学习菩萨平等布施的行持。
阿那邠持长者听闻佛陀的教诲后,法喜充满,发愿世世竭尽其力而行。
摘自<增一阿含经 / 卷四>
长者回答:“有的,世尊!不管是在城内、城外,还是在家中,我都持续布施;而且布施时,不管是人,还是飞禽走兽、猪、狗之类,我都一视同仁,不会去分别该不该布施或多给、少给之别。因为我知道众生都是依附着饮食而得以维持生命,所以不该起分别心。”
佛陀赞许说:“你能以菩萨的胸襟,一心一意广修布施,知此国土众生皆需以饮食来维持生命。由于你如此广大的发心,将来的果报也非常殊胜,所成就的善名也将遍及十方,乃至于能成就究竟清凉的解脱法门。为什么果报如此殊胜呢?都是由于你能以菩萨的平等心,普施一切众生,希望他们都能藉此维持生命。”
接着,佛陀说了一首偈语:
“
尽当普惠施,终无吝悔心,
必当遇良友,得济到彼岸。”
并且教示长者应当学习菩萨平等布施的行持。
阿那邠持长者听闻佛陀的教诲后,法喜充满,发愿世世竭尽其力而行。
摘自<增一阿含经 / 卷四>
贪欲
过去,佛陀于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一天,波斯匿王正在审阅国家之事,看到有权势的皇族、婆罗门及长者们,因为贪欲的缘故而犯下欺诈妄语之罪,心想:“应当止息这些恶行!我未曾因贪欲而犯下欺诈妄语的行为,我也会教育我的后代,不可为此恶事。”
为何这些皇族、婆罗门和长者们会有如此的行为?心中不解的波斯匿王来到祇园精舍,顶礼后退坐一旁,禀告佛陀:“世尊!我在处理国事时,看到一些有权势的皇族、婆罗门和长者们,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犯下欺诈妄语之罪。于是,我决定要止息这样的恶事再度发生,也会告诉后代的继承者,亦要断此恶事,不要再看到这些人为了贪利而犯下过错。”
佛陀告诉波斯匿王:“你能这样子想很好,这些有权势的皇族、婆罗门及长者们,因贪利而犯下欺诈妄语的恶行,将受苦无量,好比渔师和渔师的弟子们,在河流、溪谷边截流张网捕鱼,残害众生,令众生遭受大苦。所以,大王你比这些皇族、婆罗门和长者们还懂得反省检讨,不会像他们因为贪利而犯下欺诈妄语的恶行,未来处于长夜中受苦!”
佛陀开示后,便说了一首偈语:
“
于财起贪欲,贪欲所迷醉,
狂乱不自觉, 犹如渔捕者,
缘斯恶业故,当受剧苦报。”
波斯匿王听完佛陀的开示后,心开意解,法喜充满,作礼而去。
摘自<杂阿含经 / 卷四十六>
为何这些皇族、婆罗门和长者们会有如此的行为?心中不解的波斯匿王来到祇园精舍,顶礼后退坐一旁,禀告佛陀:“世尊!我在处理国事时,看到一些有权势的皇族、婆罗门和长者们,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犯下欺诈妄语之罪。于是,我决定要止息这样的恶事再度发生,也会告诉后代的继承者,亦要断此恶事,不要再看到这些人为了贪利而犯下过错。”
佛陀告诉波斯匿王:“你能这样子想很好,这些有权势的皇族、婆罗门及长者们,因贪利而犯下欺诈妄语的恶行,将受苦无量,好比渔师和渔师的弟子们,在河流、溪谷边截流张网捕鱼,残害众生,令众生遭受大苦。所以,大王你比这些皇族、婆罗门和长者们还懂得反省检讨,不会像他们因为贪利而犯下欺诈妄语的恶行,未来处于长夜中受苦!”
佛陀开示后,便说了一首偈语:
“
于财起贪欲,贪欲所迷醉,
狂乱不自觉, 犹如渔捕者,
缘斯恶业故,当受剧苦报。”
波斯匿王听完佛陀的开示后,心开意解,法喜充满,作礼而去。
摘自<杂阿含经 / 卷四十六>
布施四法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度众。一天,弥勒菩萨来到佛所,顶礼佛足后请示佛陀:“菩萨应如何行持布施,方能圆满六波罗蜜,速成无上正等正觉?”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若菩萨于布施中行持四法,起四种心,能圆满六波罗蜜,得以速成无上正等正觉。四法者:首先,菩萨行布施时,心中常念,一切众生皆依食而得以生存,亦因无食而丧命,是故上至佛陀、辟支佛,下及一切凡夫众生,皆当平等供养、普施一切,不起分别想。
二者,菩萨行布施时,及于自身头目脑髓、国家、财物,乃至妻儿,皆当欢喜布施,不生贪着想,布施发心喜悦之感,犹如将死之人忽得复生欣喜难言;且布施之誓愿,亦不生执着想。
三者,菩萨行布施时,普施一切物与一切众生,心不起为己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之想,方能具足六度。
四者,菩萨行布施时,应当思惟,菩萨因了达诸法体空之理,故于一切法不生执着分别,一切行中具足六度,一切时中六根寂静,思惟禁戒。此外,亦广发慈心,拔苦与乐,伏断瞋恚,勇猛精进,修善断恶,心意专注无妄,智慧广博,辩才无碍。因此,若于布施中具足如是六度行,则能圆满成就檀波罗蜜。”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若菩萨欲行布施时,应当发此誓愿,行持四法,必能圆满六波罗蜜,速成无上正等正觉。”
弥勒菩萨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摘自<增壹阿含经 / 卷十九>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若菩萨于布施中行持四法,起四种心,能圆满六波罗蜜,得以速成无上正等正觉。四法者:首先,菩萨行布施时,心中常念,一切众生皆依食而得以生存,亦因无食而丧命,是故上至佛陀、辟支佛,下及一切凡夫众生,皆当平等供养、普施一切,不起分别想。
二者,菩萨行布施时,及于自身头目脑髓、国家、财物,乃至妻儿,皆当欢喜布施,不生贪着想,布施发心喜悦之感,犹如将死之人忽得复生欣喜难言;且布施之誓愿,亦不生执着想。
三者,菩萨行布施时,普施一切物与一切众生,心不起为己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之想,方能具足六度。
四者,菩萨行布施时,应当思惟,菩萨因了达诸法体空之理,故于一切法不生执着分别,一切行中具足六度,一切时中六根寂静,思惟禁戒。此外,亦广发慈心,拔苦与乐,伏断瞋恚,勇猛精进,修善断恶,心意专注无妄,智慧广博,辩才无碍。因此,若于布施中具足如是六度行,则能圆满成就檀波罗蜜。”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若菩萨欲行布施时,应当发此誓愿,行持四法,必能圆满六波罗蜜,速成无上正等正觉。”
弥勒菩萨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摘自<增壹阿含经 / 卷十九>
随因缘而说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一天,以波斯匿王为首的七国国王和大臣们一起讨论佛法,大众论议着五欲之中,何为第一?有人说:“色为第一。”但也有人对于声、香、味、触有不同的认定,于是有人建议:“我们都各自坚持自己的看法,这样终究无法得到结论,不如去请示佛陀,一切依佛陀所说,如何?”
于是,波斯匿王带领七国国王、大臣及其眷属来到佛的住所,至诚顶礼后退坐一旁,请示佛陀:“我们七国的国王和大臣们在讨论五欲功德,何者最为殊胜?有人说色、有人说声……每一项都有人认定,因此得不到结论,特地前来请示佛陀,到底哪一个最殊胜呢?”
佛陀告诉国王、大臣们:“这要看每一个人所重视的是什么?说他们有殊胜功德,也是随因缘而说。如果有人对于色有所相应,那就认为色为第一殊胜而心满意足。如果不是他所相应,纵使再亮丽绚烂,他连看都不看一眼,视若无睹。所以说,就看个人所好而定,其余无法胜于此。而声、香、味、触亦同此理,一切就看个人所喜爱的是哪一项,即便有其他胜过他所喜爱的,不是他想要的,他连看都不看一眼,所以说唯有自己所爱者最胜最妙,其余没有能比得上的。”
这时,在座有一位名叫栴檀的居士从座位站起来,整肃衣服后恭敬合掌,说道:“佛陀的开示是世出世间最圆满的。”接着又说了一首偈语:
“
央伽族姓王,服珠璎珞铠,
摩竭众庆集,如来出其国。
名闻普流布,犹如雪山王,
如净水莲华,清净无瑕秽。
随日光开敷,芬香熏其国,
央耆国明显,犹如空中日。
观如来慧力,如夜燃炬火,
为眼为大明,来者为决疑。”
此时,所有的国王齐声赞叹说:“栴檀居士,你说的真好。”同时脱下身上的七宝上衣,赐给栴檀居士,也随喜赞叹佛陀的无上智慧,满怀欢喜地离去。
栴檀居士看着所有国王离去后,便从座位上站起来,恭敬地向世尊说:“今日国王们赠我七件宝衣,希望世尊能接受我这七件宝衣的供养。”
于是佛陀慈悲地接受了这七件宝衣,栴檀居士作礼后方才离去。
摘自<杂阿含经 / 卷四十二>
于是,波斯匿王带领七国国王、大臣及其眷属来到佛的住所,至诚顶礼后退坐一旁,请示佛陀:“我们七国的国王和大臣们在讨论五欲功德,何者最为殊胜?有人说色、有人说声……每一项都有人认定,因此得不到结论,特地前来请示佛陀,到底哪一个最殊胜呢?”
佛陀告诉国王、大臣们:“这要看每一个人所重视的是什么?说他们有殊胜功德,也是随因缘而说。如果有人对于色有所相应,那就认为色为第一殊胜而心满意足。如果不是他所相应,纵使再亮丽绚烂,他连看都不看一眼,视若无睹。所以说,就看个人所好而定,其余无法胜于此。而声、香、味、触亦同此理,一切就看个人所喜爱的是哪一项,即便有其他胜过他所喜爱的,不是他想要的,他连看都不看一眼,所以说唯有自己所爱者最胜最妙,其余没有能比得上的。”
这时,在座有一位名叫栴檀的居士从座位站起来,整肃衣服后恭敬合掌,说道:“佛陀的开示是世出世间最圆满的。”接着又说了一首偈语:
“
央伽族姓王,服珠璎珞铠,
摩竭众庆集,如来出其国。
名闻普流布,犹如雪山王,
如净水莲华,清净无瑕秽。
随日光开敷,芬香熏其国,
央耆国明显,犹如空中日。
观如来慧力,如夜燃炬火,
为眼为大明,来者为决疑。”
此时,所有的国王齐声赞叹说:“栴檀居士,你说的真好。”同时脱下身上的七宝上衣,赐给栴檀居士,也随喜赞叹佛陀的无上智慧,满怀欢喜地离去。
栴檀居士看着所有国王离去后,便从座位上站起来,恭敬地向世尊说:“今日国王们赠我七件宝衣,希望世尊能接受我这七件宝衣的供养。”
于是佛陀慈悲地接受了这七件宝衣,栴檀居士作礼后方才离去。
摘自<杂阿含经 / 卷四十二>
知恩报恩孝养父母
如来百千劫中,孝养父母,在所不惜,知恩报恩,无有穷尽……。
一日,名叫闼婆摩罗的天乐神,弹着七宝琴,前往精舍求见佛陀。闼婆摩罗虔诚地礼佛之后,恭敬欢喜地在一旁弹琴供养,微妙的梵音和雅动听,大众闻之喜悦无量。
当时佛陀即入有相三昧中,以三昧力令琴声远传三千大千世界,其音具足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不净之理,使众生闻此妙音,知佛将演说过去无量祇劫因地知恩、报恩,孝养父母之事。一切众生皆随声来到佛前,头面顶礼,依序而坐。
大众瞻仰着如来庄严相好,目不暂舍。当时如来入三昧定中,一切大众亦默然。刹那间,有七宝塔从地涌出,停在空中,无数幢幡悬于其上,百千宝铃随风自鸣,出微妙音。大众见此殊胜之相,心生疑惑:“不知什么因缘,有此宝塔从地涌出?”声闻弟子舍利弗等,乃至弥勒菩萨等久住娑婆世界的菩萨亦不知其缘为何。
于是佛出三昧,帝释天、忉利天王即以天衣敷师子座。如来升座,如须弥山王处于大海。时弥勒菩萨观察大众皆有疑惑,故从座而起,至佛前顶礼佛足,合掌问佛:“世尊!以何因缘有此宝塔从地涌出?”
于是佛陀为大众宣说此塔因缘。
过去久远劫前,有毗婆尸如来出现于世,教化无量众生。毗婆尸佛灭度后,像法之时,有国名为波罗奈,其大王聪慧仁贤,常以正法治国。大王求子多年终得一相貌端正男儿,经占师卜卦立字,以太子性善不瞋,名为“忍辱”。忍辱太子其年长大,好喜布施,聪明慈仁,对待众生慈悲、平等。但是大王有六位性情暴恶的大臣,奸诡佞谄,枉横无道,为人民所厌患。当时六大臣自知行为不当,便对太子心怀嫉妒。
有一天,大王身染重病,苦恼憔悴,命在旦夕。忍辱太子告诉大臣们:“父王病危,该如何是好?”
大臣们听后,回答太子:“国王命将不久,想求妙药也求不到,只好等国王命终吧!”
太子听了,难过得昏倒在地。
于是六位大臣共相谋议:“这太子不除,我们未来日子也不好过!”
有一大臣故意告诉太子说:“臣下向国境内六十小国、八百聚落求觅药草皆求不到。”
太子问:“你找的是什么药?”
臣答:“解药就是从出生到现在都没有起过瞋恚之人的眼睛及骨髓。如果能得到此药,即可保全国王的性命;如果不能,国王就无药可治,只可惜国内没有这样的人。”
太子非常担忧父王,告诉大臣:“我似乎就是这样的人,从出生到现在,从来没有起过瞋心。”
大臣说:“太子就算是符合这样的条件,但也太困难了,因为天下人最重视的莫过于自己的身体。”
太子回答:“如果父王的命可以保全,假使要舍百千身亦不为难。”
于是大臣便说:“那就随太子的意思吧!”
太子非常开心,终于找到可以救父王的解药,迫不及待要赶紧成就,于是去向母亲禀报此事,希望母亲不要担忧。王后听了立刻昏厥,过了许久才苏醒。太子告诉母亲:“父王命在旦夕,宜速办此事,令国王服药。”
于是传唤大臣及诸小国王来,于大众中宣告:“我今日与大众道别。”大臣便唤刽子手来将太子断骨取髓,并剜其双眼。
大臣将太子的双眼及骨髓捣成药,呈给国王服用,国王病即痊愈。国王问大臣:“如何得此妙药,除我病苦,保全性命?”
大臣回答:“今此药乃忍辱太子所成就,非臣力所能办得。”
大王一听,心惊毛竖,颤声问大臣:“忍辱太子现在何处?”
大臣答言:“太子在外面,身体伤损,命将不久。”
大王听了放声大哭,大喊着:“我怎么可以如此无情,吃下儿子身体所做的药!”赶到太子所在之处时,太子已命终。国王、王后、大臣、百姓,无量大众前后围绕。王后非常伤心懊恼,扑倒在太子尸体上,哀叹:“因为我过去造了恶业,使我的孩子必须身受此苦,为什么不让我的身体碎成千万尘土,而让我儿丧命呢?”
后来大王及各诸小国王以上好的牛头栴檀香木补全太子身骨,再以七宝造塔供养。
世尊说完这段因缘,告诉大众:“当时波罗奈大王是我今父净饭王,当时的母后是我今母摩耶夫人,忍辱太子就是我。菩萨因地修行,于无量阿僧祇劫孝养父母,以衣被、饮食、房舍、卧具,乃至身肉骨髓亦在所不惜。以此因缘方得成就佛道。今此宝塔从地涌出,因我过去为父母舍骨髓、舍性命,人民于此处起塔供养,我今成佛即涌现在前。”
尔时无量人天、诸龙鬼神闻此因缘,涕泪交加,异口同音赞叹如来百千功德,并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亦有无量百千众生发声闻、辟支佛心;亦有无量人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道,亦有无量百千万亿菩萨,不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摘自<大方便佛报恩经 / 卷三>
一日,名叫闼婆摩罗的天乐神,弹着七宝琴,前往精舍求见佛陀。闼婆摩罗虔诚地礼佛之后,恭敬欢喜地在一旁弹琴供养,微妙的梵音和雅动听,大众闻之喜悦无量。
当时佛陀即入有相三昧中,以三昧力令琴声远传三千大千世界,其音具足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不净之理,使众生闻此妙音,知佛将演说过去无量祇劫因地知恩、报恩,孝养父母之事。一切众生皆随声来到佛前,头面顶礼,依序而坐。
大众瞻仰着如来庄严相好,目不暂舍。当时如来入三昧定中,一切大众亦默然。刹那间,有七宝塔从地涌出,停在空中,无数幢幡悬于其上,百千宝铃随风自鸣,出微妙音。大众见此殊胜之相,心生疑惑:“不知什么因缘,有此宝塔从地涌出?”声闻弟子舍利弗等,乃至弥勒菩萨等久住娑婆世界的菩萨亦不知其缘为何。
于是佛出三昧,帝释天、忉利天王即以天衣敷师子座。如来升座,如须弥山王处于大海。时弥勒菩萨观察大众皆有疑惑,故从座而起,至佛前顶礼佛足,合掌问佛:“世尊!以何因缘有此宝塔从地涌出?”
于是佛陀为大众宣说此塔因缘。
过去久远劫前,有毗婆尸如来出现于世,教化无量众生。毗婆尸佛灭度后,像法之时,有国名为波罗奈,其大王聪慧仁贤,常以正法治国。大王求子多年终得一相貌端正男儿,经占师卜卦立字,以太子性善不瞋,名为“忍辱”。忍辱太子其年长大,好喜布施,聪明慈仁,对待众生慈悲、平等。但是大王有六位性情暴恶的大臣,奸诡佞谄,枉横无道,为人民所厌患。当时六大臣自知行为不当,便对太子心怀嫉妒。
有一天,大王身染重病,苦恼憔悴,命在旦夕。忍辱太子告诉大臣们:“父王病危,该如何是好?”
大臣们听后,回答太子:“国王命将不久,想求妙药也求不到,只好等国王命终吧!”
太子听了,难过得昏倒在地。
于是六位大臣共相谋议:“这太子不除,我们未来日子也不好过!”
有一大臣故意告诉太子说:“臣下向国境内六十小国、八百聚落求觅药草皆求不到。”
太子问:“你找的是什么药?”
臣答:“解药就是从出生到现在都没有起过瞋恚之人的眼睛及骨髓。如果能得到此药,即可保全国王的性命;如果不能,国王就无药可治,只可惜国内没有这样的人。”
太子非常担忧父王,告诉大臣:“我似乎就是这样的人,从出生到现在,从来没有起过瞋心。”
大臣说:“太子就算是符合这样的条件,但也太困难了,因为天下人最重视的莫过于自己的身体。”
太子回答:“如果父王的命可以保全,假使要舍百千身亦不为难。”
于是大臣便说:“那就随太子的意思吧!”
太子非常开心,终于找到可以救父王的解药,迫不及待要赶紧成就,于是去向母亲禀报此事,希望母亲不要担忧。王后听了立刻昏厥,过了许久才苏醒。太子告诉母亲:“父王命在旦夕,宜速办此事,令国王服药。”
于是传唤大臣及诸小国王来,于大众中宣告:“我今日与大众道别。”大臣便唤刽子手来将太子断骨取髓,并剜其双眼。
大臣将太子的双眼及骨髓捣成药,呈给国王服用,国王病即痊愈。国王问大臣:“如何得此妙药,除我病苦,保全性命?”
大臣回答:“今此药乃忍辱太子所成就,非臣力所能办得。”
大王一听,心惊毛竖,颤声问大臣:“忍辱太子现在何处?”
大臣答言:“太子在外面,身体伤损,命将不久。”
大王听了放声大哭,大喊着:“我怎么可以如此无情,吃下儿子身体所做的药!”赶到太子所在之处时,太子已命终。国王、王后、大臣、百姓,无量大众前后围绕。王后非常伤心懊恼,扑倒在太子尸体上,哀叹:“因为我过去造了恶业,使我的孩子必须身受此苦,为什么不让我的身体碎成千万尘土,而让我儿丧命呢?”
后来大王及各诸小国王以上好的牛头栴檀香木补全太子身骨,再以七宝造塔供养。
世尊说完这段因缘,告诉大众:“当时波罗奈大王是我今父净饭王,当时的母后是我今母摩耶夫人,忍辱太子就是我。菩萨因地修行,于无量阿僧祇劫孝养父母,以衣被、饮食、房舍、卧具,乃至身肉骨髓亦在所不惜。以此因缘方得成就佛道。今此宝塔从地涌出,因我过去为父母舍骨髓、舍性命,人民于此处起塔供养,我今成佛即涌现在前。”
尔时无量人天、诸龙鬼神闻此因缘,涕泪交加,异口同音赞叹如来百千功德,并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亦有无量百千众生发声闻、辟支佛心;亦有无量人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道,亦有无量百千万亿菩萨,不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摘自<大方便佛报恩经 / 卷三>
如行不正法
佛陀时代,提婆达多至王子阿阇世的住所,告诉王子:“过去人寿极长,现在则不超过百岁,所以王子你要知道人命无常,若不尽快登上王位,一旦无常来临,寿命终了,岂不可惜。”
接着,提婆达多进一步劝说:“王子将国王杀害,就能登上王位,统领国家;而我也准备杀害佛陀,取代佛之位,登无上觉,到时摩竭陀国就有新的国王及新的佛,如同太阳穿透乌云,遍照大地,亦如云消月现,众星拱月,实在是令人期待!”
于是王子听其谗言,将父王关入铁牢,并且更换大臣,治领人民。
众多比丘至罗阅城乞食,听闻此事,回至精舍向佛陀禀告。佛陀开示大众:“因太子,违背因果法则,群臣、人民、士兵亦会仿效,行非法之举。如此,日月运行错乱失时,没有年岁,星宿运行异常,神祇愤怒,风雨不调,作物不生,大自然失序,人民、动物寿命变为极短。倘若国王力行正法,群臣、人民亦会效法其行,如此不违背因果法则,日月运行正常,万物得以生长,君臣如兄弟般和睦相处,神祇欢喜,大地即无灾害,人寿则会极长。”
佛陀接着说了一首偈语:
“
犹如牛渡水,导者而不正,
一切皆不正,斯由本导故。
众生亦如是,众中必有导,
导者行非法,况复下细人。
萠类尽受苦,由王法不正。
以知非法行,一切民亦然。
犹如牛渡水,导者而行正,
从者亦皆正,斯由本导故。
众生亦如是,众中必有导,
导者行正法,况复下庶人。
萠类尽受乐,由王法教正,
以知正法行,一切民亦然。”
佛陀教诫大众,应行正法,舍去非法。大众听闻此语,欢喜奉行。
摘自<增壹阿含经 / 卷八>
接着,提婆达多进一步劝说:“王子将国王杀害,就能登上王位,统领国家;而我也准备杀害佛陀,取代佛之位,登无上觉,到时摩竭陀国就有新的国王及新的佛,如同太阳穿透乌云,遍照大地,亦如云消月现,众星拱月,实在是令人期待!”
于是王子听其谗言,将父王关入铁牢,并且更换大臣,治领人民。
众多比丘至罗阅城乞食,听闻此事,回至精舍向佛陀禀告。佛陀开示大众:“因太子,违背因果法则,群臣、人民、士兵亦会仿效,行非法之举。如此,日月运行错乱失时,没有年岁,星宿运行异常,神祇愤怒,风雨不调,作物不生,大自然失序,人民、动物寿命变为极短。倘若国王力行正法,群臣、人民亦会效法其行,如此不违背因果法则,日月运行正常,万物得以生长,君臣如兄弟般和睦相处,神祇欢喜,大地即无灾害,人寿则会极长。”
佛陀接着说了一首偈语:
“
犹如牛渡水,导者而不正,
一切皆不正,斯由本导故。
众生亦如是,众中必有导,
导者行非法,况复下细人。
萠类尽受苦,由王法不正。
以知非法行,一切民亦然。
犹如牛渡水,导者而行正,
从者亦皆正,斯由本导故。
众生亦如是,众中必有导,
导者行正法,况复下庶人。
萠类尽受乐,由王法教正,
以知正法行,一切民亦然。”
佛陀教诫大众,应行正法,舍去非法。大众听闻此语,欢喜奉行。
摘自<增壹阿含经 / 卷八>
慎勿贪着利养
过去,佛陀住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提婆达多享有许多的利养,阿阇世太子每天都率领侍从五百人,乘车来到提婆达多的住处,并以多种美食供养;而提婆达多也会带领五百名僧众受其供养。
当时有僧众入城乞食,听到提婆达多率五百人受阿阇世太子供养的消息,便前往佛所报告提婆达多不报告僧团,私下领受供养之事。
佛陀教诫比丘:“不要羡慕提婆达多所得的利养,因为别受利养自坏善法,不管现世或来世皆是如此,譬如芭蕉、竹、芦苇等,生果即死,亦如駏驉,怀孕时离死期也不远,提婆达多受其利养,今世受恶报,来世亦将受恶报。因此,比丘慎勿贪着利养。”
于是佛陀即说偈语:
“
芭蕉生果死,竹芦实亦然,
駏驉坐妊死,士以贪自丧。
常行非义行,多知不免愚,
善法日损减,茎枯根亦伤。”
诸比丘闻佛所说,皆心存警惕,欢喜奉行。
摘自<杂阿含经 / 卷三十八>
当时有僧众入城乞食,听到提婆达多率五百人受阿阇世太子供养的消息,便前往佛所报告提婆达多不报告僧团,私下领受供养之事。
佛陀教诫比丘:“不要羡慕提婆达多所得的利养,因为别受利养自坏善法,不管现世或来世皆是如此,譬如芭蕉、竹、芦苇等,生果即死,亦如駏驉,怀孕时离死期也不远,提婆达多受其利养,今世受恶报,来世亦将受恶报。因此,比丘慎勿贪着利养。”
于是佛陀即说偈语:
“
芭蕉生果死,竹芦实亦然,
駏驉坐妊死,士以贪自丧。
常行非义行,多知不免愚,
善法日损减,茎枯根亦伤。”
诸比丘闻佛所说,皆心存警惕,欢喜奉行。
摘自<杂阿含经 / 卷三十八>
因缘果报
佛陀时代,罗阅祇国中有一对兄弟住在一起,哥哥欲娶当地长者之女为妻,但因此女年纪尚小,不宜论及婚嫁,故随商队至远方经商。历经多年,哥哥仍未归国,然而长者女已达适婚年龄,于是长者就向弟弟说:“你哥哥远行多年,都没有回来,你可以娶我女儿啊!”
弟弟听了加以婉拒,认为兄长只不过在远方从商,自己岂能违逆其意而娶此女。 长者不放弃地一直劝说,弟弟意志坚定,不为动摇。后来,长者假托一位商人捎来一封信,谎称其兄已在他国往生。难过的弟弟在长者的逼迫下,只好顺从其意,娶其女儿为妻。
经过数月,长者女怀孕了,而兄长也从远地回来。弟弟闻此消息,心生惭愧、恐惧,于是逃至舍卫国;而亲友们则强逼长者女堕其胎儿。弟弟辗转来到佛所,向佛陀忏悔并请求出家;佛陀知其得度因缘成熟,于是为其剃度,改名为优波斯。出家后,优波斯比丘奉持戒律,精进不懈,很快就证得阿罗汉果,得六神通。
哥哥抵家后,知道弟弟已娶长者女为妻,心生瞋恨,出重资五百两金欲取弟之首级。当时,有一人接受了哥哥所开出的条件,便前往舍卫城取优波斯比丘的性命。没想到此人欲行凶时,见优波斯比丘坐禅静虑,安祥自在,而生起一念慈悲心,心想:“我为何要杀此精进的修行人呢 ?但是若不杀他,又得不到重赏,真是两难。”
于是他拉弓对准优波斯比丘,放箭时却射向优波斯比丘的哥哥,因为死时心怀瞋恨,堕入毒蛇之身,生于寺院的门轴当中。此蛇毒心未除,伺机欲咬优波斯比丘,却在门的开阖之际为门轴所夹死。毒蛇死后因瞋心未息,又投身为小毒虫,生在僧人的屋檐间,等到优波斯尊者静坐时,便从屋檐堕其头顶,螫死比丘。舍利佛尊者知道此事后,便前往请示佛陀:“为何优波斯比丘已得道,仍会被毒虫螫死?”
于是佛陀即讲述优波斯尊者过去生的因缘。
过去无数劫前,有一位辟支佛出现于世。一次,辟知佛于山林中打坐时,见一位猎人千方百计欲捕捉禽兽而心生慈悲,故意惊动禽兽使其逃窜,令猎人伺捕不得。猎人心怀瞋恨,即以毒箭射辟支佛 ,但辟支佛怜悯此人,为令悔改,于是飞行空中现神足通,出入自在。猎人见此景象,心怀敬仰与恐怖,对于刚刚的恶行深感惭愧、忏悔,请求辟支佛原谅。辟支佛在接受猎人忏悔后,毒发身亡。而此猎人命终后,堕入地狱受苦,后出地狱,五百世中常被毒死。
佛陀开示大众:“过去的猎人即是今日的优波斯比丘,虽然已证得阿罗汉果,但因过去世曾造作种种恶业,所以仍要受毒虫螫叮而丧命;又因一念忏悔心,发愿来世可以值遇圣者,得神通力,所以今世得遇佛陀而证阿罗汉果。”
舍利佛尊者及诸大众闻佛说此因缘,有所领会,欢喜奉行。
摘自<贤愚经 / 卷十>
弟弟听了加以婉拒,认为兄长只不过在远方从商,自己岂能违逆其意而娶此女。 长者不放弃地一直劝说,弟弟意志坚定,不为动摇。后来,长者假托一位商人捎来一封信,谎称其兄已在他国往生。难过的弟弟在长者的逼迫下,只好顺从其意,娶其女儿为妻。
经过数月,长者女怀孕了,而兄长也从远地回来。弟弟闻此消息,心生惭愧、恐惧,于是逃至舍卫国;而亲友们则强逼长者女堕其胎儿。弟弟辗转来到佛所,向佛陀忏悔并请求出家;佛陀知其得度因缘成熟,于是为其剃度,改名为优波斯。出家后,优波斯比丘奉持戒律,精进不懈,很快就证得阿罗汉果,得六神通。
哥哥抵家后,知道弟弟已娶长者女为妻,心生瞋恨,出重资五百两金欲取弟之首级。当时,有一人接受了哥哥所开出的条件,便前往舍卫城取优波斯比丘的性命。没想到此人欲行凶时,见优波斯比丘坐禅静虑,安祥自在,而生起一念慈悲心,心想:“我为何要杀此精进的修行人呢 ?但是若不杀他,又得不到重赏,真是两难。”
于是他拉弓对准优波斯比丘,放箭时却射向优波斯比丘的哥哥,因为死时心怀瞋恨,堕入毒蛇之身,生于寺院的门轴当中。此蛇毒心未除,伺机欲咬优波斯比丘,却在门的开阖之际为门轴所夹死。毒蛇死后因瞋心未息,又投身为小毒虫,生在僧人的屋檐间,等到优波斯尊者静坐时,便从屋檐堕其头顶,螫死比丘。舍利佛尊者知道此事后,便前往请示佛陀:“为何优波斯比丘已得道,仍会被毒虫螫死?”
于是佛陀即讲述优波斯尊者过去生的因缘。
过去无数劫前,有一位辟支佛出现于世。一次,辟知佛于山林中打坐时,见一位猎人千方百计欲捕捉禽兽而心生慈悲,故意惊动禽兽使其逃窜,令猎人伺捕不得。猎人心怀瞋恨,即以毒箭射辟支佛 ,但辟支佛怜悯此人,为令悔改,于是飞行空中现神足通,出入自在。猎人见此景象,心怀敬仰与恐怖,对于刚刚的恶行深感惭愧、忏悔,请求辟支佛原谅。辟支佛在接受猎人忏悔后,毒发身亡。而此猎人命终后,堕入地狱受苦,后出地狱,五百世中常被毒死。
佛陀开示大众:“过去的猎人即是今日的优波斯比丘,虽然已证得阿罗汉果,但因过去世曾造作种种恶业,所以仍要受毒虫螫叮而丧命;又因一念忏悔心,发愿来世可以值遇圣者,得神通力,所以今世得遇佛陀而证阿罗汉果。”
舍利佛尊者及诸大众闻佛说此因缘,有所领会,欢喜奉行。
摘自<贤愚经 / 卷十>
莫有盗法之心
有一次,佛陀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中,国王、大臣、婆罗门、长者、居士及百姓们皆以丰富的饮食、卧具、汤药、衣被供养佛陀及声闻众,对于外道则不再恭敬及供养。
当时有一位聪明的少年名叫须深,出家半个月后深得法益,有所体悟,即禀告佛陀:“世尊,出家前有许多外道来到我的住处,说:‘我们过去都得到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及百姓们的恭敬及供养,如今这些供养都断绝了,全部都拿去供养佛陀及声闻众,请须深你秘密前往佛陀的僧团中出家求法,一旦听闻了佛法,就回来为我们说法,这样我们就可以用佛法重新得到恭敬与供养。’我以盗法之心秘密出家,今日向佛陀悔过,愿您慈悲哀愍接受弟子的忏悔。”
佛陀告诉须深:“我接受你的忏悔,你应当说:‘我过去愚痴、不善、无智,于正法中盗密出家,今日忏悔改过,见己罪过,知己有罪。在未来世律仪成就,功德增长,终不退减’,因为凡能知罪而忏悔改过者,于未来世都能律仪成就,功德增长,终不退减。”
佛陀又告诉须深:“我举个譬喻,有智慧的人能从中得到启发。譬如皇宫的守卫捉到盗贼,押送至大王面前,禀告说:‘大王,这是偷盗的罪人,请大王治罪。’
大王说:‘将此罪人两手反绑,让全国的人都知道他的罪行,然后带到城外的刑场,在他身上刺以百矛。’
于是行刑之人将盗贼两手反绑,并将其罪行传遍城中,随后带到城外的刑场,在其身上刺以百矛。
到了中午,国王问:‘罪人还活着吗?’
大臣说:‘还活着。’国王命令大臣再刺百矛;到了黄昏,又刺了百矛,但这罪人还是没死。”
佛陀问须深:“国王治罚罪人,一共刺了三百矛,罪人身上还有完整的地方吗?”
须深回答:“世尊,罪人身上已经体无完肤!”
佛陀又问须深:“罪人身上被刺了三百矛,是否受到极大的痛苦?”
须深回答:“是啊,只要以矛刺身体一下,就痛苦难忍,更何况刺了三百下,是无法忍受的!”
佛陀告诉须深:“这还可以忍受!如果在正法中,怀盗心出家,盗法后再去宣说,将受到比这个还要多好几倍的痛苦。”
须深聆听佛陀开示后,即心开意解,漏尽烦恼,欢喜奉行。
摘自<杂阿含经 / 卷十四>
当时有一位聪明的少年名叫须深,出家半个月后深得法益,有所体悟,即禀告佛陀:“世尊,出家前有许多外道来到我的住处,说:‘我们过去都得到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及百姓们的恭敬及供养,如今这些供养都断绝了,全部都拿去供养佛陀及声闻众,请须深你秘密前往佛陀的僧团中出家求法,一旦听闻了佛法,就回来为我们说法,这样我们就可以用佛法重新得到恭敬与供养。’我以盗法之心秘密出家,今日向佛陀悔过,愿您慈悲哀愍接受弟子的忏悔。”
佛陀告诉须深:“我接受你的忏悔,你应当说:‘我过去愚痴、不善、无智,于正法中盗密出家,今日忏悔改过,见己罪过,知己有罪。在未来世律仪成就,功德增长,终不退减’,因为凡能知罪而忏悔改过者,于未来世都能律仪成就,功德增长,终不退减。”
佛陀又告诉须深:“我举个譬喻,有智慧的人能从中得到启发。譬如皇宫的守卫捉到盗贼,押送至大王面前,禀告说:‘大王,这是偷盗的罪人,请大王治罪。’
大王说:‘将此罪人两手反绑,让全国的人都知道他的罪行,然后带到城外的刑场,在他身上刺以百矛。’
于是行刑之人将盗贼两手反绑,并将其罪行传遍城中,随后带到城外的刑场,在其身上刺以百矛。
到了中午,国王问:‘罪人还活着吗?’
大臣说:‘还活着。’国王命令大臣再刺百矛;到了黄昏,又刺了百矛,但这罪人还是没死。”
佛陀问须深:“国王治罚罪人,一共刺了三百矛,罪人身上还有完整的地方吗?”
须深回答:“世尊,罪人身上已经体无完肤!”
佛陀又问须深:“罪人身上被刺了三百矛,是否受到极大的痛苦?”
须深回答:“是啊,只要以矛刺身体一下,就痛苦难忍,更何况刺了三百下,是无法忍受的!”
佛陀告诉须深:“这还可以忍受!如果在正法中,怀盗心出家,盗法后再去宣说,将受到比这个还要多好几倍的痛苦。”
须深聆听佛陀开示后,即心开意解,漏尽烦恼,欢喜奉行。
摘自<杂阿含经 / 卷十四>
把握殊胜因缘 / 有回报之心
一日,佛陀与五百位大比丘从魔竭国来到毗舍离城外的闇婆婆利园,闇婆婆利园的女主人一听到这个好消息,便赶紧从毗舍离城的住处驾着华丽的马车前往佛所。
闇婆婆利园的女主人来到佛陀面前,恭敬顶礼后即在一旁坐下;佛陀为其开示佛法,女主人听了十分欢喜,便祈请佛陀与诸位比丘于隔日至其家接受她的供养。佛陀默然应允后,女主人顶礼佛足即返家准备。
此时,毗舍离城的男女老少也听到佛陀与五百位比丘在闇婆婆利园。有五百童子威仪庠序、穿戴严整,各自乘着华丽宝车前往闇婆婆利园,有的乘坐白马白车,衣盖、幢幡和侍从都是白色;有的乘坐红马红车,衣盖、幢幡和侍从都是红色;有的乘着蓝马蓝车,衣盖、幢幡和侍从亦是蓝色;有的乘着黄马黄车,衣盖、幢幡和侍从亦是黄色,阵容浩大。他们在途中遇到闇婆婆利园的女主人,飞快地驾车往城里奔驰。
童子们询问:“你为什么这么急地驾车往城里去呢?”
女主人说道:“各位贤者,我明天将要供养佛陀一行,所以要赶紧回去准备斋食,才会快速驾车。”
童子们听到后马上告诉女主人说:“我们亦是想明日供养佛陀及诸位比丘,我们给你一千两纯金,请你把明天供养佛陀的机会让给我们。”
女主人回答:“停止!别再说了,各位贤者,我是不会答应的。”
童子们又再说:“那给你二千两、三千两、四千两、五千两、甚至百千两金,只要你愿意把明天供养佛陀及诸位比丘的机会让给我们。”
女主人回答:“我是不会答应的,因为佛陀说有两种事情是人们最渴求的,一者是利益,二者是性命。你们谁能担保明天我还能活着呢?我要把握此殊胜因缘供养佛陀,现在要回去准备斋食。”
诸位童子听到女主人的回答,纷纷赞叹:“我们真的比不上这位女士啊!”
没多久,五百童子来到佛陀的面前,顶礼后便在一旁坐下。佛陀看见诸位童子的到来,便告诉比丘们:“诸位比丘,你们看看这些童子们威仪庠序、容貌庄严、服饰华丽,与天帝释出游无异。”
接着,佛陀告诉诸位童子:“在世间上,有回报之心的人甚为难得,得到小小恩德就能时时不忘、牢记在心,何况是更大的恩德呢?所以你们要记得心存回报之念。”
佛陀欲重宣此义,便说一首偈语:
“
知恩是反复,恒念教授人,
智者所敬侍,名闻天世人。”
诸位童子聆听世尊殊胜微妙法门,法喜充满,礼谢佛陀后归去。
同时,闇婆婆利园的女主人彻夜准备美味佳肴,并布置场地及铺设庄严坐具。天一亮,即前往祈请佛陀与比丘们前往应供。待佛陀与比丘们抵达时,女主人便亲手将饮食供养佛陀及诸比丘;等到佛陀及比丘们用斋完毕,女主人至诚地禀告佛陀:“我希望能将此闇婆婆利园供养如来及诸位比丘,使现在、过去、未来的僧侣都能在此安住修行。希望世尊慈悲纳受我的供养,接受此闇婆婆利园。”
世尊为成就女主人至诚的发心,便接受闇婆婆利园,并祝愿:
“
园果施清凉,桥梁渡人民,
近道作圊厕,人民得休息。
昼夜获安隐,其福不可计,
诸法戒成就,死必生天上。”
世尊说完此偈后起身离去,女主人闻佛所说,法喜充满。
摘自<增一阿含经 / 卷十>
闇婆婆利园的女主人来到佛陀面前,恭敬顶礼后即在一旁坐下;佛陀为其开示佛法,女主人听了十分欢喜,便祈请佛陀与诸位比丘于隔日至其家接受她的供养。佛陀默然应允后,女主人顶礼佛足即返家准备。
此时,毗舍离城的男女老少也听到佛陀与五百位比丘在闇婆婆利园。有五百童子威仪庠序、穿戴严整,各自乘着华丽宝车前往闇婆婆利园,有的乘坐白马白车,衣盖、幢幡和侍从都是白色;有的乘坐红马红车,衣盖、幢幡和侍从都是红色;有的乘着蓝马蓝车,衣盖、幢幡和侍从亦是蓝色;有的乘着黄马黄车,衣盖、幢幡和侍从亦是黄色,阵容浩大。他们在途中遇到闇婆婆利园的女主人,飞快地驾车往城里奔驰。
童子们询问:“你为什么这么急地驾车往城里去呢?”
女主人说道:“各位贤者,我明天将要供养佛陀一行,所以要赶紧回去准备斋食,才会快速驾车。”
童子们听到后马上告诉女主人说:“我们亦是想明日供养佛陀及诸位比丘,我们给你一千两纯金,请你把明天供养佛陀的机会让给我们。”
女主人回答:“停止!别再说了,各位贤者,我是不会答应的。”
童子们又再说:“那给你二千两、三千两、四千两、五千两、甚至百千两金,只要你愿意把明天供养佛陀及诸位比丘的机会让给我们。”
女主人回答:“我是不会答应的,因为佛陀说有两种事情是人们最渴求的,一者是利益,二者是性命。你们谁能担保明天我还能活着呢?我要把握此殊胜因缘供养佛陀,现在要回去准备斋食。”
诸位童子听到女主人的回答,纷纷赞叹:“我们真的比不上这位女士啊!”
没多久,五百童子来到佛陀的面前,顶礼后便在一旁坐下。佛陀看见诸位童子的到来,便告诉比丘们:“诸位比丘,你们看看这些童子们威仪庠序、容貌庄严、服饰华丽,与天帝释出游无异。”
接着,佛陀告诉诸位童子:“在世间上,有回报之心的人甚为难得,得到小小恩德就能时时不忘、牢记在心,何况是更大的恩德呢?所以你们要记得心存回报之念。”
佛陀欲重宣此义,便说一首偈语:
“
知恩是反复,恒念教授人,
智者所敬侍,名闻天世人。”
诸位童子聆听世尊殊胜微妙法门,法喜充满,礼谢佛陀后归去。
同时,闇婆婆利园的女主人彻夜准备美味佳肴,并布置场地及铺设庄严坐具。天一亮,即前往祈请佛陀与比丘们前往应供。待佛陀与比丘们抵达时,女主人便亲手将饮食供养佛陀及诸比丘;等到佛陀及比丘们用斋完毕,女主人至诚地禀告佛陀:“我希望能将此闇婆婆利园供养如来及诸位比丘,使现在、过去、未来的僧侣都能在此安住修行。希望世尊慈悲纳受我的供养,接受此闇婆婆利园。”
世尊为成就女主人至诚的发心,便接受闇婆婆利园,并祝愿:
“
园果施清凉,桥梁渡人民,
近道作圊厕,人民得休息。
昼夜获安隐,其福不可计,
诸法戒成就,死必生天上。”
世尊说完此偈后起身离去,女主人闻佛所说,法喜充满。
摘自<增一阿含经 / 卷十>
憍慢
一日,佛陀来到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行化。此时,国内住了一位出名的憍慢婆罗门,不但父母为贵族,上推七代皆是贵族,家世显赫。
身为婆罗门的他,不仅容貌端正、聪明无碍,且广学多闻,通晓万部典籍诸论,却也因此趾高气扬,仗着家世、外貌、才智、财富高人一等,不敬父母、长辈及师长。
他听说佛陀在附近行化,心想:“我应当去佛陀那里,若有说法,我即可与他辩论;若无所说,我再默默回来。”
这时,憍慢婆罗门乘着白马车,前后跟了一群年少婆罗门,有的持金柄伞盖,有的手持金瓶,一行人浩浩荡荡前往祇树给孤独园。到了门口,憍慢婆罗门下车走了进去,佛陀正好在为大众说法。这时,憍慢婆罗门心想:“沙门瞿昙根本就没有注意到我,还是回去吧。”
佛陀知道他的心念,便说了一首偈子:
“
憍慢既来此,不善更增慢,
向以义故来,应转增其义。”
听到佛陀所说,憍慢婆罗门心想:“沙门瞿昙已经知道我的来意。”便想顶礼佛陀。
此时,佛陀对憍慢婆罗门说:“停止!不须作礼,只要你内心清净已经足够。”
在座大众看到此景,同声赞叹:“真是奇特呀,佛陀!您实在是具足大威德、大智慧。这位婆罗门平日憍慢,仗着家世、外貌、才智、财富高人一等,而不敬父母、长辈及师长。今天却能对佛陀谦虚卑下,还欲顶礼佛陀。”
憍慢婆罗门恭敬地请示佛陀:“什么是不起慢?什么是起恭敬?什么是善慰谕?什么是善供养?”
佛陀以偈语回答:“父母及长兄,和尚诸师长, 及诸尊重者,所不应生慢。 应当善恭敬,谦下而问讯, 尽心而奉事,兼设诸供养。 离贪恚痴心,漏尽阿罗汉, 正智善解脱,伏诸憍慢心。 于此贤圣等,合掌稽首礼。”
随后,佛陀为憍慢婆罗门开示种种妙法,并且次第说布施、持戒、生天功德、爱欲过患与远离烦恼的种种方法,使其清净自心。憍慢婆罗门即于座上体解四圣谛──苦、集、灭、道之理,证阿那含果。
婆罗门从座上起身后顶礼佛陀,并且合掌请求:“佛陀,我能出家、受具足戒吗?”
佛陀随即慈悲应允。
婆罗门出家后独自思惟:“善男子剃除须发,身着袈裟,应以正信出家而学道……。”
由于这念心已解脱憍慢的束缚,便证得阿罗汉。
摘自<杂阿含经 / 卷四>
身为婆罗门的他,不仅容貌端正、聪明无碍,且广学多闻,通晓万部典籍诸论,却也因此趾高气扬,仗着家世、外貌、才智、财富高人一等,不敬父母、长辈及师长。
他听说佛陀在附近行化,心想:“我应当去佛陀那里,若有说法,我即可与他辩论;若无所说,我再默默回来。”
这时,憍慢婆罗门乘着白马车,前后跟了一群年少婆罗门,有的持金柄伞盖,有的手持金瓶,一行人浩浩荡荡前往祇树给孤独园。到了门口,憍慢婆罗门下车走了进去,佛陀正好在为大众说法。这时,憍慢婆罗门心想:“沙门瞿昙根本就没有注意到我,还是回去吧。”
佛陀知道他的心念,便说了一首偈子:
“
憍慢既来此,不善更增慢,
向以义故来,应转增其义。”
听到佛陀所说,憍慢婆罗门心想:“沙门瞿昙已经知道我的来意。”便想顶礼佛陀。
此时,佛陀对憍慢婆罗门说:“停止!不须作礼,只要你内心清净已经足够。”
在座大众看到此景,同声赞叹:“真是奇特呀,佛陀!您实在是具足大威德、大智慧。这位婆罗门平日憍慢,仗着家世、外貌、才智、财富高人一等,而不敬父母、长辈及师长。今天却能对佛陀谦虚卑下,还欲顶礼佛陀。”
憍慢婆罗门恭敬地请示佛陀:“什么是不起慢?什么是起恭敬?什么是善慰谕?什么是善供养?”
佛陀以偈语回答:“父母及长兄,和尚诸师长, 及诸尊重者,所不应生慢。 应当善恭敬,谦下而问讯, 尽心而奉事,兼设诸供养。 离贪恚痴心,漏尽阿罗汉, 正智善解脱,伏诸憍慢心。 于此贤圣等,合掌稽首礼。”
随后,佛陀为憍慢婆罗门开示种种妙法,并且次第说布施、持戒、生天功德、爱欲过患与远离烦恼的种种方法,使其清净自心。憍慢婆罗门即于座上体解四圣谛──苦、集、灭、道之理,证阿那含果。
婆罗门从座上起身后顶礼佛陀,并且合掌请求:“佛陀,我能出家、受具足戒吗?”
佛陀随即慈悲应允。
婆罗门出家后独自思惟:“善男子剃除须发,身着袈裟,应以正信出家而学道……。”
由于这念心已解脱憍慢的束缚,便证得阿罗汉。
摘自<杂阿含经 / 卷四>
珍惜当下修行因缘
过去,佛陀于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一日,有一婆罗门来到精舍请示佛陀:“佛陀啊!请问未来世中会有多少佛出现于世?”
佛陀告诉婆罗门:“未来世中将有无量恒河沙般的佛出现于世。”
婆罗门听到佛陀如此回答,心想:“未来世中将有无量恒河沙般的佛出现于世,到时我可随诸佛修诸梵行。”于是婆罗门心生欢喜,起坐离去。
途中,婆罗门自心思惟:“我今只问佛陀未来世中有多少佛出世,却没问过去世中曾有多少佛出现于世。”
于是,婆罗门原路而还,再次请示佛陀:“佛陀啊!过去世中曾有多少佛出现于世?”
佛陀告诉婆罗门:“过去世中曾有无量恒河沙般的佛出现于世。”
此时,婆罗门即反省自问:“过去世中曾有无量恒河沙般的佛出现于世,自己却不曾跟随诸佛修行,错失如此多世因缘,未来即便有无量恒河沙般的佛出现于世,亦不可能兴起亲近修行之心,所以应当珍惜当下跟随佛陀修行的因缘才是啊!”
于是婆罗门恭敬合掌祈求:“希望佛陀慈悲,能成就我于正法中出家修行。”
佛陀见其发心真诚,随即应允。
婆罗门出家受具足戒后,独处静室,常自思惟离欲寂静之胜妙安乐,如是精进修行,直至成就阿罗汉果。
摘自<杂阿含经 / 卷三十四>
佛陀告诉婆罗门:“未来世中将有无量恒河沙般的佛出现于世。”
婆罗门听到佛陀如此回答,心想:“未来世中将有无量恒河沙般的佛出现于世,到时我可随诸佛修诸梵行。”于是婆罗门心生欢喜,起坐离去。
途中,婆罗门自心思惟:“我今只问佛陀未来世中有多少佛出世,却没问过去世中曾有多少佛出现于世。”
于是,婆罗门原路而还,再次请示佛陀:“佛陀啊!过去世中曾有多少佛出现于世?”
佛陀告诉婆罗门:“过去世中曾有无量恒河沙般的佛出现于世。”
此时,婆罗门即反省自问:“过去世中曾有无量恒河沙般的佛出现于世,自己却不曾跟随诸佛修行,错失如此多世因缘,未来即便有无量恒河沙般的佛出现于世,亦不可能兴起亲近修行之心,所以应当珍惜当下跟随佛陀修行的因缘才是啊!”
于是婆罗门恭敬合掌祈求:“希望佛陀慈悲,能成就我于正法中出家修行。”
佛陀见其发心真诚,随即应允。
婆罗门出家受具足戒后,独处静室,常自思惟离欲寂静之胜妙安乐,如是精进修行,直至成就阿罗汉果。
摘自<杂阿含经 / 卷三十四>
诤论胜负之心
过去,佛陀于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一天,目连尊者的弟子与阿难尊者的弟子二人在讨论着:“我们两人的梵呗唱诵,谁较殊胜?”
这时,众多比丘听到他们两人诤论不已,便去禀告佛陀:“世尊,有二位比丘在诤论着谁的梵呗唱诵比较殊胜?”
佛陀知道后,即请一位比丘去找这二位比丘前来。
两位比丘来到佛陀的住处,顶礼佛陀后在一旁站立。佛陀问他们二人说:“你们是否在比较谁的梵呗唱诵较殊胜?”
二位比丘回答:“是的,佛陀。”
佛陀告诉他们:“你们可曾听我鼓励争论的开示吗?你们这样与外道梵志有何不同?”
比丘们回答:“不曾听佛陀鼓励诤论之法。”
佛陀又说:“我从来不曾鼓励比丘们要与谁一争胜负。我所说法是为教化众生而说,比丘们听闻道理时,应当思惟其意是否与经典、论藏或戒律相符合?若符合,就要一心奉持。”
接着,佛陀说了一首偈语:
“
多诵无益事,此法非为妙,
犹如算牛头,非为沙门法;
少诵但有益,于法而行法,
此法极为上,可为沙门法。
虽诵千百章,无义何有益,
不如诵一句,闻即可得道;
虽诵千百言,无义何有益,
不如诵一义,闻即可得道;
虽有千千敌,一夫能胜之,
未若能自胜,能忍者为上。”
并且再次劝诫大众:“你们以后不要再有诤论胜负之心,应当思惟度化一切人民。若比丘再有诤论胜负之心,即以律法教诫。所以比丘们,当自好好修行。”
二位比丘听完佛陀的教诫,即站起顶礼佛陀,并说:“我们以后决不再犯,希望佛陀能接受我们的忏悔。”
佛陀告诉大众:“知过悔改不再犯,是大乘法中灭罪最快的方法,我接受你们的忏悔。诸比丘亦不可重蹈覆辙,应当依此警惕学习。”
比丘们闻佛所说,皆欢喜奉行。
摘自<增壹阿含经 / 卷二十三>
这时,众多比丘听到他们两人诤论不已,便去禀告佛陀:“世尊,有二位比丘在诤论着谁的梵呗唱诵比较殊胜?”
佛陀知道后,即请一位比丘去找这二位比丘前来。
两位比丘来到佛陀的住处,顶礼佛陀后在一旁站立。佛陀问他们二人说:“你们是否在比较谁的梵呗唱诵较殊胜?”
二位比丘回答:“是的,佛陀。”
佛陀告诉他们:“你们可曾听我鼓励争论的开示吗?你们这样与外道梵志有何不同?”
比丘们回答:“不曾听佛陀鼓励诤论之法。”
佛陀又说:“我从来不曾鼓励比丘们要与谁一争胜负。我所说法是为教化众生而说,比丘们听闻道理时,应当思惟其意是否与经典、论藏或戒律相符合?若符合,就要一心奉持。”
接着,佛陀说了一首偈语:
“
多诵无益事,此法非为妙,
犹如算牛头,非为沙门法;
少诵但有益,于法而行法,
此法极为上,可为沙门法。
虽诵千百章,无义何有益,
不如诵一句,闻即可得道;
虽诵千百言,无义何有益,
不如诵一义,闻即可得道;
虽有千千敌,一夫能胜之,
未若能自胜,能忍者为上。”
并且再次劝诫大众:“你们以后不要再有诤论胜负之心,应当思惟度化一切人民。若比丘再有诤论胜负之心,即以律法教诫。所以比丘们,当自好好修行。”
二位比丘听完佛陀的教诫,即站起顶礼佛陀,并说:“我们以后决不再犯,希望佛陀能接受我们的忏悔。”
佛陀告诉大众:“知过悔改不再犯,是大乘法中灭罪最快的方法,我接受你们的忏悔。诸比丘亦不可重蹈覆辙,应当依此警惕学习。”
比丘们闻佛所说,皆欢喜奉行。
摘自<增壹阿含经 / 卷二十三>
善修这念心
过去,佛陀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舍利弗和目连两位尊者住在耆阇崛山中。有一天,优波伽吒鬼看到舍利弗尊者刚剃完须发,就跟伽吒鬼说:“我要去打那位沙门的头。”
伽吒鬼马上说:“你千万不要这么说,这位沙门具有大德大力,这样做将受无量苦。”
伽吒鬼劝说了三回,优波伽吒鬼完全不听伽吒鬼的劝告,真的出手打了舍利弗尊者的头,打完后还戏笑地向伽吒鬼说:“伽吒,来烧我啊!来煮我啊!”连续说了几次后马上陷入地底,堕到阿鼻地狱。
这时,目连尊者听到舍利弗尊者被鬼打了头,立即赶到舍利弗尊者的住所,关心地询问:“被打的苦痛能忍得了吗?”
舍利弗回答:“虽然会痛,但我还能堪忍,不至于有多大的痛苦。”
目连尊者听到舍利弗尊者如此回答,非常惊讶地说:“舍利弗尊者您真是一位大威德、大雄力之人,这个优波伽吒鬼非常厉害,如果他用手去打须弥山,可以将此山碎如糟糠,您今日被打,怎可能不痛苦难忍呢?”
舍利弗尊者还是告诉目连尊者说:“我真的没有感到什么大苦痛!”
就在此时,佛陀以天耳通听到他们两人的对话,对大众说了一偈:“其心如刚石,坚住不倾动,染着心已离,瞋者不反报,若如此修心,何有苦痛忧?”
表示舍利弗尊者的心有如金刚喻定般,时时坚住正念、如如不动,人家对他瞋怒,他都没有报复之心。一个人若能如此修行,善修这念心,有什么苦痛之忧呢?
所有的比丘听完开示后都法喜充满,并依此奉行。
摘自<杂阿含经 / 卷五十>
伽吒鬼马上说:“你千万不要这么说,这位沙门具有大德大力,这样做将受无量苦。”
伽吒鬼劝说了三回,优波伽吒鬼完全不听伽吒鬼的劝告,真的出手打了舍利弗尊者的头,打完后还戏笑地向伽吒鬼说:“伽吒,来烧我啊!来煮我啊!”连续说了几次后马上陷入地底,堕到阿鼻地狱。
这时,目连尊者听到舍利弗尊者被鬼打了头,立即赶到舍利弗尊者的住所,关心地询问:“被打的苦痛能忍得了吗?”
舍利弗回答:“虽然会痛,但我还能堪忍,不至于有多大的痛苦。”
目连尊者听到舍利弗尊者如此回答,非常惊讶地说:“舍利弗尊者您真是一位大威德、大雄力之人,这个优波伽吒鬼非常厉害,如果他用手去打须弥山,可以将此山碎如糟糠,您今日被打,怎可能不痛苦难忍呢?”
舍利弗尊者还是告诉目连尊者说:“我真的没有感到什么大苦痛!”
就在此时,佛陀以天耳通听到他们两人的对话,对大众说了一偈:“其心如刚石,坚住不倾动,染着心已离,瞋者不反报,若如此修心,何有苦痛忧?”
表示舍利弗尊者的心有如金刚喻定般,时时坚住正念、如如不动,人家对他瞋怒,他都没有报复之心。一个人若能如此修行,善修这念心,有什么苦痛之忧呢?
所有的比丘听完开示后都法喜充满,并依此奉行。
摘自<杂阿含经 / 卷五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