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住世时,众僧日中一食,托钵化缘毕,或在山林间经行,或于树下静坐思惟谛理,个个摄心专注,精进行道。
一天,有位比丘正安详地行走在草间小路上,听得不远处传来喑哑低沉的声音,唤道:“和尚僧人……”
比丘抬头张望,猛然看到一条大蛇正逶迤而来,顿时一惊;只见大蛇又说:“道人不要惊慌恐怖,我不会加害于您,我是特地来请您为我说法,让我得以脱离这丑陋可怕的身躯。”
大蛇问比丘:“您有听过阿耆达王吗?”
比丘回答曾听过此人,大蛇便言:“我就是阿耆达王。”
比丘不可置信地问:“阿耆达王造立佛塔无数,供养三宝,护持正法,功德广大,理当受享天福,怎么会得如此果报呢?”
大蛇不胜唏嘘,面露愁苦地向比丘哀诉说:“您有所不知,在我临命终时,为我持扇旁立的侍者不慎失手,致使扇子掉在我的脸上,我不由自主地起了大瞋恨心。一念之间,气绝命终,心与境相应,便堕落成蟒身,身心不宁,日夜受苦。”
比丘听完大蛇的话后,心生怜悯,立刻为大蛇开示苦集灭道、因缘果报、自性清净等种种妙理。大蛇一心乐听,法喜无比,七天七夜不眠不食,过后命终便生天上,得庄严自在的报身。几个月后,天人为了感念佛法利生的恩泽,特持香花来到佛所散花供佛。现场大众突见天降香花,不明所以,天人于是在虚空中出声白言:“我乃过去阿耆达王,幸得僧人为我说法而生天上,今日散花以报佛恩!”
摘自 <众经撰杂譬喻 / 卷一>
南无无胜如来
佛陀时代,有两位国王彼此不和,经常发动军队,互相袭击,危害百姓甚深。
当时,波斯匿王看到这两位国王常为瞋心所绊,处于生死流转之中,不可自拔,心生悲悯,于是向佛陀请教,希望能化解这两人的怨恨,不再互相伤害。佛陀听了,即答应波斯匿王的请求。
这一天,佛陀知道两国正召集军队,准备交战,于是特意带领弟子们前往波罗奈国,于鹿野苑中为众比丘开示法要。开战后,忽有一国兵力不敌,心生怯弱,于是撤退至佛陀所在的地方。他们至诚顶礼佛陀,佛陀即为他们开示生死无常的道理。国王听了之后有所领悟,心开意解,便决定在佛陀座下出家修行。出家后,由于日夜不断地精进用功,不久即证得阿罗汉果。
另一位国王得知这个消息后,知道心中大患已经去除,甚是欢喜,于是也前往精舍,顶礼佛陀,听经闻法。由于佛陀说法圆融,辩才无碍,使得国王法喜充满,准备了许多美味佳肴供养佛陀及众比丘;并且在佛前发广大誓愿,希望以此供养功德,回向于未来世,令一切众生都能安隐,有所依归,进而解脱,趣入涅槃。
佛陀听了,微笑允诺,并于口中散发五色光芒,光芒绕佛三匝后还入佛顶。阿难见此殊胜景象,即向前请示:“世尊,诸佛如来威仪庄重,无因缘则不破颜微笑,今日世尊以何因缘微笑?希望世尊慈悲开示。”
佛陀告诉阿难:“槃遮耶王今日供佛功德,不仅不会堕入恶道,还能常享天上人中的诸多快乐,并于三大阿僧祇劫后成佛,名为‘无胜’,广度众生,不可限量。我因此而感到欢喜啊!”
众比丘听闻开示后,依循佛陀教法精进修行,无有疲厌。
摘自 <撰集百缘经 / 卷一>
当时,波斯匿王看到这两位国王常为瞋心所绊,处于生死流转之中,不可自拔,心生悲悯,于是向佛陀请教,希望能化解这两人的怨恨,不再互相伤害。佛陀听了,即答应波斯匿王的请求。
这一天,佛陀知道两国正召集军队,准备交战,于是特意带领弟子们前往波罗奈国,于鹿野苑中为众比丘开示法要。开战后,忽有一国兵力不敌,心生怯弱,于是撤退至佛陀所在的地方。他们至诚顶礼佛陀,佛陀即为他们开示生死无常的道理。国王听了之后有所领悟,心开意解,便决定在佛陀座下出家修行。出家后,由于日夜不断地精进用功,不久即证得阿罗汉果。
另一位国王得知这个消息后,知道心中大患已经去除,甚是欢喜,于是也前往精舍,顶礼佛陀,听经闻法。由于佛陀说法圆融,辩才无碍,使得国王法喜充满,准备了许多美味佳肴供养佛陀及众比丘;并且在佛前发广大誓愿,希望以此供养功德,回向于未来世,令一切众生都能安隐,有所依归,进而解脱,趣入涅槃。
佛陀听了,微笑允诺,并于口中散发五色光芒,光芒绕佛三匝后还入佛顶。阿难见此殊胜景象,即向前请示:“世尊,诸佛如来威仪庄重,无因缘则不破颜微笑,今日世尊以何因缘微笑?希望世尊慈悲开示。”
佛陀告诉阿难:“槃遮耶王今日供佛功德,不仅不会堕入恶道,还能常享天上人中的诸多快乐,并于三大阿僧祇劫后成佛,名为‘无胜’,广度众生,不可限量。我因此而感到欢喜啊!”
众比丘听闻开示后,依循佛陀教法精进修行,无有疲厌。
摘自 <撰集百缘经 / 卷一>
歌咏称扬赞佛
一日,佛陀与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前往舍卫城弘法。佛陀尚未进城,五百天人早已吹拂香风于各街道巷弄中,使污秽臭粪等不净物自然隐没于地;不仅如此,还以香雨飘送润泽街道,并且散花供养,城内处处清香洁净。
舍卫城的国王、大臣及人民见到如此瑞相,知道佛陀将要进城,大众立即放下手边的工作,欢喜扫地、散花或燃香,也有人以布铺地、解发覆地、持举幡盖,或演奏音乐、表演舞蹈,欢迎佛陀的到来。
佛陀与众比丘一行进城时,大众皆一心合掌,至诚恭敬地瞻仰佛陀的庄严相好。当时有一位婆罗门见此场景,虽想买香花供养佛陀,却因贫困无法圆满心愿,于是随众在欢迎行列中,以最清净恭敬之心迎接佛陀的莅临。当婆罗门见到佛陀时,以偈赞叹说:
“
表容紫金耀,三十二相明,
一切众生类,睹者莫不欢。
见佛心踊跃,忧愁皆销除,
永度生死海,稽首礼大安。”
这时佛陀欣然而笑,五色光从口中出,每道光芒又散发出无数道光明,光光顶端皆有七宝莲花,莲花上亦有化佛遍照十方;下至诸大地狱,上至三十三天,无处不在佛光照拂中。三千世界诸天人民,见佛光明莫不踊跃,纷纷离开宫殿,来到佛前;当中有听经闻法得度者,有见其光明得度者,有闻化佛说法得度者,亦有寻光来至佛所而得度者。
而在地狱受苦的众生,亦因此暂时解脱;畜生禽兽善心增长,不相伤害;饿鬼道众生得百味美食,悭心不起。更有无量众生盲者得视、聋者得听、哑者能语、驼背者能挺直、行动不便者能行,身体有疾病者悉皆除愈,牢狱系闭者全获解放。大千世界诸天人民,见此瑞相,内心无不欢喜清净,有人证得初果、二果、三果、阿罗汉,有人证得辟支佛,也有发大乘心,于菩提道上坚住不退转,得道证果者不可称计。
佛光遍照十方,最后绕佛三匝,还入世尊眉间。阿难见此殊胜景象,长跪合掌请示佛陀:“世尊,诸佛如来无因缘是不会身放毫光、破颜微笑的,今日世尊以何因缘微笑?希望世尊能慈悲为我们开示。”
佛陀告诉阿难:“你有看到那位以偈赞佛的婆罗门吗?他以极清净虔诚的心赞叹如来。往后十三劫中,天上人间自然受生,不堕三涂八难之处,相貌端严、辩才无碍、智慧明达,人人赞叹。日后出家修行,将成就辟支佛果,名为‘欢悦’。”
大众听闻开示后,法喜充满,歌咏称扬赞佛的殊胜功德。
摘自 <佛说菩萨本行经 / 卷三>
舍卫城的国王、大臣及人民见到如此瑞相,知道佛陀将要进城,大众立即放下手边的工作,欢喜扫地、散花或燃香,也有人以布铺地、解发覆地、持举幡盖,或演奏音乐、表演舞蹈,欢迎佛陀的到来。
佛陀与众比丘一行进城时,大众皆一心合掌,至诚恭敬地瞻仰佛陀的庄严相好。当时有一位婆罗门见此场景,虽想买香花供养佛陀,却因贫困无法圆满心愿,于是随众在欢迎行列中,以最清净恭敬之心迎接佛陀的莅临。当婆罗门见到佛陀时,以偈赞叹说:
“
表容紫金耀,三十二相明,
一切众生类,睹者莫不欢。
见佛心踊跃,忧愁皆销除,
永度生死海,稽首礼大安。”
这时佛陀欣然而笑,五色光从口中出,每道光芒又散发出无数道光明,光光顶端皆有七宝莲花,莲花上亦有化佛遍照十方;下至诸大地狱,上至三十三天,无处不在佛光照拂中。三千世界诸天人民,见佛光明莫不踊跃,纷纷离开宫殿,来到佛前;当中有听经闻法得度者,有见其光明得度者,有闻化佛说法得度者,亦有寻光来至佛所而得度者。
而在地狱受苦的众生,亦因此暂时解脱;畜生禽兽善心增长,不相伤害;饿鬼道众生得百味美食,悭心不起。更有无量众生盲者得视、聋者得听、哑者能语、驼背者能挺直、行动不便者能行,身体有疾病者悉皆除愈,牢狱系闭者全获解放。大千世界诸天人民,见此瑞相,内心无不欢喜清净,有人证得初果、二果、三果、阿罗汉,有人证得辟支佛,也有发大乘心,于菩提道上坚住不退转,得道证果者不可称计。
佛光遍照十方,最后绕佛三匝,还入世尊眉间。阿难见此殊胜景象,长跪合掌请示佛陀:“世尊,诸佛如来无因缘是不会身放毫光、破颜微笑的,今日世尊以何因缘微笑?希望世尊能慈悲为我们开示。”
佛陀告诉阿难:“你有看到那位以偈赞佛的婆罗门吗?他以极清净虔诚的心赞叹如来。往后十三劫中,天上人间自然受生,不堕三涂八难之处,相貌端严、辩才无碍、智慧明达,人人赞叹。日后出家修行,将成就辟支佛果,名为‘欢悦’。”
大众听闻开示后,法喜充满,歌咏称扬赞佛的殊胜功德。
摘自 <佛说菩萨本行经 / 卷三>
平等心
昔日,佛陀在罗阅城的迦兰陀竹园说法度众。
一天,神医耆婆邀请佛陀及其弟子前往家中应供,唯独没有邀请槃特比丘。
应供时,耆婆先以清净水供养佛陀,却为佛陀所婉拒。耆婆恭敬地请示:“世尊,为何您不接受弟子诚心所供养的清净水呢?”
世尊回答:“因为今天应供的众僧中,少了槃特比丘。”
耆婆答道:“世尊,您教导槃特比丘扫地时诵念的简短偈子,连牧羊人、牧牛人都背得出来,槃特比丘却花了四个月仍记不得。我为何要供养如此愚笨的比丘呢?”
但世尊仍坚持道:“若不请他来,我便不接受清净水。”
耆婆只好听从佛陀的训示,遣使去请槃特比丘。
当槃特比丘到达后,佛陀请阿难尊者将钵拿给他,并说:“槃特,你不必起座,你就从所在之处将钵送给我。”
于是槃特比丘以神通力将钵送至佛的手中。耆婆见到如此景象,深自懊悔:“唉!我实在是大错特错,竟然轻慢了这样的圣者。”
于是至诚地向尊者忏悔自己的愚昧无知,并恭敬供养种种美味饮食,反倒冷落了其他比丘。
佛陀见此情景,便为大众述说神医耆婆的过去因缘:
“无数世以前,耆婆是一名马商,从事马匹贩卖交易的工作。一天,他带着一千匹马要到邻国贩售,没想到一匹母马竟然在中途产下了小马。马商为了尽快到达目的地,看了看这匹平凡无奇的小马,便将它送给路旁的人家,继续赶马上路。
到了邻国,马商前去谒见国王,表达来意。国王看了所有的马后,说道:‘你这次带来的这一千匹马,都是很普通的马,但其中有一匹马鸣声悲切,声音奇特,一定是刚产下了不寻常的千里名驹。这匹小马长大后,其价值绝对可以抵得上一千匹马呢!如果你将这小马卖给我,我便将其他一千匹马都买下;倘若不卖,我就连一匹马也不买。’
马商听了回答:‘国王,这一路上,我不记得有母马生产啊!’
国王坚定地表示:‘我通达马相、善辨马声,一听母马的鸣声,即知其小马是否优良。’
马贩思索良久,才回想起半途的确有母马产下一匹小马,而且已经送给别人了。
这匹被马商送出的小马十分特别,它出生不到几天便会开口说人话,它对主人说:‘如果马商把我要回去,你就请他以五百匹马来交换,若不答应,你就不要将我还给他。’
过了几天,马商果然来了,他对小马的主人说:‘前阵子我将一匹小马托付给您,想必您一定也养得很辛苦,今日我愿意用一匹好马,来赎回它。’
主人回答:‘是您自己要将小马送给我的,我并未向您索取,而我也确实辛辛苦苦养活了它。所以既然你这么想要买,就请您用五百匹马来和我交换吧!’
马商见主人这么坚持,只好用五百匹马将小马赎回。”
佛陀说完这段因缘,便对耆婆说:“你前世先是看轻小马,随意送人,后来又看重它,以五百匹马赎回;到了今日也是如此,先是瞧不起资质较愚鲁的槃特比丘,而后又敬重他,冷落其他五百位比丘。你未能以平等心、恭敬心对待一切众生的习气,久远以来一直如此啊!”
摘自 <出曜经 / 卷十九>
一天,神医耆婆邀请佛陀及其弟子前往家中应供,唯独没有邀请槃特比丘。
应供时,耆婆先以清净水供养佛陀,却为佛陀所婉拒。耆婆恭敬地请示:“世尊,为何您不接受弟子诚心所供养的清净水呢?”
世尊回答:“因为今天应供的众僧中,少了槃特比丘。”
耆婆答道:“世尊,您教导槃特比丘扫地时诵念的简短偈子,连牧羊人、牧牛人都背得出来,槃特比丘却花了四个月仍记不得。我为何要供养如此愚笨的比丘呢?”
但世尊仍坚持道:“若不请他来,我便不接受清净水。”
耆婆只好听从佛陀的训示,遣使去请槃特比丘。
当槃特比丘到达后,佛陀请阿难尊者将钵拿给他,并说:“槃特,你不必起座,你就从所在之处将钵送给我。”
于是槃特比丘以神通力将钵送至佛的手中。耆婆见到如此景象,深自懊悔:“唉!我实在是大错特错,竟然轻慢了这样的圣者。”
于是至诚地向尊者忏悔自己的愚昧无知,并恭敬供养种种美味饮食,反倒冷落了其他比丘。
佛陀见此情景,便为大众述说神医耆婆的过去因缘:
“无数世以前,耆婆是一名马商,从事马匹贩卖交易的工作。一天,他带着一千匹马要到邻国贩售,没想到一匹母马竟然在中途产下了小马。马商为了尽快到达目的地,看了看这匹平凡无奇的小马,便将它送给路旁的人家,继续赶马上路。
到了邻国,马商前去谒见国王,表达来意。国王看了所有的马后,说道:‘你这次带来的这一千匹马,都是很普通的马,但其中有一匹马鸣声悲切,声音奇特,一定是刚产下了不寻常的千里名驹。这匹小马长大后,其价值绝对可以抵得上一千匹马呢!如果你将这小马卖给我,我便将其他一千匹马都买下;倘若不卖,我就连一匹马也不买。’
马商听了回答:‘国王,这一路上,我不记得有母马生产啊!’
国王坚定地表示:‘我通达马相、善辨马声,一听母马的鸣声,即知其小马是否优良。’
马贩思索良久,才回想起半途的确有母马产下一匹小马,而且已经送给别人了。
这匹被马商送出的小马十分特别,它出生不到几天便会开口说人话,它对主人说:‘如果马商把我要回去,你就请他以五百匹马来交换,若不答应,你就不要将我还给他。’
过了几天,马商果然来了,他对小马的主人说:‘前阵子我将一匹小马托付给您,想必您一定也养得很辛苦,今日我愿意用一匹好马,来赎回它。’
主人回答:‘是您自己要将小马送给我的,我并未向您索取,而我也确实辛辛苦苦养活了它。所以既然你这么想要买,就请您用五百匹马来和我交换吧!’
马商见主人这么坚持,只好用五百匹马将小马赎回。”
佛陀说完这段因缘,便对耆婆说:“你前世先是看轻小马,随意送人,后来又看重它,以五百匹马赎回;到了今日也是如此,先是瞧不起资质较愚鲁的槃特比丘,而后又敬重他,冷落其他五百位比丘。你未能以平等心、恭敬心对待一切众生的习气,久远以来一直如此啊!”
摘自 <出曜经 / 卷十九>
淫欲之害
一日,邻近舍卫城的村庄中,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
有位妇人抱着孩子、拿着水瓶,准备到井边汲水。当时离井不远处,正坐着一位容貌端正的男子在弹琴自娱。妇人听到美妙的琴音,又看到男子潇洒的身影,不禁为其所吸引,而这名男子也情不自禁地注视着妇人。
一时意乱情迷、失去理智的妇人,不知不觉中竟错将孩子当成水桶,悬绑于井中,等到妇人回过神时,才发现孩子已经死在井里。妇人一时悲愤,懊悔不已,捶胸痛哭地说:“都是因为自己的一念染污心,才犯下这不可挽回的过错! ”
佛陀知道了这件事后,便集合大众至讲堂,将这段因缘宣说一遍。世尊开示大众:“淫欲炽盛能坏人善根,所以淫欲心重的人,不但无法辨别善恶,不重视道德操守的清白,亦不知寻求解脱之法。这一类的人不知惭愧,宁可受人轻贱侮辱,也不愿意断除淫心。一念淫心起,亦可能会犯下杀害父母等五逆重罪,甚至违背佛法、轻慢佛法。”
接着,世尊即为大众开示一个因淫心而犯下大错的故事:
曾经有一对夫妻,育有一子,疼爱有加。然而这个孩子不学好,常常犯下奸淫女色之事。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男子淫心又犯,拿着刀准备到镇上找人寻欢作乐。这时男子的母亲正好发现,担心孩子夜晚出门会发生事情,苦苦哀求,希望能打消他的念头。
但男子色胆包天,铁了心就是要走,因此大声斥责威胁,如果不让他出门,就不顾母子之情。母亲爱子心切,宁可不要性命,也不愿意见到孩子出事。于是在几番争执后,男子执刀杀了母亲,头也不回地前往镇上。
男子来到一女子家,敲门请求让他进去,并且诵了一首偈子跟她表明:
“
淫恚诸根羸,为想所谬误,
不虑众事业,为愚闇覆盖。
念汝取母害,折伏犹汝奴,
翘立在门外,如客附使役。”
女子知道后,非常愤怒地说: “像你这种忘恩背义之人,连养育自己、对自己有大恩的母亲都能杀害,还会有什么人性可言!快点离开我家!”
男子不肯离去,几番哀求,女子更加严厉诃斥:“我宁可投身入火、自跳山谷、为禽兽所食,也不愿与你这种人为伴!”
男子听了这一番话后,只好黯然离开,结果在回家途中,被一群埋伏在路旁的贼寇所围堵。寡不敌众的男子在打斗中为贼所杀,死后堕阿鼻地狱,受苦无量。
世尊说完后,再次提醒比丘,淫欲之害,为祸甚大,不但自己造业,更会危及他人,犹如自己饮毒,又教他人共饮,不可不慎。
摘自 <出曜经 / 卷四>
有位妇人抱着孩子、拿着水瓶,准备到井边汲水。当时离井不远处,正坐着一位容貌端正的男子在弹琴自娱。妇人听到美妙的琴音,又看到男子潇洒的身影,不禁为其所吸引,而这名男子也情不自禁地注视着妇人。
一时意乱情迷、失去理智的妇人,不知不觉中竟错将孩子当成水桶,悬绑于井中,等到妇人回过神时,才发现孩子已经死在井里。妇人一时悲愤,懊悔不已,捶胸痛哭地说:“都是因为自己的一念染污心,才犯下这不可挽回的过错! ”
佛陀知道了这件事后,便集合大众至讲堂,将这段因缘宣说一遍。世尊开示大众:“淫欲炽盛能坏人善根,所以淫欲心重的人,不但无法辨别善恶,不重视道德操守的清白,亦不知寻求解脱之法。这一类的人不知惭愧,宁可受人轻贱侮辱,也不愿意断除淫心。一念淫心起,亦可能会犯下杀害父母等五逆重罪,甚至违背佛法、轻慢佛法。”
接着,世尊即为大众开示一个因淫心而犯下大错的故事:
曾经有一对夫妻,育有一子,疼爱有加。然而这个孩子不学好,常常犯下奸淫女色之事。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男子淫心又犯,拿着刀准备到镇上找人寻欢作乐。这时男子的母亲正好发现,担心孩子夜晚出门会发生事情,苦苦哀求,希望能打消他的念头。
但男子色胆包天,铁了心就是要走,因此大声斥责威胁,如果不让他出门,就不顾母子之情。母亲爱子心切,宁可不要性命,也不愿意见到孩子出事。于是在几番争执后,男子执刀杀了母亲,头也不回地前往镇上。
男子来到一女子家,敲门请求让他进去,并且诵了一首偈子跟她表明:
“
淫恚诸根羸,为想所谬误,
不虑众事业,为愚闇覆盖。
念汝取母害,折伏犹汝奴,
翘立在门外,如客附使役。”
女子知道后,非常愤怒地说: “像你这种忘恩背义之人,连养育自己、对自己有大恩的母亲都能杀害,还会有什么人性可言!快点离开我家!”
男子不肯离去,几番哀求,女子更加严厉诃斥:“我宁可投身入火、自跳山谷、为禽兽所食,也不愿与你这种人为伴!”
男子听了这一番话后,只好黯然离开,结果在回家途中,被一群埋伏在路旁的贼寇所围堵。寡不敌众的男子在打斗中为贼所杀,死后堕阿鼻地狱,受苦无量。
世尊说完后,再次提醒比丘,淫欲之害,为祸甚大,不但自己造业,更会危及他人,犹如自己饮毒,又教他人共饮,不可不慎。
摘自 <出曜经 / 卷四>
商人剃度出家
绵亘数里的高山峻谷间罕有人烟,除了入山采宝的商人外,就剩些亡命之徒藏匿其中。
这天,一列满载珍宝的商队取道经此。当中有一商人正得意地做着发财的美梦,但是所乘坐的车辆却因宝物过重,车轮不时发出抗议的声音,于是他渐行渐慢,与同伴间的距离愈拉愈远。
商人眼看着前行的同伴早已不见踪迹,后方又无来者,心中不禁一阵悚然。担心被劫的商人在慌忙之际,突然瞧见路边一条小径,顾不得许多的他,便转向前行;然而径窄崎岖,未行数里,一不小心便连人带车摔落山涧。
商人身虽无伤,但看着轴毁轮散,旷野无人相助,忍不住捶胸顿足,倒卧地上嚎哭了起来。万念俱灰的他,不但不想方设法寻找出路,也不肯修治朽车,只是任己涕泗横流,哀诉不绝。
此时,在祇洹精舍说法的世尊,以天眼观察到这位失伴落难的商人度化因缘已经成熟,便化现一人,端坐于旷野虚空当中。商人一见即大呼救助,于是化人运用神通,将他及车上的财宝送至祇洹精舍前。
奉佛命而出的比丘,领着在精舍门口的商人入内进觐世尊。商人一见佛面,心生欢喜,善根现前,即恳请佛陀为其剃度出家,世尊随即为他说法。新进比丘闻法清凉,离诸热恼,决定将所有财宝供养三宝,并且欢喜赞叹地说:“今日我逢大难无有损伤,皆因过去修善积福,才能有三宝的护佑。”
世尊知其心已调柔,便又开示:“修行当依正法,远离欲爱不净垢秽之处,如御车时当行坦大宽正之途,若舍大道而行邪径,则将有翻覆折毁的危险。”
比丘一听,惊觉:“世尊神力真是难以思议,竟知我今所遭遇之难。”
于是信心倍增,一心谛闻法理,从闻,而思,而修,豁然开解,次第证得初果二果三果圣位,最终证阿罗汉果,不受轮回后有。
现场共同听法的比丘中,恰有些心志不坚者,欲破犯戒法。佛陀以他心通知其所想,于是藉此因缘方便开化:“离开正法、忘失正念的人,因愚昧蔽心,如同行岔道之车,有折毁的危险。今日众中异心之人贪欲心炽盛,且于如来面前欺瞒覆藏,以为无人所知,真正是最愚痴的行为。殊不知老死若至,无法可救,对天号哭也是徒然!纵然泪如雨下,泛溢于四海,也不能免堕恶趣。我今出现于世,说究竟灭苦的方法,令众生不受贪火烧身的痛苦。你们若在我法中执意犯戒不悔,饶是恒沙诸佛也救你不得!”
比丘们听完身毛皆竖,心中惊怖并深自忏悔。佛陀知道这些比丘已舍弃恶法,便再进一步开示微妙法义。世尊开示毕,多人证阿罗汉果,得六神通自在,皆大欢喜,作礼而去。
摘自 <出曜经 / 卷六>
这天,一列满载珍宝的商队取道经此。当中有一商人正得意地做着发财的美梦,但是所乘坐的车辆却因宝物过重,车轮不时发出抗议的声音,于是他渐行渐慢,与同伴间的距离愈拉愈远。
商人眼看着前行的同伴早已不见踪迹,后方又无来者,心中不禁一阵悚然。担心被劫的商人在慌忙之际,突然瞧见路边一条小径,顾不得许多的他,便转向前行;然而径窄崎岖,未行数里,一不小心便连人带车摔落山涧。
商人身虽无伤,但看着轴毁轮散,旷野无人相助,忍不住捶胸顿足,倒卧地上嚎哭了起来。万念俱灰的他,不但不想方设法寻找出路,也不肯修治朽车,只是任己涕泗横流,哀诉不绝。
此时,在祇洹精舍说法的世尊,以天眼观察到这位失伴落难的商人度化因缘已经成熟,便化现一人,端坐于旷野虚空当中。商人一见即大呼救助,于是化人运用神通,将他及车上的财宝送至祇洹精舍前。
奉佛命而出的比丘,领着在精舍门口的商人入内进觐世尊。商人一见佛面,心生欢喜,善根现前,即恳请佛陀为其剃度出家,世尊随即为他说法。新进比丘闻法清凉,离诸热恼,决定将所有财宝供养三宝,并且欢喜赞叹地说:“今日我逢大难无有损伤,皆因过去修善积福,才能有三宝的护佑。”
世尊知其心已调柔,便又开示:“修行当依正法,远离欲爱不净垢秽之处,如御车时当行坦大宽正之途,若舍大道而行邪径,则将有翻覆折毁的危险。”
比丘一听,惊觉:“世尊神力真是难以思议,竟知我今所遭遇之难。”
于是信心倍增,一心谛闻法理,从闻,而思,而修,豁然开解,次第证得初果二果三果圣位,最终证阿罗汉果,不受轮回后有。
现场共同听法的比丘中,恰有些心志不坚者,欲破犯戒法。佛陀以他心通知其所想,于是藉此因缘方便开化:“离开正法、忘失正念的人,因愚昧蔽心,如同行岔道之车,有折毁的危险。今日众中异心之人贪欲心炽盛,且于如来面前欺瞒覆藏,以为无人所知,真正是最愚痴的行为。殊不知老死若至,无法可救,对天号哭也是徒然!纵然泪如雨下,泛溢于四海,也不能免堕恶趣。我今出现于世,说究竟灭苦的方法,令众生不受贪火烧身的痛苦。你们若在我法中执意犯戒不悔,饶是恒沙诸佛也救你不得!”
比丘们听完身毛皆竖,心中惊怖并深自忏悔。佛陀知道这些比丘已舍弃恶法,便再进一步开示微妙法义。世尊开示毕,多人证阿罗汉果,得六神通自在,皆大欢喜,作礼而去。
摘自 <出曜经 / 卷六>
很久以前说过
从前,有一位比丘于波罗梨国的鸡头园升座说法,数千万人围绕左右,聆听开示,无不法喜充满。
当时法律规定:入寺听法及礼佛者,皆须脱帽,以表示恭敬。结果,国王因头发稀少,又长了脓疮,所以仗着自己的权势,裹着头巾、穿着鞋子,就想要进去听法。国王粗声地告诉比丘:“赶快为我说法!”
比丘回答;“佛陀教敕,开示时若有人不肯脱鞋,不可为其说法。”
国王听了虽然很生气,但还是忍下瞋心来把鞋脱了。怀着怒气的国王接着说:“快点说法,让我欢喜,否则我就把你的头砍了。”
比丘回答:“佛陀也有规定,不可为不脱帽者说法。”
国王听了火冒三丈:“你竟然敢侮辱我!好,我今天就脱帽听你说法,如果你不能解答我的疑惑,就将你斩成三段。”
这时比丘为国王说了一个偈子:
“
不以不净意,亦及瞋怒人,
欲得知法者,三耶三佛说。
诸有余贡高,心意极清净,
能舍伤害怀,乃得闻正法。”
国王听了之后,感到非常惭愧,于是五体投地礼拜忏悔,请求比丘灭除自己的身口意过失。国王长跪合掌:“尊者,您的修行真是高深,竟能洞悉我的心念而说出这首偈子。”
比丘回答:“这首偈子其实是如来很久以前说过的,不是现在才说的。”
国王心想:“佛陀真的是太有智慧了,那么久远之前就知道未来有像我这样的人,心怀瞋恚,以不敬心听法。从今以后,我绝对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了。”
于是,比丘为国王开示佛法大要,国王因此心垢灭除,通达法理,证得初果,从此对佛法信受不已。
摘自 <出曜经 / 卷二十八>
当时法律规定:入寺听法及礼佛者,皆须脱帽,以表示恭敬。结果,国王因头发稀少,又长了脓疮,所以仗着自己的权势,裹着头巾、穿着鞋子,就想要进去听法。国王粗声地告诉比丘:“赶快为我说法!”
比丘回答;“佛陀教敕,开示时若有人不肯脱鞋,不可为其说法。”
国王听了虽然很生气,但还是忍下瞋心来把鞋脱了。怀着怒气的国王接着说:“快点说法,让我欢喜,否则我就把你的头砍了。”
比丘回答:“佛陀也有规定,不可为不脱帽者说法。”
国王听了火冒三丈:“你竟然敢侮辱我!好,我今天就脱帽听你说法,如果你不能解答我的疑惑,就将你斩成三段。”
这时比丘为国王说了一个偈子:
“
不以不净意,亦及瞋怒人,
欲得知法者,三耶三佛说。
诸有余贡高,心意极清净,
能舍伤害怀,乃得闻正法。”
国王听了之后,感到非常惭愧,于是五体投地礼拜忏悔,请求比丘灭除自己的身口意过失。国王长跪合掌:“尊者,您的修行真是高深,竟能洞悉我的心念而说出这首偈子。”
比丘回答:“这首偈子其实是如来很久以前说过的,不是现在才说的。”
国王心想:“佛陀真的是太有智慧了,那么久远之前就知道未来有像我这样的人,心怀瞋恚,以不敬心听法。从今以后,我绝对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了。”
于是,比丘为国王开示佛法大要,国王因此心垢灭除,通达法理,证得初果,从此对佛法信受不已。
摘自 <出曜经 / 卷二十八>
迦叶尊者
“世尊灭度了!”所有的佛弟子听到这个消息,都十分地悲伤,甚至有许多阿罗汉都决定要跟随佛陀入涅槃。
迦叶尊者知道后,便集合五百位阿罗汉,向他们宣布:“佛陀已经入灭,如果要弘演佛的圣教,让众生了达人人本具真如法性的道理,就必须集结佛的教法。所以,你们现在赶紧以神通力前往十方恒河沙刹土,召集八亿四千位阿罗汉来此结集经藏!”
佛弟子当中,阿难是唯一记持佛陀所有教法,并且能够背诵出来的人,但因还未证得阿罗汉果,所以未能入此行列。为了让阿难在道业上有所提升,迦叶尊者施以激将法,使他痛下决心,不分昼夜精进用功,七日后终于漏尽烦恼,证得阿罗汉果。大家知道后都非常欢喜,诸天圣众亦来歌咏赞叹。
结集会上,阿难尊者升座,准备宣读佛陀教法,迦叶尊者特别叮咛阿难尊者应依经藏的类别,如:菩萨藏、声闻藏、戒律藏等各自集着一处,一言一句都要谨慎小心,千万不能有所缺漏。当阿难尊者诵道:“如是我闻,一时佛在……”
迦叶尊者及众阿罗汉皆忍不住泪流悲泣,感叹地说:“人生无常,如梦如幻,昨日见佛,今日听法已是如是我闻。”
经藏集结后,迦叶尊者继续领导僧团二十余年,最后将法传给阿难尊者,并且交代:“我要入涅槃了,今将大法交付予你,你要好好守护,永续传承。”
临行前,迦叶尊者去向阿阇世王告别,但因大王正在休息,只好请守卫转达。
迦叶尊者来到鸡足山中,以草席地而坐,并且说道:“我今身着粪扫衣,手持佛陀的金缕衣,将以神通力令此色身不朽,直至弥勒佛降生,再将佛佛相传的金缕衣给他。”
语毕,大地即产生六种震动。
迦叶尊者又说:“阿难尊者、阿阇世王前来见我时,山峰当为他们而开;他们离去后,山峰将再复合!”
帝释天主释提桓因以香花散满天际供养尊者,至诚礼拜后,鸡足山峰随即合起,覆盖了尊者之身。
此时,鸡足山的毕钵罗山神见到迦叶尊者入灭,哀道:“今日尊者入灭,如法山崩坏,法船沉没,法树摧折,法海枯竭。众魔王得大欢喜,诸天人皆哀恋悲泣。”
当日,阿阇世王梦到天梁折坏而惊醒,守卫于是向大王报告迦叶尊者曾来向他告别入灭之事。大王知道后悲伤无比,马上请阿难尊者与他前去鸡足山一看。
果然,当阿难尊者和阿阇世王来到鸡足山时,山峰自然裂开,他们看到迦叶尊者已端然入于定中,身上还覆盖了美丽的天花。两人供养礼拜后,即难过地离开。
摘自 <释迦如来应化录 / 卷二>
迦叶尊者知道后,便集合五百位阿罗汉,向他们宣布:“佛陀已经入灭,如果要弘演佛的圣教,让众生了达人人本具真如法性的道理,就必须集结佛的教法。所以,你们现在赶紧以神通力前往十方恒河沙刹土,召集八亿四千位阿罗汉来此结集经藏!”
佛弟子当中,阿难是唯一记持佛陀所有教法,并且能够背诵出来的人,但因还未证得阿罗汉果,所以未能入此行列。为了让阿难在道业上有所提升,迦叶尊者施以激将法,使他痛下决心,不分昼夜精进用功,七日后终于漏尽烦恼,证得阿罗汉果。大家知道后都非常欢喜,诸天圣众亦来歌咏赞叹。
结集会上,阿难尊者升座,准备宣读佛陀教法,迦叶尊者特别叮咛阿难尊者应依经藏的类别,如:菩萨藏、声闻藏、戒律藏等各自集着一处,一言一句都要谨慎小心,千万不能有所缺漏。当阿难尊者诵道:“如是我闻,一时佛在……”
迦叶尊者及众阿罗汉皆忍不住泪流悲泣,感叹地说:“人生无常,如梦如幻,昨日见佛,今日听法已是如是我闻。”
经藏集结后,迦叶尊者继续领导僧团二十余年,最后将法传给阿难尊者,并且交代:“我要入涅槃了,今将大法交付予你,你要好好守护,永续传承。”
临行前,迦叶尊者去向阿阇世王告别,但因大王正在休息,只好请守卫转达。
迦叶尊者来到鸡足山中,以草席地而坐,并且说道:“我今身着粪扫衣,手持佛陀的金缕衣,将以神通力令此色身不朽,直至弥勒佛降生,再将佛佛相传的金缕衣给他。”
语毕,大地即产生六种震动。
迦叶尊者又说:“阿难尊者、阿阇世王前来见我时,山峰当为他们而开;他们离去后,山峰将再复合!”
帝释天主释提桓因以香花散满天际供养尊者,至诚礼拜后,鸡足山峰随即合起,覆盖了尊者之身。
此时,鸡足山的毕钵罗山神见到迦叶尊者入灭,哀道:“今日尊者入灭,如法山崩坏,法船沉没,法树摧折,法海枯竭。众魔王得大欢喜,诸天人皆哀恋悲泣。”
当日,阿阇世王梦到天梁折坏而惊醒,守卫于是向大王报告迦叶尊者曾来向他告别入灭之事。大王知道后悲伤无比,马上请阿难尊者与他前去鸡足山一看。
果然,当阿难尊者和阿阇世王来到鸡足山时,山峰自然裂开,他们看到迦叶尊者已端然入于定中,身上还覆盖了美丽的天花。两人供养礼拜后,即难过地离开。
摘自 <释迦如来应化录 / 卷二>
五百盗贼
古印度罗阅祇国的南边有座大山,距离城市约二百里之遥,凡欲通往南方诸国,皆需通过此山。
然而,此山山路崎岖险峻,有五百位盗贼藏身其中,打劫伤人之事时有所闻,过路商贾莫不心惊胆颤。盗贼横行嚣张,目无王法,倚恃山高谷峻,肆意害人,阻断王路,即使国王派兵擒讨,仍无法遏止他们的恶行。
当时释迦牟尼佛在罗阅祇国内,听闻此事,哀悯人民受贼之苦,并念贼人造罪甚深,心想:“众生业障深重,有佛出世,福薄不能得见;正法住世,充耳不闻。如是罪人我若不度,来日恶业果熟,他们将如投石沉渊,受苦无尽。”
于是,如来以神力化作一富贵官人,身着锦衣华服,骑马带剑,手执弓箭;马鞍勒口皆以金银装饰,并以明月宝珠、缎带璎珞严饰马身,一路往山中前进。及至谷口,五百盗贼虎视眈眈,见其样貌豪贵却无任何护卫,暗自窃喜:“我们行抢多年,从未遇见如此便宜之事,如同以卵击石,到手擒来实在是太容易了!”
群贼立刻将富人团团围住,挽弓搭箭,刀剑齐出。只见富人不慌不忙,张弓一射,突然间,一箭化成千百箭,瞬时五百贼人皆中箭倒地;再以宝刀令其身各受一疮,疮重箭深,盗贼个个哀嚎卧地,叩头求饶:“大德究竟是何方威神?但愿慈悲赦我一命,速拔此箭、治疗刀疮,我今痛苦难忍……”
佛陀所化的富人见因缘成熟,便说:“此疮不是天下最痛之事,箭伤亦不为深,世间最毒之疮莫过‘忧恼’,害人最深莫过于‘愚昧’。你们心怀贪求之忧恼与残杀无辜之愚昧,如同此刀疮箭毒,是无法痊愈的,即使今日找来力拔山河的勇猛力士,也不能除去这二件事。唯有持戒净心、多闻智慧,明悟正道才能治疗垢浊的心病;唯有拔除心中的爱恨愚痴、贡高之根,制伏刚强贪欲,积累功德、广修智慧才能得到长远的安隐快乐。”
言毕,富人回复佛身,相好庄严,金颜殊妙,并对大众开示了一首偈子:
“
斫疮无过忧,射箭无过愚,
是壮莫能拔,唯从多闻除。
盲者从得眼,闇者从得烛,
示导世间人,如目将无目。
是故可舍痴,离慢豪富乐,
务学事闻者,是名积聚德。”
所有盗贼皆为佛陀光明妙相所摄受,听到这首偈子,纷纷匍伏在地,至诚忏悔,并且皈依佛陀座下,当下他们的刀疮箭伤悉皆痊愈。五百贼人欢喜无比,进而洗心革面,求受五戒,从此罗阅祇国终得安宁,人民皆大欢喜。
摘自 <法句譬喻经 / 卷一>
然而,此山山路崎岖险峻,有五百位盗贼藏身其中,打劫伤人之事时有所闻,过路商贾莫不心惊胆颤。盗贼横行嚣张,目无王法,倚恃山高谷峻,肆意害人,阻断王路,即使国王派兵擒讨,仍无法遏止他们的恶行。
当时释迦牟尼佛在罗阅祇国内,听闻此事,哀悯人民受贼之苦,并念贼人造罪甚深,心想:“众生业障深重,有佛出世,福薄不能得见;正法住世,充耳不闻。如是罪人我若不度,来日恶业果熟,他们将如投石沉渊,受苦无尽。”
于是,如来以神力化作一富贵官人,身着锦衣华服,骑马带剑,手执弓箭;马鞍勒口皆以金银装饰,并以明月宝珠、缎带璎珞严饰马身,一路往山中前进。及至谷口,五百盗贼虎视眈眈,见其样貌豪贵却无任何护卫,暗自窃喜:“我们行抢多年,从未遇见如此便宜之事,如同以卵击石,到手擒来实在是太容易了!”
群贼立刻将富人团团围住,挽弓搭箭,刀剑齐出。只见富人不慌不忙,张弓一射,突然间,一箭化成千百箭,瞬时五百贼人皆中箭倒地;再以宝刀令其身各受一疮,疮重箭深,盗贼个个哀嚎卧地,叩头求饶:“大德究竟是何方威神?但愿慈悲赦我一命,速拔此箭、治疗刀疮,我今痛苦难忍……”
佛陀所化的富人见因缘成熟,便说:“此疮不是天下最痛之事,箭伤亦不为深,世间最毒之疮莫过‘忧恼’,害人最深莫过于‘愚昧’。你们心怀贪求之忧恼与残杀无辜之愚昧,如同此刀疮箭毒,是无法痊愈的,即使今日找来力拔山河的勇猛力士,也不能除去这二件事。唯有持戒净心、多闻智慧,明悟正道才能治疗垢浊的心病;唯有拔除心中的爱恨愚痴、贡高之根,制伏刚强贪欲,积累功德、广修智慧才能得到长远的安隐快乐。”
言毕,富人回复佛身,相好庄严,金颜殊妙,并对大众开示了一首偈子:
“
斫疮无过忧,射箭无过愚,
是壮莫能拔,唯从多闻除。
盲者从得眼,闇者从得烛,
示导世间人,如目将无目。
是故可舍痴,离慢豪富乐,
务学事闻者,是名积聚德。”
所有盗贼皆为佛陀光明妙相所摄受,听到这首偈子,纷纷匍伏在地,至诚忏悔,并且皈依佛陀座下,当下他们的刀疮箭伤悉皆痊愈。五百贼人欢喜无比,进而洗心革面,求受五戒,从此罗阅祇国终得安宁,人民皆大欢喜。
摘自 <法句譬喻经 / 卷一>
八关斋戒
昔日,佛陀于舍卫国的祇园精舍,为天人、龙、鬼等众说法。当时舍卫国的东方,有个国家名为“郁多罗波提”,国内有五百位婆罗门欲求成仙之法,相约至恒河岸的三祠神池中,沐浴涤秽,裸形修道,如同尼犍子等人,以裸形的方式求仙人救度。
途中,五百婆罗门经过一浩渺无边的沼泽,但见水气氤氲,白雾茫茫,因不辨东西而迷失了方向。他们眼看囊中粮食所剩无几,遥望泽边有一棵大树,神气非凡,猜想必有人居,便速奔至树下,最后才发现空无一人。
婆罗门心怀恐惧,深怕因饥渴困顿而共死于荒泽中,于是放声大哭。哀戚的哭声惊动了树神,树神于是现身关切:“你们从哪儿来?又将往哪儿去?为何这么伤心?”
婆罗门回答:“我们本想至恒河边的神池沐浴,修炼仙道,没想到却迷失在此。我们现在又饥又渴,求您哀愍救济我们吧!”
树神一听,恻隐之心油然而生,随即将手举起,百味饮食即从手中流出,五百婆罗门得此妙味饮食,悉皆欢喜,个个饱食;剩余的食物亦可作为日后旅途的存粮。
恢复气力的婆罗门们准备再度启程,临行前感激树神相救,并且询问:“您是以何功德,能得如此伟大的神力?”
树神自知过去生事,感慨地说:“我前世本是舍卫国的人民,国内有一个财富多饶、好善乐施的大长者,名叫‘须达’。有一天,须达长者为了筹办饮食供养如来与众僧,亲自到市集选购上等的乳酪,因为东西太多,碰巧我在旁边,长者便请我帮忙提酪。因为此缘,我得以跟随长者至祇园精舍供佛及僧,会中协助巡饭送菜,次第斟酌汤水,斋毕便随众听佛说法。
会中,佛陀开示八关斋戒的殊胜功德,大众心生欢喜,各各发愿受持。过后还家,我因持守八关斋戒,过午不食,妻子却因此生疑问道:‘莫非你心中对我有所不满而不用餐?’
我向她解释:‘今日我跟随须达长者至精舍斋供如来,发愿持守八关斋戒,要过午不食。’
妻子听后竟生瞋恚,骂言:‘这个瞿昙胡言祸乱人心,你何必持守他的戒律?若你听信于他,终将大祸临头。’
在她的逼迫下,我不得已只好破斋而食。
没想到,其日夜半正好是我寿终之时,所以命终后我投生至此为树神。由于提酪供僧的功德,感此手出饮食的善报。如果我当时不听从妻子所说,而能严持斋戒至最后一刻,必得超升天界,享乐无极。”
言毕,树神为婆罗门说了一首偈语:
“
祠祀种祸根,日夜长枝条,
唐苦败身本,斋法度世仙。”
五百婆罗门听完偈语后,疑惑顿除,生敬信心,便转而前往舍卫国寻找须达长者。途中经过拘蓝尼国,遇到一位名为“美音”的长者。美音长者素来敬重修道之人,生性仁慈又好布施,遂留婆罗门于自家中过夜。
长者问:“你们从哪儿来?又将往哪儿去?”
于是婆罗门们就将自己在荒泽迷路及遇到树神救难的经过据实相告,并表示将前往舍卫国寻找须达长者,发心受持八关斋戒,希望藉此获得福报。长者一听十分欢喜,因前世善根蒙发,再加上明白了八关斋戒的功德,随即传告宗亲族人:“我今将与梵志同去求福,有谁愿与我一同前往?”
结果有五百人应命,各自严整威仪,一同出国。
众人浩浩荡荡行入舍卫国中,与一慈眉善目、气质出众的长者擦身而过,婆罗门问长者的侍者说:“这位长者是谁呀?”
侍者回答:“是须达长者。”
众人惊喜不已,没想到已经找到长者,便赶紧上前向长者诉说树神等种种因缘,希望长者能指引他们行持八关斋戒的方法。”
须达长者闻后亦生欢喜,向大众说:“我有尊师名号‘如来’,具大智慧,慈悲普度一切众生,现在就在祇园精舍,我们可以一起去拜见佛陀!”
众人敬心答应,肃恭前往。行至精舍,遥见佛陀相好庄严,大众欣喜难量,虔诚顶礼佛足后,便于一旁长跪禀白己愿:“佛陀,我们当初离家,要前往恒何岸边的三祀神池沐浴求仙,但因中途迷路,遇到树神解救,所以得以聆听树神的前世因缘及斋戒功德。今日我们特来皈依佛陀座下,请求教化,希望能寻得一条究竟之路。”
世尊听完后,依其所行,说了一首偈语:
“
虽(人+果)剪发,长服草衣,
沐浴踞石,奈疑结何;
不伐杀烧,亦不求胜,
仁爱天下,所适无怨。”
五百梵志听完偈语,法喜非常,纷纷发心出家修行,皆证阿罗汉果;而美音长者与其族人,亦证得法眼。诸比丘见此胜事,便请示世尊往昔因缘。
世尊垂示:“久远劫前,迦叶佛为弟子说五浊恶世之事,时有梵志、长者等千余人共同发愿:希望未来能遇到释迦牟尼佛!’当时的梵志就是今日的五百婆罗门,而长者就是现在的美音长者。由于这样的因缘,所以今日他们见到我,便得证悟。”
大众闻说,欢喜奉行。
摘自 <出曜经 / 卷二十七>
途中,五百婆罗门经过一浩渺无边的沼泽,但见水气氤氲,白雾茫茫,因不辨东西而迷失了方向。他们眼看囊中粮食所剩无几,遥望泽边有一棵大树,神气非凡,猜想必有人居,便速奔至树下,最后才发现空无一人。
婆罗门心怀恐惧,深怕因饥渴困顿而共死于荒泽中,于是放声大哭。哀戚的哭声惊动了树神,树神于是现身关切:“你们从哪儿来?又将往哪儿去?为何这么伤心?”
婆罗门回答:“我们本想至恒河边的神池沐浴,修炼仙道,没想到却迷失在此。我们现在又饥又渴,求您哀愍救济我们吧!”
树神一听,恻隐之心油然而生,随即将手举起,百味饮食即从手中流出,五百婆罗门得此妙味饮食,悉皆欢喜,个个饱食;剩余的食物亦可作为日后旅途的存粮。
恢复气力的婆罗门们准备再度启程,临行前感激树神相救,并且询问:“您是以何功德,能得如此伟大的神力?”
树神自知过去生事,感慨地说:“我前世本是舍卫国的人民,国内有一个财富多饶、好善乐施的大长者,名叫‘须达’。有一天,须达长者为了筹办饮食供养如来与众僧,亲自到市集选购上等的乳酪,因为东西太多,碰巧我在旁边,长者便请我帮忙提酪。因为此缘,我得以跟随长者至祇园精舍供佛及僧,会中协助巡饭送菜,次第斟酌汤水,斋毕便随众听佛说法。
会中,佛陀开示八关斋戒的殊胜功德,大众心生欢喜,各各发愿受持。过后还家,我因持守八关斋戒,过午不食,妻子却因此生疑问道:‘莫非你心中对我有所不满而不用餐?’
我向她解释:‘今日我跟随须达长者至精舍斋供如来,发愿持守八关斋戒,要过午不食。’
妻子听后竟生瞋恚,骂言:‘这个瞿昙胡言祸乱人心,你何必持守他的戒律?若你听信于他,终将大祸临头。’
在她的逼迫下,我不得已只好破斋而食。
没想到,其日夜半正好是我寿终之时,所以命终后我投生至此为树神。由于提酪供僧的功德,感此手出饮食的善报。如果我当时不听从妻子所说,而能严持斋戒至最后一刻,必得超升天界,享乐无极。”
言毕,树神为婆罗门说了一首偈语:
“
祠祀种祸根,日夜长枝条,
唐苦败身本,斋法度世仙。”
五百婆罗门听完偈语后,疑惑顿除,生敬信心,便转而前往舍卫国寻找须达长者。途中经过拘蓝尼国,遇到一位名为“美音”的长者。美音长者素来敬重修道之人,生性仁慈又好布施,遂留婆罗门于自家中过夜。
长者问:“你们从哪儿来?又将往哪儿去?”
于是婆罗门们就将自己在荒泽迷路及遇到树神救难的经过据实相告,并表示将前往舍卫国寻找须达长者,发心受持八关斋戒,希望藉此获得福报。长者一听十分欢喜,因前世善根蒙发,再加上明白了八关斋戒的功德,随即传告宗亲族人:“我今将与梵志同去求福,有谁愿与我一同前往?”
结果有五百人应命,各自严整威仪,一同出国。
众人浩浩荡荡行入舍卫国中,与一慈眉善目、气质出众的长者擦身而过,婆罗门问长者的侍者说:“这位长者是谁呀?”
侍者回答:“是须达长者。”
众人惊喜不已,没想到已经找到长者,便赶紧上前向长者诉说树神等种种因缘,希望长者能指引他们行持八关斋戒的方法。”
须达长者闻后亦生欢喜,向大众说:“我有尊师名号‘如来’,具大智慧,慈悲普度一切众生,现在就在祇园精舍,我们可以一起去拜见佛陀!”
众人敬心答应,肃恭前往。行至精舍,遥见佛陀相好庄严,大众欣喜难量,虔诚顶礼佛足后,便于一旁长跪禀白己愿:“佛陀,我们当初离家,要前往恒何岸边的三祀神池沐浴求仙,但因中途迷路,遇到树神解救,所以得以聆听树神的前世因缘及斋戒功德。今日我们特来皈依佛陀座下,请求教化,希望能寻得一条究竟之路。”
世尊听完后,依其所行,说了一首偈语:
“
虽(人+果)剪发,长服草衣,
沐浴踞石,奈疑结何;
不伐杀烧,亦不求胜,
仁爱天下,所适无怨。”
五百梵志听完偈语,法喜非常,纷纷发心出家修行,皆证阿罗汉果;而美音长者与其族人,亦证得法眼。诸比丘见此胜事,便请示世尊往昔因缘。
世尊垂示:“久远劫前,迦叶佛为弟子说五浊恶世之事,时有梵志、长者等千余人共同发愿:希望未来能遇到释迦牟尼佛!’当时的梵志就是今日的五百婆罗门,而长者就是现在的美音长者。由于这样的因缘,所以今日他们见到我,便得证悟。”
大众闻说,欢喜奉行。
摘自 <出曜经 / 卷二十七>
小沙弥修摩那
一天,罗阅城竹林精舍中大众群集,人人静默,次序井然,专注聆听着佛陀的开示。
世尊观察众人的根机,见到前方一位年高腊长的比丘,竟然无视于睽睽众目,双脚朝前正对着讲坛,恣意懒惰而眠。世尊的附近也坐着一位小沙弥,名修摩那;年仅八岁,不仅跏趺端坐,威仪具足,并且摄心谛听,存念正法,两人形成极强烈的对比。
世尊决定藉机施教,便向大众开示:“所谓‘长老’者,未必外现剃除须发的表相,年龄的增长也不能当作德行的保证,如果心中没有智慧,仍会出现愚痴的行为。能明白佛法的真理,于日常中不染秽身口意三业,以慈悲喜舍之心应接万物,方堪称为‘长老’。故‘长老’未必是先出家者,若有年少者,六根清净无烦恼,修善守戒,此则真正不负‘长老’之名。”
说到这里,世尊问大众:“你们看到前排这位舒脚酣眠的长老比丘吗?”
大众答:“见到了,世尊。”
再问:“也看到八岁的修摩那沙弥吗?”
皆答:“有,世尊。”
世尊接着说:“这两人对三宝的恭敬心、信重心,深浅截然不同,当来的果报亦有天渊之别。此长老比丘前五百世常为龙身,若现在命终,又将堕落为龙,因为他对佛、法、僧无敬仰之心。而修摩那沙弥听法恭敬,有惭有愧,过后七日,修行当有成就,得四神足,可以自在变化,悟四谛法,证四禅天,并且善修四正勤。修摩那沙弥年纪虽轻,但对佛、法、僧具足恭敬心,堪作大众修学的榜样。”
大众听已,合掌称诺,欢喜奉行。
摘自 <增壹阿含 / 卷第二十二>
世尊观察众人的根机,见到前方一位年高腊长的比丘,竟然无视于睽睽众目,双脚朝前正对着讲坛,恣意懒惰而眠。世尊的附近也坐着一位小沙弥,名修摩那;年仅八岁,不仅跏趺端坐,威仪具足,并且摄心谛听,存念正法,两人形成极强烈的对比。
世尊决定藉机施教,便向大众开示:“所谓‘长老’者,未必外现剃除须发的表相,年龄的增长也不能当作德行的保证,如果心中没有智慧,仍会出现愚痴的行为。能明白佛法的真理,于日常中不染秽身口意三业,以慈悲喜舍之心应接万物,方堪称为‘长老’。故‘长老’未必是先出家者,若有年少者,六根清净无烦恼,修善守戒,此则真正不负‘长老’之名。”
说到这里,世尊问大众:“你们看到前排这位舒脚酣眠的长老比丘吗?”
大众答:“见到了,世尊。”
再问:“也看到八岁的修摩那沙弥吗?”
皆答:“有,世尊。”
世尊接着说:“这两人对三宝的恭敬心、信重心,深浅截然不同,当来的果报亦有天渊之别。此长老比丘前五百世常为龙身,若现在命终,又将堕落为龙,因为他对佛、法、僧无敬仰之心。而修摩那沙弥听法恭敬,有惭有愧,过后七日,修行当有成就,得四神足,可以自在变化,悟四谛法,证四禅天,并且善修四正勤。修摩那沙弥年纪虽轻,但对佛、法、僧具足恭敬心,堪作大众修学的榜样。”
大众听已,合掌称诺,欢喜奉行。
摘自 <增壹阿含 / 卷第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