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辆马车

一时,佛在舍卫城。一位婆罗门的儿子乘着满载物品的马车到城中上供下施,见到世尊托钵化缘时,刹那间对世尊生起无比的欢喜心 。

世尊见后展颜微笑,身放蓝、红、黄、白四彩光芒上照天界,下射地狱。当光照射至八寒八热地狱时,八寒地狱的众生顿觉温暖,八热地狱的众生顿觉清凉。它们不知其因,自以为是业报消尽该转生他方世界。

后来,它们才知是世尊的幻化神变加持所致,于是,对世尊生起欢喜心而于刹那间消尽地狱业报并转生到人天、六欲天、十七色界天。他们到天界后听到了无常、苦、空、无我的法语,同时共诵偈曰:“生起出离心,入于如来教,摧毁诸四魔……谁人能行持,清净梵净行,远离轮回苦,灭尽诸烦恼。”

世尊之光绕三千大千世界后入于白毫间,以示那位乘马车的婆罗门施主将得独觉果位。

阿难尊者见之,恭敬合掌启问:“世尊,今日以何因缘放光微笑?诸如来正等觉无缘无故不会如此。唯愿为说,我愿谛听。”

世尊告阿难:“如是,如是,诸如来正等觉无缘无故不会放光微笑。你可见刚才那位乘马车的婆罗门子?”

“见到了!”

佛告阿难:“他见我时生起极大欢喜心,以此功德将在十三个大劫中不堕恶趣,又将于十三个大劫中转生天界享受诸乐,后复转人身出家修持三十七道品,证得独觉果位,名欢喜独觉。因此我今放光微笑。”

摘自 <百业经>

第一辆马车

一时,佛在舍卫城。一婆罗门施主乘着满载物品的马车准备去城中上供下施。

时。 世尊在城中托钵徐行,施主见世尊三十二相,威仪具足,顿时生起极大欢喜心,右绕三匝而去。

世尊展颜微笑,金颜发出蓝、黄、红、白四光,上射诸天,下照地狱。此光照彻八寒地狱、八热地狱时,八寒地狱的众生顿觉温暖,八热地狱的众生顿觉清凉。然而它们不知是蒙受佛恩所致,却妄加猜测以为自己业报已尽当转生他方世界。

后知是蒙佛威神力才得以消除寒热之苦,便对佛陀生起无比的信心和欢喜心,以此尽除了地狱受苦的业报, 得以转生到人间以及六欲天、十七色界天,并听到了无常、苦、空、无我的法语,同时共诵:“生起出离心,入于如来教,摧毁诸四魔……谁人能行持,清净梵净行,远离轮回苦,灭尽诸烦恼。”

世尊之光绕三千大千世界后入于白毫间,以此表示那位婆罗门施主将获得独觉果位。

阿难尊者见之,恭敬合掌启问:“世尊,诸如来正等觉无缘无故不会金颜放光展颜微笑,今世尊以何因缘身体放光微笑?”

佛告阿难:“如是,如是,诸如来正等觉无缘无故不会放光微笑。你刚才可见一位乘马车的婆罗门施主?”

“看见了。”

佛告阿难:“那位施主因右绕我三匝的功德,将于未来的十三大劫中不堕恶趣,又将于十三大劫中转生于人间天界,享尽各种快乐,最后投生为人、出家,并于阿兰若处独修三十七道品,证得独觉果位,名为转绕独觉。因此我今放光微笑。”

摘自 <百业经>

跛脚裁缝

一时,佛在舍卫城。有一位大施主的妻子生下一个跛脚男孩,夫妇为他取名为跛子。父亲觉得跛脚的孩子很难有太大的前途,不如让他学裁缝,依靠手艺来维持生活。施主将想法告诉妻子和儿子,跛子即遵父命学艺,很快就成为城中小有名气的裁缝。

一次,当地举行大型宴会,另有位施主的妻子苦于没有礼服,思虑再三终于硬着头皮向朋友借了一套,不料节外生枝,在宴会上不小心把礼服弄破了。她十分担心,不敢声张,诚惶诚恐地回到家中,正巧丈夫外出,她暗自庆幸,打算请人补好礼服还给主人。她急急忙忙把跛子请来,关紧大门让他缝补礼服。正在此时,丈夫从外地回来边敲门边高声喊叫:“开门!”

她害怕之极,象热锅上的蚂蚁,不知如何是好!万般无奈,她只好将跛子装进大口袋,手忙脚乱地扎好袋口藏到隔壁的房子里,然后定定神开门迎接丈夫。她假惺惺地对丈夫问寒问暖,温情细语,之后就侍侯丈夫休息了。

半夜,一个小偷溜进她家,黑暗中摸到那个大口袋,再上下仔细探究,捆得结结实实。他以为是无价之宝,心中暗自得意、欣喜若狂:得到这个如意宝,我的子孙七代不会再受贫困之苦,财富无穷匮也。然后使出九牛二虎之力背起大袋子就跑。

走了一程,明月东升,月光下袋子淅淅沥沥流出水来,原来跛子忍不住撒尿了,小偷却觉得唯有水晶在月光下才会流水,故认定是水晶宝。他越想越美,渐渐加快了步伐。终于到了目的地——住有五百土匪的茂密林中。盗匪见小偷兴致勃勃地满载而归,都凑了上来:“什么东西?”

小偷自豪地说:“什么东西?这次我得到的可是无价之宝!各位都应该高兴,以后七代的生活全部都可以解决了。”

众贼急不可待,吵着要打开看。小偷满有把握地说:“打开就打开吧!”

众贼一拥而上,打开袋口都愣了:是一个残废的跛子,哪里有什么‘无价之宝’!众贼有的烦恼,有的失望,有的惊奇,有的觉得好笑。小偷一言不发,痛苦不堪,无精打采、垂头丧气地在一边坐着。

妻子夜间醒来惦记口袋里的跛子,就蹑手蹑脚起来去隔壁房间,结果怎么也找不到那个大口袋,于是就唱了首歌:“屋中的口袋哟,不知你去往了何方?谁人背走了?我既欢喜又哀伤;林中的众贼哟,不知你们有何感想?既感失望又惊奇,既觉痛苦又可笑。”

盗贼凑在一起商量:“这个跛子对我们一点用处也没有,干脆把他祭供药叉算了。”

于是他们在药叉像前堆了柴薪,把跛子拉到药叉像前准备火供药叉。跛子在心里绝望地说:“彻底完了!世界上能救我的人在哪里呀?”

他猛然想到唯有释迦世尊能救自己,便开始一心一意地祈祷:“众生的怙主啊!释迦世尊请快来救我!”

一切如来皆具二种智慧等无量功德,时时刻刻观照着每一个众生的苦乐,即便是波浪离开大海,佛陀对众生的大悲心刹那也不会离开。跛子一心一意地祈祷,世尊全然知晓,于是化为一个药叉来到林中,众贼正准备作火供时,突见药叉亲临,欢喜之余甚觉稀奇。“药叉”告诉众贼:“你们不要杀此人,将他放了,我可以传授你们相应的法。”

众贼依教放了跛子,祈求“药叉”传法。世尊观察他们的根机而传了相应的法,五百盗贼全部以智慧金刚摧毁萨迦耶见,证得初果圣位;跛子也获证不来果。

此时,世尊现出庄严相好的金身,众贼见后无不合掌,恭敬顶礼,并祈求在佛陀教法下出家。佛陀摄受他们并为之授戒传法。他们精进修持,最后摧毁三界烦恼,同证罗汉圣果。

跛子因六根不具不能出家而十分难过,又深自惭愧觉得自己实在可怜,如果身根具足,也一定会在佛陀教法下出家,获证罗汉果位。此心一起,脚立刻恢复正常。他无比欢喜,马上去佛前祈求出家,佛陀慈悲开许摄受,授予具足戒,传授相应的法门,他自己也断除懈怠,精进修持,最后获得阿罗汉果位。

诸比丘启问世尊:“他以何业感今世成为跛子?又以何因缘能复原并得出家证果?”

佛告众比丘:“这是前世业力所致。贤劫人寿二万岁时,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迦叶佛出世,鹿野苑一位施主膝下有二子。长子洞察到世态炎凉和俗世的是非而生厌离心,对迦叶佛生起极大信心,精进修法,证得不来果。

次子不顾严寒酷暑不辞辛苦地劳作,风里来雨里去,痛苦难忍之时便对哥哥大生嗔心,口出不逊,恶言谩骂:‘你象跛子一样整天无所事事地睡觉,我却每日为你的生活操劳,你实在太懒惰了!’

哥哥见他造了很大的恶业,便劝诫说:‘不要这样恶口骂人 ,我已是圣者,你这样造罪应当立即忏悔。’

弟弟闻言猛然觉醒,深觉不该,追悔莫及,立即向哥哥忏悔。后来兄弟二人同去迦叶佛前出了家,哥哥精进修持证得罗汉果位,弟弟虽然也是终生勤于修法却未能证果。他在临终时发愿:愿我恶口谩骂兄长的恶业不要成熟,若一定成熟,则愿我发清净心出家的一刹那,业障立刻得以清净;虽然今世未能证果,愿我于释迦佛教法下出家证得圣者果位。

诸位比丘,你们是怎么想的?当时的那位弟弟就是现在的跛子,因恶口骂人的业报而在许多生中变成跛子感受极大痛苦,他临终时的愿力成熟,以致如今发清净心出家的一刹那,身体立即恢复,不再跛足,出家证果。”

诸比丘复又启问:“世尊,五百盗贼与跛子之间有什么因缘?他们共同证得罗汉果,又是什么因缘?”

佛告众比丘:“不仅是现在,过去这五百盗贼也是因遇此跛子后而出家获得四禅五通,诸位谛听。很久以前,有五百名土匪聚集林中,常出没于城镇乡村之间,偷盗抢劫,无恶不作。一天,一人走进森林,土匪们蜂拥而上抓住他捆绑起来,立即架好火堆准备将他火焚以祭药叉。

此人觉得必死无疑,非常害怕,突然记起离此不远的寂静处有位头陀仙人道行颇高,马上专心虔诚祈祷。一位欢喜头陀仙人的天神知道后告诉仙人:‘有人处境危险,正在祈祷您去搭救。’

仙人立刻在苦行的森林悄然隐身,瞬间出现在林中,五百土匪一见仙人便生起不可抑止的信心,合掌恭敬祈问仙人有何吩咐。仙人说:‘放了这个人,我可以为你们传授佛法。’

土匪们放了那人,之后一同在仙人前恭敬闻法,结果都获得了四禅五通。诸比丘,当时的仙人就是如今的我,五百土匪即是现在的五百盗贼,林中遇难者就是现在的跛子。当时,五百土匪因他得四禅五通,如今亦因他而出家获的圣果。”

摘自 <百业经>

集聚母

一时,佛在王舍城。爱达下些拉地方有位莲藏国王,其国祥和安宁,国富民强,五谷丰登,果树成行,处处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国王如理如法地治理国家,与王妃恩爱度日。

不久,王妃怀孕,心中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奇特的念头:如果与人进行辩论,无论是谁自己定会获胜。国王得知后询问婆罗门相士:“我的王妃有喜后产生想与人辩论的念头,我请世上所有的雄辩家与王妃辩论是否有意义?”

相士说:“既有意义也有必要。若是辩论,王妃一定会获胜;若不辩论,王妃很可能会残废或出现婴儿六根不具等违缘。”

国王召集众多辩才无碍之士。王妃每次都以超凡的辩才大获全胜,九月后生下一个相貌端庄的女孩,宫中举行了隆重的诞生仪式,因她入胎后集聚众人与王妃辩论,故取名为集聚母。

父王母后专门安排八位保姆照料、喂养公主,她如海中的莲花般迅速地成长,稍长便在宫中学习文字及其它学问,很快精通了世间的一切学问。聪慧的集聚母与世上许多善辩者进行辩论,从未败北。一日,国王问她:“你已长大成人到了婚嫁之年,你希望自己与什么样的人一起生活?”

她非常坚定地说:“世上的美貌和财富我都不希求,唯有辩才胜我者,父王可以将女儿许配予他。”

国王也很赞叹王女的志向,于是,通告全国将设辩论擂台选招驸马。此时,印度南方的日悟辩论大师英俊潇洒、财富圆满、辩才高超。他一路风尘仆仆经过了大大小小的城市,终于来到了莲藏王的国家,国王热情地接待他,让他与王女辩论。

集聚母为日悟大师的一表人才和潇洒谈吐所倾倒,辩论中心不在焉,无意取胜,结果败在日悟大师手下。莲藏国王对日悟大师也颇为满意,于是将女儿许配予他,按当地的习俗举行了规模盛大的婚礼。日悟大师也就成了莲藏王手下的重臣。

婚后不久,集聚母生下一个相貌庄严的男孩,取名嘎达亚那。他在父母的精心照料下茁壮成长,年龄尚幼便精通了十八明,十六岁时已是辩才无碍。他恃才傲物认为整个南赡部洲也难以找到能与自己的辩才相匹敌之人,因此洋洋自得,不可一世。

王宫附近的一位优婆塞好心劝他:“太子啊,不要太骄慢了。据说在印度中部有位悉达多太子,刚降生时婆罗门相师就预言:此太子若在家即成为金轮王(于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出世,统治四洲),若出家则成就如来正等觉果位!后来悉达多太子舍弃王位出家苦行,现已证得无上正等菩提,相好庄严、功德圆满。相比之下你不及他的十万、百万、千百万分之一,你若见到他,内心的骄慢定会摧毁无余。”

嘎达亚那太子听到佛陀名号时万分激动,汗毛竖立,泪水横溢,顿时生起无比信心,他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立刻跑到父母前请求同意他于释迦佛座下出家,父母见他如此坚决,知道难以劝阻,即和蔼地说:“不要着急,我们把家中内外事情安排妥当后,一起去释迦佛前出家。”

几天后,一切安排妥当,一家三人前往舍卫城。他们远见佛陀三十二相金身,当下生起无比的欢喜心,快步上前顶礼供养,祈求传法。佛陀观察他们的根机、界、意乐后传了相应之法,全家都证得预流果,后又请求出家,世尊为父子授比丘戒,众生主母为集聚母授比丘尼戒。他们听闻佛法后,各自精进修学,都获得了阿罗汉果位,现前黄金与牛粪等同、虚空和手掌无别的境界,博得诸天共赞。

诸比丘请问世尊:“嘎达亚那以何因缘相貌庄严、财富圆满、具足辩才?以何因缘于世尊教法下全家出家,皆获证罗汉果位?”

世尊告诸比丘:“贤劫人寿二万岁时,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迦叶佛出世。时印度鹿野苑有一婆罗门子对迦叶佛深具信心,于父母前祈求出家。父母仅此一子,初不答应:‘你出家了父母怎么办?’最终拗不过儿子,只好同意。

孩子在迦叶佛前出家,并将迦叶佛的指甲、毛发等供在塔中,也常在僧众前顶礼供养。他临终时发愿:以今生恭敬供养等的功德,愿我生生世世财富圆满,相貌庄严,十六岁时精通一切学问,具足所向无敌的辩才,我的父母也具雄辩才能,将来在释迦佛教法下出家,摧毁三界烦恼,证得罗汉果位。

父母也随之发愿:愿我们来世作他的父母,具有雄辩才能,于释迦牟尼佛教法下出家证果。

诸比丘,你们是怎么想的?迦叶佛时的那位比丘就是现在的嘎达亚那,当时的父母即是他现世的父母。众生的愿力不可思议,迦叶佛的威力等一切功德与我无二无别,他们在迦佛时所发的愿如今完全成熟。”

摘自 <百业经>

给我吧

一时,佛在舍卫城。一日,世尊身披袈裟手持钵盂到城中化缘。有位施主供养世尊叫“拉达”的甘美食品,不远处的婆罗门子见后立即飞跑到世尊前祈求:“给我吧!”

世尊略作思索对他说:“你先说‘我不要’,然后我再给你。”

婆罗门子迫不及待地照说后就得到了世尊慈悲赐予的“拉达”。在一旁的给孤独长者见状立即劝说婆罗门子:“世尊圆满一切功德,施主供养他的食物,凡夫是不能受用的。假若你将“拉达”还给世尊,我可以给你五百嘎夏巴涅。”

贪心的婆罗门子闻言喜出望外,马上将“拉达”还于世尊,高高兴兴地到长者家取得了五百嘎夏巴涅。 世尊化缘毕返回精舍,诸比丘请问世尊:“以何因缘此婆罗门子贪心甚重见诸食物皆说给我?为何世尊初时不给他,令说‘我不要’后再给?唯愿开示。”

世尊告诸比丘:“此婆罗门子贪心甚重,千百世中无论见到什么食物都说‘给我吧’,从未说过‘我不要’。我今日以此因缘让他说一句‘我不要’,待未来山王佛出世时,他将以此善根于山王如来教法下出家,证得阿罗汉果位。”

摘自 <百业经>

豆蔻花

一时,佛在舍卫城。城中有一巨富施主与妻子幸福地生活,美中不足的是一直膝下无子,祈祷诸天后,妻子怀上一位最后有者。施主特地建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内有甘美的饮食,优雅的音乐,以便她能很好地保养胎儿。

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具有二种智慧、四无畏、七菩提支、八解脱、九等持和十力等无量功德,如来的狮吼声传遍三界,并以大悲心时刻观照众生的种种因缘,哪些众生兴盛、哪些众生衰亡;哪些众生具损害性、哪些众生具善根性;哪些众生堕恶趣、哪些众生从中得解脱;哪些众生具七圣财等等。即便是波浪离开大海,佛陀对众生的大悲心刹那也不会离开。圣者阿罗汉也是如此。

此时,阿那律尊者观知施主全家被度化的机缘已成熟,便独自著衣持钵去施主家化缘 。 施主见尊者只身一人前来,疑惑不解地问:“尊者为何没带侍者?”

尊者说:“我没有侍者,您能帮我找一个吗?”

施主痛快地说:“我妻已经有喜,如果生个男孩,将来就送予尊者作侍者。”

妻子分娩那天产房内外芬馥四溢,室内降下豆蔻花雨,所以施主给婴儿取名为“豆蔻花”。夫妇俩用上好的食物精心喂养,他如海莲般很快地长大,少年时便开始学习世间的学问技艺,以聪明才智精通无余。阿那律尊者了知豆蔻花出家的因缘已成熟,又到施主家化缘,慈祥地对豆蔻花说:“在你还未出世之前,你的父亲已答应将你送给我作侍者了。”

豆蔻花听后非常高兴,愿意跟随尊者,施主也履行了诺言。尊者将豆蔻花带回经堂剃发、授戒、传法。不久豆蔻花证得罗汉果位,现前圣者的一切境界,受到诸天共赞。他暗自思忖:一切功德成就来源于世尊的慈悲加持,为报佛恩,我应去度化有缘的众生。他观知度化的因缘首先是自己的父母,便于父母前显示种种神变。施主夫妇对三宝生起无比的信心,皈依佛门、精进修法,以智慧金刚摧毁了萨迦耶见,获得预流果位。

诸比丘请问佛陀:“世尊,豆蔻花以何因缘感得相好庄严、出生时纷降豆蔻花雨、芬馥四溢;出家后令佛欢喜,证得圣果?祈佛开示。”

佛告诸比丘:“曾在贤劫人寿二万岁时,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迦叶佛出世,时印度鹿野苑有位施主富如多闻天子,他的儿子对迦叶佛具有无比的信心,出家为僧,勤奋修学,精通三藏。他深切地认识到不仅要闻思修行,还需积累资粮,于是把自己所有的财物资具悉数供养僧众,修建佛塔供奉如来的毛发与指甲,常以豆蔻花等多种花 鬘 、鲜花供养并发愿:以此善根愿我生生世世转生富贵之家,相貌庄严,诞生时降下豆蔻花雨,将来能于释迦佛教法下证得圣果。父母也随儿子发愿将来仍作他的父母,闻法得果。当时的施主夫妇就是现在的夫妻二人,他的儿子即是豆蔻花。他们对我生起欢喜心,在我的教法下证得圣果。”

摘自 <百业经>

宝光天子

一时,佛在舍卫城。有天子名曰宝光,财富圆满,浑身上下以众宝璎珞严饰,光芒四射。一天晚上,宝光天子到世尊所居圣地给孤独园,以各种鲜花供养世尊,顶礼求法。世尊观察他的根界意乐,传予相应之法。他以智慧金刚摧毁了萨迦耶见,证得预流果之后,返回天界。

当时,许多前后夜精进不眠的比丘见到世尊居处光芒普照,推测是帝释天、大梵天或四大天王来此谒礼世尊。次日,诸比丘请问世尊:“昨晚是否帝释天、大梵天或四大天王等来朝礼世尊?”

世尊言:“不是,乃身具宝光遣除黑暗的宝光天子来到吾所祈求传法,得授相应之法后获证圣果,复返天界。”

众比丘又请问世尊:“宝光天子以何善业,今为天子,身具宝光,且于世尊前求法得果?”

佛告诸比丘:“这是往昔的善业良愿成熟之故。众生所作之业,不会成熟于外境的地、水、火、风上,只会成熟在自己的蕴、界、处上。即所谓


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贤劫人寿二万岁时,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迦叶佛出世。当时印度有位施主富如多闻天子,施主对迦叶佛具大信心,将迦叶佛的指甲和头发放在塔里常作供养,并在塔上装饰各种光芒四射的宝珠,僧众们常藉此光做事。他修建经堂、供养迦叶佛及僧众,皈依三宝,守持净戒,临终时殷重发愿:以此功德,愿我生生世世财富圆满,身具宝光,于释迦世尊教法下证果。当时的施主即宝光天子,往昔的愿力成熟,如今身具宝光,财富圆满,于我教法下得证圣果。”

摘自 <百业经>

生乐母

一时,佛在舍卫城。城里有位萨迦国王,鹿野苑有位梵施国王,二王因一些争议而起兵征战,双方均伤亡惨重。

一日,梵施国王又率领军队在康丹河边安营扎寨,气势汹汹;萨迦国王也不甘示弱,统率大军不可一世地涌向 康丹河 ,准备迎战。两国兵力相当,交战良久,伤亡惨重而难分胜负。

时。 萨迦国喜添秀丽公主,梵施国王也喜得一位庄严太子,双方都歌舞奏乐庆贺自己孩子的诞生。两位国王都听到对方的欢悦声,各自派人探知对方添了贵子。

梵施国王暗自高兴:这是个很好的机缘,双方对阵时各得子女,将意味着和平的到来,停战合亲。于是,派一使者与萨迦国王谈和:“咱们两国一直兵戈相交,现在我方愿意停战,并希望贵国小公主能许给我国小王子,和亲解怨!”

萨迦国王兴兵沙场,操劳国事,备尝艰辛,闻言正中下怀,爽快应允,于是双方互相道歉,互赠厚礼。

萨迦国王想到王女诞生后战争停止,使自己身心安乐,所以为公主取名生乐母,精心喂养,孩子如海中之莲迅速地成长。她自幼秉性贤善,皈依受戒,好行布施,经常去尼众经堂听经,且对释迦佛生起极大信心,后证得无来果 , 具种种神通及八大解脱等功德。

公主重返宫中,在父王母后前显示神变并告之:“我已得如是胜法,不愿再享受世间的生活,愿于佛陀的僧团中出家,请父王母后恩准!”

父母为难地说:“你要出家我们无权开许,因为你刚生下来时就被许配给梵施国王之子,你当去他面前请求。”

王女说:“好,我自己去跟王子商量。”

而她的父母却暗中派信使告诉梵施国王:“你们是否应择吉日筹办王子的婚事,否则若王女出家,我们也没办法。”

梵施国王立即选定良辰吉日,通知众人参加王子的婚礼仪式。当天,王子身著最上好的服饰,王女也是身著妙衣霓裳,被接到鹿野苑。

准备举行婚礼时,王女突然飞到空中显示打雷下雨、闪电发光、下冰雹燃火等种种神变,并对王子说:“我已得胜法,不愿在欲界享受,不管您今后何为,但请您同意我出家!”

王子细细想来,觉得王女言之有理,就对她说:“请下来,您自己怎么做都可以,我没有意见。”

生乐母闻言,满心欢喜,飘然落地,且为在场各位传讲佛法。后来她得到父母恩准,即直奔给孤独园佛陀座下,恭敬合掌顶礼祈求:“世尊,如有因缘,请您慈悲摄受,我愿出家受持净戒。”

佛陀开许后便将她交予众生主母。众生主母为她落发、授戒、传法,她自己也是勤奋精进,断尽了三界烦恼,获证罗汉果位,现前殊胜的境界,诸天也赞叹其功德。王子听说生乐母已得圣果,并且已成尼众中智慧第一的圣者,十分羡慕,随即放弃世间一切,在释迦佛教法中出家。他勇猛精进,后来也断尽了一切烦恼,获证罗汉果位。

诸比丘请问世尊:“以何因缘,王子王女皆生于高贵王家?以何因缘二人于佛生欢喜心一并出家,同证圣果?”

世尊告众比丘:“这是他们往昔的愿力所致。贤劫人寿二万岁时,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迦叶佛出世。时鹿野苑有位财富圆满的施主,与妻子共享安乐,且都对迦叶佛具大信心。夫妇商量:‘我俩膝下无子,甚多财产也无意义,不如趁有生之年于迦叶佛前作些功德。’

商定后,夫妻二人修一座经堂供养佛及僧,后来都在迦叶佛前出家。虽然一生中没得圣果,但临终时他们共同发愿:以今生布施出家之功德,愿我们生生世世财富圆满,生于贵族王家,值释迦世尊出世,令佛欢喜,于佛教法中,一起出家,同证圣果。他俩如此发愿,其愿力成熟,今生王族,得以出家,并证圣果。今日的王子王女即是迦叶佛前的夫妇二人。”

摘自 <百业经>

嘎希美女

一时,佛在舍卫城。鹿野苑有位出名的梵施国王。他在位期间如法执掌国政,以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林茂果丰、牛肥马壮,整个国家生机勃勃、繁荣昌盛,人们都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不久,国王喜添一女,宫廷内外举行了隆重的贺生仪式,因为王家种姓是嘎希,而且公主天生丽质,秀美非凡,所以取名嘎希美女。国王特请八位保姆分工负责,细心照顾,精心抚养。她如海中莲花般很快地成长起来,幼时便学习各种文武理数、经史诗赋等,并对释迦牟尼佛生起无比信心,经常藉父母之力供养三宝。

嘎希美女渐至豆蔻年华,窈窕贤淑,美貌丽质无与伦比,堪称世间第一,邻近六国之君无不知晓,均垂涎三尺,欲结百年之好,各派信使前去求婚。梵施国王心下不安,虑及只有一女,若许予一王,其余五国必定挑战,将危及举国臣民,故一个也没答应。六位国王都按捺不住内心的不悦,各自统帅四大军队向鹿野苑进军准备抢婚。

一日晨,梵施国王登上城墙远见六国军队步步逼近,大吃一惊,担心国家毁于一旦,内心万分焦急,拖着沉重的步子忧心忡忡地回到王宫,皱眉凝思。嘎希美女来到父王身边,见他满面愁容,忙问:“父王为何心事重重?”

国王说:“还不是因为你的关系。”

“为我?莫非是我貌不够美?”

梵施国王苦笑着说:“不是因为不美而是太美,六国竞相争娶,我一一回绝,以致今日六国兵临城下,这可如何是好?”

嘎希美女略作思索再问:“父王,女儿有没有自己选择婚姻的权力?”

国王痛快地回答:“有权力!”

嘎希美女得到开许后,宽慰父王:“父王不要担忧,请告诉六位国王,我要亲自择婚。”

六个国王都骄傲地认为嘎希美女一定会选中自己,因此不约而同地答应退兵。信使把情况如实回禀国王,国王心忧女儿出嫁做王妃,父女即将分离,转念又想:只要国泰民安,吾心足矣。

六位侯选国王各自兴修宫殿,然后身着各种宝饰,骑着大象,带着财宝及眷属,几乎是倾其所有,准时来到鹿野苑。他们各据一方,坐在狮子座上等候嘎希美女亲临。著妙衣佩宝饰的嘎希美女终于骑着大象缓缓而来,从每一位国王面前走过后直言相告:“我不愿与任何人过世间虚伪的生活,我愿意礼拜释迦牟尼佛。”

说完飘然而去。六位国王及眷属看着她姗姗远去的背影都大失所望,又觉得如此绝色女子不贪恋世间的荣华富贵而愿皈依佛陀实为稀有。梵施国王及眷属目睹嘎希美女此举,半信半疑地尾随其后欲观真相。

嘎希美女一路风尘仆仆或乘大象或步行,终至圣居面见佛陀。她恭敬合掌顶礼佛足祈求:“世尊,我愿在您的教法下出家,受持净戒,唯愿恩准!”

佛陀欣然应允,唤来众生主母亲自交予。众生主母为她剃度,授具足戒,传授佛法。她积累资粮、精进修持,断尽了三界轮回的根本,证得罗汉果位,现前黄金与牛粪等同、手掌与虚空无别的境界,受到诸天赞叹。

尾随之人见嘎希美女果真出家并证圣果觉得非常稀有。嘎希美女又去佛前礼谢,世尊也对尾随而来的人们传了相应之法。

众比丘祈问:“世尊,以何因缘嘎希美女生于帝王之家?以何因缘相好庄严?以何因缘于如来教法生大信心?以何因缘速证圣果?”

佛告诸比丘:“这是她往昔的愿力所致。贤劫人寿两万岁时,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迦叶佛出世,鹿野苑有一施主,富如多闻天子。其儿媳生一漂亮女孩,长大后对迦叶佛生起极大信心,借父母之力,修建一座经堂供佛及僧,后经父母同意得以出家,一生中严守净戒,精进闻思修行。她临终前发愿:以今生布施、供养、持戒、闻思等功德,愿我生生世世生于富贵家,相貌庄严,并于释迦世尊教法中出家证罗汉果。此女即是嘎希美女,往昔愿力成熟,今生于富贵之家,相好庄严,且对我生起信心,出家为尼,证得圣果。”

摘自 <百业经>

恰嘎国王

一时,佛在舍卫城,有位布德作拉巴多扎的人。他依佛陀的加持力遣除了三界轮回的痛苦,获证了圣者罗汉的果位。尊者觉得世尊恩深似海,为报佛恩,他决定度化无边的众生。依所化众生的时、处、因缘等观察,他观知南方果贤巴的众生与他有缘,且度化的时机已成熟。他便披上袈裟、手持钵盂往果贤巴城化缘。

果然,城里一位著名的大施主和其他眷属经常供养他。尊者观察他们的根基意乐,给他们传授了相应的佛法。有的人得暖位、顶位、忍位、圣法位;有的得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罗汉果;有的得金轮王、梵天、帝释天;缘觉的果位,有的种下了如来正等觉的种子,更多的人对三宝生起了不共的信心。

已得果的众弟子对尊者祈求:“尊者,您对我们的恩德很大,把我们从三恶趣中解救出来,从此,再也不堕入轮回中。我们度过了生死海,越过了骨架山。所以,我们诚祈尊者在有生之年能接受果贤巴信徒们的供养。”

尊者和善地说:“在这里也可以,但我还要饶益其他有情。”

在场的信徒们都对尊者广度众生的大悲心赞叹不已。祈请者们礼毕尊者后各自回去了,可四面八方朝拜者纷沓而来。

正当此时,恰嘎国王率领着四大军队打猎。经过此施主门前时,国王见施主院内济济满堂,便问手下大臣:“这个院里怎么这么多人?”

大臣说:“听说有位布德作拉巴多扎的人在这里,所以,有很多人来朝拜他。”

国王听了尊者的名字,知道他是邻国一位国王的太子,出家后证得了罗汉果,而且与他尊者的父亲是故友挚交。“哦!原来是那个人,我应该去看看他。”

于是,国王等来到了院内。尊者没出外迎接,也没起身,依然坐在法座上。国王顿时不悦,但还是勉强礼拜了尊者。之后,国王生气地说:“他毕竟是在我的国土上,居然敢对我不恭!”

大臣们也议论纷纷,对尊者说些失礼的话。国王更是火上加油,怒气横生。打猎返回时,国王说:“我们再去,若那位尊者仍是那副姿态的话,我就砍断他的头。”

“对,我们应该如此。”众大臣也随声附和着。

尊者知道国王发了恶愿,便向前跨了六步去迎接国王。因劳尊者亲自迎接,国王身上原有的光立即消失了,大地瞬间裂开。见此,国王非常害怕,他知道是尊者迎接他的缘故,便马上跪下来向尊者顶礼并祈求:“寡人愚昧无知,愿一心一意求忏悔。”

尊者悲颜,慈眼看着他说:“这对我倒没什么,只是您既然知道错了,好好忏悔就可以了。”

国王再三祈问:“我心发恶愿,身造恶业,惊动了尊者,这样,对我的王位有没有影响?对我的生命有没有危害?”

尊者安慰道:“不用担心,对您的生命没有危害。但因我前迈六步迎接您的缘故,您将于六个月中失去王位,因您忏悔的缘故,王位会失而复得。若您对我生欢喜心,则身上的光可立即恢复,裂开的大地也无害于您。”

国王立即生起欢喜心,当下,身光复原,地缝闭合。国王对尊者作礼便回宫了。

时过不久,恰嘎国王又带着四大军队去森林中狩猎,捕杀了不少野兽。当时,国王自己向一方追捕,后来脱离了自己的眷属,在森林中迷失了方向。他心中很着急,四处狂奔,得见一牧童家便冲进去了。但牧童不知道他是国王,只是暂时让他安住下来一起生活。国王因害怕、着急及委屈,而神志不清,迷迷糊糊,以至疯狂。太子、大臣等在森林中四处寻觅,却不见国王身影,他们只好作罢回宫。

六个月过后的一天,国王手下的一位大臣忽然又想起了丢失的国王,与众大臣商量:“我们再去寻找国王吧,若能找回来,就最好;若是找不回来,则另立太子为国君。”

议毕,太子与大臣共同外出寻找国王。同时,国王的神志已清醒。牧童也认出了他是国王,准备把他送回宫去。正巧在路上与寻找国王的大臣们邂逅。太子异常兴奋地问:“父王六个月来是如何度日的?”

国王便将六个月中如何如何详细述说于太子。在他详述时,聪慧的太子就回想起尊者,当时对父王的授记。便禀白父王事情的前前后后,是应验了尊者的授记。国王听毕,也觉得此事不可思议,顿时,对尊者增上了信心对太子说:“父王暂不回宫,先礼尊者去。”

他们直奔果贤巴城的施主家去拜见尊者,国王一见尊者便立即上前恭敬顶礼,祈请传法,尊者给他传了相应的法。之后国王请求:“尊者,您能否接受我在七天中的供养?”

尊者默许了。国王心悦神怡,在七天中,以各种上好饮食供养尊者。受供圆满后,尊者又给他们传了相应的法,他们赞叹尊者的传法功德后,返回宫中。时世尊与眷属也莅临果贤巴城住到施主家。恰嘎国王得知后立即去拜见世尊,世尊也对他传了法。

国王请求:“世尊,您能否在三个月中接受我的供养?”

世尊默然应允。在三个月的广大供养中,国王总是对尊者另眼相待,其余比丘众心怀不解,便问尊者:“为什么国王总是特殊对待您?”

尊着就将国王对待他的前前后后告诉了众比丘,众比丘听毕,往世尊前请问:“世尊,以何因缘,国王先对尊者生嗔心导致身失光色,后生信心使身光恢复?唯愿为说。”

世尊告诸比丘:“此乃前世因缘。

久远以前,在追培城里有位宁布国王,他在位期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富裕祥和。宁布国王部下的一位小国王家降生了位小太子。太子长大后,精通了经诗史学等十八明,这位颖慧的太子观察到他的父王时尔利于民众,时尔害于民众,及人生的苦乐悲欢截然不同而深有感触。

经过日久的观察,太子生起了一个猛厉的出离心,便舍弃王位到寂静的森林中修行。他修得四禅八定、五种神通,成了一位著名的仙人。之后,他回宫传法,当时,对他恭敬供养者多不胜数。

那位宁布国王打猎路过见到众多人群,就问大臣:‘怎么有那么多人会集?’

臣曰:‘是您部下的一位小王子修证成仙人,回宫传法,所以众人济济。’

听此言,国王心想:‘以前我们彼此颇为友好,现应该去看看他。’

宁布国王来拜见仙人时,仙人也是没起身相迎,当下国王顿起嗔心,想要杀掉他。正动念之时,国王身光消失,大地裂开,他害怕极了,立刻到仙人前求忏悔。

仙人慈悲地说:‘这对我没什么,但您要从因果方面考虑考虑。’

国王再三祈求:‘我对您发了恶心,将来对我的王位会不会有影响?对我的来有什么报应?’

仙人安慰他说:‘您的王位不会有影响,如果您对我生起信心与欢喜心,身光会恢复如故。’

国王立刻对仙人生起了欢喜心,眼前的地裂也合闭了,身光也恢复了。

众比丘,当时的仙人,即今布德作拉巴多扎的尊者也;时宁布国王者,即今的恰嘎国王也。因果如是毫厘不爽!”

(师言:"今世的果报与前世的果报在细节上几乎相同。佛陀曾在经中说:‘今生作何业,来世亦受如是果。’如今生对某人生嗔心,后来化解合好,肯定在前世也有同样的过程,这就是同行等流果。经中佛说「造业受报五百世」的喻意即此也。)

摘自 <百业经>

春乾摩比丘尼

一时,佛在舍卫城。大比丘尼春乾摩拥有众多眷属和尼众经堂。附近有许多戒学较高的比丘尼具足种种神变,经常到北俱卢洲、西牛贺洲、东胜身洲、三十三天(六欲天之一,又作忉利天,于佛教之宇宙观中,此天位居欲界第二天之须弥山顶上,四面各八万由旬)及人间富贵的地方带回各种珍宝美食。

春乾摩比丘尼对此极为羡慕,希望自己也能具足同样的神通。她一直琢磨该到哪里学神通,跟谁学:那些比丘尼的嫉妒心很强,恐怕不一定会教我;若跟比丘学吧,男女众说话都遮止,更不必说学窍诀了。她天天冥思苦想,终于想到了寺院外既不受寺院管辖,也不受戒律约束的六群比丘(指成群结党之六恶比丘,佛在世时,有恶比丘六人勾结朋党,不守律仪独行恶事,佛制戒多缘此六比丘而来),不禁沾沾自喜,遂打算跟他们学神通。

她以供斋为借口与他们取得联系,亲手制作精美饮食去供养六群比丘。之后,比丘尼祈请道:“希望你们传授我一个神变之法。”

六群比丘阴阳怪气地说:“传授神变倒是可以,但窍诀可不能随随便便传给别人,要么对方有大的供养,要么以学术交换,否则一生中不会传予任何人。如果你三个月内天天以饮食供养我们,再供养每人六种资具,我们就发心教你一个神通法。”

春乾摩比丘尼信以为真,欣然答应,依言而行,三个月后祈求六群比丘:“我的供养已圆满,该教我神通了吧!”

他们装腔作势地说:“可以可以。不过,学神通首先要锻炼好身体,身体越强壮,神通越容易修出来。”

她迫不及待地问:“那我该怎样锻炼呢?”

他们漫不经心地说:“第一天,站在一个凳子上往下跳,第二天站在两个重叠的凳子上往下跳,依此类推,到第七天从重叠的七个凳子上向下跳。身体锻炼好以后,接下来,第一天从一层楼上跳下来,第二天从二层楼上跳下来,最后从第七层楼上跳下来,一直坚持下去,身体会越来越好,神变也越来越大,在空中飞行肯定没问题。”

春乾摩比丘尼依教奉行,结果到了第七天,她从第七个凳子上摔下来,折断腰椎骨,成了驼背。

她痛苦地质问六群比丘:“你们给我教的是什么神变?怎么把我的身体‘锻炼’成这个样子?”

六群比丘一副满不在乎的表情,蛮不讲理地回答:“这我们就不管了,该教的都教了。”

听到这番话春乾摩比丘尼生起极大的嗔恨心,无论在经堂里还是在路旁,逢人便说六群比丘如何如何地欺骗,害得她成了驼背。

时,众比丘到佛前请问:“世尊,以何因缘,六群比丘欺骗春乾摩比丘尼,使她成了驼背?”

世尊告众比丘:“这是他们前世的因缘。六群比丘不仅现在骗她,往昔也曾骗过她。很久以前,印度鹿野苑的梵施国王请了许多手艺不凡的木匠准备兴建王宫。一位看守国库的驼背妇女每见木匠高超的技艺羡慕不已:他们既然能把弯曲粗硬的木料做得端直、平滑,而自己的身体柔软又光滑,请他们弄直想必没问题吧。

几经考虑后她找木匠商量:‘您们的手艺很不错,能不能把我的身体修理得象木料那样端直?’

木匠们说:‘按道理是可以,但有个条件,你要在三个月内每天供养我们食物。’

驼背妇女欣然应允。三个月后,她对木匠们说:‘我已经供养你们三个月了,现在该把我的身体弄直了吧?’

这些木匠一本正经地说:‘是,现在可以了。不过我们做木料是先在上面画直线,再用斧子砍、锯子锯,木料就做得端直了。同样,我们也要在你身上画线,再用斧子砍、锯子锯。’

驼背妇女闻言毛骨悚然,战战兢兢地说:‘什么?用斧子砍?那不把我砍死了吗?’

木匠们满不在乎:‘除此以外,别无它法。’

驼背妇女很伤心,又不敢向任何人提及此事。

诸比丘,当时的驼背妇女就是现在的春乾摩比丘尼,木匠们就是现在的六群比丘。往昔他们骗了她,没有满她的愿,今世他们又欺骗她,使她成了驼背。这是她的同性等流果(一切由善因所生之善果,或从恶因所生之恶果,均与因同一性质,故称同行等流果)。”

摘自 <百业经>

驼背之人

一时,佛在舍卫城。有一施主,财富圆满如多闻天子。其子娶妻后,一家人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儿媳九月怀胎生下一个庄严的男孩,全家举行了隆重的庆贺诞生仪式,取适合种姓的名字,以各种饮食精心喂养。孩子渐长,聪明好学,对文学、天文、地理以及观察象、马、珍宝等世间的各种学问、技艺,无不精通。

一天,孩子突然生病,背上鼓出一个大包,腰也弯曲,竟成驼背之人。家人不惜花费巨资多方求医,却无济于事,最后决定请当时印度闻名的外道六大本师弗兰利、迦叶子、弗利子等为孩子治病。

施主供养外道六大本师财物、饮食等并作礼祈求:“您们是当今出名的大德,于过去、现在、未来世间的一切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如今我子重病缠身,恳求您们医治。”

六本师以多种药物、咒语等尽心治疗,使尽浑身解术仍不见效。施主的一位佛教徒朋友提醒他:“您不要皈依那些外道本师,应该皈依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他才是遍知一切、无不通达的圣者!”

施主闻言,欢喜无比,立即前去拜谒世尊,世尊为他传授了一些法要。尔后,施主又祈求世尊携眷属次日到家中应供。世尊应允,施主非常高兴,即刻回家准备。

第二天,施主亲自出迎,世尊著衣持钵,率众弟子前往。驼背孩子远见世尊缓步安祥而行,尤其见到佛的三十二妙相,系转轮圣王及佛之应化身所具足之三十二种殊胜容貌与微妙形相,心中安乐无比,喜悦之情胜过比丘十二年的禅悦(入于禅定者,其心愉悦自适之谓),激动得在床上跳起来,这一跳,他的背竟然挺直复如常人,对世尊生起了更加无比的信心,立刻上前恭敬顶礼、供养赞叹。

见此情景,施主喜出望外,虽然未请求佛陀解除孩子的病苦,而今已然痊愈,一家人对世尊恭敬顶礼,设置高座,请世尊及僧众分别入座,供养最上等的饮食,之后祈请世尊传法。世尊应他们的根机传讲佛法,他们都以智慧金刚摧毁了二十种萨迦耶见,得证预流果位。

已完全康复的驼背人心想:世尊治好了我的病,使我离苦得乐,我应当生生世世出家为僧,以报佛恩。经父母同意,他到世尊前合掌顶礼,随佛出家,受近圆戒(又称具足戒,指比丘、比丘尼所应受持之戒律。一般而言,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条,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条)。

出家后,佛陀为他传授相应法门。他精勤修持,不久即断尽三界烦恼,获证罗汉果位,现前黄金与牛粪等同、虚空与手掌无别的境界,诸天齐赞他的无量功德。

诸比丘启问:“世尊,此人以何善业得生富贵之家?以何恶业而感驼背?以何因缘蒙受佛陀亲自加持而得以恢复如常?为何于您教法下断尽烦恼证得罗汉果位?请为我等演说。”

世尊告言:“诸比丘,早在贤劫人寿二万岁时,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迦叶佛出世。鹿野苑有一施主,其儿媳生下双胞胎,家人为这对孪生兄弟举行了盛大的诞生庆贺仪式,取了适合种姓的名字,用丰美的食品喂养。兄弟俩长大后都对迦叶佛生起信心,经父母允许一同出家受戒。他们一致认为迦叶佛教法中闻思修是得道的根本,所以请问迦叶佛:‘世尊,我们应该先闻思还是先修行?’

世尊告诉他们:‘先闻思,后修行。’

兄弟俩白天精勤闻思,夜晚休息时,哥哥顽皮,常压在温和稳重的弟弟身上耍弄。久而久之,弟弟忍无可忍。一天,他拿了块大砖石裹在自己的衣服里,这时哥哥又故技重施压在他的身上,结果腰搁在砖石上,折断了腰椎,从此再也直不起来,成了驼背。弟弟心里十分内疚,愧悔不该将哥哥致成残废,于是千方百计请来许多医生为哥哥治疗,祈盼哥哥早日康复。

后来,哥哥终于恢复如初,且因病而对轮回生起无比的厌离之心,更加精进修持,终于证得了罗汉果位。弟弟十分高兴,经常恭敬承侍罗汉哥哥,临终时发愿:以一生出家持戒的此分功德,愿我生生世世转生于富贵之家,并能在释迦佛出世时出家,证得罗汉果;愿我害哥哥的恶业不要成熟,若因果无欺定要成熟,则愿释迦佛亲临消除我的痛苦。他伤害哥哥的业果成熟而感今生驼背;又因发善愿成熟而感今生转在富贵之家,由我亲自解除他的痛苦,且在我教法下出家,获证罗汉果位。”

摘自 <百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