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花佛

一天,佛陀在罗阅祇城中经行,正巧一群为国王采花的人们,甫自城外归来。他们遥见相好庄严的佛陀,其所散发的慈光,如同日出般照破黑暗大地。

这群人手捧着刚采下的鲜花,向佛陀走来,非常恭敬地礼拜佛陀。其中,有名采花人心里暗自思忖:我应当将手中的鲜花供养佛陀,可是国王个性那么严急,连交付鲜花的时间都不准延迟,更何况是没有收获,这样做一定会危及我的性命。但是想一想,我今世如此贫贱,又为官府所奴役驱使,能够在此遇见尊贵的佛陀,若能供养,甚至听经闻法,不知有多么殊胜!

于是他恭敬顶礼说道:“伟大的佛陀,我们是奉国王之命,负责出城采花布置王宫的人,能够遇到您,犹如病者得医,实在形容不出我们的欢喜,请佛陀接受我们的鲜花供养!”

佛陀知道采花人已发起无上道心,即使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于是慈悲地为他宣说六度等大乘法,并且为他授记:“汝后当作佛,号曰妙花。”

其余采花人听了之后,也都深解佛意,非常欢喜。

采花人回到家后,便与家中的父母妻子辞别,表明国王将会取其性命。父母听了之后非常惊讶,连忙问道:“你到底犯了什么罪,怎会惹来杀生之祸呢?”

采花人于是向家人交代事情的原委,并且表明自己的心意。双亲听了之后,面对儿子未知的命运,也深感担忧。

正当全家人笼罩于愁云惨雾中时,屋中忽然传出阵阵馥郁的花香,他们仔细探寻来源,发现盛花的空箱内竟又装满了各式珍奇的花朵。父母非常高兴地告诉采花人:“儿子呀!你可以拿这些花跟国王交代了。”

采花人说:“如果别人知道我们有这些花,必然会去禀告国王,如果时间又延迟了,恐怕生命还是会有危险。”

迟迟等不到鲜花的国王,瞋心大起,派遣士兵将采花人缚来。采花人虽然知道命在旦夕,不但没有面露恐惧,态度反而从容不迫。国王见其异状,好奇地问他:“你难道不晓得你的性命已经不保了吗?”

采花人回答:“万物生灭是必然的轨则,无数劫来,我总将生命浪费于非法之事,今早采花回来,正好遇到庄严慈悲的佛陀,于是决定把握因缘,宁愿有德而死,不愿无德而存,便将鲜花供养给世尊。”

国王听了之后,于是向佛陀求证事情的真假,结果得到证实后,面对如此虔诚恭敬,愿意牺牲自己宝贵性命的人,国王不禁心生惭愧,立即将他释放,对于过去的作为也深表忏悔。佛陀劝勉国王:“能够知道自己的错误并且改正的人,其实就已经没有过失了。”

摘自<经律异相 / 卷八>

战迦罗证果的因缘

有一天,佛陀行化到邬陀延聚落,当时城中有一位老妇人,名叫战迦罗,不仅家境贫困当人奴婢,而且久育无子。

佛陀以佛眼观察,知道战迦罗得度证果的因缘成熟了,于是派阿难前去度化。正往河边打水的战迦罗,一听到阿难是为佛陀前来乞水,具足善根的她,装满水后立刻跟着阿难前去供养佛陀。

战迦罗一见到佛陀相好庄严、功德巍巍,恭敬之余,还生起一份爱子之心,忍不住地举起双手,想上前拥抱佛陀,弟子们见状连忙阻止,佛陀示意他们退下,娓娓道出过去的因缘:“战迦罗过去五百世都是我的母亲,所以她一见到我,就会生起爱子之心,如果现在阻止她,她会心生忧恼,口吐热血。”

佛陀悯念战迦罗,特地伸长颈子,满足她拥抱爱子的心愿。战迦罗如愿以偿心生欢喜,聆听佛陀演说四圣谛理,以大智慧破除烦恼,证须陀洹果。随后立即返家,征得丈夫同意,出家修行,精进办道,最后证得四果阿罗汉。战迦罗听闻佛陀开示,便能为他人分析法要,佛陀称赞她是比丘尼众中“分析经法第一”。

之后,佛陀受到弟子们的请求,为大众开示了战迦罗证果的因缘。原来,战迦罗过去五百世虽然是佛陀的母亲,但是因为爱子心切,阻碍佛陀布施、精进、行菩萨道,并且堕胎犯下杀罪,而在迦叶佛时,又辱骂有学、无学证果的比丘尼,犯下恶口业,所以今世贫贱当人奴婢,久育无子。但是因为宿世的善根,广集福慧资粮,改恶行善,在迦叶佛时,也曾经出家修行,闻佛说法,所以今世能够出家证果,善说法要。

摘自<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 / 卷十>

狐狸报恩

很久以前,有五百只狐狸及狮群同时住在雪山中,狐狸经常群聚一起,偷偷地跟在狮王后面,伺狮王猎杀牛、马、鹿等鸟兽,饱餐一顿离开后,再一拥而上,抢食这些残食。

一天夜晚,狮王觉得肚子饿了,出来觅食,狐群亦步亦趋地跟在狮王之后,等着分食。可是天色太暗了,狮王一不小心掉落到一个深坑里,爬不出来。狐狸们看了,知道不可能吃到食物,都一溜烟地跑走了。

只有一只狐狸留在深坑旁,心想:“我每天吃着狮子所留下来的食物,才能维持生命。如今狮子遇到危难,我不能舍弃它,应该想办法救它出来才对。”

于是,狐狸思索各种营救办法,观察四周的状况后,看到了一旁的黄土堆。它马上对着洞里的狮子说:“我现在要将黄土慢慢地推下去,你先到一旁去,等黄土越堆越高时,再跃上黄土,设法跳出来。”

狐狸开始用力地将黄土扒入洞里,等黄土渐渐地堆高了,狮子便依照指示,从洞里跳了出来。

狮子非常感激它的救命之恩。狐狸却谦虚地表示,自己只是报答狮子平日的关照,还特别感恩狮子长久以来的帮助,令狮子感动不已。

那时的狮王即是释迦牟尼佛的前生,扒土救狮的野狐是阿难尊者,其余舍弃狮王而去的四百九十九只狐狸,即是后来跟随提婆达多的四百九十九位比丘众。

摘自<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 / 卷十九>

涂香天女

佛陀的足迹,今日踏上舍卫城。佛陀亲临城中,是何等殊胜大事!遥见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具足,尊胜殊特、超出世间一切的佛陀,坐在路旁静静磨香的市井女子好生向往。佛陀一步一步地走近,她心中的欢喜、感动、敬意无限攀升;当佛陀来到面前,她颤抖着手,将初初磨好的上等香粉,涂在庄严的佛足上。

往生不久,这名平凡的市井女子,就化生为忉利天上一名体香幽远的天女。在诸多天人聚集于善法堂时,帝释垂询这名天女:“您从前修了何等福报? 身香微妙不可思议; 光明胜镕铸黄金的光泽, 超过一般天人! ”

这位初来乍到的天女恭敬地回答: “ 过去生谨以上等妙香, 恭敬供养胜尊佛陀; 蒙佛威德加被福佑, 生于忉利天宫! 而今欢喜踊跃, 身出微妙香气; 百由旬内远近闻者, 悉得同蒙供佛利益! ”

言毕,涂香天女施展神通,飞回人间顶礼佛陀。在亲聆佛陀甘露法语当下,证得须陀洹果。佛陀身旁诸多常随众比丘,请示佛陀:“这名天女过去生修了何等福报?不但投生天上,还身香清净殊绝!”

佛陀慈悲回答:“这名天女,过去生在人间时,亲手磨香涂于佛足。由于虔诚供佛因缘,命终生天,感得身香曼妙的果报!”

摘自<杂宝藏经 / 卷五>

我所鸟

佛陀与大比丘一千二百五十人来到祇树给孤独园,当时有一位尊者,拥有无量金银珠宝,万贯家财,虽然富有,却悭吝犹不知足,不仅不供养侍奉父母,连妻子、奴仆也是吃不饱、穿不暖,更不与亲族朋友往来,唯恐他们来借贷财物。尊者命终之后,没有子女继承家业,因此所有家产,都归国家所有。

比丘将这件事告诉佛陀,佛陀告诉诸比丘,这位尊者不仅今生悭吝,不行布施,过去生也是如此。

过去,在大香山上有一种荜茇树,树上住了一只鸟,名叫我所鸟。荜茇树的果实有食疗效用,所以果子成熟时,有很多人上山来采果实,我所鸟见了猛力地呼喊:“这些果子是我所有的,你们不可以来摘。”

人们不理会它的叫喊,继续摘着果子,我所鸟却一再地叫喊:“我不希望别人拿走我的东西,你们赶快停止。”

然而,任凭我所鸟如何地忧愁叫喊,也没有人停下手边的动作,果子还是一颗颗被摘了下来,我所鸟不断地哀号,它的悲泣声,越来越小,渐渐地力竭身亡。

佛陀告诉比丘,当时的我所鸟,就是现在这位贪吝尊者,所以大众当修布施,割爱去贪,内心恒保清净无垢,比丘听佛所说,个个欢喜依教奉行。

摘自<生经卷一 / 佛说是我所经第五>

两枚钱币

过去,有一座名山 “昼闇山”,由于山中有众多贤圣僧众隐居修道,所以诸方国土都争相前来供养植福。

一日,诸方耆德长者浩浩荡荡携供诣山,绵延的队伍让路旁以乞食为生的贫女惊叹、称羡不已。她心想:长老们设会供养僧众,我正可以顺路乞食!于是一路随行,也来到昼闇山中。

当长者们施设素肴美馔,供养僧众时,在一旁静静观察的贫女不禁感伤落泪:“这群富贵豪势的长老耆德,前世修福,今生复作功德,福报转增殊胜。而我,卑下穷困,前世未修,今生又无法修福,来世恐怕更加贫穷下贱……对了!上次我在粪坑里,不是意外拾获两枚钱币吗?为避免乞不到食物时挨饿受冻,所以我一直小心翼翼地珍藏这两枚钱币。不如,拿来布施供养僧吧!就算一两天挨饿也不致于饿死啊!”

贫女心意已决,在众僧应供结束时,把握因缘恭敬地供养自己仅有的两枚钱币。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钱,却是孤苦贫女所拥有的全部。

昼闇山中,当信众布施后,通常由维那僧于信众前祝愿,然而贫女献上两枚破旧钱币时,上座高僧示意维那僧,自己将亲自为这名施主祝愿。其余未得道的下座僧,不禁东猜西疑:平常富贵人家布施重金稀珍,也由维那僧祝愿,而这位贫女才供养区区两枚钱币,为什么上座亲自为她祝愿?真是太奇怪了!

祝愿事毕,上座高僧特地留下一半钵饭,分给瑟缩褴褛的贫女。大众见上座礼遇这位贫女,也竞相仿效,将自己的饮食分给她。贫女一下子获得许多上等饮食,欢喜不已,认为方才的布施功德立刻感召如此福报,就心怀感恩与无比信心,担着饮食离开昼闇山,走到都城大道旁的树荫下,心满意足地进入了梦乡。

此时,远方传来阵阵马蹄声,王室专属占相师及使者一行人,奉命为国王寻访合适的皇后人选,正风尘仆仆地行经此地。遥见此处黄云遮盖,占相师认为必有贤人,遂带领众人来此树下。树荫谧静、光影分寸不移,正守护树下一名容貌润泽,福德相好的女子。占相师立即对众使者宣布:“这名女子福德具足,堪为皇后!”

一觉醒来的贫女,在众侍女簇拥下,香汤沐浴、华服披身,在千乘万骑前导下,来到了王宫。

入宫后,深受国王喜爱、敬重的新皇后,反覆思惟:今日荣华富贵、尊豪恩爱,来自于发心布施众僧两枚钱币。昼闇山中的众僧,实在是我的大恩人!于是禀白国王:“妾原本身分微贱,是国王您提拔厚爱,才能有今天尊荣的地位,可否应允我报答昼闇山贤圣僧众的恩德呢?”国王欣然答应。

于是,皇后带领大众、车队,满载饮食珍宝,供养众僧。然而,这次维那僧依例祝愿时,上座高僧仅默然而听,没有任何表示。其余下座僧众又纷纷惊怪:太奇怪了!先前布施两枚钱币的贫女,受上座亲自祝愿;这次皇后亲载稀世珍宝供养,竟似不见不闻!

之后,皇后不解地问:“往昔我贫穷的时候,布施区区两钱,大德亲自为我祝愿,为何今日前来供养奇珍异宝,反而不赐片言?”

“佛法注重的不是珍宝,而是一念真诚的善心。皇后您以往虽只布施两钱,心念纯善殊胜,今日虽大施珍宝,却存我慢心,因此我不亲自为您祝愿。”

上座高僧正色地为皇后如此开示后,又继续转对年少僧众说:“大众当深解自己出家的这念心才是!”

在场僧众,个个听闻,发大惭愧,至诚忏悔,全部证得初果。而皇后听了上座高僧开示,一方面感到惭愧,一方面也因明了布施的真义而法喜充满,亦证初果。

摘自<杂宝藏经 / 卷四>

精进力佛

过去舍卫国城里有一位富翁,拥有无数的财产和一个独生子——难陀。难陀非常怠惰不振,喜欢赖在床上睡觉,别说下床走走,就算起身坐一会儿也不肯。难陀虽然懒惰成性,却有聪颖绝伦的智慧,躺在床上听人讲解经书,就能完全明白其中的道理。

富翁看着儿子这么善解经论的道理,便邀请外道六师如富兰那这些人来家里教导难陀。在一顿丰盛美味的宴席之后,富翁便对富兰那等人说明自己唯一的儿子的情形,希望他们能调教这位生性怠惰的儿子;于是,几位外道师就随着富翁一起来到难陀的房间,没想到难陀躺在床上理都不理。富翁看着儿子这么不受教,苦恼地以手托住双颊,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候是释迦牟尼佛化导众生的时代,佛陀经常不分昼夜观察众生,只要发现有苦难的众生,便慈悲前往为其宣说佛法,使能心开意解,远离烦恼与痛苦。此时佛陀遥见富翁正为孩子忧愁不已,便和比丘们一起来到富翁的家里。说也奇怪,难陀一见到佛陀,便立刻起身为佛陀铺设坐具,并至诚恭敬地顶礼佛陀。

于是,佛陀为难陀开示种种法要,并且呵责他赖床、贪睡,又怠惰不振的种种过失。因为难陀非常尊敬、相信佛陀,因此对自己过去的恶习深深自责,并生起惭愧忏悔的心。

最后,佛陀赠予难陀一根檀杖,并且告诉他:“你今后如果能够勤奋,那么你只要稍稍用心扣打这檀杖,它便会发出美妙的乐声,乐声结束后便能看见地底下所埋藏的一切宝物。”

难陀听了佛陀的话,立刻试着扣击这根檀杖,果然听见了美妙的乐声,也看到了地底下所埋藏的宝物,欢喜得不得了,便在心里想着:“我现在不过是稍微努力一下,竟然能获得这么多好处,如果以后更勤劳,一定会获得无上的大利益。”

从这刻起,难陀一改赖床好睡的个性,他甚至邀约众人一起去大海采集宝物,每次都平平安安地满载而归,更以种种饮食供养佛陀及诸比丘,佛陀因而再度为难陀宣说种种佛法的道理。

难陀听得法喜充满、心开意解,立即五体投地礼拜佛陀,并且发大誓愿:“愿以此供养善根功德,作未来世迷愚痴暗众生之眼目;无归依者,为作归依;无救护者,为作救护;无解脱者,令得解脱;无安隐者,令得安隐;未涅槃者,令证涅槃。”

难陀发完弘愿后,佛陀听了微微一笑,口中并放出五色祥光。

这时随侍在侧的阿难尊者看见佛陀微笑,恭敬请问:“如来尊贵庄重,一向不随意笑,现在是什么因缘让佛陀微笑呢?”

佛陀问阿难:“你可有看见懒惰的难陀入海采集宝物、满载而归,还以饮食供养佛及众僧?”

阿难回答:“是的,看见了。”

佛陀继续说:“难陀再经过三阿僧祇劫的未来世中,就能成佛,佛号‘精进力’,将会度化无量的众生,我因此微笑啊!”

在座的僧众听闻佛陀此番开示,都明了精进的重要性,个个欢喜,依教奉行。

摘自<撰集百缘经 / 卷一>

至宝如意珠

佛住世时,有一位擅长鉴赏宝珠的婆罗门,偶然获得一颗如意珠。这颗如意珠为世所罕见,别说一般人不曾见识,连他这样的专家,也都无法识别。

于是婆罗门携带这颗稀世奇珍,从南天竺到东天竺,遍历各国请教高明,却始终无法如愿。行脚天下多年,这一天,他来到了舍卫国,亲谒波斯匿王。

王宫中,众臣云集,诸贤海会,皆为一睹这颗天下无双的至宝。婆罗门环顾四周,朗声发问:“请问有谁能够鉴别这颗如意珠?”众人莫不摇头默然。见状,波斯匿王当下决定带领这名来自异城的客人拜见佛陀,解答疑惑。

佛陀端详风尘仆仆前来的婆罗门:“你知道这颗宝珠的名字、来处、功用吗?”

“不知道。”婆罗门据实以告。

佛观此人善根福德因缘成熟,慈祥地开示:“它的名字叫做‘金刚坚’,是从一尾磨竭巨鱼的脑中取出的。它有三种难得可贵的功能:第一,中毒的人,不论见珠或触及珠光,毒消身愈。第二,患热病的人,见珠触光,立刻康复。第三,结无量怨家债主的人,一旦获此宝珠,恶缘顿转善缘,处处受人欢迎、亲近。”

多少年的奔波、磨炼、寻访,心中的疑团,刹时烟消云散。婆罗门满腔欢喜难以言喻,决心将此珍宝供养给至尊至贵的佛陀,恳请世尊慈允自己出家为僧。

佛陀金口一宣:“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服着身!”更应机为现清净僧相的婆罗门说法,法音入耳映心,婆罗门比丘当下即证阿罗汉圣果,超越三界生死的轮回。

佛陀身旁诸常随众比丘弟子,见此罗汉入道证果因缘殊特迅捷,纷纷随喜赞叹:“如来智慧无上!不但能善分别此稀世宝珠,还能方便说法,令这名比丘立刻证果成道!”

佛陀缓缓道来过去生的因缘:“久远劫前,迦尸国仙人山中,有一名五通仙人。当时,一位婆罗门路经此山,手持一片稀有的树叶,问仙人是否识得。仙人为他一一说明,这乃是金顶树所产的树叶。中毒临死的人,坐在树下立即痊愈;患热病者,以树叶碰触身体马上获得清凉。这种树叶一接触人体,百病消除。听完仙人的说明,婆罗门欢喜依止仙人修法,也同样获得五种神通。当时的五通仙人,就是我的前世;拿树叶求教的婆罗门,就是这位婆罗门比丘的前世。过去生中我教他身证五通,今生我更进一步教他漏尽烦恼,六通具足,成阿罗汉。”

摘自<杂宝藏经 / 卷七>

四大毒蛇

从前,有一位乐修佛道的修行人,决定独往山中用功。但是,静谧的山林中却伏藏着许多凶猛的大毒蛇,令修行人深生怖畏,不敢就地禅坐,于是他便在树下高架禅床,敷设坐具以习禅定。但是修行人于禅坐中总是昏沈频频,瞌睡连连,无法自制,最后终于在睡魔强力的侵袭下,沉沉睡去。

此时,天上的天人遥见沉睡中的修行人,觉得应该帮助他提振精神,精进道业,于是便以哗笑声使其觉醒。然而,修行人睡意方浓,难解天人的用意,还来不及清醒,便又酣酣入睡。因此,天人用尽心思,想着如何才能有效地帮助他克服昏睡的惑恼。突然间,心光一闪,想到修行人平时最害怕就是毒蛇。于是,等至深夜,天人便现身空中,高声惊叫:“修行人呀!不好了!毒蛇来了!毒蛇来了!”

如此一喊,修行人很快地就从睡梦中惊醒,并且立即点燃灯火,小心翼翼地四处寻找毒蛇的踪迹。但是修行人寻遍了周遭,怎么也没发现毒蛇的影子时,便很生气地责问天人说:“您身为天人,怎么可以打妄语呢?根本就没有毒蛇,你却一直嚷着有毒蛇。”

此刻,天人即藉机告诫修行人说:“修行人啊!在您身中有四大毒蛇,日日夜夜,不断地啃蚀着您的法身慧命,片刻未曾停歇,你为何不自观身内的毒蛇,却要寻赶外面的毒蛇呢?”

天人说完话,随即消隐于天际间。

听完天人对自己的劝诫后,修行人冷静了下来,并有所觉悟,即依天人之语,收摄六根,反观省察,遍观身内所藏之物,才发觉皆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成,终有败坏的一天。但是自己却常为了使它得到舒适安稳,镇日没溺于五阴、六尘中,乃至造作恶业,无数劫来沉沦六道,至今不得脱离,实在是得不偿失,愚昧之至。

于是,修行人如此反覆思惟,未及天晓即悟苦、集、灭、道四谛之理,尽解色身实苦、空、无常、无我而超凡入圣,证得阿罗汉果,具足六神通。

摘自<杂譬喻经 / 卷一>

贫人以糗团施现获报缘

久远以前,有一名穷人靠打零工赚得六升麦子,正想拿回家维持家计时,在半路遇见一位正在托钵的沙门。穷人心想:这位沙门容貌庄严、威仪具足,令人生起恭敬之心。若能供养,不知有多么殊胜!沙门察觉到穷人的心念,跟随他来到河岸边。

穷人请示:“我有麦子想要供养您,可以吗?”

沙门回答:“当然可以。”

穷人立即在地上敷衣,请沙门就座。穷人取一升麦子,和成一面团,供养时起心动念:如果这是位持戒清净的得道圣人,请让我现世成为一个小王国的国王!

沙门食用毕,叹言:“为什么这么少、这么小?”

穷人以为法师食量大、还没吃饱,于是马上再取一升麦子,和成面团,并于供养时又起了念头:如果这是位持戒清净的得道圣人,请让我现世成为二个小王国的国王!

沙门伸手取回面团,依然感叹不已:“为什么这么少、这么小?”

穷人内心不禁思惟:这位修行人食量真是大得惊人!已经供养两升麦子,还嫌太少。不过,既然我已经决定供养,就应该让对方吃饱!边打着妄想,穷人边取出二升麦子,和成一个大面团,恭敬地供养对方,同时在内心暗暗祈求:如果这真的是一位持戒清净的得道圣人,请让我现世成为四个小王国的国王!

沙门领受后,喟叹如前:“唉!为何这么少、这么小?”

穷人一听,将剩余的二升麦子悉和成团,全部供养道人,并在内心祈愿:如果这确确实实是一位持戒清净的得道圣人,请让我现世作波罗奈国王,统领四小国,证得初果。

沙门取得最后两升麦子,仍叹息不已:“为何还是这么少、这么小?”

穷人恭敬地回答:“请您尽量食用,假如不够,我愿意变卖身上的衣服,换取饮食再供养您!”

沙门闻言,便将钵中五升面团悉数退还给穷人。

此时,大惑不解的穷人不禁问道:“尊者,您原本嫌面团太少、太小,现在为什么只吃一升,不全部吃完呢?”

沙门回答:“你供养我一升面团时,内心冀求成为一个小王国的国王;供养第二升面团时,只求作两个小王国的国王;供养第三、第四升面团时,只愿现世成为四个小王国的国王;供养剩余两升面团时,亦仅仅发愿作波罗奈国国王,统理四个小国,并于其后证得初果。所以我一次又一次提醒你:你的愿怎么这么少、这么小?并不是因为所供养的面团数量多寡啊!”

穷人一听,产生种种自我怀疑:现世成为统理四小国的波罗奈国国王并非小事啊……恐怕不会应验吧!可是,能够知道我的心思,必定是得道圣人,是殊胜的大福田,应该不会欺骗我才对呀!

沙门察觉到穷人种种心念,于是将手中的钵抛掷到空中,腾空飞起,化成量齐虚空的巨大身形;随之又缩小如微尘,一化无量,无量化一,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行走在水面上如同行走在地上一般平稳,行走在地上如同在水中滑行一样迅捷轻快。在种种不可思议的神通变化之后,沙门对穷人说:“好好发愿,发大愿,内心不要怀疑忧虑!”言毕隐身而去,不见踪迹。

穷人亲眼目赌圣者示现神通变化,对佛法、布施功德信心大增,于是决定出发到波罗奈国首都去。在半路上,碰巧遇见波罗奈国国王的宰相,宰相仔细端详衣衫褴褛的穷人,开口问道:“你莫非是某某人的儿子吧?”

穷人老实回答:“的确。”

宰相再问:“怎么会沦落到这种地步呢?”

穷人不禁悲从中来:“少时失怙,家道中落,孤苦无依、无亲无故,一生都在穷困苦恼中度过,才会潦倒落魄到这种地步!”

宰相亲自带着穷人,来到国都王宫,入宫向波罗奈国王禀报:“国王,您某某亲戚的儿子现在正在宫门外,憔悴贫苦。”

波罗奈国国王敕令臣下引进穷人,问明身世原委之后,证实的确是亲人的独生子,再三叮咛务必亲近自己,切莫远离、流浪异乡。

七天之后,波罗奈国国王重病不治,舍报往生。众臣商议:此王素无子嗣,仅仅这名穷子,是现存唯一至亲,宜应推举他作波罗奈王,统领四小王国。

穷人先前布施圣者所发的愿实现了,然而登上王位之后,却不行仁政,广肆暴虐,令百姓苦不堪言。此时,当年应供的得道沙门忽然现身于波罗奈王宫宫门前,于虚空中结跏趺坐,对恶王开示:“你先前发愿要证得初果,为何现在广造恶业,违背本愿?”

随后对他广说种种妙法。恶王见恩人示现,忏悔自责,惭愧悔过,行善修道、精进不退,终于证得初果。

摘自<杂宝藏经 / 卷四>

长者子的供养

佛陀时代,有一位长者子,年纪很小时便失去了双亲,一切都必须自食其力,所以生活非常地穷困与孤苦。一天,他听人说,如果能至诚供养三宝,死后便能往生忉利天,过着非常快乐的日子,不再有人世间的苦难。

长者子心中不禁涌上一股喜悦,于是积极地打听,究竟要准备多少财物才能供养佛陀及僧众?一打听下,需要三十两金,长者子心中很难过,因为自己不晓得要如何去筹措这一大笔钱?但他并未因此气馁,一想到自己此生的遭遇,便下定决心,即使再苦也要凑足三十两金子来供养。

于是他来到一户非常富有的长者家,长者好奇的问他:“你有何要求呢?”

贫穷的长者子说:“您可否让我为您工作三年,但我希望能得到三十两金子的酬劳,如果您愿意,任何工作我都愿意做。”

富有的长者见到他如此坚定,便答应了他的请求。

由于他的品行正直,且任何大小杂事都能圆满完成,因此帮长者赚进了非常丰厚的财物,不到三年,便获得了三十两金的酬报。主人于是问他:“你已如愿以偿的得到三十两金,将来有何打算呢?”

长者子便将自己的心愿告诉主人,主人一听,立刻欢喜地说:“我也很希望能供养佛陀及僧众,让我们一起邀请他们,接受我们的供养。”

长者子听完便前往佛陀的住所邀请,佛陀也慈悲地答应了他的请求。

到了供养的这一天,正巧碰到城中节庆,许多人也准备了食物供僧。当僧众们来到长者子的住处时,虽然有满桌丰盛的斋点,但因已吃过,所以只用了少许的食物。等到众僧离开,长者子不禁难过的哭出来,心想三年来的辛苦,就是希望能斋僧,如今僧众只吃了一些些,看来自己是无福投生天道了,于是他决定去佛陀的住处,将自己的委屈告诉佛陀。

佛陀听完后,便安慰他说:“你已发心成就此愿,即使僧众都不食用,你的愿望也一样可以实现,更何况僧众们仍然食用了一些,所以你不必烦恼。”

长者子一听,心中的烦恼及悲伤立刻消除,露出了微笑,满心欢喜的回家去了。

就在此时,有五百位商人正好来到此地做生意,希望能找些食物充饥,但由于当时闹饥馑,粮食并不充足,所以无法有多余的粮食供应这五百位商人。这时有居民建议他们,可以到长者子家,因为长者子设宴要供养僧众,所以食物必定充足。于是,五百位商人立刻前往并说明来意,长者子心想,这些供僧的食物还剩许多,不如就与这五百位商人结缘。五百位商人为了表示谢意,都各自拿出一颗宝珠及一铜盔要赠送给长者子,长者子却心有所顾忌不敢接受,便去请示佛陀。

佛陀告诉他:“这是你发心的福报,可以收下,不必烦恼,将来也能有生天的果报。”

而这位富有的长者,因为只有一个女儿,见到长者子品行端直,慈心布施,便将女儿嫁给他,并掌管家业,于是长者子成为舍卫城中最富有的人了。

摘自<杂宝藏经 / 卷四>

白象和狮子

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后,便前往王舍城宣说佛法,以度化憍陈如等人。

当时,释提桓因、频婆娑罗王也各带领了八万四千大众,一同来到王舍城听佛陀说法,也都因此因缘而成道证果。比丘们看到这个情形,个个莫不感到疑惑,他们恭 敬地请示佛陀:“为什么这么多人,都能够拔离三恶道的轮回之苦呢?”

佛陀说:“事实上,这些人不是只有今天才被救拔,在过去生中,他们也曾经获得救拔。”

比丘们又问:“那么,过去生他们又是怎么样被救拔的呢?”

佛陀便向比丘们开示过去生的因缘:“久远劫以前,有一群商人到海上采集宝藏,在回程途中,来到一个空旷的平原,遇到了一条约十二里长的大蟒蛇。大蟒蛇看到了这群商人,便团团地将他们围住,使 得这些商人完全无路可逃。

商人们无不感到惊惶失措、恐怖害怕,每个人都高声、至诚地求著、念著:“天神、地神,还是哪位大慈大悲者?请快来救我们!”

就在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有一头白象和一只狮子,一起出现在众人的面前,只见狮子往蟒蛇身上一跳,咬伤了蟒蛇的头,才使得这群商人躲过了这场死亡灾难。

蟒蛇受到攻击后,便以口中的毐气,加害于白象和狮子。在它们还有气息、尚未断命的时候,众商人问它们:“您们解救我们脱离险境,我们该如何报答?您们有什 么心愿吗?”

白象和狮子回答:“只愿能够成佛,度尽所有的人。”

众商人听了大受感动,也发愿:“如果您们能成佛,愿我等人在初会的时候,就能够听闻您所证 得的妙法,并且开悟得道。” 听完这席话,狮子和白象便命终了。商人们将白象和狮子火化,并为它们建了一座塔。

佛说:“当时的狮子,就是我的前身,白象就是舍利弗,当时的商主就是如今的憍陈如,而当时的帝释就是现在的频婆娑罗王,至于其他的商人也就是你们眼前所见 这些得道的天人。”

摘自 <杂宝藏经 / 卷六>

守金不舍堕蛇身

久远以前,波罗奈国有一个很喜爱黄金的人。每天天色微亮,他就勤奋地到各处去工作赚钱,不敢稍有歇息,所有辛苦赚来的钱,都用来买他最喜爱的黄金。钱赚得愈来愈多,黄金也日益增多,一块块小黄金并不能满足爱金人,因此他将所有的黄金制成一个金瓶,每天赏玩造型又美又大的金瓶,爱不释手!

因为每天花很多时间在赏玩金瓶上,爱金人对金瓶的贪爱愈来愈深。对金瓶的爱执,慢慢让他的心从欣赏欢喜转为担心害怕──金瓶可能会被偷走!于是,他悄悄地在家中挖了一个秘密地窖,将金瓶藏在地窖中,不让任何人知道。爱金人有了一个金瓶后,还想要有更多的金瓶,于是更加卖力地投入工作,不敢稍有停歇,于是省吃俭用、悭吝不拔,把赚到的钱都拿去换黄金,再制成金瓶。这样废寝忘食地工作,金瓶逐渐增加到七个,但他的身体也因为日夜操劳而变得愈来愈糟;日渐衰弱的身体因为不堪这样的劳动,最后终于在一场大病中死去。

由于对金瓶的挂念与贪爱,爱金人死后不久,便投胎转生为一条毒蛇,徘徊在藏金瓶的秘密地窖中,每天以蛇身缠系着七个金瓶。因为对金瓶的贪执甚深,让毒蛇命终之后,又再度转生为毒蛇,如此一世又一世地轮回受生为毒蛇,守护着地窖中的金瓶,而不得超生善道。

数万年过去了,爱金人依旧因贪着金瓶而受生为毒蛇;日复一日,只是守着藏金瓶的地窖。一日,它终于对这一成不变的日子和蛇身感到极度地厌倦,不禁思惟着:“难道我要这样生生世世,守着金瓶过日子吗?”终于它下定决心:“不,我不能再这样下去了;都是因为贪爱这七个金瓶,才会生生世世投生为毒蛇。我不想再过这样的日子了!我必须改变这样的生活!”

于是,毒蛇离开它守了数万年的地窖,来到一条道路旁,躲在一旁的草丛中,它发现有人走近草丛,便发出声音吸引路人的注意。路人听到声音,立即停下脚步寻找声音的来源,但因看不到任何踪影,便举步要离开。毒蛇见状,急着从草丛中爬了出来,对着路人说:“请你靠近我一点,我有事要请你帮忙!”

路人看到说话的毒蛇,吓了一大跳说:“你要我靠近你,是要伤害我吗?”

毒蛇说:“如果我真的想伤害你,还需要你靠近,才能伤到你吗?麻烦你过来一下。”

听完毒蛇这么一说,路人只好恐惧地走向毒蛇。毒蛇向他说出自己的计划──它想要将自己的一个金瓶,用来供养僧众,希望路人协助它成就这件功德。听了毒蛇的心愿,路人很赞叹它的发心,便欢喜地允诺。

路人依约来到毒蛇的住处,并担着毒蛇和金瓶前往寺院。途中,有人对于路人担蛇的画面感到好奇,频问路人担蛇欲往何处?但路人却傲慢的不予理会。毒蛇看到路人傲慢的表现,非常不高兴,不由起了瞋心。被瞋火所烧的毒蛇,本想一口咬死傲慢的路人,继而又想:“他虽有慢心,但有恩于我,自己不可因瞋心而恩将仇报。”于是就暂时忍住瞋火,等走到无人之处,毒蛇即严厉地告诫路人刚才的慢心有违慈悲之道。路人听了以后,非常忏悔,立即发愿舍离慢心,慈悲谦逊待人。

到达寺院后,路人将蛇的愿心告知寺内的法师,慈悲的僧众非常赞叹它的发心,不但接受供养,还为毒蛇开示佛法。毒蛇看到清净的僧众,又得闻佛法甘露,心开意解,心中非常清凉欢喜,立即起了精进布施的心,决定完全舍下所有的金瓶,于是请一僧人跟它到地窖中取出其余的六个金瓶,供养僧众。因为供养僧众的殊胜清净功德,让毒蛇往生后,得生忉利天。当时的路人即是佛陀的前生,他因毒蛇的提醒,断除慢心,世世以慈悲心愍念众生;毒蛇则是舍利弗的前生,因供养的功德,不但脱离蛇身超生忉利天,后世又得生人间,值遇佛世,闻佛说法,证到阿罗汉果。

摘自<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 / 卷十五>

好蜜浆供养得生天缘

从前,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说法度众时,许多敬仰佛陀慈悲、威德和想寻求人生意义的人,都纷纷来到祇桓林。当时,有一位长者,希望能就近供养佛陀、亲近佛陀,于是想在祇桓林中,买一块地建造房子。但是,祇桓林中的地,都已被须达长者给买走了,没有任何剩余的空地。

于是,这位长者就想了一个方法,准备甘甜可口的茶水,在祇桓林的入口处供养一切过路的行人,因为佛陀每天都会出来扥钵化缘,如果能因此而供养到佛陀,即是无上的大福报。

因此,长者很用心地取来纯净的水,并且用种种上好的蜜及面粉来作各式各样的米浆,供养所有来往于祇桓林的人们。时间辗转,经过三个月后,佛陀终于经过此地,并且接受长者至诚的供养蜜浆。由此因缘,长者在寿终正寝之后,便往生天道,住七宝宫殿,具大威德力,享有种种珍宝及众多家眷,但其仍然不忘记要供养佛陀,要听闻佛陀的教法,于是乘着天宝宫殿,来到人间供养佛陀。佛陀为天人宣说法要,天人因而证得须陀洹果。

佛陀的弟子们,看到天人来供养佛陀,又因此能够得度,于是请示佛陀:“此天人是以何因缘,有如此广大的福报,能够生于天上,又能具足如此的威德庄严呢?”

佛陀说:“此天人,当他在人世时,身为一位长者,于祇桓林的入口处,准备种种上好的蜜浆,供养一切来往的行人,佛也接受了他的供养,就是因为这样的福德因缘,而能得生天上。如今,又能不耽着享乐,不忘来到佛所听闻法要,所以得以成道证果。”

摘自<杂宝藏经 / 卷七>

钵底婆比丘与婆罗门女提违

久远以前,在裴扇阇国中,有一婆罗门女名叫提违,提违家中虽然非常富有,但却早年守寡,并且上无父母、膝下又无子女可依怙,总是孤伶伶的一人,终日闷闷不乐的。

当时婆罗门中有一习俗,若是生活中总是不顺遂、不如意的人,可以先设大会斋供养一百位婆罗门后,再以家中所有的财产供养五百位婆罗门,而后到恒河水边,用木材堆架成床,自己躺在上面,点火烧掉这个色身,此时婆罗门会为此人祝愿,如此便可灭除过往的一切过罪,往后生生世世所生之处,六亲眷属众多,寿命无量,快乐无穷。

因此,婆罗门中的一些长老们,在商量过后,一大群人满心欢喜地往提违的家出发,准备去告诉提违这个解脱的方法。提违听完之后,想想自己一生命运乖舛,希望能早日脱离此种生活,于是同意了这个方法,便马上命仆人,上山砍材及清点家中的所有钱财。这样的举动,使得裴扇阇国的人们议论纷纷,大街小巷中都在讨论着这件事情。

有一位名叫钵底婆的比丘,正好路经此国。钵底婆比丘精进持戒,博学多闻,智慧聪颖,辩才无碍,总以大慈悲心教化天下,使人们因得法受益,而能改邪就正、舍恶修善。钵底婆比丘听见了人人议论的话题,心生怜愍,便迅速地赶往提违的家中。

钵底婆比丘问:“夫人为什么准备了那么多的柴火呢?”

提违回答:“我是要烧掉这个不幸的身体,除灭罪殃呀!”

钵底婆比丘说:“罪业并不是随着身体的毁灭,就可以消逝的,人们的祸福是随心而起。夫人这样的做法就像有病的人,已经是痛苦不堪,又遇到可恶的人,来到病人床前胡乱骂之后,又打了病人一巴掌,这时病人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

提违回答:“这个病人的忿恨、痛苦,一定是更增百千倍吧!”

钵底婆比丘答:“正是如此!夫人要知道,当大猛火烧起的时候,气息还未断绝,神识还未离开身体,此时身心被火烧烤,这样的苦毒如何能让人得解脱?甚至命终时,因为最后一念瞋恨心起,而堕入地狱,所受的苦又更增百千万倍。一失人身万劫不复,想要离开地狱之苦都已经是遥遥无期了,怎么有可能得到真正的解脱?”

提违听完钵底婆比丘的话后,心开意解,想要自杀的念头因此而息灭,并且请钵底婆开示真正灭罪的方法。

钵底婆比丘说:“前心作恶,如云覆月。后心起善,如炬消闇。罪恶之源,都是由身、口、意业而来。今当至心恳切的忏悔,发愿从今以后,改恶修善,守持十善,如此生生世世直至成就佛道。”

钵底婆比丘说完,便为提违受十善法。提违欢喜踊跃,即准备种种上好斋食及珍贵宝物,要供养钵底婆比丘作为报答,并恳请比丘能留在此地教化。

钵底婆比丘说:“夫人受了十善法,就是三宝弟子,今后要以十善法教人,这就是对我的最好报答。如今你已能信受正法,已经得度,我不宜在此处久留,因为还有更多的人须要度化。”说完后,钵底婆比丘不带走任何一物,便离去了。

提违自从听了钵底婆比丘的开示之后,对钵底婆比丘的开示、教诲没有任何的怀疑,一心一意的精进用功,信受三宝,广行布施,始终如一。她还运用各种的方便,使身旁的人受持十善,大众还能再以十善辗转的教人。提违知道是三宝让她的生命得到重生,让她的人生找到了真正的光明大路,所以对三宝的信心坚固不移。命终之后更生天为天人,受福无量。

摘自<经律异相 / 卷三十八>

佛以三事笑经

有一天,佛陀带着弟子经过市集时,看见一位卖鱼的老人,一边斗量卖鱼,一边哀叹地说:“老天爷!到底我犯了什么错,你让我的儿子这么早死?如果他还活着,可以帮我卖鱼,我哪会这样操劳、辛苦啊!”

佛陀慈悲的看着老人,而后轻轻一笑。瞬时,佛陀的齿畔产生五色金光,照亮了老人和整个市集。一会儿,一头满身臭秽的大猪,身体滴着屎尿,摇摇摆摆的晃过市集,众人此时皆掩住鼻口。佛陀看见此景,似有所感的再度露出怜悯地微笑。

阿难在一旁看到佛陀的行止,感觉不同以往,即恭敬地向佛请示:“慈悲的世尊!刚刚您看到老人哀叹而怜悯一笑,现在看到摇摆行走的大猪,也露出相同的微笑,难道其中有何特别的原因吗?请世尊慈悲开示,以解答大众共同的疑惑。”

佛陀于是告诉大众,之所以会笑有三个原因:

第一,是无奈于这位老人的愚痴。想想他在溪边捕鱼时,让无可计数的生命,在他的渔网下惨遭杀害,也让这些鱼虾,家庭破碎、骨肉相离。但是,他不曾因为鱼虾的苦,而生起丝毫的恻隐之心。如今自己的儿子因祸而死,却怨天咒地,感叹命运对自己的不公平。因为这样的因缘而笑!

第二,过去曾经风光不可一世,能呼风唤雨,来去自如,志得意满的飞行皇帝,今日却只能在鱼贩的斗中无助地苟延残喘,连性命都自顾不暇。这个前世的天人,因为专修空想观,修成了空定,却执着这个想出来的空,无法归于本心。虽然得寿八十亿四千万劫之久,然而,却不能让自己的罪业消弭,在福寿用尽时,定力也跟着消失,仍要受轮回果报之苦!

阿难不解的问道:“像帝释天一样尊贵的飞行皇帝,他所修的福德如此多广,为何仍不能免于业报呢?”一旁的鱼此时张着空洞的双眼,似有所感。

佛陀答道:“祸福其实只是暂时的假相,并不能长久!如果因为今生的富贵而志得意满,不知继续培福修慧,反而逆行暴施,很快地,福报享尽,就会为自己招来无数的灾难和罪报。这因缘果报,如影随形,如响应声,不会因贵贱而有所区别!”

第三个原因,是忆起过去在行菩萨道时,曾有一世生为一位三宝弟子。每逢六斋日,便会到佛寺听经闻法,精进行道从来不敢懈怠。因为崇信三宝,平日奉行佛法,行善不倦,又坚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因而感得在佛世出生,蒙佛说法而出家修行,从此生生世世奉持不懈,因此德行、福慧日渐增广,而成就无上的佛果,为世所尊。

那时,隔壁的邻人,从不相信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道理,因此不学无术,四处为恶。还供奉鬼神,施放蛊魅来残害他人。平日一有空闲,就是吃喝嫖赌、饮酒作乐。

自此之后的轮回中,我所生之处,都是清净的处所,能够听闻佛法而精进修行,圆满佛果。而过去的这位邻人,则因为留恋女色,荒淫无度,又不知孝顺父母,因此直至今生依旧在三恶道中轮回,未能出离,而堕为这只粪秽的大猪!

摘自<六度集经 / 卷六>

世界劫尽时

佛陀时代,在舍卫国有五百位商人,为即将展开的航行寻宝计划,慎重而热切地商议着:“大海!变幻莫测,虽藏有众宝,但却也蕴含无限危机!”

“是啊!若没有了解海性的人相助、指导,此行如何圆满顺利达成任务呢?”

“大众!我认识一位受持五戒的居士,福慧兼备,又了解海性,不如就请这位贤者来担任指导,各位意下如何?”

在众商人此起彼落的赞成声中,事情就这样议定了。

船身破浪而行,自无量水族上方滑过。海神在水族们簇拥下,前来观察声势浩大的商队,唯有通过海神的试炼,才有探宝的资格。船身突然不动了。海神化作庞大、丑恶、青面獠牙、火燃于顶的巨大夜叉,耸立于狂涛之间,挡住航路。他恐怖的面孔冷冷抛下阴森的字句:“世界上有比我还恐怖的吗?”

贤者平静地回答:“有。比你恐怖好几倍。”

海神化身的夜叉幽幽地问:“喔!谁?”

贤者以坚定的态度回答道:“世界上,有一类愚痴众生,无恶不造:杀、盗、淫、妄、拨弄是非、恶言粗语、言不及义、贪婪纵欲、瞋恨暴力……固执地相信种种偏差、邪恶、错误的观念见解,不改不悔。这种人死后直堕地狱,受无量无边的痛苦:刀斫车裂、刀山剑树、火车镬汤、寒冰沸屎……千万年月受此苦报。这类众生,比你恐怖何只百倍?”

夜叉闻言,默默地松开双臂,把船放了,隐没于浪涛间。

逃过一劫的众商人,松了口气,又继续惊险的航行;不料才行几里海路,船身又不动了。海神又化成干瘪消瘦,不成人形的怪物,只隔着薄皮、血脉筋骨呼之欲出般的身体,横在船边,空洞无力的声音轻轻飘来:“世界上有比我更瘦的人吗?”

贤者望着对方说:“有。比你瘦弱好几倍。世间上有一类愚痴众生,存心恶劣,吝啬、贪婪、嫉妒、舍不得布施与人分享。这种人死后马上投生为饿鬼,身如山、咽如针、发乱肤黑、瘦弱干消……千万年月受此苦报,不闻不见饮食谷物,这类众生比你严重上千倍!”

海神化身的怪物听完这一席话,无言地放了船,消失了。

好不容易迂回前行数里,船身再度于汪洋中静止。大众定睛一看;这次不是惊世骇俗的妖怪,却是一名巧笑倩兮的绝世美人。她倚着船身,用珠玉般甜润的嗓音发问:“世界上有没有像我一样美丽的人呢?”

贤者庄重地回答:“有。比你美上千万倍。”

海神反问:“是谁?”

贤者答道:“有智慧的人,身口意三业清净,广行善法,信敬佛法僧三宝,并时常发心供养。这种人往生立刻化生天上,身形容貌清洁光明,端正庄严天下无双,比你庄严何只千万倍?和殊妙的天女相比,你简直像是瞎眼的狝猴!”

海神闻言,顷刻回复成海神的面目。

威严摄人的海神,以掌掬海水,正色再问贤者:“是我掌中海水多?还是整片汪洋海水多?”

贤者回答:“掌中水多。”

海神一愣,迟疑片刻又问:“此话当真?”

贤者慎重地说:“这是真实不虚的谛理。世界劫尽时,出现两个太阳,泉池干涸;继而出现三个太阳,小河枯竭;当四个太阳并出时,大江干焦;至五个太阳同现,大海亦开始消损;然后六日聚出,海水只余三分之一;最后七日当空,海水枯尽、须弥山崩倒,遍地燃火。如果有人能以敬信之心,用一掬水,供佛、供僧,或孝养父母、周济贫穷、施与禽兽,如此功德,将历劫享用不尽!所以这一掬之水,岂不是比海水多?”

海神听闻以有限、有尽的水,转化成功德法水的妙法,欢喜不已,主动献上稀世珍宝,馈赠贤者,并叮咛、嘱托上好妙宝转供佛陀及僧团。

随后贤者与五百商人在采足宝物后归还舍卫国,并一起到衹树给孤独园礼拜佛陀,长跪恭敬地供养各人所得及海神供养的各类珍宝。之后,贤者与五百商人长跪合掌恳求佛陀慈悲,愿剃发作佛弟子,禀受如来清净教法!

佛陀应允,并说:“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衣在身!”

佛陀语音方落,众人已应言个个现端正清净僧相。佛陀再应机说法、慈悲开示,这群福德因缘具足的比丘们,立刻开悟,漏尽烦恼,证得阿罗汉果。

摘自<贤愚经 / 卷一>

悭贪最胜长者

舍卫城中,有一位长者名叫最胜。家中非常富裕,但是为人悭贪。不管任何人,只要前来乞讨,他一定不由分说地将其赶走。为了防止盗贼宵小,他设计了七重坚固的大铜门来维护安全。同时,又用小石块混泥作墙,用铁笼覆盖屋顶,来防止鼠类或飞鸟的入侵。

这一天,佛陀观察最胜长者得度的因缘已经成熟,嘱咐阿难前往度化。阿难立刻至长者家中托钵,并为其说法:“如果我们布施给贫穷困乏的人,就会得到五种功德。第一寿命延长,第二相貌端严,第三身强力壮,第四身心悦乐,第五辩才无碍”。

长者听了后心想:“我听说瞿昙沙门的弟子阿难是多闻第一,所能诵持的教理超过八万四千亿头象所能背负的经典。然而今天,却只对我说布施的功德,这只能算是乞士之法,不过贪着我的财货而已,并不是真正贤明智慧的人所说的。”

由于长者悭吝的习气十分坚固,就很狡诈的说:“不知道今天您已经有斋主供养,还是要继续乞食?”

阿难回答:“正要去乞食。”

长者说:“既然如此,太阳已经快到正午了,希望您别错过了时间。”

此时阿难摇摇头,苦笑了一下,只得回去秉告佛陀:“这位悭贪长者的习气实在太坚固了,并不是弟子的德行所能度化的。”

接着,佛陀又分别派阿那律、大迦叶、目犍连、舍利弗等尊者前往。然而,所得到的回应都相同。于是舍利弗只得向佛建议:“这位长者的悭执太牢固,只怕堆出像天一般高的柴火来燃烧,也没有办法消熔他的心念。希望世尊能亲自至长者家中,以佛陀的智慧来度化他。”

此时佛陀以神通力,顷刻出现于长者家的中庭,全身大放光明。最胜长者看到佛陀稀有的相好庄严,心生欢喜,顶礼佛足后在旁坐下。此时佛陀以梵音声对长者说:“最胜长者,如果有人能发心布施,那他立刻获得五种不可思议的功德。”

长者好奇的问:“请问是哪五种功德?”

佛陀说:“第一种布施就是不杀生。若能持此不杀戒,则对于一切众生都会慈悲护念,自然心无恐惧。”

长者心想:“人们会杀生,都是由于贫贱所造成。现在我家中财宝丰饶,当然可以不杀。这道理真好,我应该信顺。”

便说:“我最胜,愿尽形寿不犯杀生的过失。”

此时,佛陀又陆续为他开示以慈悲心持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的功德,可以心无恐惧。长者听了十分欢喜,发愿遵从世尊的开示,永不违犯。

此时,长者满心欢喜的想:“佛陀开示这么精妙的道理,我应该要表示一点心意,来报答他的恩惠。”

于是长者亲自到藏宝库房选择要供养佛陀的财宝。由于无始劫来的悭吝习气,他想挑一些次级品来供养。说也奇怪,拿了十几次,每次伸手都拿到最珍贵的上妙宝物。这时,长者感到心烦意乱,不知该如何是好。原来长者的布施念头和悭贪念头同时竞涌,心中的正念与邪念正激烈地拉锯争战。佛陀观察到这个现象,便以梵音说偈来提醒他:“施与斗共集,此业智不处,施时非斗时,速施何为疑。”

最胜长者听到如来所说的偈语。内心十分惭愧,咬牙下定决心取得上好的珍宝,拿至佛前,长跪忏悔,仰望佛陀慈悲目光的注视,长者不禁失声痛哭。这时佛陀开始为长者开示更微妙的布施、持戒、修福的道理,及如何超脱欲界种种有漏、不净的方法。

长者听了,双腿盘坐,细心思惟,起一念相应慧,内心立刻远离诸烦恼尘垢,证得法眼净。能于如来所说种种妙法,无畏受持。他立刻起身至诚顶礼,并发愿成为优婆塞,尽形寿受持五戒。于是,佛陀慈悲为他授三皈依,然后离去。

就在佛陀离开不久,魔王波旬变化成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佛陀形象,来到长者家中,身上放出七尺的紫磨金色圆光。长者心中不禁纳闷,不知佛陀为何才刚回去又折返?但他仍恭敬地顶礼佛足。此时假佛陀说:“我原以为长者的智慧渊博,能明辨真理。所以刚才说了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想考考你。现在要向你更正,之前所说的四谛并非是真理,只是外道所修习的错误知见,你可不要放在心上喔!”

长者一听,立刻发现此时站在眼前的并不是佛陀,便不假思索地回答:“住口!我已经从佛陀的开示中得到正知见,你这个邪魔,即使你再变化成任何的形象,要想让我从正道中退转,也是不可能的。以你小小的神通要和佛陀相比,只是以萤火之光想敌太阳的光明,以田间的小土丘要和须弥山竞高,那是妄想。不管你是幻师还是波旬,都请快离开吧!我最胜不欢迎你。”

魔王听了,发现无计可施,只得无奈地离开。

摘自<出曜经 / 卷十二>

七种行道者的德行

佛陀时代,有一位名叫修陀罗的长者,拥有无数的财富,平日为人乐善好施,并虔诚信仰佛教,自己更发愿:每年腊八(十二月初八)当天,一定要诚心、竭尽所能布施财物来供养佛陀及众比丘,甚至往后世世代代的子孙都要依此奉行,不可废止。长者一直到临终前,还一再吩咐儿子比罗陀一定要切实遵行此遗训,千万不可忘记。

长者死后,家道日渐衰微,一无所有。比罗陀眼看一年一度的腊八又要到了,而家中已无多余的钱财来供养佛陀及众比丘,想着想着不禁感到愁闷不安。于是慈悲的佛陀派目犍连尊者前去关心、询问比罗陀,比罗陀说:“父亲的遗训,不敢违背忘记,我依旧办理,只希望世尊到时,可不要见弃才好!”

随后,比罗陀就向妻子的父母借了一百两银子,用心筹备办理腊八供僧事宜。

当天,佛陀带着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前往比罗陀家中,接受夫妻俩至诚的供养。两人满心欢喜地供养每位比丘僧,从头到尾不曾有任何一丝一毫的后悔及不悦。第二天早上,比罗陀夫妻发现家中以前存放财宝的地方,竟然堆积如以前一般多的宝物,两人感到又惊又喜。但又不知是何原因,会不会遭殃祸?就决定去请示佛陀。

于是比罗陀去到精舍请示佛陀,佛陀告诉比罗陀:“这些宝物,你们安心使用,不须疑虑,这是因为你能守信、不违背父亲的教诲,又能严持戒律、知惭知愧,对佛法僧三宝虔诚恭敬、欢喜供养。因为你具备‘信、戒、惭、愧、闻、施、慧’等七种行道者的德行,才有此福报招来财富,所以不会带来灾害。有智慧的人,会依佛法奉行,不论男女,所生之处,福报都是自然而来的。”

比罗陀听了佛陀开示后,更加坚定对佛法的信心,至心顶礼后,欢欢喜喜的回家。将佛陀的教诲一一的告诉妻子,并发愿一定要将佛法一代一代的延续,让子孙都能得受法益。

摘自<法句譬喻经 / 卷一>

提婆菩萨

世尊在灵鹫山上为群众开演妙法,以手拈花,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法就此传承下来。

直到西天第十四祖龙树菩萨,有位弟子不仅博学多闻,并且能言善道、具大辩才,常以其智慧破诸外道的邪说,并以其慈悲愿力摄化这些人,使其心悦诚服、披剃座下。这位以浩瀚的智慧与无碍的辩才,名闻四海的圣者,就是西天第十五祖提婆菩萨。

提婆菩萨时代,由于南印度国王心怀贡高,信奉邪教,提婆菩萨心想:“树不从根砍伐,枝条很难倾倒;一国君主不化,大道岂能流布。”

所以提婆菩萨一直待机要度化国王。有一回大臣为国王招募侍卫,提婆菩萨就藉此因缘当侍卫,不但做事认真谨慎,又将整个侍卫队带领得很有纪律,还不领报酬。国王知道后,即召见了提婆菩萨,提婆菩萨便对国王说:“我是深明事理的人,善于言论;希望能于国王面前求试验。”

国王马上答应,并为提婆菩萨设坛,与当时颇具威望的八方婆罗门召开公开的辩论大会。

提婆菩萨信心十足地提出三个论点:“一切圣中,佛最殊胜;若于诸法,佛法无比;救世福田,众僧第一。”并说:“在八方辩士里,若有人能够驳倒我的见解,表示我的立论、见解不通达,如此愚昧之头并非我所珍惜,愿意砍掉项上人头用以谢罪。”

于是,八方辩士也同样允诺,若辩输了,愿意砍头谢罪。提婆菩萨说:“我所修习的,是慈悲、仁爱万物的佛法。所以,如果辩输的人,当剃发为我弟子,不须砍头谢罪。”

双方依此规定,便展开了辩论。

然而,竟无一人能够驳倒提婆的见解,智慧浅薄的婆罗门,只要提婆菩萨说一句话,就应对困难,无法答辩;智慧优越的婆罗门,辩到第二日便辞穷理丧,于是许多的婆罗门,因此剃发成为提婆菩萨的座下弟子。

这时,有一位外道的弟子,固执顽强无有智慧,眼见自己的师父被提婆降服,甚至出家求道,虽然外形跟随大众出家,然而心中非常地愤恨,时时都在等待机会雪耻。于是暗中藏着一把利刃,内心发下毒誓:“今天他以雄辩使大家屈服,但我要以利刃使他屈服。”

于是趁着提婆一人独自在林间经行的时候,伺机以尖刀刺中了尊者的腹部。只见提婆菩萨的脏腑外露,血流如注,在剧烈的痛楚中,仅留一丝气息、悲愍地说:“在我住的地方有我的衣和钵,你赶紧拿着它往山路逃命去吧!在我座下有尚未成道的弟子,若你被他们发现,一定会有危险。你现今仍迷惑爱惜情重,所以往后要好好地防护自己的意念。快走吧!”

外道依照提婆菩萨慈悲的叮嘱,安全地逃往深山。

而弟子们发现提婆菩萨的情形,纷纷放声哭泣,有的甚至在惊怒之余,分头要去搜捕凶手,以便报仇。这时提婆菩萨反而训诫弟子:“诸法原本是空性,没有一个所谓的我存在。既无害人之人,也无人被害。你们现在是被外相所蒙蔽,因愚痴而生妄见,种不善之业。其实,这是我的业报,所以你们不用去寻求报复,也不必愤怒或悲伤。”

话说完后,提婆菩萨方才安然示寂。

摘自<付法藏因缘传 / 卷六>

沙门与鬼

从前有位沙门外出他国,到了夜晚独自在深山中静坐思惟、用功修行,有一鬼化作无头人,来到沙门前。

沙门看到这鬼只有身体却没有头,沉静的开口说:“没有头,少了眼根攀缘色尘;没有耳朵,就不会听到是非;没有鼻子,就不会对气味起分别;少了嘴巴,就不会受到食物的诱惑;这样子少了许多烦恼,真是很好!”

无头鬼听完这些话,忽然就消失了。又变成没有身体,只剩下四肢的样子,再度飘向沙门,沙门看了一眼,开口说道:“少了身体更好!不会有痛痒,没有身体内的脏腑,就不会为病苦所折磨,这不是最痛快的一件事吗?”

鬼听完这番话,又再度消失。不久又化成没有手足的样子,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回旋似的朝沙门而来。沙门开口说:“没有手足,不会去行取不义的财物,这更是修行人所希望的。”

鬼听完这话,就消失不见了。

不一会,这鬼化作一名端庄男子,走近静坐中的沙门,沙门知道这是刚才那位鬼所化成的。男子走近后,躬身向沙门顶礼一拜,说:“您的意志如此的坚定不移,没有丝毫的恐惧怖畏,实在令人佩服!不久后,您将成道证果。”

说完后,这名男子就消失不见了。

摘自<旧杂譬喻经 / 卷二>

鹦鹉王与恶受王

从前在印度的迦尸国,国王名叫恶受,不行善道,百般虐待子民,做了许许多多的坏事,乃至远从各地来的商人,所带着的珍奇宝物都被他夺取,也不付报酬。此事被大家相互传说着,以致恶名远播。

那时,树林中有一只鹦鹉王,听到过路的人在谈论国王的恶行,心想:我虽是鸟,尚且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何况是一国之王,反而被讥笑怒骂,岂不是比禽兽还不如?我应当去见国王,劝国王改恶行善。

于是鹦鹉王展翅高飞来到国王的花园,这时国王与夫人正在园里游玩。鹦鹉王发出声音说道:“国王暴虐无道,所有的人和鸟兽,都愤怒难平。你们是人民的父母,怎能如此?”

夫人听了,瞋火大起,于是派人捕捉鹦鹉王。

夫人把捉到的鹦鹉,交给国王。国王问鹦鹉:“你为什么骂我?”

鹦鹉回答:“我说国王做事不对,是想帮助国王,并不敢骂国王。”

国王问:“我做了什么不对的事?”

鹦鹉回答:“因为有七件事,会危害国王。”

国王问:“哪七件事?”

鹦鹉答道:“一沉迷女色,不听受忠言;二嗜好饮酒,不理国政;三贪爱下棋,不敬贤者;四打猎杀生,没有慈心;五好出恶言,不说好话;六异常加重赋税和罚金,违反常规;七无故夺取人民的财产。这七件事,将会危害国王。另外还有三件事,会败坏国家:一是亲近谄媚邪恶的人;二是不接近忠臣良将;三好征伐他国,不体恤百姓。这三件事不除,国家早晚将有倾败的危难。”

鹦鹉王又道:“国王应如桥梁,济度万民;如天秤,对待亲疏一律公平;如大道,不背离圣贤的脚步;如太阳,普照世间;如月亮,带给万物清凉;如父母,关爱慈祥;如天空,覆盖一切;如大地,滋养万物;如明火,为百姓烧除恶患;如清水,润泽四方;如转轮圣王,以十善道,教化众生。如此天下人民自会归顺敬仰。”

恶受王听了如此至真至诚的话,深觉惭愧,说:“我为人王,所做无道,危害百姓伤及国家声誉,愿至诚忏悔前愆,遵从鹦鹉王的教导,修行正道。”

于是国内良善风气逐渐转盛,全国上下都生起真诚崇敬之心,所有百姓无不欢喜。国王也因此洗刷了过去的恶名。

摘自<杂宝藏经 / 卷八>

善恶果存乎一念间

昔日舍卫国的国王波斯匿,来到佛陀住处,至诚恳切地顶礼佛陀,并长跪着说:“尊贵的佛陀,弟子愿以真诚的心,于城镇的街道上,准备素宴供养佛陀及僧众们,让国人能够认识世尊!愿一切众生都能因世尊的慈悲德行,听闻微妙的法要,而远离邪魔蛊惑及一切恶法,并守持五戒,不造作恶业,以此消除一切灾难。”

佛陀说:“真是有善根的国王啊!能够用智慧整治国政,为人民种下未来的善因,并引导人民走向人生的正道。”

之后,国王便亲自准备素宴,以恭迎佛陀及其弟子们的到来。接着,佛陀和随行的弟子们便来到设宴的街道,接受国王的供养。待用完斋,佛陀升座为国王及子民们,宣说佛法。

此时聚集听法者众多,恰好有二商人路过,一人听了佛陀的开示,便很欢喜地说:“佛陀就好比帝王,其常随弟子们犹如忠臣般地随行,想必佛陀是真正具有大慈悲及大德行,才能使国君这样恭敬地供养!佛陀是这样地尊贵,我也应该奉行佛陀所说的教法。”

而另一商人却起了慢心,而说道:“这国王可真是愚痴!拥有如此大的财富、权势和地位,为何要对佛陀如此地奉承呢?佛陀就好比是头牛,其随行弟子犹如牛车,牛拖着牛车南北奔波,居无定所,身上又一无所有,这有什么好值得如此尊崇与追随的!”

随后两人一同离去,走了三十里路,便在路旁的凉亭休息并喝起酒来,心起善念的商人,因对佛陀所生起的恭敬心与欢喜心,感得龙天护法的护佑;而心起恶念的商人,却招感地狱里的众生,使酒在腹中如火烧,因而神智不清跌到凉亭外。隔天清晨,一商队车路过,而惨遭碾毙。同行的商人见状,怕回国时,国人会误以为是他因贪朋友之财,而行不义的手段,只好离开本国转往他国流浪。

此时,该国国王驾崩,并留下预言:“将有一卑微的人来到我国,如果他将是继承王位的人,我这匹神马便会向他屈膝下跪。”

之后,大臣们便带着神马找寻未来的国王。刚好此一商人来到此国,神马见到商人,立即跪下并舐舔他的脚,所有的臣子便很高兴地,认定此商人就是他们所要寻找的新王,于是请他回王宫继承王位。

成为国王之后,商人心想:“这一生并没有做什么善事,为何会有如此大的福报?想必是因听闻佛陀的教诲,获其慈悲庇佑所致。”便与群臣出发前往舍卫国请教佛陀,以释疑惑。

佛陀为他开示:“当年波斯匿王在供养三宝时,你所生起的念头是至诚的恭敬心,因此种下未来成为国王的善因,所以能登得王位;而另一同行的伙伴,心起骄慢,因而种下了恶念的种子,所以感得车祸之因。这一切的因缘果报,无非是由自己起心动念所招感,都是自作自受,不是天龙鬼神所能左右的!”

于是佛陀说偈:


心为法本,心尊心使;
中心念恶,即言即行;
罪苦自追,车轹于辙。
心为法本,心尊心使;
中心念善,即言即行;
福乐自追,如影随行。”

佛陀说完偈语,国王及臣子们明白了心是善恶源之本,欢喜信受奉行。

摘自:<法句譬喻经 / 卷一>

一只死老鼠

过去好几劫前,有一位全国首富的大长者,一生乐善好施,广行菩萨道,常济救贫苦、利益许多的人。因此,很多人都喜欢亲近他。

在大长者的朋友当中,其中有一位原有无数家产的富翁,因为有位不务正业、耽着五欲的败家子,将家产挥霍一空,致使全家穷困潦倒,亲友远离。只有这位大长者,怜愍青年过去的年少无知,而劝他改过迁善,除教他处世、治财的道理与方法。并以黄金千两为生意资本,希望令他得以发挥,又能自给自足。但这青年因恶性甚重,始终秉着恶习挥霍度日,前后向长者求助了五次,仍然是一贫如洗。

在青年又向长者开口求济时,长者指着门墙外面园地里的一只死老鼠说:“如果你是一位真诚立志的人,只要这一只死老鼠,就可以让你白手起家,更何况是有千两黄金!但你却仍是个一无是处的穷小子。”

只见青年唯唯称是,而又将千两黄金拿走了。

当时,恰巧有一位父母双亡、孤苦无依的孤儿来向大长者乞食,在旁看到大长者对青年的训诲,心中信受,当下铭记在心,也信心十足的相信自己能够成功。于是,就向长者乞讨了那只死老鼠。带回家洗净处理后,拿去卖给一户大富人家,做为狗食,得了二文钱;又用这二文钱买菜苗,卖菜生利,就这样踏实地做小本生意。

这位孤儿又学大长者学佛行善,做一些小布施帮助人,不做放纵欲乐的事。在经商之余,博读诗书、习算精进;且谨言慎行,时时反省注意自己的所做所为是否得宜。早晨出门前,计划今天要怎么经商;日落回家后,反省检讨所做的得失;远离诸恶,广行良善。不到几年,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大富翁。而每每有人问他致富的原因,他总是津津乐道的分享向大长者乞得死老鼠的缘起,并对大长者常存感激报恩之心。

有一天,他想到一个报恩的方法,便到银楼请金匠用纯金打造一只金老鼠,鼠身中空,以最名贵之珍宝贮于鼠腹,金鼠全身佩以璎珞宝饰,并准备许多名贵美味的饮食,送至大长者家中,恭恭敬敬地礼谢大长者,请求受礼,并说明当时他和大长者的因缘,以及他现今的改变。

大长者听了非常的欢喜,赞叹道:“你真是值得教导的大丈夫啊!”并将自己的独生女许配为妻。因长者无子嗣,就将他招赘入婿,并将所有的财产房舍、良田宝藏,全交与他继承接管。又嘱咐自此以后,要皈依三宝,受持五戒十善,奉佛所教,广行六度菩萨之行,慈悲有情。

摘自<六度集经 / 卷三>

一杓的饭汁成佛因

在佛陀时代,当时的僧团是不炊爨的,僧众都是到城里去托钵化缘。

有一天,佛陀带着弟子们到城中托钵,来到一梵志家门口。屋里忙着煮饭的妇人,忽然觉得四周光明普照,让人有一种柔和舒服的感觉。妇人回头,看到佛陀及弟子们站在门口,佛陀的相好端严及比丘们的严整威仪,由衷生起欢喜恭敬的心,想把刚煮好的饭供养佛陀,但是又担心被不信佛法的丈夫发现,必然会使丈夫心生怨恨。这时悲心油然生起,惭愧自己的罪业,生为女身,处处受制于人,不能自主。

然而,妇人想出了一个办法,将饭盛在碗里,压取出饭汁,并恭敬地舀了一杓饭汁,供养佛陀。佛陀欢喜接受,并说了赞叹的偈子:


若施白象百,明珠璎珞饰,
供佛一杓汁,其福超彼上。”

这时梵志从屋里走出来,听了觉得很奇怪,就问佛陀:“一杓的饭汁,又不值什么钱,您说它胜于明珠璎珞等宝物与象马车乘布施给一般人,这样说未免太欺骗人了,我们如何能够相信?”

佛陀慈悲地回答:“我从久远劫来,一向勤修六度,所说所做,都是诚实不虚,才能感得现在的果报。如果是妄语,怎能有办法得到这样的果报呢?我现在问你,你要至诚的回答。你往返舍卫城到罗阅城的路上,有没有看到一棵几十丈高,可以庇荫五百辆人车的大尼拘陀树?”

梵志回答:“有看过。”

佛陀又问:“你既然知道这棵大树,而当初所下的种子有多大呢?”

梵志不加思索的回答:“差不多像芥子般大。”

佛陀接着说:“种子只有芥子般小,怎么树会那么大呢?”

梵志说:“我怎么敢欺骗佛陀!”

佛陀因此又说:“像芥子般的种子,能长出庇荫众人的大树,大地能蕴育万物的能力无可限量,是无庸置疑的。何况佛陀是证到无上正等正觉的圣者,福德胜过一切,佛陀的大慈大悲大愿力,一切众生都要救拔。因此,即便是供养一杓饭汁,将来的收获,也是难以计量的。”

梵志因此非常深信布施得福,因果不可思议的道理。

佛陀告诉阿难:“这位妇人命终之后,会女转男身,生于天上,而后下生人间开阐佛法的深义,经过十三劫,当得成佛,名为心明如来。”

梵志因此非常钦服,五体投地礼拜佛陀,并深重自责自己的愚痴,因此皈依佛门,跟随佛陀出家。听闻佛陀开示的四谛道理,梵志因此漏尽烦恼,且对佛法深信不疑。

摘自<法苑珠林 / 卷五十五>

父母恩重

有一次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精舍,与大比丘二千五百人,菩萨摩诃萨三万八千人聚集,世尊引领大众往南而行,忽然看见路边聚集了一堆枯骨。

这时,世尊至诚恭敬地向这些枯骨五体投地礼拜。阿难尊者见状,合掌请问佛陀:“如来是三界导师,四生的大慈悲父,是众生所皈止敬重的人天师,您为何要礼拜这堆枯骨呢?”

世尊告诉阿难尊者及大众:“这堆枯骨,是我前世的祖先,多生的父母。因为这个缘故,所以至诚顶礼跪拜。你们现在将这堆枯骨分作二堆,若是男骨,色白且重;若是女骨,色黑且轻。”

阿难尊者疑惑的问:“为什么男骨是色白且重,女骨是色黑且轻呢?”

世尊回答:“男子在世的时候,常到寺院听经闻法,礼拜三宝,念佛名号,所以骨头是色白且重;而世间女子,耽着沉溺于情爱中,故喜欢生男育女,认为这是天职,每生一小孩,须用乳水养命,乳由血变成,所以身体憔悴,死时骨头变成黑色,重量也比较轻。”

阿难尊者及大众听到这些话,心如刀割,垂泪悲泣的问:“世尊!母亲的恩德要如何报答呢?”

佛说:“母亲有许多恩德是无以回报的。例如怀胎时百般照顾保护胎儿,任凭胎儿拳打脚踢,昼夜难眠;生产时,生命交关,务必要先知道孩子平安,胜过自己所受极大剧烈苦痛,乃至命在危旦也不顾;为养育孩儿长大,不惜自己受饥受冻,一生奔波劳苦;孩子远行,父母天天担忧挂念,直到看见平安归来,才放下不安的心;遇逆境时,愿代孩子受苦,无限体恤爱怜;从小孩出生到自己两眼闭上,不能照顾了,这份爱仍永无休止。

这样的深恩,就算有人左肩担父,右肩担母,绕须弥山走,担子将皮肉磨破,又穿透骨髓,也不叫苦,鲜血流下淹没了足踝,经过百千万劫,仍报答不了父母深恩;假使有人生于饥荒,为了不让父母挨饿,割下身上所有的肉,供父母充饥,经百千劫还是难以报父母恩。因为父母恩重,所以我至诚顶礼父母遗骨。”

摘自<父母恩重难报经>

啖婆罗鬼

佛陀住世时,毗舍离城中有一位长者,他的妻子自从怀孕之后,便全身散发着难闻的臭气。

十个月后,他们的孩子呱呱坠地;这个男孩一生下来,哭声羸弱,不但瘦骨嶙峋,而且全身沾满了粪屎,臭秽不堪,让满心欢喜迎接新生命诞生的所有人,都不禁大叹一声:“天啊!”立刻退避三舍,冲到户外。

从此大家在提到这个孩子前,都会多呼吸几口新鲜空气,作好心里准备。看在为人父母的眼里,心如刀割,可是他们从不放弃希望,用尽所能,给孩子最好的照顾,暗自期待,这个孩子长大后,一样能够成为人中龙凤。

奇怪的是,这个孩子在襁褓之年时,每当经过污秽的地方,人人都掩鼻而过,他却欢喜地笑个不停,反倒要离开时,便放声大哭,吵着不肯离去。当他学会走路以后,常常放着满地的玩具不理不睬,让家人找不着他,最后,竟然在厕所里发现他,手里捏着污秽的东西,玩得十分高兴,甚至还放进嘴里,吃得津津有味。这个发现,对一向受人尊敬的长者夫妇来说,无异是非常沉痛的打击!

有一天,长者的孩子又溜去玩污秽的东西,回来后,长者面色凝重地对他说:“孩子啊!亲戚们一直说你是个奇怪、不祥的人,如果你再不能改掉这个怪癖,叫我们如何面对宗亲呢?希望这是最后一次了,否则,你就要被赶出家门了!”

然而,这孩子并没有记取教训,仍然沉溺在污秽物中无法自拔,不久,真的被赶出家门,开始过着流浪的生活。他到处找拾粪屎维生,而且就像看到美食佳馔一样,一到手就立刻囫囵吞咽,所以大家就给他取了一个外号,叫“啖婆罗鬼”,意思就是“吃东西像饿鬼道一样的愚人”。因为,只有饿鬼道的众生,受业力驱使,才会把粪屎当美食一般,迫不及待地囫囵吞食。

当时印度有一群外道,看到鸡犬死后生天,不知道这是因为它们过去世勤种善因所得的善果,就开始学鸡单脚站立、学狗啖粪。当他们看到啖婆罗,立刻惊叹不已。而啖婆罗从出生以来,第一次听到有人如此地称赞他的行为,喜获知己,立刻请求外道们让他加入。很快地,外道们发现他并不懂得修行,只知贪恋粪秽不净之处,便纷纷呵责他愚痴,甚至鞭打他。可怜的啖婆罗受不了,只好离去。这次他选择住在污水沟汇集的河畔,因为这里很容易就可以捞到那些污秽的东西。

然而岸边早已住了五百名饿鬼,但他们从没遇过像啖婆罗那么臭的人,所以也没有鬼愿意接近他。啖婆罗却是非常快活,常常向饿鬼得意地说:“你们看,住在这儿多快活啊!不再被挨打挨骂。”过了不久,这些饿鬼受不了他的秽臭,也一个个离开。留下啖婆罗独自愁忧苦恼。

这时世尊观察到啖婆罗得度的因缘已经成熟,于是走到啖婆罗的身边,慈悲地为他开示。啖婆罗看到世尊相好庄严,散发着如日月般和煦的光明,不禁心怀欢喜,五体投地的礼拜世尊。并恭敬地问世尊:“像我如此卑贱的人,能够出家吗?”

世尊答道:“在我法中,不论贫富贵贱,只要因缘具足都得以出家。”

于是啖婆罗便哀求世尊应允他出家,此时世尊举金色臂,为他祝愿:“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服着身。”

啖婆罗便成为威仪详序的沙门。不可思议的是,当下啖婆罗身上的恶臭也立刻消失。从此,啖婆罗勤勉修持,不久,即证得阿罗汉果,为人天所共敬重。佛弟子们深觉疑惑,于是请求世尊,慈悲为大众开示啖婆罗乐处不净的因缘。

“过去,在迦罗迦孙陀佛的时代,有一位国王设斋供养佛陀及诸比丘达三个月,还盖了一座房舍,请一位比丘担任寺主,代为管理寺务。一天,有位罗汉比丘经过这里,威仪详序,令人见之心生欢喜,于是大家便请他进来沐浴,并以香油涂身。但是寺主从外面回来见状,因心生嫉妒,口出恶言:‘你是个出家人,怎么可以接受世间如此奢华的供养,这就像用人粪涂在身上一样,臭秽不堪!’

当时罗汉僧人见状,心怀怜愍,立刻踊身空中,现种种神通,寺主一看,知道自己错骂圣者,当下深怀惭愧,并向罗汉忏悔。寺主因为这样的业缘,五百世以来,始终常处于恶臭之中,没有人敢亲近。”

“那位寺主,就是啖婆罗的前世;但由于过去世曾出家的功德,及已经向圣者忏悔过罪,今生才能随我出家,成道证果啊!”当佛陀说完啖婆罗乐处不净的因缘后,大众都深感嫉妒心的祸害,惭愧忏悔过往的不是,从今以后各各自护身口意三业清净,舍离嫉妒心,勤求出离生死轮回之苦。

摘自<撰集百缘经 / 卷五>

五位兄弟

佛陀时代,有修习外道法门的五位兄弟,生活贫苦,因此想学习外道的生天之道,希望可以远离饥寒交迫之苦。

有一天,老大“耶奢”召集弟弟们商量:“我们五位兄弟年纪都不小了,如此潦倒地过日子,总不是办法!不如专心修苦行,早日得到禅定,就能够生到天上去享天福。”老二“无垢”、老三“憍梵波提”及老四“苏驮夷”,听到老大这么说,立刻欣然同意。只有老么“弗那”迟疑了一会,心想:“跟着兄长们修苦行也有许多年了,仍无法解答自己对生命的疑惑,不如留在山下,或许能找到生命的真义。”

于是他说:“兄长们,我想先留在山下,如果你们有任何需要,我也好护持你们。”

兄长们也不勉强弟弟,隔天一早就出发上山了。弗那则照常耕种着家中唯一的一亩贫瘠田地。晨风徐徐中,突然,远远地走来一群托钵僧侣,仿佛破晓晨曦中一道曙光,尤其是为首的僧众,散发着无比的祥光瑞气,庄严相好的仪表,令他久久不舍移开目光。

原来这位正是久闻已福慧圆满的佛陀,来到此地托钵!弗那喜不自胜地飞奔回家,把最好的白饭满钵地虔诚供养世尊。之后,弗那继续他一天的耕种,直到太阳下山。

隔天当弗那踏出家门,准备下田时,赫然发现,田里原本干枯的稻禾,竟然变成一株株金黄色的稻禾,散发出一片柔和金黄的光芒!而且长得又高又壮,长达数尺,结实累累。

一阵欢呼跳跃后,他立刻小心翼翼地割了一些黄金稻禾,冲到最热闹的市集去,让大家瞧瞧这么不思议的稻子。当然,这些稻子很快就被大家抢购一空。于是弗那又回去割了许多到市集卖,更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这些稻子割下来之后,竟然很快又生长出来。于是,这小小的一亩田,竟然怎么也采收不尽。

消息传出以后,甚至连国王都带着大臣们亲自下田来采割这神奇的黄金稻子,所有城里的人们也都好奇地来采割弗那的稻子,同样地都采割不尽。当然,弗那很快地便成为全国最富有的人。

数月后,到深山修苦行的兄长们,想到弟弟一人在山下过着贫苦的生活,便一起下山来看这可怜的弟弟。发现弟弟在短短数月中,竟然成为福可逾国的大富人家,惊讶地久久说不出话来。弗那请他们坐下后,便欢喜地说起供养佛陀一钵饭的事。

耶奢等听完后,欢喜踊跃地向弟弟说:“原来供养佛陀有这么殊胜的福报,那么,请弟弟也帮我们做一些欢喜团,让我们四人各拿一欢喜团去供养佛陀。我们不求听闻佛法,或是得到解脱,只求早日生天享福罢了!”

弗那很快地就准备好精致的欢喜团,让四位兄长带到佛陀所驻锡的精舍。见到慈悲的佛陀,老大恭敬地将欢喜团,放入佛陀的钵中,佛陀向他开示:“诸行无常。”接着老二也把欢喜团放到佛陀的石钵中,佛陀告诉他:“是生灭法。”老三恭敬供养时,则听到:“生灭灭已。”最后老四将欢喜团供养后,听到佛陀说:“寂灭为乐!”

虽然他们一时并没有悟到佛陀所说的道理,但是布施之后,都感到满心的清净法喜。当他们回到家里,便兴奋地讨论起每个人所听到的法语,这才发现,原来四句话连起来便是:“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的偈子。

带着恭敬供养后的清净心,他们静坐下来,各自思惟着偈语的道理,很快地就证到阿那含果。感恩之余,他们才体悟到外道求生天,享天福,仍是生灭的快乐,天福享完,仍要堕落受苦。于是,他们一起来到佛所,请求剃度出家,继续用功修行,不久就都证到阿罗汉果,永出三界生死轮回之苦,进入圣道。

摘自<杂宝华经 / 卷四>

观身不净

从前有位比丘,每天都会到城外旷野的坟场。而比丘在往坟场的途中,都必须穿越一块田地。田主人看到比丘老是穿越他的田地,禁不住地起了瞋心。

有一天,田主人拦下比丘问道:“你是打那儿来的乞士,每天在我的田地纵横往来?田地都被你走出痕迹来了!”

比丘回答道:“我目前正在兴讼当中,急须有人为我作证,为了找寻证人,所以必须经过你的田地。”

比丘说完就又走了。这时田主人心生好奇,跟在比丘后头,看他到底要去什么地方。

到了坟场,田主人发现那里到处散着发胀臭烂的尸体骨骸,而且有鸟兽正在食啖这些尸体。比丘指着这些鸟兽对田主人说:“这些鸟兽就是我的证人!”

田主人觉得很疑惑,问道:“为什么这些鸟兽就是你的证人?你身为一位出家众,又能够和谁有争讼?”

比丘答道:“我的心仍会追逐着虚幻不实的色声香味细滑等五欲境界,有许多烦恼、恶念。为了降服心当中的烦恼贼,所以每天都到旷野当中,观察这些臭秽不堪的骨骸,再转而观察自己的这个色身,从头到脚没有一处和这些尸骸有所不同,教这念心作恶露不净的观想,并且提醒自己:‘这念心是如此的生灭变异,无常迅速,变迁不定,应该忏悔改过,不要再造作恶业。’这些每日食啖尸体的鸟兽,正是色身不净的证人啊!”

这时田主人听闻比丘所说的教诲,泪洒满面,哽咽难言。原来这位田主人过去生在迦叶佛住世时,长年不断地修不净观,观想色身不净,因而听闻比丘所说的道理后,和比丘都证得须陀洹果。

摘自<杂譬喻经 / 卷一>

当尽其根

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中,有一株枝叶苍翠、茂密的壮硕大树。它有着宽广的树荫,枝干摇曳生姿,来园中游憩的人们都喜欢在这棵大树下休息或乘凉。

但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凡是在这棵树下停留过的人们,不是头痛的厉害,就是腰痛难耐。起初,大家以为只是偶发的事件,直到有一次,一群人在树下欣赏美景的时候,竟然一个一个的倒地,看守园林的园丁不由得心生怀疑:“莫非这是棵有毒的树?”

园丁怕惊吓到附近的人,打算悄悄地砍掉树干。他用一根木棍绑上斧刀,自己站得远远的砍伐。可是隔不了多久,这棵树又生出新枝绿叶,不但树叶比先前更为嫩绿,枝干也愈加地盎然、坚实,在园林之中,已没有一棵树比它更挺拔、壮丽的了。所以来园林的游客,有些人看到告示,会遥遥地欣赏树影摇曳生姿的美;但是,有些游客却经不起它雄伟壮丽与摇曳多姿的诱惑,完全不理会任何的警告,恣意地在毒树下乘凉、嬉戏,结果──他们都像先前那些人一样的感到身体不适,乃至丧命!

看守园林的园丁更加确信,这是棵害人的毒树,他决心要除去这棵树。无奈他经年累月一段段地砍,不停地砍,树仍然不断地抽芽、生枝,不断地展现出各样的胜妙树形。当然,也陆续有人因为贪乐树荫而遭逢危难。

园丁相当地焦急,心想:“怎么办?怎么办?怎么样才能除掉这棵害人的毒树啊?”

他一筹莫展,只要一有空就不停的挥动斧刀──砍!砍!砍!希望不要再有人受到毒害。

烈日当头的一天,园丁正发着愁……这时,走来了一位智者,说道:“当尽其根。”

智者的一句话,总算让园丁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一直在枝枝叶叶上努力,忙的都只是枝末之事,难怪会徒劳无功,应该从根本下手,去掉毒树的根,它就没办法再生枝长叶了!

摘自<经律异相 / 卷三>

五百盲人

久远前,佛陀居住于舍卫国中的给孤独园,当时附近有一国家名为毗舍离国。此国中有五百名盲人,他们居住在一起,靠着乞讨过日子,常在行乞的时候听人谈论佛陀的事迹,有人说道:“佛陀的诞生,非常奇特殊胜。若能亲身目睹佛陀,纵使身染各种奇怪的疾病,盲聋喑哑,心意狂乱,贫穷忧愁,皆能消除。”

这些盲人听完后,心中燃起希望,大家便共同商议:“我们今日不但贫穷,而且身体残缺,沦落为乞丐,皆是过去累积太多的罪业所致。如果可以见到伟大的佛陀,必定可以解救我们的痛苦。”

五百名盲人便在路旁对路过的人一一哀求,希望有人能慈悲带他们到舍卫国。但是不管他们怎么哀求,路过的人都无动于衷,没有人愿意帮助他们。

五百名盲人于是互相商议:“我们两手空空,希望别人帮忙,似乎不太可能,不如从今天起,每个人都乞讨到一枚钱,凑起来便有五百钱。如此一来,便能雇请一人带我们到舍卫国了。”

大家觉得这提议很好,于是更加卖力地乞讨。

经过数日,盲人们如愿的乞得了五百钱,并且找到了一名愿意带他们的人,大家手牵着手跟着此人走,不料此人却在快到摩竭国时,抛下五百名盲人,自己跑掉了。

大家顿时失去了方向,不知身处何处,心中很恐慌,只好互相抓紧彼此的手,摇摇晃晃的前进。五百名盲人不知不觉地走过别人的田地,将刚长出的稻苗踩得乱七八糟。此时正巧有位长者经过,看见这五百人踩坏了大片的稻苗,非常生气,于是拿起棍子打这群乞丐并给予告诫。这群乞丐连忙跪下哀求,并将要前往舍卫国,但途中被人抛弃的事,一五一十的告诉长者。长者一听,起了怜悯之心,于是便雇了一人带领五百名盲人前往舍卫国。

经过千辛万苦,五百名盲人好不容易到了佛陀的住处,但一询问才知佛陀已经前往摩竭国,于是这位使者又带他们到摩竭国。由于他们非常钦仰佛陀,一心只想见到世尊,虽然肉眼看不见,但心中却仿佛已目睹佛陀庄严清净的法相,所以一点都不觉得疲累。到了摩竭国,才又发现佛陀已返回舍卫国了,于是再度启程前往,就这样阴错阳差的来回走了七趟。

此时,世尊于定中见到这五百名盲人善根已成熟,且信心坚固,于是在舍卫国的给孤独园等待他们到来。在使者的带领下,五百名盲人终于来到佛陀的住所,当接近佛陀,受到佛陀身上的光明照耀时,所有人的眼睛忽然间都睁开了,并且恢复视力。

一见到如来就站在自己的眼前,身相威仪具足,五百名乞丐心中感念佛陀的恩泽,欢喜地不可言喻,当下便以最恭敬的心顶礼世尊。

顶礼完毕,五百名乞丐异口同声,请求佛陀为说无上妙法,佛陀说:“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衣在身。”并为其说法,五百名乞丐闻法即证得阿罗汉果。

佛陀的侍者阿难见此情景,长跪合掌,向佛陀说:“世尊,这些盲人是何因缘,今日可得恢复视力,重见光明,又得清净的慧眼?可否请世尊为大众解开此疑惑。”

说完,佛陀便告诉阿难:“我并非只在今日为这些人除去黑暗,久远无量劫前,我也同样曾为他们除去黑暗。

这是很久远劫以前的事,有五百位商人走在大山谷中,山路崎岖险峻,并且十分黑暗。当时这些商人,听闻山中多盗贼,不但害怕财物被夺,又怕会因此丧生,众人心慌意乱,只好跪在地上向日月山河大地一切神明膜拜,不断地啼哭哀求。

领队者看到大家如此惊慌恐怖,便安慰大家:‘大家不要怕,我可以为你们带来光明!’于是便拿了一疋毯子将自己的两臂缠住,再以酥油浇在上面,点燃后成为火炬,顿时一片光明,如此整整燃烧了七天,而这群商人也因此度过这段黑暗崎岖的山路,顺利到达安全的地方。大家非常欢喜,并且由衷感念领队者的恩情,不断赞叹他的慈悲无量,更心生恭敬。”

佛陀告诉阿难:“我就是当时的领队!过去以来,无论国家领土,乃至身上的血肉,我都能布施给一切众生,所以今日才有此殊胜尊贵的果报。而这五百名商人,正是现今这五百名比丘。过去生,我曾布施生命,令其获得光明;今日成佛,再布施佛法,令他们得开慧眼,了知真理。”

佛陀说完这段因缘,所有在场的人,都深为佛陀累世舍己利他的慈悲心所摄受,有的立刻证得须陀洹,有的证得斯陀含,有的当下成就阿那含及阿罗汉的果位,甚至有的已种下辟支佛善根,或发了无上道意,得度者无量。  

摘自<大庄严论经 / 卷三>

佛门中的福田

很久以前,有一位精通相术的婆罗门,长年游历四方。这天,婆罗门穿越了幽静森林,路过一所简陋的精舍,正巧,从里头走出一位年轻的出家比丘。婆罗门见到比丘的当下,心中莫名的惋惜,他预知,七天之后,这位比丘的寿命即将终了。婆罗门并未对比丘透露支只片语,只在树下歇息一会儿,便匆匆地离开了。

七天之后,婆罗门不经意又绕到了森林里的精舍,他猛然忆起七日前预见的一事……岂料,还未抵门口,那位比丘竟探头向他招呼微笑。阅人无数且卜术精准的婆罗门,感到难以置信,一脸惊讶的望着比丘。然而,年轻的比丘确确实实就在他的面前,更没有显现任何命终的厄相。

婆罗门慎重地启口问比丘:“最近,可曾修过什么大福报吗?”

比丘自然地答道:“和往常一样,并没有做什么特别的事啊!”

婆罗门仍不放弃追问,再请比丘仔细推想。思索了好一会儿,比丘总算回忆起数天前的一件事,但他认为这只不过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经婆罗门在旁的积极催促,比丘才说了出来:“前几天,到一座僧众聚集的寺院参访,看见僧坊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孔,为了防止这小孔渗入的风雨侵袭僧众,就顺手在地面上揉了泥团,把小孔给填补起来。如此一件小事罢了!”

这件“小事”,在婆罗门看来可不那样地寻常,他惊叹道:“佛门中的福田,实在难以思议啊!”

摘自<杂宝藏经>

五百白雁

佛陀时代,舍卫国的波斯匿王对于三宝相当恭敬,他不但护持道场,也经常向佛陀请法。有一天,邻近的般遮罗国送了五百只白雁到舍卫国,波斯匿王为了给白雁找个合适生活的环境,于是将它们安置在祇桓精舍附近。

当天中午,精舍所有的僧众托钵回来,正趺坐聆听佛陀开示。忽然间,五百只白雁出现在僧众面前,并且井然有序地环绕在佛陀身旁。佛陀具足殊妙音声,虽然说的是一种语言,但不同的众生皆能随类得解。这群白雁似乎听得懂佛法,和悦的鸣叫声此起彼落,它们听完开示后,纷纷拍动着翅膀,兴高采烈地返回栖所。

数月之后,白雁的羽毛愈长愈密,它们离开了原本所栖息的水池,准备展翅高飞,寻觅另一处居所。飞行途中,经过了一个茂密森林,正当穿越树林之时,狡诈的猎人竟趁机布下罗网。

初次外出的白雁,根本不晓得美丽森林里藏伏着险恶危机,它们就这样全数落入了猎人所设的大网。奇怪的是,身陷网中的雁群并未显得惊慌恐惧,也没有凄厉的哀鸣,反而发出了和听法时一样和谐的叫声。遇害的五百只白雁,由于曾经听闻佛法而种下善根,所以往生至忉利天成为天人。

投生成为天人的五百白雁,仍惦记着佛陀过去所开示的道理,更深深感念当时听闻善法的因缘。为了表达对佛陀的感恩,也为了再度听闻殊胜妙法,他们一同约定到精舍向佛陀请法。

这一天,波斯匿王也来到精舍,他心想:最近为什么都没看见五百只白雁呢?佛陀知道国王内心的疑惑,特别在开示中为其释疑:“现前这五百位衣冠庄严的天人,就是那五百只白雁,他们因为深信佛法且心存恭敬,今天听了开示后,都证得须陀洹果。”

国王露出讶异的表情,请问佛陀:“这究竟是怎样的因缘啊?”

佛陀说:“久远以前,在迦叶佛住世时,有五百位女子原本想求法受戒,但由于意志不够坚定,最后仍随顺自己的习气而屡屡犯过,致使多生以来流转于畜生道中。因为她们过去生曾亲近三宝,今生逢如来住世时,便能再与正法结缘。这就是白雁听法生天的因缘。”

摘自<杂宝藏经>

如同天上的太阳

护法护教的须达长者,不但布施祇园精舍,平日也虔诚供养僧团饮食、医药等一切所需。但是掌管仓库的老奴婢毗低罗,却悭贪不舍,不信佛法,对经常来化缘的病比丘,感到十分厌恶。

“我们老爷被出家人的法术所迷惑,实在很愚痴!他们常来要东要西的,那里有修行!我来世绝对不要再听到佛陀和比丘的名字。”毗低罗到处向人抱怨,而且还发了恶愿。

不久,消息传遍整个舍卫城,连王后末利夫人都知道这件事,便把须达的夫人阿那邠坻驰唤进宫廷,询问她为何不把恶口谤佛的老婢驱走。阿那邠坻驰跪着回答说:“王后,佛陀就像光明灿烂的太阳,遍照每一个人,连那十恶不赦的鸯掘摩罗,以及首陀罗阶级的贱民尼提都能得度,何况是个老奴婢呢!”

听完这席话,王后很感动:“这样吧,我明天想供养佛陀,你就派毗低罗拿供品过来。”

第二天,毗低罗欢喜地带着主人托付的满瓶金银珠宝,到难得一见的皇宫去。这时,刚巧瞥见佛陀正要进门,心生烦恼,马上准备从旁边的狗洞钻出去,不料狗洞却自动关闭,连周围的门、巷口都关了起来。

毗低罗一惊之下,便用手中的扇子赶紧遮着脸,不想见佛,此时扇子突然变为透明。她又把脸转了方向,上下四边还是有佛,于是只好直接用手捂住脸;怎知十根指头顿时也化成佛像。老婢最后干脆闭起双眼:“这下他总该没办法吧!”但眼前却遍满了无量无边的化佛。

不得已见到佛的老婢,回去后逢人便说:“我今天遇到那个邪恶的瞿昙道人,在王宫前大施妖术,他的身上像七宝闪耀的金山,眼睛比青莲花还庄严,而且放出数不清的万丈光芒。你们最好不要看着他,以免受到幻术蛊惑。”说完便回到家里,急忙以上百张的皮覆盖住竹笼,头裹着白毯,整个人关进竹笼子,躲在暗处,恐怕佛陀会再找到她。

佛陀知道罗怙罗尊者有度化毗低罗的因缘,所以派他到须达长者家去。罗怙罗化身为金转轮圣王,乘着七宝马车,佛陀的一千二百五十位常随弟子,则化现成宝藏臣、典藏臣及千位王子,从天而降来到长者家。此时天神在空中大声传报:“圣王出世,驱除恶人,宣扬善法。”

老婢听到以后,觉得自己终于得救,欢喜地从竹笼跑出来,并脱掉头上的白毯,来到圣王前顶礼跪拜。

阿难化现的宝藏臣对老婢说:“你的相貌巍巍庄重,圣王希望你作他的玉女宝。”

“奴婢出身低贱,圣驾的眷顾已经令我庆喜,那里配当王后!若王愿意帮我脱离奴隶身,放我自由,就感激不尽了!”于是须达在旁便点头答应。

老婢高兴得眼泪直流,同时看到圣王如意宝珠上的自己,宛若天仙,感动地说:“圣王出世真的有大利益,连我这老朽都能变成貌美的玉女!”说完又是五体投地顶礼。

这时难陀化现的典藏臣,奉圣王命令,为老婢讲述十善殊胜的内容,随后与僧众们回复出家的形相。听闻了佛法,见到僧众后的老婢,恍然觉悟:“佛陀真是大慈悲不舍一众生啊!像我这样卑恶的人,还用心良苦地来度化。”

因此自责自己先前的恶行恶状。于是,罗怙罗为她授三皈五戒,受戒完还没抬头的刹那,老婢就证得初果;并跟着罗怙罗回到僧团,向佛忏悔求出家。

佛陀慈悲的说:“罗怙罗,请带着毗低罗到大爱道比丘尼那里剃度吧!”

前往比丘尼僧团途中,罗怙罗又说了苦集灭道四圣谛的道理,毗低罗听完,头发顿时落地成为比丘尼,进一步又证得阿罗汉果,跃入空中现十八种神通变化。看到这一幕的波斯匿王、末利夫人都非常欢喜,心生赞叹:“佛陀的大威德,真是如同天上的太阳!照破世间所有的无明黑暗,让原先邪见不舍的老婢,都能证得阿罗汉道呀!”

摘自<杂宝藏经>

人蟒与因果

一向和风日丽的舍卫国,有一天忽然阴风惨惨,乌云密布。几个时辰之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阴暗的乌云中竟落下血水,全国都笼罩在腥风血雨之中。舍卫国的国王感觉惶惶不安,赶紧召集群臣、占卜师询问原因。

与会中有一位占卜师起身说道:“古书上记载,如果有人蟒出生于世时,当地就会下起血雨。所以,由此推断,今日新生的婴儿当中,必定有人蟒!”

于是国王命令属下,将那一天出生的所有新生儿,全都送往宫中检查,以免危害无辜百姓。果然其中有位婴孩,当他张口吐出唾液时立即化成火焰,而且是含有剧毒的火焰!大家都感到惊慌恐怖,于是尽快将人蟒送到隐密的森林中,以免伤及无辜。

从此以后,舍卫国当中,只要是犯下重罪的死刑犯人,就被送到人蟒所住的林中处决。瞋心深重的人蟒,一见到有生命的任何众生,就会吐出毒气,毒死对方。多年来,被人蟒毒害的罪犯有七万两千多人。这期间,人蟒也曾为国家除掉凶暴的狮子。但毒杀了七万二千人的杀业,使得国王联想到:“人蟒的罪业深重,必定免不了受地狱之报吧!”

当人蟒命终之后,舍卫国的摩竭王特地前往佛陀的精舍请法: “敬爱的世尊,瞋心深重的人蟒已经命终了!造作极恶罪业的人蟒,它的神识将堕于何处?”

面对国王的疑惑,世尊不急不徐地回答: “人蟒由于临终一念慈心,今日将生到天上。”

原来,世尊观察到人蟒的寿命将尽,同时人蟒得度的因缘也已成熟。于是,世尊请舍利弗前往救度。

即将命终的人蟒,一看到舍利弗,依然瞋心忿起,拼命释放毒气;良久,却发现无法伤及舍利弗,愈加气愤。此时,舍利弗尊者便入慈心三眛,全身大放光明,以神力与慈愍心,降伏了人蟒心中的瞋火。人蟒看着尊者,心中忽然生起了慈悲;就因为人蟒临终这一念善念而往生善道。

摩竭王听了世尊的开示后,不禁心生疑惑: “世尊,您常说因果是人间的真理,人蟒毒杀七万二千人的重罪,难道无须偿还吗?”

世尊回答:“摩竭王,因果是世间和出世间的真理,无庸置疑!人蟒在天福享尽后,最后将至人间修行学佛。由于他的精进不懈而证辟支佛果,当他在树下入定之时,身体犹如紫磨金般充满光耀。此时,有七万二千名大军路过,看到辟支佛所放的金光,误认为是一座金子打造的人像,上前用刀斧奋力砍斫。待大军们各自分取后,才发现所割取的,原来是人肉,并非金矿。于是,将之丢弃一旁,扬长而去,辟支佛也因此而般涅槃。人蟒今世所造的罪业,他日必将偿还。

摩竭王!人蟒虽犯了极重之罪,但因为遇到善知识,纵有积山之罪,亦有冰消之期。由此可知,在修行的路上,能有善知识的指引是极为重要的。千万要切记呀!”

摩竭王听完世尊的开示,心开意解,知道因果报应是历历不爽的。也更为清楚修行的重要,庆幸自己今生能亲近大善知识,能听闻无上甚深微妙法。摩竭王由衷的生出感恩之心,非常恭敬地顶礼世尊,满怀法喜的踏上归途。

摘自<大庄严论经 / 卷三>

因果不虚

在佛陀时代,某日,舍卫国国王波斯匿王在睡眠中,听见自己的左右两位侍卫官争论不休。其中一位说:“我是依靠国王才得以活着”;另一位则说:“我没有依靠什么,完全是随着自己业力所牵引而活着”。

国王听了这番对话后便沾沾自喜,骄傲地以为是自己的威德服人,准备赏赐那位依靠国王而活着的人。于是派人告诉夫人说:“国王现在请一个人到夫人您那里,请您赐与他钱财、衣服及珠宝饰品。”

接着就请那位依靠国王而活着的人,拿着喝剩下的酒送给夫人。但是当他一脚才刚跨出门槛,准备前往时,突然不停地流鼻血而无法前往。这个时候正巧遇见那位随着自己业力所牵引而活着的人,于是就请他代为送酒给夫人。

夫人一见到这个人,就想起国王曾经交代的话,于是将钱财、衣服及珠宝饰品全部赏赐给他。之后,国王看到这位随着自己业力所牵引而活着的人得到赏赐而心生疑惑,于是叫那位依靠国王而活着的人来,就问他:“我派你去送酒,为什么没去呢?”

他回答说:“我一脚才刚跨出门槛,准备前往时,突然不停地流鼻血而无法完成国王您交代的事,就请人代为送酒给夫人了。”

国王听了就感叹的说:“我现在才知道佛陀所说的话皆是真实不虚的。自己造业,自己承受果报,没有人可以代替。从这个因果的道理来看,或善或恶的报应都是从自己的所作所为而来,不是上天也不是国王所能赐与的。”

摘自<杂宝藏经>

福报业力

波斯匿王是个贤明的国王,心地仁慈,爱护百姓,同时也是佛陀忠实的在家弟子。不仅笃信佛教、恭敬三宝、广修布施供养,还经常亲近佛陀,听经闻法,是当时佛教的大护法。

波斯匿王有个可爱的女儿,名叫善光。善光不仅长得十分庄严,身上还自然散发出柔和的光明,而且聪明柔顺、智慧过人,因此皇宫上下没有不喜欢她的,而波斯匿王夫妇更是对善光疼爱有加,将她视为掌上明珠。

有一天,波斯匿王处理完国事,正与善光公主话家常。他看着美丽的善光,心想:“善光生为我的女儿,拥有最优渥的环境,王后和我又对她这么疼爱,哪里是一般人比得上的呢?”

于是,波斯匿王不由得说道:“善光啊!你今天这么大的福报,能得到大家的敬爱,全是因为我是你父王的缘故。”

波斯匿王心想善光公主一定会很感恩他,想不到善光却回答:“不是这样的!父王。这全是因为我的业力所感召而来,并不是因为您的缘故。”

善光向来很少反对父亲的说法,现在竟说她的福报是自己修来的,与波斯匿王无关,让波斯匿王有些不高兴。于是,波斯匿王又郑重地告诉她:“善光啊!你今天这么大的福报,能得到大家的敬爱,全都是因为我是你父王的缘故。”

结果善光还是回答:“不是这样的!父王。这全是因为我的业力所感召,并不是因为您的缘故。”

波斯匿王听到善光仍然坚持己见,毫无感恩之心,实在有点生气,不知向来乖巧的女儿到底怎么了?于是抑住快要爆发的脾气,告诉她第三次:“善光啊!你今天这么大的福报,能得到大家的敬爱,全是因为我是你父王的缘故。”

想不到,善光的回答仍旧没有改变。

这下子,波斯匿王真的生气了,告诉善光:“今天我倒要看看你自己是否真是凭恃自己的业力,才有这样的福报?”于是命令左右侍从:“到城中找一个最下贱贫穷的年轻乞丐,带回王宫见我。”

过没多久,侍从在城中找到了一个又脏又臭的穷乞丐,向国王覆命。波斯匿王便将善光公主许配给这个穷乞丐,并说道:“如果你是凭藉业力享福,与我无关,从今以后,便可证明。”

善光还是不卑不亢地回答:“是女儿业力。”

说完,两人便离开了王宫。

乞丐青年不知那来天大的福报,娶到美丽贤慧的公主为妻,心中十分欢喜却又有些茫然,全然没想到生活的问题,但善光公主却一点也不担心。善光先问他:“你的父母是否还健在?”

乞丐青年回答:“我的父亲曾是舍卫城第一长者,可惜父母及亲人早都已经往生了,所以我才会失去依靠,流浪街头当乞丐。”

善光又问:“那你还知道老家的位置在哪里吗?”

他说:“知道是知道,但是那里的房屋年久失修,早已倒塌,只剩下空地了。”

善光告诉他:“我想去看看,请你带路好不好?”

于是乞丐便带着善光回到了旧宅。善光沿着宅第走了一圈,所到之处,地面竟神奇地开始下陷,地下埋藏的宝藏自然浮现出来。乞丐青年从不知道原来父母亲埋了这么多宝藏在地下,惊讶地说不出话来。于是两人便用这些珍宝来盖房子,不到一个月,房子便盖好了,屋里的奴婢佣人更是多得数不清。

话说波斯匿王把善光嫁给了穷乞丐以后,气也渐渐消了,有一天突然想到善光现在不知道过得怎么样了?于是便问属下善光的情况。属下回答:“她现在住的地方和财富,与王宫不相上下。”

波斯匿王感叹地说:“佛曾经说过:‘自作善恶,自受其报,’果真一点也不错。”

当天,善光公主请丈夫到皇宫邀请父王至家中。波斯匿王一到善光的新家,发现屋子里的陈设装潢,竟比皇宫还要气派庄严,是他从来没见过的,十分赞叹。善光知道自己说过的话的确是真的,于是告诉父王:“因为过去修行善业的关系,今生才有这样殊胜的果报。”

波斯匿王离开了女儿的家,便到精舍请问佛陀,“善光过去是修了什么福报,使得她今生得生王家,而且身有光明呢?”

佛陀告诉波斯匿王:“过去九十一劫,有佛出世,名叫毗婆尸佛。毗婆尸佛入涅槃后,当时的国王槃头王造了一座七宝塔供养佛舍利,而国王的第一夫人则供养一顶珍贵的天冠,放在毗婆尸佛的造像上。另将天冠中的如意宝珠,镶在佛龛上方的枨门中央。如意珠光明熠熠,普照十方,夫人见此胜相而发愿言:‘愿我将来身有紫磨金光,尊荣豪贵,不堕三恶八难之处。’”

“当时这位第一夫人即是善光。后来,善光在迦叶佛出世的时候,又准备了种种天厨妙味、上好饮食,欲供养迦叶佛及四大声闻弟子。她的丈夫看见了,便想要阻止她。但善光劝丈夫说:‘请你不要阻止我,让我有这个机会供养迦叶佛,使如来受此供养,身心安乐。’

丈夫听到善光这样说,便不再阻挠。当时的丈夫亦即今日善光的丈夫,由于前世阻止他人供养三宝,因此今生遭遇贫穷的果报。又由于他后来不再阻止善光供养,所以今生必须借由善光的福力因缘,才能得到大富贵,假使没有了善光,他又会回复贫贱的生活。善恶业报,因果历然,丝毫不爽。”

波斯匿王听完了佛的开示,豁然开朗,对因缘果报之理有了更深一层的体悟,于是向佛顶礼后,便欢喜地离开。

摘自<杂宝藏经>

应当孝顺父母

很久以前的一个夏季,佛陀在舍卫国与出家弟子们依例安居办道。

有一天佛陀举止安详的走向法座,此时弟子们无不以恭敬期盼的心,准备聆听佛陀的慈悲教诲。佛陀低垂着慈眼,对弟子们说:“我今天将要到忉利天,利用结夏安居的因缘,为往生忉利天的母亲开示佛法,大众亦可跟随至忉利天闻法。”

佛陀一说完,便运用神通力至忉利天。

忉利天上,佛陀在枝叶茂盛的大树下,为他的母亲及忉利天无量的天人,演说妙法,在座的天人们,聆听着佛陀清净的法音,每个人的心中真实领会佛陀所演说的谛理。佛陀见众人通达法理,于是又重回娑婆世界。

佛陀的弟子们,见到所敬爱的师父回到了自己的国度,以无比恭敬的心赞叹着佛陀说:“大慈大智希少有,崇尊的导师!您能为往生忉利天的母亲及天人们,在结夏的九十天中,演说真实妙法,成就他们了达真实谛理的因缘,真是慈悲无限,智慧无边!到底是什么样的因缘,摩耶夫人能生圣人,听闻佛陀亲为开示佛法,解脱三界的烦恼。”

佛陀说道:“我并不是只有此生感念母亲报答恩德,在累生累世中便不断如此回报亲恩,解除母亲的苦难。”

“很久以前,在大雪山的树林里,有一只狝猴王带领着五百只狝猴,在树林里找寻食物。当时有猎人架设猎捕猴群的陷阱,利用绳网来猎捕它们。这时,狝猴王临危不乱的告诉陷入网中的猴群:‘你们不要担心害怕!我会破坏这绳网,大家不要忧虑,我会解救大家到安全的地方。’

于是猴群们,随着猴王的引导一一脱离危险。而这时候有一只年纪较大的老狝猴,因背着一只年幼的小猴,不小心掉进了路边的深坑里,猴王因为众猴解危,未注意到掉入深坑中的老狝猴,等大众回巢穴的路途中才发现自己的母亲不见了!于是狝猴王又带领猴群们返回找寻,终于发现坑洞中的母亲,这时猴王又运用它的智慧,要猴群们互相捉住尾巴,同心协力的往深坑中延伸,而自己更是亲入坑中,将母亲拉救出来,解除了母亲落坑之难。”

“这只狝猴王就是过去生的我,过去我使母亲出离深坑的苦难,而今天我至忉利天为母说法,更是解脱了母亲轮回三恶道的苦难。”

佛陀更慈悲的藉此因缘,告诉在座的每位弟子:“救助父母出离种种苦难,有无比的大功德,我由于从过去到现在,为母亲除去苦难,所以生生世世感得无苦难的果报,所以大众应当孝顺父母。”

摘自<杂宝藏经>

持守净戒

佛灭度后的七百年,在罽宾国,有一只恶龙王,名叫阿利那。这只恶龙经常兴风作浪,酿成灾害,危害百姓,恼害贤圣。罽宾国的人民,都非常害怕阿利那。

当时,国内有二千位阿罗汉,都想把这只恶龙驱逐出境。其中的一千位罗汉,以神通力,震动大地。又有五百位,放大光明。而其他的五百位罗汉打坐,入甚深禅定。每一位罗汉都想尽了办法,用尽了自己的神通力。但是这只恶龙却动也不动。

这时,罽宾国来了一位阿罗汉──祇夜多尊者。祇夜多尊者知道了这件事,就来到龙王住的地方,对恶龙三弹指,并说:“龙王!你现在就离开,不要住在这里。”

龙王听了,二话不说,马上掉头就走,一步也不敢停留。

当时,二千位罗汉,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很讶异地问祇夜多尊者:“尊者!你与我都是烦恼漏尽,得到解脱的阿罗汉。但是,我们各尽了自己最大的神力,都不能令阿利那龙,动一只指头。而为什么尊者,你只是三弹指,就令阿利那那只恶龙,走得远远的,乖乖地回到大海。”

尊者回答说:“我从凡夫已来,就很努力地持守净戒,甚至连突吉罗这样小小的戒律,都能持守得非常清净,和持守四重波罗夷净戒一样。”

佛法云:“一切清净慧,皆由禅定生。”想要启发内心的智慧,就必须修定,修定要有所成就,就必须持戒。

<楞严经>也提到:“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可见戒定慧三无漏学,是以戒为根本,能持守净戒,才能得到真正的禅定、智慧。

摘自<杂宝藏经>

舍身求法

久远劫前一位善根深厚的太子,名叫昙摩钳,他好乐善法,派人四处寻觅懂得佛法的善知识,却苦无所获。

忉利天王知道他的愿心,想试验他的发心是否坚固,于是化作凡人优塞来到王宫,表示能解佛法。太子得知立刻出迎,顶礼接足奉为上座。

“我这法世间希有难得,恐怕太子您不愿意付出代价!”优塞为难地说。太子立即表示不惜倾所有一切,只愿听闻佛法,解除烦恼痛苦。

优塞要求说:“那么请太子挖一大火坑,投身供养法宝,便能传授。”

昙摩钳毫不犹豫地命令侍卫,挖掘深坑,并燃火于坑中。国王臣民们,见太子为了听闻佛法牺牲身躯,便向他哀求:“请看在国家前途上不要牺牲自己,我们愿意做奴仆供优塞差遣。”

而太子却坚定的说道:“我累劫以来历经无数生死投转,以这色身在人道造贪瞋痴恶业,在畜生道受人鞭打负重、为人所食,在地狱一日间丧身无数,痛彻心髓,苦无间断。从未发心为法布施,今日此造业之身能供养法,实在是因缘殊胜,希望大众成就我上求佛道的愿心!”

优塞于是升座说法道:“常行于慈心,除去恚害想;大悲愍众生,矜伤为雨泪;修行大喜心,同己所得法;救护以道意,乃应菩萨行。”

太子闻后便奋身跃入火坑,但炽热的火坑却刹那间化成清凉的莲池,太子端坐于清净芬芳的莲台上。昙摩钳了达祸福无常、流转为苦的道理,为求真理为法忘躯,真是精进无畏的大菩萨!

摘自<贤愚经>

不断布施供养不分别不心生后悔

舍卫城中有位提婆长者命终后,因为没有子嗣,所以他所留下的财宝便直接收入王宫。波斯匿王在查清提婆长者的财产后,急忙前往精舍,求见世尊。

佛陀见到波斯匿王神色匆匆,关心地问说:“大王,您今日为何如此急忙赶来精舍呢?”

波斯匿王回答:“世尊,舍卫城里有位名叫提婆的长者,今天往生了,因为没有继承人,我便派人去点算他的家产,准备收入国库,结果光是纯金就有八万斤,更不用说其他各类的财宝了。但是这位长者在世时,所吃的食物、所穿的衣服都很粗糙,所用的器物很简陋,乃至于所乘坐的车马都很瘦弱。”

佛陀说:“是啊,没有错。如果是悭贪的人得到大富财宝,不但自己不会享用,也不会分给父母、妻子与奴仆,更不会和朋友分享或供养沙门、婆罗门及有德行的贤者。但是如果是有智慧的人得到财宝,就会懂得广行布施、广修供养,不会吝惜。”

波斯匿王问:“世尊!这位提婆长者往生后将投生何处呢?”

佛陀告诉波斯匿王:“这位长者将堕到涕哭大地狱中。只要是断了善根的人,命终之后都将堕到涕哭地狱。”

波斯匿王又问:“提婆长者断了善根吗?”

佛陀回答:“是啊,大王!长者不但将过去生所修的福报都享尽了,而这辈子又如此悭贪,正是断了自己的善根啊。”

波斯匿王又问:“这位长者还有剩余些许的福报吗?”

佛陀说:“没有,这位长者没有丝毫剩余的福报。就像有一田主,若只是收成,却不继续播种,之后就会穷困。这位长者就是如此,只享用过去的福报,却没有继续培福、修福。这位长者今夜就会堕到涕哭地狱中。”

波斯匿王听到佛陀如此开示,感到既惊恐又难过,便问佛陀:“世尊啊,这位长者过去生做了什么功德而能生在豪富之家,却又不能自在地享用,也不继续修福呢?”

佛陀回答:“迦叶佛时代,舍卫城中有位长者拥有众多田产。在佛陀刚入灭的时候,一位证得辟支佛果的缘觉圣人到这位长者家托钵化缘,长者心想:‘遇到圣者出世是一件难得的因缘,我应该要布施供养。’于是便供养辟支佛饮食。之后,辟支佛即显神通从空中飞身而去。长者看到如此景象,心里发愿:‘希望以此供养功德,生生世世都能生在豪贵之家,不堕三涂恶道。’但是圣者离去后没多久,长者却心生后悔,又想:‘我不该供养饮食给那位修行人,拿去分赏给奴仆反而比较好。’当时那位长者不是别人,正是现在的提婆长者。因为他布施供养,并发愿世世不堕恶道、不乏财宝,所以这辈子不虞匮乏;但又因心生后悔,所以这辈子虽然财富充盈,仍然无法自在享用,也不给父母、兄弟、妻子、奴仆、朋友享用,更不会施与沙门、婆罗门和其他有德行的贤者。只会享用过去所修的福报,而不懂得再造福、培福。所以,大王啊!如果是有智慧的人,得到大富财宝之后,应该要广行布施、广修供养,无有吝惜,这样才是福报再增福报。”

波斯匿王说:“世尊!我现在在佛前发愿,从今以后,只要是沙门、婆罗门等,我必定供养。但若是修习外道的人前来托钵化缘,我就不布施供养了。”

佛陀告诉波斯匿王:“大王啊!千万不要这么想。要知道一切众生都是依靠饮食而得以生存,失去了饮食,便容易失去生命。”

佛陀于是说了一首偈子:“念当广惠施,终莫断施心,必当值圣贤,度此生死源。”

布施供养不应当起分别心,而行布施之后更不应心生后悔,如此念念不断地广行布施、广修供养,将来必能值遇圣贤,习得超脱生死的法门。

大王听闻佛陀的教诲,便向佛陀说:“世尊!我非常欢喜今日能听到如此的教诲。诚如您所说,一切众生都是依靠饮食而得以生存。从今以后,我当遵行教诲,没有吝惜、没有分别地广行布施。”随后欢喜顶礼佛陀离去。

摘自<增壹阿含经 / 卷十三>

力行八正道

印度阿那跋达多的水池边,住着一位已经一百二十岁的五通仙人,名“须跋陀罗”,能飞天、遁地、变大、缩小……等神通变化。

这夜,须跋陀罗梵志做了一个很不寻常的梦,梦中充满恐怖黑暗的景象:所有人失去了双眼,在暗夜中裸形而立;太阳堕在地上破裂开来,各大海水干涸枯竭;四周刮起猛烈刺骨的寒风,须弥山也不堪风势而破散倾颓。须跋陀罗全身汗毛直竖,惊恐不已,醒后冷汗涔涔,以为自己死期将至,好比天人寿命将尽,五衰现前,才有如此可怕的梦境。

这时,有位天人知道梵志心中的忧惧,于是从天而下告诉梵志:“你不要惊慌,此一梦境乃是圣者佛陀将于明日夜半入无余涅槃的预兆,与你的寿命无关。佛陀是彻底觉悟的圣人,有如三界明灯,宣扬究竟真实的道理,能令众生出离生死之苦,获得安稳快乐。”

须跋陀罗一心想见天人口中所说的大觉世尊,隔日便来到佛陀所在的拘夷那竭国。须跋陀罗看到侍者阿难于林中经行,便上前请求:“听说佛陀宣说的涅槃道法不同于其他人,并已准备于今夜入灭。我虽得神通,但心中仍有太多疑惑无人能解,请您让我晋见佛陀吧!”

阿难为难地说:“佛陀的色身虚弱疲极,不适合接受请法,请恕我不能放行。”

不死心的须跋陀罗连续请求了三次,都得到相同的回答。

在树林深处的佛陀听到他们的对话,派人传话给阿难:“让须跋陀罗到我面前来吧!他是我此世最后得度的弟子,随他上前自由提问。”

须跋陀罗来到佛陀的身边问讯就座,心想:“无数外道皆是舍离恩爱、财宝独身苦行,惟独瞿昙沙门能够得道,究竟是为什么呢?”

于是问佛陀:“在这阎浮提世界中,六师诸辈各个自称‘一切智人’,是真实或是虚诳?”

佛陀回答:“我十九岁出家,勤求佛道;三十岁成道,究竟解脱。数十年来弘扬佛法,广说毗尼,净戒、禅定、智慧悉皆具足。六师外道,心外求法,无有少分智,何况一切智!”

佛陀又说:“修行若不力行八正道,则无法漏尽烦恼,成道证果。须跋陀罗,我的教法即依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八种正确的道理而行,所以弟子中有得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圣人,不同其他外道的修习,终究无法成道证果。佛说法犹如狮子一吼,声震十方,百兽摄伏。”

须跋陀罗梵志当下心开意解,烦恼尽除,即证阿罗汉果。

摘自<大智度论 / 卷三>

布施修福

从前,佛陀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位容貌庄严、名为悉鞞梨的天人,前来礼拜佛陀。他身上散发出来的耀眼光辉,令入夜后的精舍大放光明。

天子说道:“天人衣食无缺,自在快乐地享受福报,有些世间人也是如此。为什么这些天上及世间的人能够常享福报呢?”

佛陀说:“想要在今世、后世所到之处,皆能常享福报,应当舍除悭贪,以欢喜、平等、无所得之心广行布施,如此便能生生世世安享福报。”

天子对佛陀说:“世尊所言极是!”接着又说:“世尊,我自知过去生中有一世曾为国王,名为悉鞞梨。当时,我于国内四周城门及城内各处要道广行布施,广修福报。事后,王后对我说:‘大王能够广行布施,可是我想修福却无能为力。’我告诉她:‘我在东门所作的布施功德,都归属于你。’王子也对我说:‘父王!您布施修福,母后亦如是,我无法像您一样行大布施,但希望能依您之力修得一些福报。’我说:‘那么,我在南城门所做的功德就让给你吧!’过了不久,大臣、将士及百姓们,也陆续来对我说同样的事情,于是我便将其他城西、城北及城内四处所作之功德皆各归属于他们,自己不留下任何功德。

之后,替我实行布施的臣子也来求见,对我说:‘大王!您在国内各地布施的处所,都已让给王后、王子、大臣、将士及百姓们,您已没有可以布施修福的地方了!’我回答说:‘既然如此,你就去将边境各国应该进贡的岁收财物,带一半回来归于国库,另一半留在当地布施给民众。’臣子如是照办。”

天子说:“长久以来,我始终如此布施修福,因此能够获得殊胜的福报,享受快乐如意的生活,无有穷尽。这些点点滴滴累积的福德、善果,都汇聚到功德海中,如同将恒河、耶蒲那、萨罗由、伊罗跋提及摩醯五大河汇集成一条广大的河流,这条大河的河水超过百千万亿斗斛,无人能够测量。我所作的一切功德及所感召的福德果报,也汇集到大功德海中,如同此河一般深广无边,不可称量。”

悉鞞梨天子说完后,欢喜顶礼佛陀而后离去。

摘自<杂阿含经 / 卷三十六>

善护口业

一日,佛陀与阿难到王舍城中托钵乞食,结束后走出城门,见到城门边有一个大深坑。

当时王舍城的人都把大小便弃置此坑,再加上雨水的累积,所以水坑污秽不堪。浊水中,有一只似人形却又多手多脚的虫,见到佛陀走来,便将头伸出水面,泪流满面地看着佛陀。佛陀见了,非常怜悯,回到耆阇崛山后,阿难问佛陀:“世尊!刚刚在王舍城外浊水中的虫,是造了什么样的恶业?又何时才能解脱呢?”

佛陀告诉阿难及大众:“过去无量劫时,有佛出现于世教化众生。佛涅槃后,于像法中有一婆罗门造立僧房,供养僧众。当时有居士送酥油来,维那法师因为前来挂单的僧人过多而心生瞋恚,就把酥油藏起来,不分给其他来挂单的僧众。挂单比丘于是问:‘为何不分给我酥油呢?’

维那法师说:‘我常住在此,而你只是来此挂单的僧人,为何要分给你?’

挂单比丘说:‘但这是居士要供养给现前僧的。’

维那法师便开口大骂:‘你怎么不去吃屎尿啊?为何要向我拿酥油!’因为这样的恶口,维那法师死后即投身为浊水中的虫,且无量劫都住在屎尿当中。”

佛陀告诫弟子们:“你们应当善护口业,因为恶口的过患比猛火还可怕。要常感恩父母、僧众的恩德,说柔软语、赞叹语,因为僧众是帮助我们出离三界的福田,而父母则是三界内最胜福田。僧众中,有成道证果的圣者,若能虔心供养,不仅能够得到人天福报,亦可成道证果。而父母,怀胎十月,辛苦哺育孩子,并给予教诲,提供学习的环境;孩子长大后若是出家修行,不仅自己得到解脱,也能令有缘大众解脱自在,可谓自利利他。因此,父母、僧众是两种最殊胜的福田,人天福报、解脱妙果,都是因为他们而得成就。”

佛说此经时,无量百千众生有成就初果乃至四果,亦有众生发愿成佛,或成就声闻、辟支佛果者,大众合掌礼佛右绕,欢喜而去。

摘自<大方便佛报恩经 / 卷三>

欲爱色身

佛在波罗奈国鹿野园中,与五百大比丘说法。佛陀开示大众:当思无常,于一切时一切处。若能常思无常,便能断除欲爱、色爱;若无色爱,则能尽断憍慢、无明。为什么这么说?现在告诉你们一段过去的因缘。

久远劫前,有一位辟支佛名为善目,相貌端正,面色如桃花,举手投足优雅庄严,不仅口中散发优钵花香,身体也有栴檀香味。

一天,善目搭着袈裟、持着钵,入波罗奈国乞食,来到一位大长者家门口,默然而立。长者的女儿看见门外有一位沙门,容貌殊特,庄严无比,而且身口发香,于是起了淫欲心,走到比丘面前,说道:“你的长相如此端庄,世间罕见,我虽是女人,但也相貌端正,可与你共成一对。而且,我家中富有,珍财宝贝无量,可供你享用。沙门的生活很艰苦吧?”

善目问:“你现在贪爱我身体的哪一处呢?”

长者女回答:“我喜欢你的眼睛,也喜欢你口出妙香,身体有栴檀香味。”

善目便以右手把眼睛挑出来放在左手,告诉长者女:“你贪爱的眼睛,就是这个!你看看这眼睛流着不净,就像臭秽的脓疮,也像水泡一样虚妄不实,欺骗着世人。眼、耳、鼻、口、身、意皆不坚固,皆是不真实的。嘴巴是盛装唾液的器具,不断流出不净之物;身体是积聚苦之器,其实只是白骨一堆,甚至上万虫于中寄居,如外表美好的瓶器,内装着种种污秽之物,这一切有什么好贪着的呢?你现在应该专心思惟这个法门,思惟眼、耳、鼻、口、身、意皆是不净,这色身虚幻不实、无常,欲爱之心自然就会灭除。”

长者女听了,心怀恐惧,赶紧向辟支佛顶礼忏悔:“从今以后,我再也不敢有这种不清净的欲念,我会好好改过。”

善目告诉长者女:“这不是你的错,是我过去的宿罪,必须承受这个形体,使人看到就起贪欲。要彻底地看清这无常不净的眼睛,它并不是我,一切是因缘和合的假有,缘起则有,缘灭则无,眼、耳、鼻、口、身、意皆如是,皆属空性。所以千万不要贪着色身,如能断除贪着,便能恒处安稳之处,不被情欲的波涛所袭卷,你一定要好好地学习。”

说完,善目就升上空中,现十八种神变后离开。

当下,长者女就依这个法门,在闲静处专心思惟,证得四无量心,后来往生之后,生到梵天。听完这段因缘,比丘们皆有深刻体会,欢喜奉行如来的教诲。

摘自<增一阿含经 / 卷三十二>

色身免不了病让心不生病

佛陀在拔祇国尸牧摩罗山鬼林的鹿园弘法时,一位名为那忧罗公的长者前来顶礼佛陀,并且禀告佛陀:“我现在年老多病,非常忧恼,祈愿佛陀开示,让我们获得永恒的安稳。”

佛陀开示长者:“如你所言,这色身有许多病痛,怎能依靠!不过就是个臭皮囊。你应该晓得,有些人只知道依靠这个色身,享受短暂的快乐,实在是愚痴,有智慧的人是不会这样的。所以,心生病了,就要治心,你应当要学习这个道理。”

长者听了开示,恭敬顶礼佛陀后离去。长者心想:“舍利弗尊者的住所离这儿不远,我可以到那里去请教尊者佛陀所开示的意义。”

这时,舍利弗尊者正坐在树下打坐,那忧罗公来到尊者面前,顶礼后退坐一旁。

舍利弗尊者问长者说:“你的容貌和悦,整个人看来安详舒泰,一定有什么因缘。请问你先前是到佛陀那里聆听开示吗?”

长者回答:“是啊!我之所以看起来祥和愉悦,正是因为刚才听了佛陀的甘露法语,所以身心清凉。”

舍利弗尊者问:“请问您听到什么甘露法语,滋润了你的心灵?”

长者说:“我请示佛陀,自己年老多病,非常痛苦,希望能听闻佛陀开示,获得安稳。佛陀开导我说:‘色身有许多病痛,怎能依靠!不过就是个臭皮囊。有些人只知道依靠这个色身,享受短暂的快乐,却要遭受无尽的痛苦。由此体认,虽然色身避免不了病痛,但我们可以让心不生病。’”

舍利弗尊者又问:“您有进一步请示佛陀什么是‘身有病、心无病’吗?”

长者回答:“我没有继续详问。尊者您一定了解其中的道理,希望您能慈悲开示。”

舍利弗尊者说:“凡夫不亲近圣人,不听受圣人的教导,不顺从圣人的训诲,也不亲近善知识,不跟随善知识一起学习。他们把地、水、火、风四大暂时聚合的色身,当作是永恒不变、独一无二、拥有主控权的自己。认为色身是我的、我就是这个色身。然而色身衰老病变,各个器官机能无时不在变化,在这当中执着有我,就会愁忧苦恼。痛的感受、想法、心念、意识都执着有我。色、受、想、行、识之五蕴和我融合在一起,密不可分。然而五蕴分分秒秒都在生灭变化中,执着有我,就有许多愁忧苦恼,像这样就是‘身有病、心亦有病。’”

长者问舍利弗尊者说:“怎样才能使身有病而心无病呢?”

舍利弗尊者回答:“长者,我们应向圣贤请教修行的法门,多亲近善知识,多跟善知识一起学习。他们不会把这个四大、五蕴暂时聚合的色身,当作是永恒不变、独一无二、拥有主控权的自己。也不认为色身是我的,我就是这个色身。虽然色身会衰老病变,各个器官机能无时不在变化,但我不在其中,所以不会愁忧苦恼;不会把痛的感受、想法、心念、意识执着是我的,知道五蕴非实有,所以不应种种生灭变化而忧愁苦恼,像这样就是‘身有病而心无病’。所以,长者您应该如此学习:不执着四大假合的色身,也不执着虚妄不实的意识心,就能远离忧愁苦恼。”

那忧罗公听了舍利弗的开示,心开意解,欢喜奉行。

摘自<增壹阿含经 / 卷六>

慈悲的舍利弗

古印度舍卫城中住着一位婆罗门,他天生聪颖灵敏、心思缜密,且拥有无数财宝,富可敌国,一生中几乎没有他想要而得不到的事物,城中的居民因而对他百般羡慕。

这听来似乎是件再好不过的事,但事实上,却是障碍他亲近佛法的最大原因。正因为他什么都有,因此,他总认为自己什么都不缺,自然不会想到因缘果报、植福培福的事。他常说:“布施是浪费金钱,行善是无益之举。”然而,过去生中他也曾亲近三宝用功修行,深植着宿世的善根,与佛法有甚深因缘,终于,他得度的因缘即将成熟。

一天正午,佛陀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在定中观察到这位婆罗门过去生曾积极布施行善,因此今生感得如此殊胜的果报,但假使他此世不改悭吝的恶习,命终必堕畜生、饿鬼、地狱,达千万年之久。舍利弗尊者不忍见到婆罗门将来流转恶道,求出无期,于是决定前往度化。

尊者当下现神足通,变现在婆罗门面前,手持瓦钵立定不动。此时,正坐下来准备用餐的婆罗门,见到突如其来的舍利弗尊者,勃然大怒,平时就看不起乞食行者的他正准备破口大骂时,忽然心生一计--他要让这讨厌的出家众自讨没趣。

婆罗门随即转身坐下,像是没看到舍利弗尊者似的,既不驱逐也不表示欢迎,只自顾自地用餐。过了好一会儿,婆罗门吃饱之后,便将净手、漱口的水倒入舍利弗的钵中,并说:“这就是我要施舍给你的东西,你走吧!”

没想到,舍利弗尊者竟一点也不生气,反而慈悲地祝愿道:“愿您今日诚心的供养,使您百劫千生受无量福报。”说完,便转身离去。

婆罗门看着尊者渐行渐远的身影,心中竟不知怎地起了恐惧的念头,他一边踱步一边想着:“倘若这沙门将我的举动张扬出去,人们一定会认为我是个毫无恭敬之心的吝啬鬼。”婆罗门愈想愈不放心,于是决定派仆人去将舍利弗尊者追回来。

舍利弗尊者离去后,直接回到精舍,他思忖着:“我该如何运用这钵水,使施主得到最大的利益呢?”

舍利弗尊者真不愧是佛陀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行者,不一会儿,他便想出了一个再好不过的方法。舍利弗尊者蹲了下来,将钵中的水倒入泥地中混合均匀,再将和好的泥水取出,铺设在佛陀平时经行之处,并向佛陀禀报:“这位施主生性悭吝,只愿意布施些许的水,然而为了令他免堕三涂恶道,因此我将这钵水和泥,覆盖于您所经行的路上,使它发挥最大的效用。伏愿世尊慈悲,在这块地上行走,使这位婆罗门永生永世得大福报。”

佛陀听了,慈悯地接受舍利弗的要求,入正定在泥地上经行。

婆罗门派遣的仆人看到了整件事情的经过,深受感动,立即返回,向婆罗门具陈其事,并说:“至高无上的佛陀本为一国王子,如今他舍弃了人人称羡的转轮圣王之位,率领弟子披缁修行、持钵乞食,无非是为了让众生有修福报、增长善根的机会呀!实在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这些事。”

婆罗门听了,对于自己的恶行、恶念惭愧无比,于是带着全家大小一同到精舍,向佛陀求哀悔过,希望佛陀能原谅自己的愚痴。佛陀便为他们传授三皈依并慈悲开示,婆罗门当下化除了心中种种烦恼,得道证果。

摘自<杂譬喻经 / 卷下>

恭敬佛法僧

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时,告诉诸比丘:过去世时,有一群仙人住在某一聚落旁的闲静处;同时,离聚落不远的地方,也住着一群天人和阿修罗,他们常常对阵打仗。

有一天,一位名叫毗摩质多罗的阿修罗王,除去身上的配饰,脱掉头上的天冠,拿下伞盖、刀剑,掩覆宝拂并脱下革履,走入仙人们所居住的地方。他一入门即东张西望,不但不顾仙人的存在,也不问讯,看完后就走了出去。

当时有一位仙人,远远地就看见毗摩质多罗除去身上的配饰,走进仙人居住的园林、环顾后又出来的景象。他告诉其他仙人说:“你们看,这是什么人啊?面露高傲之相,既没有威仪,也不像长者子,反倒像个粗人;卸下全身的配饰后,来到我们园林内东张西望,也不懂得问讯,完全无视于我们的存在。”

有人回答说:“他是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

于是这位仙人又说:“他并不是什么贤德之士,没有德行善性,亦无规矩,除去一切配饰,入园观看完后便走,也不懂得跟住在这里的仙人们作礼问讯。由此得知,天人会有所增长,阿修罗会愈来愈少。”

过了一阵子,天帝释提桓因也像阿修罗王一样,除去身上的各种配饰,走入仙人的住处,但他看到每位仙人都会亲切关心,还恭敬问讯,作礼后才走出园林。当时又被一位仙人目睹此景,他问其他仙人:“这是何方神圣啊?他走入我们园林,一脸谦恭祥和,其举止威仪不像粗汉,看似贵族,除去了身上的配饰,来到我们园林,一一问讯大众后才离去。”

此时有一位仙人答道:“他就是天帝释提桓因。”

这位仙人听到后即说:“他真是一位贤德之士,性情善良、美好,又有威仪、规矩,除去身上的配饰来到我们园林,作礼问讯后才离去。由此可知,天道之众将有所增长,阿修罗道者亦当减少。”

后来,阿修罗王听到仙人如此赞叹天人,起了瞋恚之心,愤怒不已。当时有仙人听说阿修罗王非常瞋怒,于是前往阿修罗王的住所,向他说了一首偈语:


仙人故来此,求乞施无畏,    
如能施无畏,赐牟尼恩教。”

阿修罗王听了以后也以一首偈语回应:


于汝仙人所,无有施无畏,
违背阿修罗,习近帝释故,
于此诸无畏,当遗以恐怖。”

仙人听完后又说了一偈:   


随行殖种子,随类果报生,
来乞于无畏,遗之以恐怖,
当获无尽畏,施畏种子故。”

仙人说完之后,就在阿修罗王面前凌跃虚空而逝。当天晚上,阿修罗王因惊恐而三度于睡眠中惊醒,作梦时还听到恶声警告:“天帝释提桓发动四种兵卒,将与阿修罗作一奋战。”

阿修罗王感到惊恐害怕,结果屡战屡败,因此被迫退回阿修罗宫。

此时,由于天帝释提桓因击退了阿修罗王,便前往仙人住所,至诚顶礼诸仙人,礼毕退于西单面着诸仙人朝东而坐。这时,东方起了一阵风,有位特异仙人随即说了一偈:


今此诸牟尼,出家来日久,
腋下流汗臭, 莫顺坐风下。
千眼可移坐,此臭难可堪。”

天帝释提桓因听到以后,也以偈答覆:


种种众香华,结以为华鬘,
今之所闻香,其香复过是。
宁久闻斯香,未曾生厌患。”

佛陀说完此段经过,告诉诸比丘:“天帝释提桓因能在三十三天当自在王,皆因他虔诚恭敬赞叹出家人,故有此果报。所以你们能正信出世功德,出家学道,应当恭敬修行之人,并且常常赞叹恭敬的德行。”

诸比丘闻佛所说,皆欢喜奉行。

摘自<杂阿含经 / 卷四十>

世间无法避免的五件事

一天,佛陀带领弟子们入舍卫城托钵,途中看到一名梵志望着自己田中已经成熟、可以采收的稻米,面露欢喜之情。

佛陀问同行的比丘们:“你们有看到那位梵志吗?”

众人皆点头后,佛陀即默然入城托钵。然而,当天夜晚下了一场大雹雨,梵志田中的稻全部受损,女儿也在当时往生,双重的打击令梵志愁忧悲苦,举国之内无人能让梵志停止哭泣。

隔日,众比丘至城中托钵时,听到梵志家发生的不幸,便回去禀告佛陀。没有多久,梵志也哭着来到精舍求见佛陀,请示解除悲苦的方法。

佛陀告诉梵志:“世间上有五件事情无法避免,也无法脱离:一、事物必会耗减,没有令其不耗减的方法。二、事物必会变灭,没有令其不变灭的方法。三、色身必会生病,不可能永无病苦。四、色身会渐渐衰老,想要让它不衰老也是不可能的。五、人最后都会死亡,没有人可以免除。世间人没有智慧,不了解佛法,见到这些耗减、变灭、老病死的现象时,就会愁忧苦恼,这是因为不了解真理。”

佛陀继续劝勉梵志:“不只有你家会有无常,世间都是如此,无常都在我们身边,怎能要求只有你可幸免?所以要以智慧观察这些无常现象,如果你因此而吃不下、不快乐,那你的冤家就会得意,而你的亲朋好友却会为你而忧愁;即使如此,这些无常之事也不可能回到像以前一样。所以,能够了解无常的道理,遇到变异、损失、老病死,也就不会难过悲伤了。”

于是佛陀为梵志说了一首偈语:


不以忧愁悲声,多少得前所亡?
痛忧亦无所益,怨家意快生喜。
至诚有慧谛者,不忧老病死亡,
欲快者反生恼,见其华色悦好。
飞响不及无常,珍宝求解不死,
知去不复忧追,念行至胜世宝。
谛知是不可追,世人我卿亦然,
远忧愁念正行,是世忧当何益?”

接着,佛陀为梵志说布施、持戒等种种法,梵志心开意解,心意调柔,如实知苦、集、灭、道四谛真理,便恭敬顶礼佛陀,并合掌说道:“我今已了解真理,从今以后皈依佛、法、僧三宝,奉行五戒,尽形寿不犯戒。”言毕,绕佛三匝,欢喜而去。

摘自<佛说义足经 / 卷一>

慧者无有瞋

有一次,佛陀在舍卫国祗桓精舍弘法时,一位名叫宾耆迦的年少婆罗门来到精舍,一见到佛陀就开始恶言恶语,瞋骂呵责佛陀。

这时,佛陀问宾耆迦:“如果是有吉星的好日子,你会宴请你的宗亲眷属吗?”

宾耆迦表示:“当然。”

佛陀又问:“如果这些宗亲不接受你的食物,你会怎么办?”

宾耆迦回答:“既然不接受这些食物,这些食物自然归我。”

佛陀告诉宾耆迦:“同理可证,你对我恶言恶语,如果我不接受,那这些话归给谁呢?”

宾耆迦听了,回答说:“这些道理我都知道,虽然你不接受,但我相赠与你,便是给你了。”

佛又问:“我没有接受你所赠予我的恶言恶语,你如何说是给了我呢?”

宾耆迦便问佛说:“为什么接受赠予就算是相互接受,不接受赠予,就不算相互接受?”

佛陀告诉宾耆迦:“如果你骂他,他也回骂你;你瞋心以对,他也以瞋心回敬你;你打他,他也打你;你起斗争,他也以斗争的方式来对付你,这就叫作相赠,对方接受,便是给了对方。反之,如果你骂他,他不理会你;你起瞋心,他不受你影响;你打他,他也不回应;你起斗争,他不跟你斗,这就叫做不相赠,对方没有接受,即是没有给予对方。”

宾耆迦再问:“佛陀!我曾听闻德高望重的长老婆罗门说过:‘佛陀是已成就圣果的圣人,如果在他面前辱骂他,他也不会瞋恨或忿怒。’如今佛陀因我的恶言恶语,起了瞋恚之心吗?”

这时,佛陀便说了一个偈子:


无瞋何有瞋,正命以调伏,
正智心解脱,慧者无有瞋。
以瞋报瞋者,是则为恶人,    
不以瞋报瞋,临敌伏难伏。
不瞋胜于瞋,三偈如前说。”

宾耆迦听完佛陀的开示后,向佛陀至诚忏悔,表示自己太过愚痴,没有是非之心和善心,竟然在佛陀面前出言不逊,以恶言恶语来瞋骂、呵责佛陀。

佛陀慈悲接受宾耆迦的悔过,宾耆迦法喜充满,作礼而去。

摘自<杂阿含经 / 卷四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