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的心灵世界

(一)净化人心

心灵环保便是人心的净化,由人心的净化,推展到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的净化,始能落实、普遍、持久。

所谓「心灵环保」,是一个现代的名词。其实,佛教很早就主张,要把我们的心清净,必须将烦恼心净化,成为智慧心,这就是心灵的环保。

心灵的世界包括心理的活动和精神的活动。如果我们的心理环境或精神环境常常困扰我们,心灵就不健康了。为了保护我们的心灵环境,变得有智慧、清净、自在,就必须从人心的净化做起。

(二)发菩提心

人心的净化,必须放下自私自利,确信利人便是利己,故当如《金刚经》所鼓励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什么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呢?这是《金刚经》中非常重要的一句话,就是要发成佛的无上菩提心。

要发成佛的心,必须先学菩萨的精神,菩萨的精神就是「以利他为利己」,菩萨发愿并不是急着想要自己先成佛,而是希望先度众生。诸位一定听过地藏菩萨发的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这就是菩萨精神,是以利益众生来利益自己,也就是不为自私自利,只为利他。这种观念正是我们现在的社会,以及永远的人间社会所需要的。如果人人都能不为私利,而致力于利他,这世界当然就不会有什么纷争了。

利他行,并不等于做滥好人。必须智慧与慈悲兼顾,方能使我们的世界真正的净化。

(三)保护初发心

发了无上菩提心,应当知道如何时时保护此一「初发心」,是故《金刚经》说:「云何应住?」

这个「住」和前面的「住」不同。前面提过的「住」是「在乎」,这里的「住」是不要离开、不要退心、不要忘掉。要住于无上菩提心,不要忘记自己最初所发成佛的愿心。要时时提醒自己,不可忘记自己是一个发愿成佛的人,如果能够这样,便能时时以利他为利己。

(四)降伏烦恼心

住于无上菩提心者,必须知道如何处理心猿意马的虚妄烦恼心。《金刚经》说:「云何降伏其心」,如何使我们心猿意马的烦恼心、妄想心、自我执著心平伏下来、化解开来呢?这就是《金刚经》的内容,也是最重要的主旨。

by 圣严法师

<金刚经论>四句偈

文殊菩萨问佛:【金刚经论】中佛常赞叹受持“四句偈”等为人演说,所得福德胜将七宝,堆满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虚空布施之福;由胜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乃至千百万劫,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之福。

佛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本来不生,本来不灭。只因迷悟而致升沉。何以故?众生长迷不觉,所以永劫堕落。诸佛常觉不迷,所以永成佛道。若有善男女求佛道者,进道功程权分四级。号曰“四句偈”: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

一.云何《空身》?身是父母所生,亦具父母息气,九孔常流种种不净,四大假合,终须败坏。有智男女知身是幻。未死之前当死一般,借此幻身学佛修行,名悟《身空》“一句偈”也。

二.云何《空心 》?复观自心,非生非灭最圣最灵,遇境似有境灭还无。今悟真心常觉不昧。不随妄想流转,但依真性主行,名悟《心空 》“二句偈”也。

三 .云何《空性》?复观自性,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变化无穷威灵莫测。明明了了自觉自知,灵灵寂寂无为常为。名悟《性空》“三句偈”也。

四.云何《空法》?复观如来所说经法,皆是方便引导法门,如水洗尘似病与药。今证心空法了,病退药除。名悟《法空》“四句偈”也。

此四句义,乃超凡入圣,进道门路。三世如来从此成佛。十方菩萨从此进功。所以者何?

悟得初句,依义修行,便证预流须陀洹果。含二句意依义修行,便证一来斯陀含果。悟三句意依义修行,便证不来阿那含果。悟四句意依义修行,便证无生阿罗汉果。此四句大开诸佛道门,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能令闻者悟佛之见,成佛无疑。是故德福胜前七宝身命布施,所得福德百千亿分不及其一。

You Are the Sky

You are the sky. Everything else – it’s just the weather.

by Pema Chodron

命债、钱债、人情债怎么还

我们要真的很清楚,很明白,遇到这个法门,相信这个法门,修学这个法门,不是偶 然的。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接触到,跟这个法门有缘。有没有修?有修,为什么没学 得好?为什么没-有往生?缘上出了问题,没去得了。缘里面最严重的冤亲债主,你 想去,他找你麻烦,你过去欠他的命,你没有还他的命,他不甘心,他要找你;你 过去欠他的钱,你没有还清,他也-不会饶你。还有什么?还有感情,最麻烦的亲情, 人情债,你不把它还清不行。所以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晓得这个事实真相,在这一 生当中除了要放下,要提升自己,还得要把债务了-掉。

我哪些人的债我也不晓得,我怎么还?有方法还,我们一生当中的福报,财富 是属于福报,拿出来做好事,用你的福报帮助诸佛如来的正法久住,功德回向给冤 亲债主,就用这些福报-还他全都有了。我不为自己,我为冤亲债主还债。人情债也 不例外,我把功德回向给他,希望能够与佛有缘,与净宗有缘,与阿弥陀佛有缘, 将来以这个好缘,善缘,你会幸运你会遇-到净宗的善知识,你会认真修行,发愿求 生净土。所以福报不能自己享,无论有多少福报,全心全力的奉献,就圆满功德。

这个三种债务,命债、钱财的债务、人情债,统统可以还清,你是乾干净净的 清净心,来做这个事情。这个债务为什么还不了?做很多很多善事,没有忘掉自己 名闻利养,有一些冤亲-债主看到你的情形不满意,不够意思;换句话说,他还会找 你。可是我们相信一大半以上他不会斤斤计较,觉得你做得不错,他就了了,他就 走,就放你一马。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六道里面的有情众生也不例外,还是?六 道的,所以放要真放。

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我也常常跟跟在我身边的这些同学,我告诉他们,我学佛 这五十八年,弘法五十一年,你们都看到我遇到许多困境,怎么度过的?放下。而 这些果境我非感激,感-激什么?佛菩萨替我安排考试,看我放得下放不下?放下就 通过升级。所以每一次困境之后就一次大幅度的提升,这大家看到的。那你如果不 放下,不放下就跟人家斗争,斗争就堕落-,所以这个事情不能讲理,讲理就堕落。 要学什么?学忍耐,修忍辱波罗蜜,忍辱帮助提升,不争,你争我给你,你要我让 给你,他也欢喜,我也欢喜。你要名名给你,你要利利给你-,只要我有的我统统给 你;连道场都不例外,要,马上给你。统统给他,他还要批评,气还没消掉,这是 什么?这里头还有人情债在里头,人在这个世间做事难,叫每一个都欢欢喜喜-不容 易。我们只有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听从佛菩萨的教诲,佛菩萨的教诲在经典,依 教奉行,什么样的困境统统能化解。

Mediation Training

At the beginning of meditation training, we identify

(1) the observer,
(2) the observed, and
(3) the observing act.

As our practice matures, these three become indistinguishable.

by Yongey Mingyur Rinpoche

The Chicken and Duck

A newly married couple went for a walk together in a wood, one fine summer's evening after dinner. They were having such a wonderful time being together until they heard a sound in the distance: 'Quack! Quack!'

'Listen,'said the wife, 'That must be a chicken.

'No,no. That was a duck,' said the husband.

'No, I'm sure that was a chicken,' she said.

'Impossible. Chicken go "Cock-a-doodle-doo", ducks go "Quack! Quack!" That's a duck, darling,' he said, with the first signs of irritation.

'Quack! Quack!" it went again.

'See! It's a duck,' he said.

'No dear. That's a chicken. I'm positive,' she asserted, digging in her heels.

'Listen wife! That is a duck. D-U-C-K, duck! Got it?' he said angrily.

'But it's a chicken,' she protested.

'It's a blooming duck, you,you.'

And it went 'Quack! Quack!' again before he said something he oughtn't.

The wife was almost in tears. 'But it's a chicken.'

The husband saw the tears welling up in his wife's eyes and, at last, remembered why he had married her. His face softened and he said gently, 'Sorry, darling. I think you must be right. This is a chicken.'

'Thank you, darling.' She said and she squeezed his hand.

'Quack! Quack!' came the sound through the woods, as they continued their walk together in love.

The point of the story that the husband finally awakened to was, who cares whether it is a chicken or a duck? What was much more important was their harmony together , that they could enjoy their walkl on such a fine summer's evening. How many marriages are broken over the unimportant matters? How many divorces cite 'chicken or duck' stuff.

When we understand this story, we will remember our priorities. The marriag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being right about whether it is a chicken or a duck. Anyway, how many times have we been absolutely, certainly and positively convinced we are right, only to find out we were wrong later/ Who knows? That could have been genetically modified chicken made to sound like a duck!

by Ajahn Brahm

寂灭离相


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故经云: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

by 达摩大师

<佛说一字陀罗尼经>

<佛说一字陀罗尼经>

唐天竺三藏宝思惟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净居天宝庄严道场中,与大菩萨及净居诸天众俱。

尔时,世尊大慈大悲,于此会中普告一切诸天众言。汝等善听文殊师利童子 行轮咒法,为欲守护诸众生故。一切如来所有秘密心大神咒王,我今当为汝等开示 显说。若有诵者,我记此人则为已持一切诸咒悉皆圆满,一切所作皆得成就,更无 过者。汝等应知此陀罗尼,于诸咒中是大神咒王,有大神力。若善男子、善女人能 受持者,文殊师利童子菩萨常来拥护,或于觉时,或于梦中,为现身相及诸善事, 能令此人生大欢喜。诸善男子,此之咒王尚能摄得文殊师利童子菩萨,况余菩萨及 世出世贤圣等众。

复次,善男子,此咒能消一切灾障、一切恶梦、一切怨敌、一切五逆四重十 恶罪业、一切恶邪不祥咒法,亦能成办一切善事具大精进。当知是咒,于世出世种 种咒中为最殊胜,是诸佛心,能令一切所愿皆悉满足。若以五色綖,结咒索系其项 上,拥护其身,亦令诸愿皆得圆满无超过者。即说咒曰:

唵 齿临(临离禁切)

诸佛子等,此咒能灭一切恶邪魍魉诸鬼,是一切诸佛吉祥之法,亦能成就一 切神咒。诵此咒者,能令众生起大慈心,能令众生起大悲心,一切障碍皆得消灭, 所有诸愿皆得满足,未作法时即能成办如意之事。

若发无上大菩提心,诵之一遍力能守护自身;若诵两遍,力能守护同伴;若 诵三遍,力能守护一宅中人;若诵四遍,力能守护一城中人;若诵五遍,力能守护 一国中人;若诵六遍,力能守护一天下人;若诵七遍,力能守护四天下人。

若以清旦诵一遍,咒水洗面,能令见者欢喜;咒香熏衣,亦令见者欢喜。

若患齿痛,咒揩齿木嚼之,揩齿所痛即差。

若有女人产难之时,取阿吒卢沙迦根或郎伽利迦根,咒之七遍,以无虫水和 磨之,涂于产女脐中,儿即易生。

或诸男子为箭所中,镞入筋骨拔之不出,以十年酥三两,咒一百八遍,安疮 中及食之,箭镞即出。

若妇人五年乃至二十、三十年不生男女者,或自有病,或男子有病,鬼魅所 著种种病等,或为毒药所中,当以十年已上酥五两、孔雀羽一两,内于酥中,咒之 二十一遍,煎之捣为末。以石蜜一两,大呵梨勒三颗,去核取皮相和,咒之一百八 遍,常以清旦空腹尽服之,于七日中即有男女。

若患头痛,以乌翅羽咒之七遍,拂痛人头,患即除愈。

若患疟病一日、二日乃至七日,或常患者,以纯乳煮粥,著好酥一两,咒之 一百八遍,与病人服之即得除愈。

诸善男子,以要言之,若欲合和一切汤药及欲服者,先须至心诵之二十一遍, 速得如愿。

复次,善男子,若有一切众生,为飞头鬼所执,以手自摩其面,诵咒一百八 遍作可畏相貌,便以左手作本生印,以大母指屈在掌中,用后四指押大母指上,急 把拳,即自努目阴诵此咒,而看病者所患即除。

若人患一切鬼病,以咒咒右手一百八遍,烧安息香熏之,左手作本生印,右 手磨病人头,患即除愈。

若有怨敌及诸恶梦,种种怖畏身心不安,以七色□结咒索作莲花形,或作轮 形,或作金刚杵形,咒之一百八遍,烧安息香熏之,于七日中系自身项上,一切厄 难悉皆消散。或以牛黄研之为墨,于净纸上或帛练上,画作所怖者形,于其四边作 齿临字围之。或作莲花,或作轮字,或作万字,螺、鱼、金刚钩、宝瓶等围之,咒 之七遍所怖即除。

诸善男子,若欲经过师子、虎、狼、毒蛇、怨贼一切险难之处,当须净其身 心,不得近诸女人及吃一切五辛酒肉、芸薹胡荽,于诸众生起大悲想,至心诵咒咒 之四十九遍,而诸怨恶自然退散,纵令遇之无不欢喜。

诸善男子,此咒纵令一切众生,或于一劫或无量劫,乃至名字不可得闻,何 况得见?专心念诵,假令七宝象马满阎浮提,犹是世间灭坏之法;此陀罗尼咒,能 令众生现世当来常获安隐,与诸如来大菩萨众常为眷属。若为自身,若为他身,所 愿皆得。是故殷勤生难遇想,勿得轻慢起疑惑心。

而时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心印偈

这个微妙义。
圣凡本来同。
所说不同者。
麻外错求绳。
心已法法通。
雨后山色浓。
了知境缘幻。
涅槃生死融。

by 虚云法师

Struggling for Happiness

The expression “struggling for happiness” perfectly expresses what the eight worldly concerns are about. We struggle for happiness, constantly trying to rearrange our world to get wealth, praise and approval, good reputation, and sense pleasure and to avoid lack, blame, bad reputation, and unpleasant sensations.

by Thubten Chodron

The Heart of the Path

The heart of the path is quite easy. There’s no need to explain anything at length. Let go of love and hate and let things be. That’s all that I do in my own practice.

by Ajahn Chah

Recognize Its Empty Nature

Remember that a thought is only a fleeting conjunction of myriad factors and circumstances. It does not exist by itself.  When a thought arises, recognize its empty nature. It will immediately lose its power to elicit the next thought. And the chain of delusion will be broken.

by Dilgo Khyentse Rinpoche

人格在寂寞中升华

一个寂寞的人,虽能引起他人的同情;但人之对于寂寞的境遇,总是容易引起哀伤的情绪。所以寂寞的境遇,总是不受一般人所欢迎的。

但是,人而真正能够忍受寂寞,安于寂寞,乐于寂寞,并且愿以寂寞为其终身之良友者,他将必然通过寂寞之路,透出于寂寞的氛围之外。他将会在寂寞之中,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世间,认识世间的一切有情与无情;他将会发觉自己的缺陷,他人的缺陷,世间的缺陷,乃至一切有情与无情的缺陷;缺陷之中,产生忧患,忧患则与痛苦俱来;自己有痛苦,他人有痛苦,一切的有情众生皆有痛苦;因为自己有痛苦,自己是人,凡是人,必皆有痛苦;又人是有情的众生,凡是有情的众生,亦当皆有痛苦。自求解脱痛苦,故亦必能逐渐而发为救人救世的大悲精神。到此境界,吾人的人性,已从孤单与寂寞之中,升华而至于广大无际的无尽藏中,自己深入于民胞物与的无尽之藏,自己的心胸,亦将充塞于无尽之藏,并进而弥盖涵容了无尽之藏,此真所谓广大如虚空了。但是,虚空虽然容受万物,且以抚育万物为职志,虚空的本身,却是寂寂寞寞,无色无臭的。

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古来圣哲之士,不论出世的抑或入世的,他们皆从寂寞中来,那是毫无疑问的。虽由各人对于寂寞的运用有广有狭,对于寂寞的体认有深有浅,而致圣格与圣阶的范围等次,各有差别,然其认定寂寞之可贵,乃是一桩事实,即使他们未尝用过寂寞一词的字样。

人类思想的凝聚,必须有其冷静的机会;人格的升华,必先假以沉淀的时日。一缸混水,澄清之后,始能明净如镜而彻上彻下,但如不让其有休息的机会,时时均以器物搅之拌之,那是不会澄清下来的。

世间固有不假造作的天才人物,一出世来,即能显赫一时,但那总是浮浅的,好像肥皂的泡泡一样,也能吹得很大,也能在阳光之下发出绚丽的色彩,也能使人对之欣然而笑,然其彩色的生命是有限的,其为人们所留下的印象与影响也是有限的。

世上一般的所谓凡夫,总是不甘寂寞的,总是想尽方法,要使自己比他人好,要使自己站在他人的面前与上面,要使自己让他人看到,要使他人知道自己是比他人为好为高。所以一般的政客,口头上喊著为民服务,事实上却在踏著人民的背脊,登上自我高大的宝座,政客之所以不能成为伟大的政治家,端在他们的不甘寂寞,他们是为成全自我而利用他人;政治家之所以能够万民爱戴,留芳千古,原因是在他们的动机为救国家为救人民,能置个人的成败毁誉乃至生死于度外,他们为了达到自救救人的目的,可以接受天下人的反对,即使在天下人的一致反对之下,他们仍能我行我素。所以历史上的孔孟诸子,他们各有其政治理想的政治计划,但他们却未有一人是能即身而将自己的政治抱负全部实施的,甚至永远未能付诸实施的,可是,他们那种独立特行、独往独来而甘于寂寞的精神,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魄力,实在值得吾人深心向往。

吾人在寂寞的时候,不能不感到无聊,这是因为没有寂寞的习惯,未能将寂寞的境遇,看作知己的朋友,所以大家喜欢往热闹的场所跑,希望能有一些可以交谈的朋友,可以共同玩乐的朋友。但是人从热闹的场合中走回家里时,或当朋友们各自分散时,却会感到加倍的寂寞,好像自己是生活在古墓之中的木乃伊,孤孤零零,凄凄切切,冷冷清清,像一个无依的幽灵,像一只失群的小鸟。于是产生反常的心理:越感寂寞之恼人,越向热闹的场合里钻,越钻越感寂寞,越感寂寞越要找刺激。最后,心灵混沌了,肉体麻痹了,精神堕落了,整个的人生,也就毁灭了!

当然,凡是尚有一些自制能力的人,那是不会一直走下去的。普通的人,无聊的时候,可以看看书,写写字,听听音乐,时间也就打发过去了。但是,假如我像鲁滨逊一样,生活在一个无人的荒岛上,那里没有文明,没有文化,也没有任何的书籍,那时候,我是自杀呢?还是继续活下去?如果我是一个圣者,这倒正是我所求之不得的环境了,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他要单独跑到雪山去枯坐六年,耶稣成道之前要到西奈山去独住四十昼夜,他们何尝是从书本中找智慧呢?

所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是中国儒家的主张。书本之中,固可找到知识,真正的智慧,则非书本之中可以找到。所以佛教的禅宗,主张不立文字,主张直下悟入,明心见性。中国儒家,虽有悟的境界,但在宋明之前,殊少直接点出悟之重要者,到了宋明之后,因受禅宗的影响而标明了悟的观念,阳明的龙场悟道,便是一例。虽然佛教的悟道与儒家的悟道,在层次与成色上有其差别,但其悟的方法是一样的。如何才能悟道?首要在于知止,以不变而应万变,心不变动就是定境,心如止水,自可内外明澈,而能自悟悟他了。唯此知止不变的工夫,若非甘于寂寞的人,那是用不上力的。

人之自高自大者,正因他是无知;人之能够敬上而谦下者,正因他能知道自己之无知;人之无知而能自知为无知者,他已不是等闲的人物了。所以苏格拉底自谓他之过于人者,只是自知其无知而已!但要发觉自己的无知者,非要有寂寞的经验不可,一个不甘寂寞的人,他是不能自知其无知的,一个不能领会寂寞的人(像无有思想可用的动物一样),更是无法自知其无知的。故如庄子所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警觉心,在一般人来说,那是谈不上的。

可是,我们不妨从现在开始,找一个寂寞的机会,或在深夜的床上,或在傍晚的天井里,或到空旷的原野,或到汪洋的海边,或坐林间的树下,或宿深山的梵刹,先让自己寂寞下来,然后再向自己发问:

我是什么?我从何处来?又将往何处去?

我认识自己吗?认识些什么?认识了多少?

我为何生在天地之间,如何生在天地之间,天地之间如何使我生存?

我对我的周遭事物,理解了多少?理解些什么?

我是人?人应如何?我已如何?

我觉得人生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痛苦何处来,快乐何处去?自知有苦乐,也能知道他人有苦乐吗?

我生于天地之间,对天地之间的一切万有,理解了多少?理解了些什么?

像这些问题,任便举出一个,必将无以回答,即使勉强回答,此一答案的分数,必也少得可怜!即使是集古来的大宗教家、大哲学家、大科学家,数千年研究的大成,也只说出了一点一滴、片鳞半爪而已。释迦世尊,虽称正遍知觉,但其所觉的形上境界,乃是唯证乃知的,乃是不假言说的,我们凡夫,自也无法从佛教的经论之中找到本末究竟。此一本末究竟或事物终始,仍须吾人从寂寞之中去开悟出来。

伟大的人物,都是从寂寞中来的,也唯有从寂寞中来的人,更能值得人们的尊敬。像西洋的哲学家中,斯宾诺莎甘于磨镜的寂寞,尼采甘于病痛的寂寞,其余如霍布士、笛卡儿、洛克、莱布尼兹、休谟、康德、叔本华等,皆甘于独身的寂寞。中国自颜回以下,贤哲之中,甘于陋巷布衣的寂寞者更多。纵使学优而仕,身居显要,但他们总是耿介质直,不阿不求,从政是为兼善天下而已,正是学以致用的表现。唯于伟人之中,寂寞一生者之精神作用,远较及身闻达之流,更能使人崇敬与向往,却是一个事实。这在宗教的行谊之中,尤其明显,一个高僧,只要能有彻底放下的决心,他们对于寂寞的生活,必能甘之如饴,世人视之为枯槁,他们住之如春风。因为一个真正的宗教家,特别是一个佛教的僧人,他们虽以出世为宗旨,却以入世为手段,他们的彻底放下,为的是要绝对的承当,若不先做去人欲而存“天理”的工夫在前,自也无法担起自救救人救众生的重任在后。即使一个高僧,未尝真的在其一生之中,度尽一切众生,但却愿于生生世世,尽未来际,直到度尽众生为止,正因有其弘愿之所在,他们虽然枯坐于水边林下,亦同于心包太虚而与一切众生谈天说地了。近代的佛教界中,有一位弘一大师,他于出家之后,总是隐藏,总是甘于过他寂寞的生活,他在生前,著作无多,化众甚少,但其若有所言,必是悲悯恳切之词,必能语语感人,故到目前为止,不论僧俗,凡是知之者,谈起弘一大师,总会肃然起敬,这就是受他那种卓拔的人格所感。那种卓拔的人格,却是从寂寞的生活中,贞凝而成的。

一个甘于寂寞的人,根本不会想到寂寞的问题。人在单独的时候,会觉得寂寞,有了一个朋友交谈,便不寂寞了;一个甘心与寂寞为友的人,却将一切寂寞中的人当作自己的朋友,他将全部的心力,放在寂寞的朋友身上,为之发掘问题,并为想出解除问题的方法,以期拯救,以期安顿。因为凡人皆在寂寞之中而又不忍甘于寂寞,不甘寂寞的人是愚痴的,也是痛苦的,所以凡人皆在他的拯救之列,凡人皆是他所关心的朋友。那么试问:能以一切人乃至一切众生为朋友的人,他会感到寂寞吗?当然是不会的。

若想甘于寂寞,确非轻易之举,如果以甘于寂寞作为来日的晋升之资,期以十年寒窗,换取来日的衣锦荣贵,那是流俗的,那不叫作甘于寂寞,而是做的投资生意。离俗而处者,固为甘于寂寞的人,一个真能甘于寂寞的人,却并不一定要离群独居,像美国的林肯,像印度的甘地,都是寂寞的人。寂寞者不会考虑到自己的问题,他只希望同情一切人,了解一切人,并愿为一切人乃至一切众生承担问题而解除问题,他是忘我的,即使一切人乃至一切众生都把他当作敌人来攻击,他也必能在所不计,人皆以他为敌人,他却仍以朋友乃至慈母的心怀来爱之护之。所以佛教主张学佛者,应先空去一个我的观念,然后才能进入佛法的圣阶,因为人欲皆由我的观念而来,有我就有人欲,有人欲便不能甘于寂寞。

寂寞是可贵的,愿将此一短文,献给正在寂寞中的人。

by 圣严法师

<佛说贫穷老公经>

<佛说贫穷老公经>白话文:

我是这样听说的。

一天,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一千二百五十位沙门一起。在场另有菩萨万人。当时,天龙鬼神、无数大众共来集会,恭敬围绕着佛,听佛说法,无不欢喜。

当时,有位贫穷的老公公,年龄已经二百岁了。老公公眉毛秀丽,耳朵大出头廓,牙齿整齐洁白,手臂长过膝盖。若光凭相貌看的话,老公公似乎长着瑞相。但老公公却贫穷、辛苦、衣不遮体。他的四肢和头颈裸露在外,肚肠又常饥饿。仅在行路的时候,才会挪动身子,表明尚存气息。老公公听说佛在世,内心非常欢喜,昼夜发愿想要见佛。他从发愿开始出行,历经了十年,今日方才到达。

老公公扶着手杖前来,想求见佛。但帝释和梵天把守着大门,下令不让通报。老公公因此大声唤道:“我生来世间,不幸遭遇贫穷、辛苦、饥饿、寒冻、求死不得、活着又无依靠。我听说世尊仁慈,普惠众生。万物仰赖着佛,莫不蒙受其恩。于是我内心非常欢喜,昼夜发愿想要见佛。我从开始出行直到此地,历经了十年,今日方才到达。我远行而来,就是为了乞求特别一见,求愿能离开众多苦患。而你们却拦着我,不但不能如我心愿,又与圣意不符。难道这样作合适吗?”

佛知道了这事,回头对阿难说:“你有没有看见一位长寿瑞相的老公公,遭受罪报,还未完尽?”阿难双手合十,长跪着问佛:“长寿福相之人,怎会遭罪报?遭罪报之人,又怎会有瑞相?弟子没看见那人,他现在哪里?”佛言:“他就在门外,帝释和梵天拦着他。你去传唤,让他前来。”于是老公公摆动着肘关节,匍匐前进。

老公公看见佛后,又是悲伤又是欢喜,鼻涕眼泪交错一起。老公公向佛行礼,双手合十,长跪着对佛说:“我生来世间,遭遇不幸,贫穷、辛苦、饥饿、寒冻、求死不得、活着又无依靠。我听说世尊仁慈,普惠众生。万物仰赖着佛,莫不蒙受恩典。于是我内心非常欢喜,昼夜发愿想要一瞻佛尊容。我从开始出行至此,历经了十年,今日方才到达。刚才我在门外,久久不得前来。盘算着要回去,但又气力不够,真是进退无路。我只是怕自己命终,秽污了圣门,重重增添罪恶。不曾醒悟,天尊已经哀怜体恤了我。我得蒙允许前来,如此死去,也不再有遗憾。但愿我速速命终,罪报结束,在后世中,蒙佛恩垂赐我上等的智慧。”

佛言:“人之所以会承受生命,是因为生死的因缘存在。你许多的因缘,导致了这罪根。今日我就为你,说说你的本源。你在前世中,出生在豪强大国的明慧王家。那时你是太子,你觉得自己尊贵,便骄傲非凡。你上被父母珍爱,下被臣民侍奉,所以你恣意妄为,随意欺负人。你眼目高傲、自负,轻视、不接纳他人。你的财产巨亿,却都是来自于民间。百姓生活贫穷,被征收着课税。你却只知道聚敛财物,不知道布施。

那时,有个贫寒的沙门,名叫静志。他从遥远的国度前来,到了你那里。沙门所求的不多,只是缺少法衣。你那时不但完全不接纳他,而且对待沙门甚是恶毒。你既不给他衣服,又不给他食物。你让那沙门空坐在门前,又不许他离开。沙门在七日七夜中,水浆断绝,只剩下一点气息,性命犹如蜡烛上蜷转将灭的火苗。而你看见这场景后,却大生欢喜,聚来众人观看,以此大乐。身旁有个服侍你的大臣,劝你说:‘太子不要这样。沙门慈心,恭敬真道,内存品德。他们受冻,却不感到寒冷。肚子缺乏食物,却不感到饥饿。沙门之所以前来化缘,是为了给你营造福报啊。你既然不能施给沙门安宁的生活,也不要穷加逼迫。希望太子放他走,不要自招罪报。”

太子回答:‘这是什么人哪,还假装自己有品德。我只是用小小的困难试探一下,才不会让他死呢。就按你说的办,放他走,你不要为此忧愁了。’太子即便放了沙门,将他驱赶出国。沙门还未走出国界十多里,便在路中遇到了饥饿的贼。贼想要杀他吃。沙门说:‘我是贫穷受冻的沙门,身躯瘦弱,仅靠骨架支撑着。我的肉味腥臊,也不中吃。就算被杀,也是白白受死,没什么用。’饿贼说道:‘我饥饿受困已经多日,吃的是土。你虽然瘦小,但也是肉啊。’贼终不肯放沙门走,要让沙门死。贼向前捉,沙门往后逃,现场杂乱了好一会儿。太子得知沙门被困住,便前往搭救,他说:‘我已经没给沙门衣服和食物了,难道还让饿贼杀了他不成?’贼看见太子,一个个全都叩头认罪,放沙门去了。

那时的沙门,就是现在的弥勒菩萨。那时尊贵骄傲的太子,就是现在的你。你今日遭这贫穷罪报,是因为前世吝啬。你之所以长寿,是因为前世救了沙门的命。罪报和福报,相应行为而生,如同影子跟随身形,又如回声应声音而起。”

老公公对佛说:“过去的恶行已经遭报应了,但愿这罪报能在今日结束。愿我在垂暮残存之年,能成为沙门。将来生生世世中,常服侍在佛身边。”佛言:“善哉,善哉。”正当那会,老公公的胡须和头发自然掉在地上,法衣自然穿在身上。老公公身体气力强健,耳目聪明,即时得着上等智慧,入三昧门。那时,世尊说偈颂道:

汝昔为太子 不识仁义方 憍贵自放恣 恃为大国王
自谓无罪福 以此可保常 岂悟生死对 于今受其殃
从罪复蒙祐 得睹天中天 能脱既往罪 垂命入法门
永离悭贪心 长受智慧根 世世侍佛边 保寿万劫存

《偈颂意思》

你昔日是太子时,不懂得仁义正直。因为觉得自己尊贵,便任由胡作非为。你凭借自己是大国的王子,便自称不存在罪报和福报,境况可保长远。那时的你,怎么会领悟‘出现和灭去是对应的’这个道理。今日你遭受这祸殃,是从罪恶中来。但你又蒙受福报护佑,得以目睹佛,脱离过去的罪报。在垂暮之年入法门,永远离开吝啬,长久承受智慧的根种,世世代代服侍在佛身边,年寿存留万劫。

《注释》

年寿存留万劫:这句经文应该是对应‘世世代代服侍在佛身边’而言的。因为佛也会涅槃,这句经文不是指老公公永远活着不死。

老公公比丘听闻经后欢喜,向佛作礼。

这时,世尊对阿难说:“若有人读诵这部经文,将得见贤劫中的千佛。奉行这部经文,又把这经文在后世中宣传的人,必定将从弥勒佛那里授记。”如来广长舌相说出的话,真实不虚。

一切大众听闻佛说这经典后,欢喜受持,向佛作礼。

编撰:王亮居士

改造命运,心想事成

我们想延长寿命能不能做到?能,例子太多太多了。诸位去念《了凡四训》,了凡先 生在年轻的时候,好像是十五岁遇到一个算命先生,云南的孔先生替他算终身流年, 每一年、每一-年状况都给他算定了。告诉他,他是仕途中人,也就是说命里注定的, 他是要从政的,就做官。大官小官不论,你是做官这一类的,这个行业的,劝他读 书去考取功名。他的一生官只-能做到一个县长,一个小县分的知县。寿命只有五十 三岁,五十三岁正是做县长的时候,就告诉他你只能做三年,你就告假回家,寿命 到了,还不错,寿终正寝。

孔先生的确不错,帮-他算得很准,每年参加考试考第几 名。那时候考中秀才了,考中秀才国家供养你,每年给你几十石米,你一家生活不 成问题,你安心读书。也就是考取秀才之后国家奉养,然后再读书-再往上,秀才是 县考,考取之后参加省考,省考这是举人。最后参加国家考试,叫殿试,皇上是主 考官,那个等级叫进士,进士是最高的等级,举人是第二个,秀才是第三。

他命里面不但没有进士的分,举人分也没有,他只能够到秀才。秀才也分等级,秀 才等级最好的是贡生,他命里学位只有这么高,再往上去没有了,官做的一个小县 长。二十年,你看-从十五岁到三十五岁,每年命运就跟孔先生所算的完全相同,他 佩服,真正知道「一生皆是命,半点不由人」。所以对于佛跟道就很感兴趣,每天 坐禅修定什么都不想,为什么?命注-定的,想也想不到,能想到可以想,想不到, 命里没有。命里有的不必想,到时候自然来了,所以他心定下来。在栖霞寺跟云谷 禅师在禅堂里面,坐了三天三夜一个念头都没有。

云谷-禅师非常惊讶,三天三夜没有一个妄念,这不是普通人,就向他请教,:你修什么样的功夫,能够达到这个境 界?了

凡先生很老实告诉他:我没有功夫。「没有功夫,你为什么没有念-头?」 「我的命被人家算定,二十年来年年一点差错都没有,所以我相信。」

云谷禅师听了哈哈大笑,「我原先以为你是圣人,以为你有定功,原来你还是个凡夫。」云谷 禅师给他详-细说明这些道理,命有没有?有,前生造的因,这一生得的果。

命能不能改?能改。为什么?你每天善念、恶念这加减乘除,你动一个善念、做一 桩好事加分,动一个恶念干坏事减分,天天都有加减乘除,但是加减乘除的幅度不 大,所以你的命被-人算定了。如果你有大善,加的分数太大就超过,不准了,就向 上提升;你有大恶那就减、就除。

他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接受了,断恶修善,积功累德,第二年参加考试,孔先生算 他第三名,他考了第一名。这马上就不对了,国家给他的俸禄也增加了。他这才晓 得,原来命运是自-己可以改造的,全家行善,跟他太太两个人全家行善,真的积功 累德。命里没有儿子,命里没有功名,他求考举人、考进士都考中了;没有儿子, 求个儿子,生了一个很好的儿子,天-启。命里面只有五十三岁,他七十四岁走的, 多活了二十一年,可以改变的!

《了凡四训》所以那么动人,那么感动人,为什么? 他亲身的经历,一点都不假了。孔先生算的是真的,-不是假的,云谷禅师教他改过, 教他自己创造命运,那也是真的。

了凡先生自己明白之后,真的断恶修善,改邪归正,积功累德,真的是事事如意。 做宝坻县知县的时候,这个地位就高了,不是四川的小县长,这是大县分,直接归 皇上管的。发心做-一万桩善事,这他常常干的,云谷禅师给他功过格,做好事也记 下来,做坏事也记下来,天天对照,你这一天是好事做得多,还是坏事做得多,他 一生奉行,真正是个好学生。

所以人可以改过,可以改造命运,了凡能改,人人都能改,为什么不改?改要跟佛 道,不要跟魔道,跟魔道那就不善,你会往三恶道堕落,跟佛道那你步步高升。所 以死不必怕,可以-把寿命延长,延长为什么?不是想人间富贵,是想提升自己境界 这正确的,念佛人提升自己的品位。

不怕错,只怕不改过

佛说:" 有二健儿:一者自不作罪;二者做已能悔。"

意思是说,世间有两种健康的人:第一种是不做恶的人,能知道人生事物的道理,懂得如何待人处事、调和身心,所以不会去做坏事,这就是修行道上健康的人。

第二种是不小心犯错之后,要能及时反省、悔过;就像生病了,要赶快吃药、休息,好好调养身体,恢复了健康,还是可以称为健康的人。

改过迁善 信守承诺

这是佛教的一种宽大心量,但是,总不能时时犯错、造恶且不肯悔改,这就是不自爱。古云:" 人之初,性本善。" 每个人都有这分善良的本性,能守好就不会犯错;万一本性没有守好,一旦犯错也要能及时 改过 ,就如静思语中的一句话:人不怕错,只怕不 改过 。

记得数年前,在屏东有一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曾经是个非常叛逆的孩子,不但在学校会跷课、逃学,在家对父母的教导也会反弹。在一个因缘下,五、六年级时换了一位老师,这位老师很用心地教导他,将他从错误的歧途中引导回来。这孩子很快地就改正了,他知道「不怕犯错,只怕不改过」,所以愿意、也很彻底地改过了。

后来我去屏东时,这孩子来看我,还送我一条很鲜艳的黄色围巾,我就说:" 谢谢你的心意,但是这颜色不适合我,你还是带回去孝敬妈妈。"

他说:" 那我要赶快再织一条。" 我说:" 你的心意我先收起来,下次我来屏东时,你再送给我吧!" 不久之后,我就接到他寄来的一条围巾,他虽然是男孩子,却也很细心,这次寄来的是一条灰色的围巾,还附上一封信,看到信就像看到这孩子一样,好可爱!

在信中,他写着:" 本来老师过几天就要去花莲,我很想讬老师将这条围巾呈献给师公。不过,想想不行,一来天气越来越冷,能早一天送到师公手上,您就能早一日温暖了;另外,记得您曾经说过: 一言一重,千言无用;言重则慎重,慎重则用重 。我很想做个很有信用、能让人重用的人。所以还是赶快把这条围巾送给您,表达我的一片孝心。"

看了这封信,我就想起之前,他那么的调皮、顽固、叛逆,逃学、跷家,还曾自己跑到台北去流浪,现在竟然变得这么乖巧、懂事,在学校也力求上进。有一次学校举办作文比赛,全校前三名都在他们这班;小男孩荣获第二名,也得到奖金。

后来,他写信来告诉我:" 我知道师公要在大林盖医院,负担很重、需要很多钱。我认真努力想争取奖金,要帮师公盖医院。虽然我才得到第二名,不过我已很尽力、很用心了。" 他还向班上同学劝募,将获得的奖金全数捐出来,义助盖医院。

看!这孩子多么天真无邪,在环境中难免受到污染,纵使一时的迷失,还好及时被引导回来。老师谆谆善诱地用心照顾他、疼爱他、教导他,让他在两年内,完全脱胎换骨,回复原有的天真本性,以及清净的智慧与爱心。

我们因后天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熏染,一旦本性被蒙蔽,就容易脱轨、犯错。但是,不论年纪大小,如有因缘际会,而能悬崖勒马,回归自己的善良本性,如此也不失为一位好人,最重要的是,要时时守住自己的本分,尽本事。

by 证严法师

<无心论>


夫至理无言,要假言而显理。大道无相,为接粗而见形。今且假立二人,共谈无心之论矣。

弟子问和尚曰:“有心无心?”

答曰:“无心。”

问曰:“既云无心,谁能见闻觉知,谁知无心?”

答曰:“还是无心既见闻觉知,还是无心能知无心。”

问曰:“既若无心,即合无有见闻觉知,云何得有见闻觉知?”

答曰:“我虽无心,能见能闻能觉能知。”

问曰:“既能见闻觉知,即是有心,那得称无?”

答曰:“只是见闻觉知,即是无心。何处更离见闻觉知别有无心。我今恐汝不解,一一为汝解说。令汝得悟真理,假如见终日见由为无见,见亦无心;闻终日闻由为无闻,闻亦无心;觉终日觉由为无觉,觉亦无心;知终日知由为无知,知亦无心;终日造作,作亦无作,作亦无心。故云见闻觉知总是无心。”

问曰:“若为能得知是无心?”

答曰:“汝但仔细推求看,心作何相貌?其心复可得,是心不是心。为复在内、为复在外、为复在中间?如是三处推求,觅心了不可得,乃至于一切处求觅亦不可得。当知即是无心。”

问曰:“和尚既云,一切处总是无心,即合无有罪福,何故众生轮回六趣生死不断?”

答曰:“众生迷妄,于无心中而妄生心,造种种业,妄执为有,足可致使轮回六趣,生死不断。譬有人,于暗中见杌为鬼,见绳为蛇,便生恐怖。众生妄执,亦复如是。于无心中,妄执有心,造种种业,而实无不轮回六趣。如是众生,若遇大善知识,教令坐禅,觉悟无心,一切业障,尽皆销灭,生死即断。譬如暗中,日光一照,而暗皆尽。若悟无心,一切罪灭亦复如是。”

问曰:“弟子愚昧,心犹未了,审一切处,六根所用者应?”

答曰:“语种种施为烦恼菩提,生死涅槃,定无心否?”

答曰:“定是无心,只为众生妄执有心,即有一切烦恼生死、菩提涅槃。若觉无心,即无一切烦恼生死涅槃。是故,如来为有心者说有生死,菩提对烦恼得名,涅槃者对生死得名,此皆对治之法。若无心可得,即烦恼菩提亦不可得,乃至生死涅槃亦不可得。”

问曰:“菩提涅槃既不可得,过去诸佛皆得菩提,此谓可乎?”

答曰:“但以世谛文字之言得,于真谛实无可得。故《维摩经》云:‘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又《金刚经》云:‘无有少法可得’。诸佛如来,但以不可得而得。当知有心即一切有,无心一切无。”

问曰:“和尚既云,于一切处尽皆无心,木石亦无心,岂不同于木石乎?”

答曰:“而我无心,心不同木石。何以故?譬如天鼓,虽复无心,自然出种种妙法教化众生。又如如意珠,虽复无心,自然能作种种变现。而我无心,亦复如是。虽复无心,善能觉了诸法实相,具真般若,三身自在,应用无妨。故《宝积经》云:‘以无心意而现行’,岂同木石乎?夫无心者,即真心也;真心者,即无心也。”

问曰:“今于心中,作若为修行?”

答曰:“但于一切事上觉了,无心即是修行,更不别有修行。故知无心即一切,寂灭即无心也。”

弟子于是忽然大悟,始知心外无物,物外无心,举止动用,皆得自在,断诸疑网,更无挂碍。即起作礼,而铭无心,乃为颂曰:

“心神向寂,无色无形。睹之不见,听之无声。似暗非暗,如明不明。舍之不灭,取之无生。大即廓周法界,小即毛竭不停。烦恼混之不浊,涅槃澄之不清。真如本无分别,能辩有情无情。收之一切不立,散之普遍含灵。妙神非知所测,正觅绝于修行。灭则不见其坏,生则不见其成。大道寂号无相,万像窈号无名。如斯运用自在,总是无心之精。”   和尚又告曰:“诸般若中,以无心般若而为最上,故《维摩经》云:‘以无心意无受行,而悉拙伏外道。’又《法鼓经》:‘若知无心可得,法即不可得,罪福亦不可得,生死涅槃亦不可得,乃至一切尽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

乃为颂曰:“昔日迷时为有心,尔时悟罢了无心。虽复无心能照用,照用常寂即如如。”

重曰:“无心无照亦无用,无照无用即无为。此是如来真法界,不同菩萨为辟支。言无心者,即无妄相心也。”

又问:“何名为太上?”

答曰:“太者大也,上者高也。穷高之妙理,故云太上也。又太者,通泰位也。三界之天虽有延康之寿,福尽是故终轮回六趣,未足为太。十住菩萨虽出离生死,而妙理未极,亦未为太。十住修心,妄有入无,又无其无有双遣,不忘中道,亦未为太。又忘中道,三处都尽,位皆妙觉。菩萨虽遣三处,不能无其所妙,亦未为太。又忘其妙,则佛道至极,则无所存。无存思则无思虑,兼妄心智永息,觉照俱尽,寂然无为,此名为太也。太是理极之义,上是无等色,故云太上,即之佛如来之别名也。”

南无多宝如来

南无多宝如来 

功德:若闻多宝如来名号,能令众生具足财宝,称意所须,受用无尽。由称念多宝如来名号加持故,能破一切诸鬼多生已来悭悋恶业,即得福德圆满。

Invest Your Mind

Just as if you put your finger into water, it will get wet, and if you put it into fire, it will burn, so if you invest your mind in the wisdom mind of the Buddhas, it will transform into their wisdom nature.

by Sogyal Rinpoche

Violence

Through violence, you may 'solve' one problem, but you sow the seeds for another.

by Dalai Lama

跌倒也可以获取成功



有个“渔王”非常苦恼,就因为三个儿子的捕鱼技术都很一般。他常向人诉苦:"我从儿子们刚懂事起就传授技术,怎么他们都比不上平常人的孩子?"

一位路人听后,问:"你一直是手把手地教他们吗?""是啊,我很仔细、很耐心地教他们。"

"他们是一直跟着你干活吗?""是啊。为了让他们少走些弯路,我一直让他们跟着我干。"路人说:"看起来这是你的错。你只传授给了技术,却没传授给他们教训,没有教训就不能成大器!"

人生不能没有教训,正如跌倒是每个婴儿学习走路必经的。不小心跌倒了,最好能不受伤害,更不要因为一时的失意而一蹶不振。奇美集团董事长许文龙说:"跌倒了不必急着站起来,四周找找看有什么可以捡的,再站起来!"此言确实不错。人生的顺境、逆境,对于一个有智慧的人来说都是宝贵的经验,都可能从中累积成功的资本。所以,人生即使偶尔跌倒了,只要自己不因此倒地不起,有时反而能有意外的收获。

一、跌倒可以累积经验。

跌倒不一定是坏事,孩子跌倒了,父母常常说:"不要紧,不要紧,跌得多,长得快。"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如学习骑脚踏车,总要跌倒好多次才能学会。所以人生跌倒了可以累积经验。有些老年人还会自豪地说自己很会跌倒,因为他懂得跌倒时要双手紧抱,先以臀部着地,再往安全的地方斜靠。累积了很多的跌倒经验,就不怕跌倒;纵有跌倒,也会安全无恙。

二、跌倒可以锻炼意志。

事业有成的人必定有很多跌倒的经验。世间许多事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经过多少挫折、多少次跌倒后重新站起来,所谓"打落牙齿和血吞",再次往前冲,才能成功的。多少成名的科学家都是历经许多次研究失败才有所成,多少政治家革命也是经过许多次失败才成功,多少企业家创业也是累积了许多失败的经验才峰回路转。失败为成功之母,成功属于意志坚强、能坚持到底的人。跌倒可以锻炼意志,未尝不是未来成功之肇因。

三、跌倒可以体会人情。

跌倒的人,最大的收获是在增长经验外还可以检验人情。有的朋友见到我们跌倒了,扬长而去,此种人只能同富贵,不能共患难;有的朋友平时往来并不密切,但他见我们跌倒了,真心安慰,热心协助,这才是可以同甘共苦的朋友。因为跌倒,可以认识人心,可以交到真正的朋友,未尝不是另一种收获。至于跌倒后有的朋友幸灾乐祸甚至冷言相讥,这时就要看我们的意志--是被这种人情闲话所挫败,还是化悲愤为力量,再度站起来呢?

跌倒可以获取成功。苏秦功名未成时,回到家中,家人不理不睬,他甚至连饭都没得吃。后来他获得《太公阴符》,钻研苦读,获佩六国相印,当他再经过家门时兄嫂匍匐欢迎。严子陵与刘秀曾同时追求阴丽华,虽然爱情与事业都败给刘秀,但他在幕后扶持刘秀为帝,自己功成不居,后世对其赞叹不亚于刘秀,严子陵的德光在世人眼中更加闪亮耀眼。

跌倒的人千万不要气馁,跌倒后能够勇敢地重新站起来,成功还是会向你招手的。

佛光菜根谭:

跌倒的时候,要能认识障碍,勇敢站起;

失意的时候,要能自我检讨,再次出发;

困难的时候,要能冷静分析,突破执著;

彷徨的时候,要能看清目标,不变随缘。

by 星云法师

生忍、法忍、无生法忍

1) 生忍:

就是众生忍。就是对一切有情众生对不起我们、诽谤我们、打骂我们的都能忍。

2) 法忍:

就是对一切无情的状态,比如天气冷热、饥饿、干渴,这些能够忍。实际上这些感受都是虚幻的。如果我们当下这一念心回归到我们的自性清净,哪怕是趋近清净,就能超越这些所谓饥渴、寒热的状态,包括疾病的疼痛。当你疼痛的时候,你思惟当下有一个不疼痛的东西,即使八苦交煎也无妨,疼痛感就会减轻。这是在修忍辱的功夫。修忍辱者能够得到福报。福报增长了,长相也会庄严。

菩萨在修道的过程中应忍受饥、渴、寒、热、天灾人祸、疾病等世间的一切苦法。

3) 无生法忍:

就是安祥,而且是安祥得很彻底,可以说从此不再起分别心,不再起任何执著,这就是无生法忍。无生法忍就是离执禅定和无执禅定,到了漏尽、到了没有任何执著就是无生法忍。所谓没有任何执著,就是不再执著生死、是非、得失、好坏、美丑等等,只有一颗灵明寂照的心,那就叫无生法忍。

如是不退转菩萨摩诃萨,以自相空,观一切法,已入菩萨正性离生,乃至不见少法可得。不可得故,无所造作。无所造作故,毕竟不生。毕竟不生故,名无生法忍。

Change Our Mind

The real Dharma practice is not something we can see with our eyes. Real practice is changing our mind, not just changing our behavior so that we appear holy, blessed, and others say, "Wow, what a fantastic person!" We have already spent our lives putting on various acts in an effort to convince ourselves and others that we are indeed what in fact we aren't at all. We hardly need to create another facade, this time of a super-holy person. What we do need to do is change our mind, our way of viewing, interpreting and reacting to the world around and within us.

by Thubten Chodron

三界六道

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还爱为基。

by 虚云法师

逆境中用佛法的智慧

我从小就是没有福报的人,一生皆在逆境中度过。

由于福报不够多,以致于缺少宽宏大量的心,偶尔也会对人悭吝或与人计较。所谓宽宏大量,就是一方面要把自己所拥有的与他人分享,另一方面也要原谅他人的过失。

我的智慧不够,修证不够,禅定不深,学识不足,涵养不够。正因为我知道自己的缺点很多,所以我经常生起惭愧心。

通常我不敢站在上首,走在人前,不敢浪费财物,不敢和人比高低、论长短。虽然我仍有嫉妒心及不平衡的心,但每当我发现自己的愚痴时,会立刻用佛法的智慧,回到谦逊的原点。

by 证严法师

<佛说九色鹿经>

<佛说九色鹿经> 白话文:

佛说:从前有尊菩萨,在世间现身为一头九色鹿。鹿毛,有九种颜色。鹿角,洁白如雪。此鹿常在恒河边岸饮食水草,并与一只乌鸦为伴,彼此间互相了解,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那时,在河中出现一个溺水之人,随着水流冲刷了下来。其人时而挣扎着露出水面,时而又被淹没在水流中。幸好那时遇到一根树木,此人抱住树木,仰头向天呼唤道:“山神!树神!一切的天龙!神啊!为何不怜悯我啊?”

九色鹿听闻此人呼唤后,立即赶往水边,对溺水人说道:“不要害怕,你可以骑在我背上,抓住我的角。我背着你出离水流,到岸上来。” 于是,九色鹿跳进了水流中,使出浑身力气,精疲力竭得将溺水人救上了岸。溺水人从鹿身上下了地,绕鹿三圈,向鹿叩头。并乞请九色鹿,同意让他去作奴隶,以此代价换取水草来供养给九色鹿。

九色鹿说道:“不用了,先生。就此告别,各自回去吧。如果你真想报恩的话,就不要对人提起我在这里。人类贪恋我的皮毛和鹿角,知道后必来杀我。” 于是溺水人,领受了嘱咐而去。

那时,国王的夫人,在夜里梦见了九色鹿,就想得到这鹿皮和鹿角,于是便托病不起。国王问夫人道:“为何不起床呢?” 夫人回答道:“昨天夜里,我梦见了一头非同寻常的鹿。这头鹿,身上有九种毛色,鹿角洁白如雪。我想用这头鹿的毛皮,来作皮衣,用鹿角来作拂柄。大王一定要为我,得到这鹿皮和鹿角啊。大王若是得不到的话,我肯定会死。” 国王告诉夫人道:“你暂且起来。我身为一国之王,有什么得不到的。” 于是,国王便派人遍地告知国民,若有能得着九色鹿者,将分取部分国土给他,让他治理。并另外赏赐,盛满粟谷状银子的金钵一个,和满粟谷状的金子的银钵一个。

溺水人听到国王的重赏后,心中生起了恶念道:“我就说这头鹿,可让我得着富贵吧。鹿是畜生,哪分什么死活?” 于是,便对招募人说:“我知道九色鹿在哪里。”招募人把带带到国王那里:“这人知道九色鹿在哪里。” 国王听闻后,大生欢喜。说道:“你得着那鹿皮和鹿角后,就拿过来。作为回报,我赐你半个国家。” 正当说话时,溺水人的脸上,即时生出了癞疮。溺水人说道:“这头鹿虽然是畜生,却大有威神力。大王应该多派些兵丁人手,才能捕捉到。” 大王立即派出大量的兵丁人手,前往恒河边岸。

乌鸦在树上,远远地看见国王和众人前来,怀疑是为了杀九色鹿。便立即呼喊九色鹿道:“起来,九色鹿。国王派人来捉你了。” 九色鹿由于正在熟睡中,所以没有听见。乌鸦再次喊道:“起来啊,好朋友!大王的兵丁快到了。” 九色鹿还是没有听见。于是乌鸦飞下了树,站在九色鹿头上,啄其耳朵并喊道:“起来啊,好朋友!国王的兵丁,已经将你重重包围起来了。” 九色鹿,这时方才惊讶起身,环视眺望四周,知道已经无处可走了。于是,九色鹿向国王的车骑走去。当接近车骑边时,国王身边有人拉弓准备射杀九色鹿。国王告言道:“不要射杀此鹿,此鹿非同寻常,将来必是天神呀。”

九色鹿即说道:“不要射杀我,请允许给我片刻时间,我曾有恩于这个国家。” 国王问道:“你有何恩?” “我曾经救过大王国中一民的命。” 而后便跪在地上长久,方才开口问国王:“是谁,说我在这里的?” 国王说:“是车边那个脸上生癞疮的人。” 九色鹿抬头看此人,眼中忍不住地流出了眼泪。“大王,这人本来溺在水中,被水流冲了下来,时而挣扎露出水面,时而又被淹没在水流中,幸好遇着一根树木。便抱住树木,仰头向天呼唤道:‘山神!树神!一切的天龙!神啊!为何不怜悯我啊?’正当那时,被我看见。我不惜生命,跳入水中,将此人救出。这人原本发誓,以后不再来此与我相见。人反覆无常,还不如水中漂浮的木头啊!”

国王听闻九色鹿所言后,面色带有惭愧,心中暗道:“我国人民,没有道义。” 国王于是开口,三次教导随身的民众道:“怎能这样啊?怎能这样啊?受人之恩,却反过去要杀害别人。” 国王当即放了九色鹿,并下命令道:“国中民众,若有人驱逐此鹿,必被诛杀五族。” 于是国王回了宫。

那时,国中有很多鹿都来依附,九色鹿曾经栖息之地,有数千头之多。从此这些鹿在一起群居,永不见它们侵害国民的庄稼。它们共同饮食水草,不侵犯百姓种植的菜谷之类。从此以后,风雨应时而来,五谷丰熟,国民没有疾病。那时,天下太平,众生各自命终,化身而去。

佛告诉弟子们道:“菩萨虽然身为畜生,所行之事也不舍离慈悲心!人和兽类,要同等一起救度啊!那时的国王夫人,就是孙陀利的前身。那时的乌鸦,就是阿难的前身。那时的溺人者,就是调达的前身。那时的九色鹿,就是那时的我身。调达对我,世世不断,存有仇恨。

阿难,你不是有极大的心愿,想得着正道吗?菩萨要勤苦地历经修行波罗蜜,就要像这般得忍辱。”

注释:

调达:又名提婆达多。提婆达多在无量劫中,常与佛作对,想要毁谤伤害世尊。

波罗蜜:指到达彼岸。因为有六种渐进修行方式,又称六波罗蜜。具体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波罗蜜,每一关都是难关,其中忍辱关,就当如同九色鹿,世世之中与伤害自己的人一起,以慈悲心去拯救,却不生怨气。 白话文参考

编撰:王亮居士

Emerging From the Clouds

Nagarjuna said: Someone who has acted carelessly, but later becomes careful and attentive is as beautiful as the bright moon emerging from the clouds.

by Dilgo Khyentse Rinpoche

如何启发聪明智能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很聪明,有智能,但是聪明智能不是你想要就有,想要就能得到。怎么样才能聪明有智能?我有六点意见:

一、提疑情,探究竟:禅宗所谓的开悟,在开悟之前,要参话头,要提起疑情,要不断地思考,不断地问“为什么?”为什么念佛就成佛?为什么我要悟道?世界为什么存在?佛祖为什么降生人间?不断地探究“为什么?”能促使我们凡事多想。吃饭的时候想,为什么要吃饭?睡觉的时候,自问为什么要睡觉?每天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就能触发自己的思想。能够多多提起疑情,多多思考,自然能得聪明智能。

二、重估定,明事理:我们不要人云亦云,不要随波逐流,要重新估定人间的价值,人是怎么样的?事是怎么样的?理是怎么样的?一定要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看法,能够重新估定价值,就不会重蹈前人的覆辙。

三、大胆想,小心做:胡适之先生曾说:“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我们要大胆的思考,要广泛的收集资料,对事物的看法要扩大,但是做事要按部就班,要小心谨慎的做。

四、入法海,多思考:我们要把自己融入到真理的法海里,进入到知识、常识的世界里,多多的思想、多多的考虑。从听闻、思想、修证中求智能,以闻思修而入三摩地。

五、去我执,求进步:我执太重的人,不容易进步,因为不能接受、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就会自我设限,也就没有聪明智能。

六、有恒心,发愿力:聪明智能,不是一夕可得的。要有恒心,要有愿力,要能锲而不舍,肯下功夫,自然就能获得聪明智能了。

所以,如何求得聪明智能?就是:

一、提疑情,探究竟。

二、重估定,明事理。

三、大胆想,小心做。

四、入法海,多思考。

五、去我执,求进步。

六、有恒心,发愿力。

by 星云法师

<佛说懈怠耕者经>

<佛说懈怠耕者经> 白话文:

我是这样听说的。

一天,佛在罗阅祗国竹园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人位大比丘及菩萨们一起。那时,佛正从罗阅祗国出发,准备前往舍卫国。诸位菩萨引导在前。帝释和梵天身穿衣服。又见有天众,身体如同四天王一般。诸位比丘全都跟在佛身后。诸位天、龙、神,在佛上方供养。

那时,离城不远处,有个人在田间耕种。他远远地看见侍从在如来身边的弟子们,长相端正奇妙殊胜。而如来威神巍巍,容貌相好殊胜,如同群星中的月亮。佛身各处都长相奇特好看,散发出金光。佛陀表情从容,三十二种好相,全都胜过人众。耕种人远远地看见世尊后,便心生欢喜,想要到佛那里,叩首行礼,问询接受佛法道义。

那个人心想:“能够值遇佛世,真是难得,久久才出现一次。”但是他又退一步想:“地还没耕完,种子也没播完呢。等过会,有了空闲时间,再去见佛。”那时,佛知道那人心中产生了懈怠,便散发笑容,放出五色光。光从口中放出,照耀十方,令五道得着安隐。五道众生乘着光,前来佛处集会。地狱得着休息,饿鬼得着饱足,畜生思想良善,人民求愿被救度。诸天、龙、神听受道法。

贤者阿难,明白这七个场景,预兆着到说法的时候了。阿难即前往佛那里,双手合十,长跪着问佛:“世尊因为什么笑呢?如来既然笑,就一定有含义。”佛告阿难:“你看见那个耕地人了吗?”阿难回答,看见了。佛言:“这人从维卫佛以来,九十一劫中在这里耕地。他每次看见佛,就常常懈怠,下不了决心,以后也总这样。他匆匆地耕种着生死罪恶,却不知道用佛法的犁,去耕种无边田地。这人已经错过了六尊佛,现在仍然未蒙救度。他今日看见了我,刚刚发了好的愿心,立刻又反悔,准备如往常一样懈怠,乐于耕种罪恶之根。”

《注释》 七种场景:1,佛放出五色光;2,五道众生得安隐;3,地狱得休息;4,饿鬼得饱足; 5,畜生思想良善;6,人民求愿被救度;7,诸天龙神听受道法。

当时,耕田人远远地听到这话后,便弃下了耕具和田地,来到佛这里,叩首佛足,后悔自责:“真是愚痴无知,罪过甚重。但愿佛怜悯哀伤,原谅我犯下的罪过。我的潜意识中抵突、懈怠来日已久,但愿佛原谅、宽恕,救济我脱离生死。”

佛言:“善哉。你能觉醒的话,对接受佛法还是有益的,那罪过终不会成为损害。”佛为那人说经,开示懈怠带来的污垢,和精进带来的利益。那人欢喜踊跃,立志修行不退转。

无量数千位天龙、神,都发愿求学无上正真道意。所以,学道应该常常精进。不要懈怠,流转在生死中,带动了劫数的产生啊。

佛说完这些。贤者阿难、诸位天众、龙、神、阿须伦王,听闻经后欢喜,向佛作礼退下。

编撰:王亮居士

佛法如医师

佛法如医师给药病人吃一样,随病人的情势变化,给他吃的药也就不同。所以随著时代、环境、根机的不同,所说的法也应有差别。

by 印顺法师

To be Happy

If you want others to be happy, practice compassion. If you want to be happy, practice compassion.

by Dalai Lama

生财有大道

世间人所求的三桩东西,求财、求智慧、求健康长寿,不分宗教,不分族群,你去问 问,这三样东西要不要?没有一个说不要的。能不能求到?能。佛家有一句话说, 「佛氏门中,有-求必应」,真求得到,不是假的,

求财富得财富,求智慧得智慧,求长寿得长寿。你们看看《了凡四训》你就明白了, 云谷禅师教了凡先生这一套的方法,他学会了,果然得到。

所以生财有大道,不能勉强。你命里有财,命里财从哪来的?前世修的,前世要没 有修,这一世就没有;你前世修得多,你就发大财,前世修得少,你生活能过得去, 平平安安,都是-过去世修的。现在你继续再修,它就提升。

如果用不正当的手段你也能得到,那个得到什么?命中所有的。譬如你的财富是一 百年的财富,你的寿命有一百年,一百年的财富用不正当的手段把它一下提出来, 五十年就花掉,你-的寿命五十年就死了,你要把生命的代价付出去,这个要懂。所 以得大财富不是一个好事情,你把你后面,像银行存款全提出来,花光就没有了, 这不能不知道。

所以聪明人了解这个道理,财从哪里来的?财布施来的,愈施愈多。可是你要记住, 愈多要愈施,那你这个财源就永远不断。决定不能留,留了就是死水,留了就是祸 害。

你要把钱用掉,用在哪里?用在需要钱的人,这世间还有很多可怜的人,前世不懂 得布施,生活在饥饿、病苦、死亡的边缘,这些人要救他,要帮助他。你帮助这些 人,不但有财布施-,还有无畏布施,无畏布施你得的是健康长寿。那你再用好的方 法去教他,劝他断恶修善,那里头还有法布施,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之?就 是这个方法你搞一生,你要是能如法,都能明心见性。所以法门平等,无有高下, 都是真话,任何一法都能成菩萨、都能成佛,问题就是你要会。

Reflections in a mirror

To diminish grasping at appearances as if they have a real essence, watch all things as if they were reflections in a mirror.

by Yongey Mingyur Rinpoche

真性颂 / 夜坐偈


一更端坐结跏趺 怡神寂照泯同虚

旷劫由来不生灭 何须生灭灭无余

一切诸法皆如幻 本性自空那用除

若识心性非形像 湛然不动自真如

二更凝神转明净 不起忆想同真性

森罗万像并归空 更执有空还是病

诸法本自非空有 凡夫安想论邪正

若能不二其居怀 谁道即凡非是圣

三更心净等虚空 遍满十方无不通

山河石壁无能障 恒沙世界在其中

世界本性真如性 亦无无性即含融

非但诸佛能如此 有情之类并皆同

四更无灭亦无生 量与虚空法界平

无去无来无起灭 非有非无非暗明

不起诸见如来见 无名可名真佛名

唯有悟者应能识 未会众生由若盲

五更般若照无边 不起一念历三千

欲见真如平等性 慎勿生心即目前

妙理玄奥非心测 不用寻逐令疲极

若能无念即真求 更若有求还不识

by 达摩大师

Object of Cherish

As soon as your object of concern changes from yourself to someone else, your heart is released from the bondage of the self-cherishing thought. As soon as you change the object of your cherishing, there is peace in your heart.

by Lama Zopa Rinpoche

心如画师

<心地观经>说:“心如画师,能画种种诸法故;心如僮仆,为诸烦恼所策役故;心如国王,起种种事得自在故;心如怨贼,能令自心受大苦故。”

恶行因烦恼而起,烦恼由妄心所造,因此,学佛修行,就是要正本清源,以各种方法将虚妄的心识清除净尽。

用心来转境

登山客都有爬山的经验,陡峭的高山,直上很难,必须要迂回转折,才能登上峰顶。所谓「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人不转,境转;境不转,心转。」心一转,不但山呀、路呀,境界都跟着我们所转;宇宙人生,穷通祸福,也会随着我人的心而转。

心是人体的主宰,迷惑的人生,心可以把它转成智慧的人生;邪见的观念,心可以把它转成正当的见解;愚痴的行为,心可以把它转成明理的风范;颠倒妄想的执着,都可以靠着心念的一转,顿然就是一个开阔明朗的天地。所谓「心能转境」,诚信然也!

现在社会上失业率骤升,主雇之间陷於无奈,一片愁云惨雾迷漫了社会;这时候固然可以从多方面来改进目前的处境,例如因缘可以转境,但是吾人的心力,也可以转境。例如,过去是高级干部,现在假如你能放下身段,摆个小摊位,也不是无以谋生;过去是公司的高阶主管,现在可以打些零工,还是能够生存;过去是合格的大学教授,现在可以为青少年儿童作家庭教师;过去是有车阶级,现在转业为计程车司机,也能日有所进;过去是人家求我,现在不妨谦下的求助於人,也会得到对方善意的回应。

如果你现在是一个在校读书的学生,你也可以把学校的老师、同学,转成良师益友;你对他们心存感激,你的心境一转,学校何其壮丽,师生无比和谐,多么美好的学习环境呀!如果你是居家的份子,你心念一转,父母的慈爱,兄弟姊妹的友好,家庭的温馨,饮食的美味;如此一想,就算失业,居家一段时间,也是非常的可贵。

如果你正当被裁员的时候,你应该心平气和的感激长官、雇主,大家好聚好散,不留下任何纠葛,也不拖泥带水;如此风度,虽然是失业,也能峰回路转,人生还是会有另一个桃红柳绿的春天。

唯识家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切苦乐,都是由心所生起。心能转乐为苦,心也能转苦为乐;心中天天有外境的尘劳罣碍,有人情金钱的压力,有欲望烦恼的扰人,自己的心里脆弱,没有正念,没有好心,没有善意,又如何能转境呢?

世间的山河大地,好像是一块大染布,只要我心中有净水,会把人间的染污给予漂白。你心中的平等,可以把世间的差别摆平;你心中有慈悲,世间万物也可以作为你的子弟。假如你有智慧,你可以洞察世间的来龙去脉;你有禅定,你可以安定世间的动乱;你有菩提力量,自然可以处理世间的忧悲得失。总之,你要让世间万物都受你所用,你的心不能随万物而转;只要你心能转境,还有什么苦乐得失不能转的呢?

by 星云法师

Spontaneously Blissful

There is a famous saying: "If the mind is not contrived, it is spontaneously blissful, just as water, when not agitated, is by nature transparent and clear."

by Sogyal Rinpoche

Effortless Radiance of Emptiness

Compassion is the effortless radiance of emptiness, free of concepts and beyond description. That is how a buddha’s activity for beings can be limitless. If you understand this, you will know that even when a cool breeze blows upon a sick person burning with fever, that itself is the blessings and compassion of the buddhas.

by Dilgo Khyentse Rinpoche

慎选人生方向


世间有许多微妙的事,譬如心境,有时一点点起心动念,就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倘若心的方向正确,开阔能容,可以「心包太虚」,包容整个宇宙;将心收回,又可以隐藏在毫芒中。这念心,可大可小,不是很微妙?

用心在对的地方,可以感受心地风光之美,悠游天地万物之间,体会虚空之下清净的世界;何必费时远赴他方,欣赏心外风景。

觉与迷都在一念之间

我们需时时谨慎,否则一念偏差,即使微如毫芒,也会踏入陷阱。有位黄居士看到儿子沈迷计算机,想要辅导孩子,就先「探路」,了解是否真有那么好玩;未料反而沈迷计算机中,父子俩都迷得废寝忘食,甚至睡到半夜又起来玩。

觉与迷都在一念之间,要好好地运用智慧选择。如这位黄居士早在九二一地震时,慈济人上街头劝募爱心,他觉得人人付出一分爱心是理所当然,因此成为慈济会员。

慈济人还邀请他一同到灾区付出一分力,他认为到灾区帮忙很好,就答应了。到灾区服务的那天,凌晨三点多黄居士骑车出门,沿途下着毛毛雨,心想:我是吃饱太闲吗?天未亮就出门,天气又那么冷。当下就想回家,接着又想:既然已出门,若不参加岂不可惜?

内心几番挣扎,到了集合的地方。慈济人看到他,端出一碗热腾腾的稀饭,招呼着:「师兄,先吃点热的。」他手捧着热粥,心想:寒冷时能有一碗热粥,真是温馨,又想到:如果灾民也能捧到一碗热粥,不知有多欢喜。

承担方知难 做中涤习气

一念发心,黄居士开始投入志工行列;可是他有个习惯改不掉──烟与酒,参与慈济活动时,不敢公然吸烟,若是忍不住就偷溜出去吸烟。直到有次看大爱台,听到我说:「一个人个子那么高,还抵抗不过短短的一支烟。」

他猛然醒悟,觉得自己很没志气,当下就决定改变,一路走来不断地自我纠正人生方向。在沈迷计算机的那段时间,慈济人见他对计算机很有兴趣,灵机一动,请他承担活动记录的影片剪接工作。

黄居士投入剪接后,有时会起烦恼、埋怨,觉得别人拍摄的影片不够水平。他太太就说:「觉得别人拍得不好,你自己去拍,看能不能改变质量。」

于是他扛起摄影机,记录慈济人的活动;剪接拍摄回来的画面时,看到自己拍的影片反而更糟,才知道真的很辛苦也不容易。

他从网络电玩世界,转入计算机剪接,渐渐地培养出兴趣,不知不觉中也戒除恶习,往利益人群的方向走。所以,是非善恶都在一念间,能好好地慎选方向,就是美好的人生。

by 证严法师

四相

四相
指1)我相、2)人相、3)众生相、4)寿者相。

我相,认为自我为实有;
人相,认为自我与其他众生不同;
众生相,认为自我依据五蕴而存在;
寿者相,认为自我的寿命不 断。

此四相是佛教指称的四种错误观念。

我相:于五蕴法中计有实我,有我之所有也。
人相:于五蕴法中计我为人,异于余道也。
众生相:于五蕴法中计我依五蕴而生也。
寿者相:于五蕴法中计我一期之寿命,成就而住,有分限也。

适应时代人类为本

探其宗本,明其流变,抉择而洗练之,使佛法能成为适应时代,有益人类身心,「人类为本」的佛法。

by 印顺法师

能不能求到财

我刚刚学佛的时候,生活非常艰苦,那是命里没有财库,人家命里有财库,我的财库 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换句话说,别人做什么事业都能赚钱,我干什么都赚不了 钱,命里没有。-辛勤工作赚一点钱,仅仅能维持生活。

老师是大善知识,我跟章嘉 大师,我二十六岁,他老人家六十五岁,祖父辈的,他看得很清楚。他教我,跟我 讲,财从哪里来的?财从布施来的-。他教给我「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教我这个 道理。真有感应!没有感应,没有感应那你是理论上不如法,方法上有问题,如理 如法,感应道交快得很!所以教给我们求财的方法,-财布施。人家命里为什么有那 么多财富?过去生中修财布施修得多,他命里有,这个道理要懂。

我们命里没有, 没有不要紧,还年轻,现在修还来得及。我跟老师说,我没有钱,一个-月的工资很 少,仅仅勉勉强强够生活。老师问我:「一毛有没有?」一毛可以。「一块有没有?」 一块还可以,还勉强。「你就从一毛、一块开始布施,你心里要真有布施的念头, 有-这个心。」我就学。因为那个时候逛寺庙了,到寺庙去抄经,看到寺庙有印经的, 人家拿个本子来捐钱印经,出多少都不拘,我们看到印经也写个一块、二块,他都 收;有放生的,放-生的捐个几毛钱他也收。这个很好,就慢慢养成一个习惯。这是 财布施,得财富,有效,我已经布施了六十年,愈施愈多!

三昧 / 三摩地

三昧,又译三摩地、三摩提,意译为专注于所缘境,而进入心不散乱的状态,因此又可被译为“止”、“定”。

止与定即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乱的意思.也就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之处。

Buddha-Nautre

Buddha-Nature exists in everyone no matter how deeply it may be covered over by greed, anger and foolishness, or buried by his own deeds and retribution. Buddha-Nature can not be lost or destroyed; and when all defilements are removed, sooner or later it will reappear.

by Dalai Lama

耐得住才能成就大器

记得过去有一部日本影片,内容描述孙悟空修行的过程。影片里唐三藏对孙悟空说︰"你若要随我学道,必须天天站在同一个地方一百天;站过之后,跪在那里一百天;跪过以后,举起双手一百天;然后浸到水里一百天,身边烤火一百天……要经过这许许多多的考验,我才教你佛法。"

孙悟空听了,就依照唐三藏所讲的话,一百天站着不动,一百天跪地不起,一百天高举双手,一百天浸在水里……经过了一个一百天、两个一百天、十个一百天……终于,孙悟空熬过了所有的一百天,这时,他也成道了。

现在的年轻人,正因为没有经历孙悟空所历练这么多的一百天,才会禁不起、耐不住,被太多的理由、太重的我执迷失了自己。如上述那许多的一百天,会训练我们的力量,加强我们的意志,但是又有多少人能耐得住呢?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成功,学业、事业、养儿育女皆能有成。而常言道"大器晚成",许多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就是一棵树也得经过几十年的风吹雨打方能长大。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经不起时间的磨炼,经不起挫折,要有所成就很难。所以,成就大器要有四个条件:

一、要经得起烦嚣。人要经得起各种烦恼才能有成就。好比作为一个学生,光是考试就烦不胜烦,你必须接受事实,才会努力不懈;身为老师,指导不同的学生相同的问题,一再重复,必须能耐得住性子,才能成就学生的学业;商人做生意失败了,得卷土重来;艺术家作品做坏了,也得再来一次。

人世间所谓"人多事多",经不起别人的吵闹,经不起外境的干扰,经不起各种烦琐,深陷在烦恼里,则无法跳脱困境。

二、要受得了气愤。世间上没有人处处得意、天天欢喜,有时不如意的事情会接踵而来,觉得自己受尽了委屈。但是,生气能解决问题吗?生气不但不能成就好事,反而还会坏事。所以,生气的时候要先忍之于口,不要轻易骂人;再忍之于面,不要展现愤怒的样子;再忍之于心,心不气了,最后就没有事了。

《菩萨戒经》载,佛陀在过去世修行的时候曾经被五百个"健骂丈夫"追逐恶骂,佛陀走到哪里他们就跟着骂到哪里,而佛陀的态度是"未曾于彼起微恨心,常兴慈救而用观察"。这种修持最后使佛陀证得无上菩提。所以,我们要把一切外来的横逆与侮辱都看作事业中的增上缘。有勇气有能力的人应该经得起狂风暴雨的吹打,应该抵得住一切魔障的攻击破坏。荣辱毁誉来时要忍得住、耐得下,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三、要忍得下挫折。遭受打击、批评、陷害时该怎么办?跟人家打架,和人家起口角吗?这都不是根本的解决方法。《景行录》里说:"片刻不能忍,烦恼日月增。"能忍得下挫折,表示你有力量,能担当;不能忍讥耐谤,则烦恼不断,则难成大器。

现在的年轻人往往逞一时匹夫之勇,为一件小事而拔刀相向,为一句闲话放在心里久久不能消除。没有忍辱的功夫,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达到目标。一句闲话就要计较,一点小小折磨就受不了,这种没有力量应付环境的青年是不能担当任务、创造事业的。

佛陀说:"学道的人,如果不能忍受毁骂,对恶毒攻击不能如饮甘露,即不能算是学道的人。"我们看"忍"这个字是心上一把刀,从这个字的构造也可以看出忍耐的意义。一个人在平时生活里若不培养忍耐的力量,没有很好的修养,不要说一把刀插在心上受不了,脚皮割破一点就受不了而哇哇叫了。

四、要耐得住时间。有些时候,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可以忍耐一年,两年就不能了;可以忍耐两年,三年就不行了……这样的忍耐功夫还是不够深厚,世上有的事情往往是要忍一年、两年、十年,甚至是一忍再忍的。你能耐得住时间,物换星移,人就成长了,如同见到花开,也就是离果子成熟的时间不远了。

做人处世,一切都要能承受得起。心胸豁达开朗的人,凡事看得高远,不会被眼前的得失所蒙蔽;心中狭隘的人,则处处与人比较、计较,徒增烦恼,往往不能成事,成不了大器。

by 星云法师

没有任何真实不变的东西

以佛的智慧来看世间,无论是我们的生命或是外在的环境,包括心理、精神、物质、自然等一切现象,全都是因缘所生。而缘起缘灭之间,并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自性,所以一切都是空的,这就是佛法所说的“缘起性空”法则。

“有生必有灭”,生灭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变化,其中并没有一定不变的元素,到最后彻底瓦解时,就变成了“空”。实际上,不用等到坏灭,在变化的过程中,当下就可以看到空的事实。例如,某样东西虽然现在很漂亮,但它不断在变化,美丽不断地消失,并不可能永远保持漂亮的外观,从这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来着眼,它的本质就是空的。因此,“空”并不是指所有的现象都不存在,而是从不断消长的变化中体现它的空性,这也是「色即是空」的意思。

例如,在美国东部,一到秋天,随处可见一整片黄色、红色的叶子,仿佛油画般美丽。然而,一幅油画完成以后,大概能够保存几十年、几百年不变,可是真实的景色经过一、两个星期,就全部改变了。花朵也是一样,原本是红色的花,当它枯萎之后,就会变黄、变黑,最后灰飞烟灭,这样的过程显现这朵花也没有不变的自性,而是随着因缘而产生各种不同而变化。由此可见,所有鲜艳美丽的花草都会逐渐失去它的色泽,直到最后完全干枯、化为泥土,并不能永远都维持美丽,所以它们并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性。

人类也是一样,或许有人会以为,我们这一辈子是男性,就永远都是男性;这辈子是女性,就永远都是女性。但其实这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如果把时空范围扩大来看,人死了以后,下辈子是男或女是说不定的。又例如,小孩虽然年纪小,但“小”并不是他的自性,当他随着时间渐渐长大成人之后,就不再是小孩子了。因此,人并没有不变的性质。我们的身体以及所处的环境都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所构成,其中连我们生命的主体“识”,也是没有自性的。

如果我们能够时时刻刻以这种角度、观点来看世间,这个世间就没有什么非追求不可的东西,也不会有什么事情是值得我们讨厌、烦恼和放不下的。因为因缘一直在改变,一切都是暂时的现象,当好的状况出现时,要知道它会渐渐失去,所以不需要太兴奋。从另一方面来说,好的现象可以使它变得更好,坏的现象也可能使它好转,即使再坏的状况发生,最后也不过是一无所有,但是一切本来就是空的,所以并不要紧。

当我们以无常的观念为着力点,就会看到万物的自性都是空的,并没有任何真实不变的东西,因此佛教说“五蕴皆空”。既然五蕴皆空,万事万物都是因缘所生,而因缘所生的东西又是没有自性的,如此一来,还有什么苦可言呢?

明白了“缘起性空”的智慧,我们就能够接受苦而远离苦,而离苦本身就是乐。这种快乐并不是吃饱喝足、接受感官刺激或麻醉后所感觉到的快乐,而是让我们放下一切负担,并且从这些刺激中得到解脱的快乐,我们称之为“寂灭乐”。

寂灭乐是灭苦以后真正的快乐,在这种情形下,并没有相对的苦与乐,而是超越了苦与乐以后的境界。这是智慧与精神层面的快乐,也是一种清澈的快乐。

by 圣严法师

化寂静宗


问曰:何名寂静,于此法中,谁静谁寂?

彼众中有尊者答曰:此心不动,是名为寂。于法无染,名之为静。  

达摩祖曰:本心不寂,要假寂静。本来寂故,何用寂静?   

彼曰:诸法本空,以空空故。于彼空空,故名寂静。   

达摩祖曰:空空已空,诸法亦尔。寂静无相,何静何寂?

彼尊者闻师指诲,豁然开悟。

有心有愿

有心就有福,有愿就有力,自造福田,自得福缘。

by 证严法师

Generate Strong Compassion

Strong compassion is the foundation that causes you to achieve full enlightenment most quickly. If you want to achieve full enlightenment in order to liberate all sentient beings from suffering and bring them to full enlightenment, the quickest way is to generate strong comopassion.

by Lama Zopa Rinpoc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