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Own True Nature

Q: What about other methods of practice? These days there seem to be so many teachers and so many different systems of meditation that it is confusing.

Answer: It is like going into town. One can approach from the north,from the southeast, from many roads. Often these systems just differ outwardly. Whether you walk one way or another, fast or slow, if you are mindful, it is all the same. There is one essential point that all good practice must eventually come to--not clinging. In the end, all meditation systems must be let go of. Neither can one cling to the teacher. If a system leads to relinquishment, to not clinging, then it is correct practice.

You may wish to travel, to visit other teachers and try other systems.Some of you have already done so. This is a natural desire. You will find out that a thousand questions asked and knowledge of many systems will not bring you to the truth. Eventually you will get bored. You will see that only by stopping and examining your own mind can you find our what the Buddha talked about. No need to go searching outside yourself. Eventually you must return to face your own true nature. Here is where you can understand the Dhamma.

by Ajahn Chah 

水性冰性

明知冰性即是水性,水性即是冰性。众生性者,即菩提性也。

by 达摩大师

因缘果报

在无常的人生历程中,如何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向?

我始终坚信两件事:一是相信“因缘果报”;另一是相信“前世、今生、来世”。一般人所信的“因果”,只限于“我前世欠他,今生还他就好”,并没有进一步去深入探讨,到底“因果”是什么?

事实上,每个人的生命都离不了“因果”,人的一生中,不论是行善或造恶都是在播种,也同样都会有收获。种善因得好果,种恶因得恶果,这些善恶之因,都清楚分明地收藏在“八识田”中,此生之后所带走的,就是这些心识的种子,因此佛教常说“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所以,今生的际遇,有的是前生种下的“因”成熟后所显现的果;更不要强求今生造的善因,今生就要得到果报。就如耕种也有其季节性,什么季节该种什么种子,种下之后,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成长,果实才能成熟。

“因缘果报”,同时还含有深遂的道理,关系著过去、今生。未来之生命科学观。我们都是凡夫,还有种种无明、习气,它会累积成一个因、一颗种子,所以要用心加以去除,不要“慢慢改”,因为不知是“明天”还是“无常”先到,若不尽快修正,而将习气再带到来生,未来将会苦不堪言;所以要积极行善,播下善因、结下好缘,让未来的人生更加圆满。

学佛就是要认清因果的道理,依佛陀智慧的引导,好好改变业因,自然生命的际遇就会清境美好。

by 证严法师

何谓积极人生?

何谓积极?时时地生活于现在,不将生命的时光浪费在对于过去的骄傲与悔恨,也不将宝贵的生命消磨在对于未来的幻想与忧虑,即是积极。

许多的人成功时很骄傲,失败时很后悔,这都是我们努力前进的绊脚石。成功就是成功,当然有自己努力的因素在内,但还有赖于天时、地利、人和等社会因素,与自然因素的配合。遭遇失败其情况亦同,往往不是以个人的力量可以决定的事。

我有一位弟子非常的能干、聪明,而且积极进取,诚然是大企业家的资质,也着实替他服务过的几家公司赚了很多的钱,因此,他常常心有不甘,终于出来独立创业,可是,每次总是运作不久就垮台了。几番起伏之后,认为命运弄人,而求教于我,看有什么办法。我说:“所谓命运即是自己过去带来的善根福德,不能强求,你别看你过去的那几个老板好象傻傻的、无能的样子,但是他却能用到你这样的聪明人。你做老板时,就用不到像你这样的人,对不对?”他答:“是哦!”

可见,成功与失败是由许多因素配合而成,并不值得骄傲或悔恨。

这世间有不少的人常做美梦,幢慷未来,一桩桩不断的计划,一件件不停的构想,最后皆因缺乏毅力、信心,不谙方法,而成海市蜃楼、空花泡影。同样地,也有许多人因对自己、对未来缺少信心而杞人忧天,疑惧未来,徒增困扰。不论是思前或想后,皆无非是不切实际的虚耗生命。现在,就是现在,应该赶快地努力于现在。

by 圣严法师

Something You Leave Behind

In Tibetan the word for body is lü, which means “something you leave behind,” like baggage. Each time we say “lü,” it reminds us that we are only travelers, taking temporary refuge in this life and this body.

by Sogyal Rinpoche

无常很好

无常很好,让我们有机会改善现实,应好好珍惜。

by 星云法师

怎么样学佛?

怎么样学佛?

思考题

1、在学佛的过程中,我们应具足哪几个要素?各自起到什么作用?请一一说明。

2、有些人认为:“佛法自学就可以,没必要去依止善知识。”这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你是如何依止善知识的?

3、为什么说发大心利他的话,自己也很容易成就?你对此有哪些体会?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前面从两方面阐述了什么是佛、什么是法。尤其是佛法,指释迦牟尼佛的八万四千法门,它可摄于九乘法门、三乘法门,或者分为显宗、密宗法要。这样的佛 法,大家一定要认识,不然,有些人趋入显宗而不了解密宗,就认为密宗的法不殊胜、不究竟,对此产生各种诽谤,这是非常不合理的。我们对任何一个事物,不了 解之前绝不能轻易诽谤,否则,且不论佛教的因果如何可怕,单单是世间伦理也说不过去。英国文学家莎士比亚就讲过:“千万不可妄自评论你所不知道的道理,否 则,你可能会用生命的代价,来补偿你所犯过的错误。”

佛法包括显宗和密宗,只有将这二者圆融无违地修学,学佛才会很全面。不然,你只学习密宗,却不了解显宗;或者,只喜欢显宗,而排斥密宗;又或,只接 受显宗的小乘法门,对大乘教法一概否定,这样的学佛都不完美。因此,你如果自称为一个佛教徒,就要圆满地修学佛法。就好比学习世间的知识,读完小学、中学 之后,只有再读上去,才算是学业完整。所以,我们一定要全面地了解佛教。

假如你想诋毁某个法门,至少也应先亲自研究一番,看它的教义是否不合理。倘若真是如此,到时再诽谤也不迟。打个比方说,你看我钱包里有些东西,但根 本没翻过,就断言“钱包里的钱全是假的”,这让别人怎么相信?如果你说“我是听别人讲的”,或者“我估计是假的”,那就极为愚蠢可笑了。同样的道理,不论 是藏传佛教、北传佛教、南传佛教,大家不要在不了解的情况下随意诋毁,否则,除了有很大过失以外,只能说明你不认识佛教。

那什么是佛教呢?昨天也讲了,佛教的教义归纳起来,是“诸恶莫作,诸善奉行”,在此基础上再“自净其意”,这就是所谓的佛教。以前我给很多有缘道友 发过一张释迦佛的唐卡,下面就附有这个偈颂。此偈虽然看似简单,但涵盖了佛教的全部教义,所以,你们千万不要觉得它很好懂而轻忽了。

今天我们继续讲,这样的佛法怎么样修学。此问题从三方面来阐述:一、依止善知识;二、发菩提心;三、次第闻思修行。这三个内容,可以说是修学佛法的三个要诀。

(一)依止善知识

大家要明白,学佛必须依止一位具有智慧、悲心、经验丰富的善知识,否则,依靠自力想通达佛教的教义相当困难。世间人接触不了知的领域,尚且需要一个 引路人,如学知识要找老师,治病要找医生,开车要找司机……那我们修学佛法时,善知识更是必不可少了。

<法华经>也说:“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 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当然,在依止善知识之前,首先务必要观察,要寻找一位有德行的人。如果你特别着急,刚听到某人的名字,刚刚见到他,就认定他是善知识,马上特别激动 地去依止,这样会比较草率。<事师五十颂释>中讲过,依止上师之前,师徒间要互相观察六年或十二年。

以前元帝忽必烈依止八思巴为上师时,就很有智慧,他观 察六年后对上师说:“我观察您六年了,现在确信您是一位具德上师,请收我为徒吧!”

八思巴回答:“你观察了我六年,我也要观察你六年。”

可见,若要了解一位善知识,并不是一天两天就够了,必须要经过长期观察。而且,你在观察善知识时,不能以神通强、长相好、口才棒、财富多、威望高、 名气大为衡量标准,关键要看他能否引导众生断恶行善。

<大般涅槃经>中云:“善知识者,能教众生远离十恶,修行十善。以是义故,名善知识。”

若具足这个法 相,这样的善知识就可以依止。可是有些人并非如此,遇到一个上师就随便依止,过两天看他有许多过失,又开始极力诽谤,这种行为非常不合理。不过,这就是末 法时代的标志。

有人或许认为:“依止善知识是多此一举,我自学佛经就可以了。”这种想法不正确。佛法不可能以自力来通达,自古以来的佛教历史上,没有一个人能以自 力证悟。

佛陀在<华严经>中亦云:“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

譬如漆黑暗室中的宝物,没有灯光则无法照见,同样,佛法中的甚深 教义,若没有具证善知识的开示,纵然你才华横溢、智慧超群,也不可能通达,更无法趋入解脱正道。因此,有些人不要以为自己很有智慧、很了不起,你若想修学 真正的佛法,必须要依止一位善知识。

在我的一生中,最幸运的有两件事:一是遇到了佛法;二是依止了法王如意宝等很多具修证的善知识。钱财、名声等虚幻不实的东西,自己虽然也得过很多, 但这些都没什么意义,最有意义的就是这两者。所以,大家在修行过程中,千万不能舍弃善知识。

<大宝积经>说过:“能舍恶知识,亲近善知识,菩提道增长,犹 月渐圆满。”

只有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我们相续中的菩提心、大悲心、信心、智慧,才会如初一到十五的上弦月般,越来越增上、越来越圆满。因此,道友们 有机会依止善知识时,一定要好好珍惜!


(二)发菩提心

学习佛法最根本的就是发心。所谓发心,其实就是制定目标,比如你想前往拉萨,方向和目的地一定不能弄错。佛法就像个超级市场,内容十分丰富、应有尽 有,无论你是要发财、要治病、要解脱,在里面都可以得到,而每个人最后所得的之所以不同,就是因为各自的目标不一样。我们作为大乘行人,学佛时一定要利益 众生,千万不能困于自利的发心。只要你把方向搞对了,有了大乘的发心,那么成就一定很快。

大乘的发菩提心,其实不仅为藏传佛教所重视,汉传佛教也有许多这方面的教言。如印光大师言:“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发,如器受电,其力 甚大,而且迅速;其消业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

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中也说:“言多善,则莫若发广大心……发大心,超过修行历 劫。”

所以,以自利心修学佛法,即使有成就也不大,而只有发心为利益一切众生成佛,这种力量才不可思议。如今学佛的人有很多,但以利他心摄持的却很少,正 因为他们最初的发心错了,以致最后的果也不圆满。就好比你只想呆在成都,不想前往拉萨,这种发心就把你限制在那儿了。因此,我们现在虽然是凡夫人,难免有 自私自利,但只要有一个广大的誓愿,力量自然也就大了。

如同台湾的证严法师,虽然看起来瘦瘦的,似乎只是个普通的比丘尼,你在路上碰到了都不一定跟她打招呼。但因为她的发心极为广大,所以力量非同小可。 看到“慈济”在全球的事业,当初很多人问她靠什么力量,她回答说:“愿大力就大。”可见,心的力量的确不可思议,<华严经>也说:“欲得一切佛,明净智慧 灯,应建弘誓愿,速发菩提心。”要想获得一切佛的智慧,就要先建立宏大的誓愿,速速发起度化无边众生的菩提心。

昨天有个人跟我说:“我要建立一个慈善机构,一定要利益众生!”我试探她说:“这个还是很难吧,不是那么容易吧?”但她的誓言很坚定,我见后也暗自 高兴。我们做利益众生的事情,就要有这样的心力,不能遇到一点点挫折就畏缩,发愿力也变得越来越小,像分子、原子、原子核、夸克……最后就没有了。其实只 要你心够坚强,任何困难、痛苦都可以转变。有句格言说得好:“只要心能转变,世间就可以变得美好。”因此,只要心能承受一切,就没有面对不了的事。即使你 这辈子做不成,那就下辈子;下辈子还不行,再下一辈子……就像佛陀在因地时多生累劫利益众生一样,只要有不退的誓愿,最终一定能呈现出宏大的事业。

有些人可能是接受过外道或小乘的原因吧,一直发不起大心来,甚至听到大乘广大的发心和行为,就有点害怕、担心、犹豫、困惑。实际上,这种心态是可以 改变的,只要你经常串习利益众生的念头,这些就慢慢可以消失。其实不管你修哪一个法门,利他心都特别重要。现在有些学净土宗的人,认为自己往生就可以,其 他众生都不管。如果你有这种想法,那绝对无法往生。且不说藏传“往生四因”中必须要有菩提心,就连汉传的弘一大师也说过:“唯求自利的人,不能往生。”因 此,求往生者一定要发菩提心。如果你能放下自私自利,一心一意帮助别人,劝人念佛、行善,即使自己积累的善根不多,来世也很容易往生。

宋朝的王龙舒居士在<龙舒净土文>中,就讲过这样一则公案:唐朝有个人叫房翥,有一天忽然死去,神识到了阴曹地府。阎罗王接见他时说:“你一辈子行 持的善法不是很多,但因曾劝一位老人念佛,这个老人现已往生。以此功德,你也可以往生。”房翥说:“我发愿要念一万遍<金刚经>和朝五台山,这两个愿没有 完成,现在还不想往生。”阎罗王说:“诵经、朝山固然是好事,但总不如早日往生好。”房翥没有回答,阎罗王只好放他回到人间。(如果是我,肯定高兴坏了, 马上选择往生。)由此可见,劝人念佛往生的功德非常大。

此文还引用<劝修西方偈>说[1]: “若能劝两人念佛行善,超过自己精进的功德;劝十人行善,有无量的福德;劝千百人行善,是真正的菩萨;劝万余人行善,此人即是阿弥陀佛。”现在有些人号召 力很强,动员别人做善事一呼百应,大家都纷纷行动,这也是诸佛菩萨的加持入于心,诸佛菩萨之事业可以展开的一个标志。既然利他心有如此的功德,大家就应共 同发愿行持善法,有机缘的时候,一定要度化众生。

我希望在座的道友,从今天开始,应该发愿:“为利益一切众生,我要示现成佛!”不然,你学佛几十年,全都是为了自利,临死时还在贪执自己,修行绝对不会成功。而有了利他心就完全不同了,纵然你没有为自己做很多事,修行自然而然也会成就。所以,大家一定要为利益众生而发愿。

此外,你们在实际行动中,能不能至少劝一个人行持善法?我想在座的每一个人,能力虽然千差万别,有些人只要振臂一呼,当下应者云集;而有些人即使磨 破嘴皮,说上一百遍,连最亲的父母、孩子、亲友也无动于衷。但不管怎么样,只要你发心不退,在这一辈子中,至少劝一个人皈依佛门应该没问题。

总而言之,修行要用利他的菩提心来摄持,这一点非常关键。否则,即使你依止了善知识,但如果发心不对,每天都是为自利而奋斗,修行的力量恐怕也不强。


(三)次第闻思修行

修学佛法必须要有次第,而这个次第,就是闻、思、修。上师如意宝在<忠言心之明点>中也讲得很清楚,闻思修是佛教的根本,如果没有它,人与佛法就很难融合,所以大家对此不能轻视。

1、听闻正法

我们这些具无明烦恼的轮回众生,对于跟贪嗔痴相关的事,生来就有意乐,串习这些也很容易,而出世间的解脱法门,则很难依靠自力掌握,此时就必须依止 一位上师,在上师那里听受佛法,令心逐渐得以调整。否则,我们相续中的智慧日光,被无始以来乌云般的浓厚习气所覆盖,很难自然而然现前。

关于闻法的功德,<正法念处经>第六十一卷中讲得比较多,如云:“以闻法故,心得调伏。”所以闻法能够调伏自心,而从没闻过佛法的人,不管是说话、 做事,都会与贪嗔痴比较相应,无法趋入出世间解脱。因此,我们首先听闻正法非常重要,作为智者,乃至命终之前,也要听受佛法。

<正法念处经>云:“是故智 者,乃至失命,常应听法。”

萨迦班智达也说:“即使明早要死亡,亦应学习诸知识,今生虽不成智者,来世如自取储存。”

有些道友闻法的意乐很强,只要是真正的佛法,就会通过光盘来听受,其实这跟在善知识面前听受一样,甚至比这个还方便。试想,假如你找一位上师亲自听 法,戒律中说要依止十二年,这对城市里的人来说比较困难。而且就算你有这个条件,能始终陪在上师身边,上师也不可能天天给你传法。然而,听光盘就不一样 了,你想听课的话,随时都可以听。依靠这种方便科技,如果你能听十年课,实际上跟依止上师十年没什么差别。

为什么呢?因为你依止上师,并不是依止上师的身体,也不是依止上师的心,而是依止上师所传的法。毕竟我们末法时代的众生,没有米拉日巴尊者那样的根 基,只靠一种表示就成就了。所以对一般人而言,听法非常重要,它可以让我们通达佛法、不造恶业、舍弃无义之事,乃至获得涅槃。 

如<大宝积经>云:“多闻解 了法,多闻不造恶,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
 
2、如理思维

对于所听闻的法义,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而要反反复复去思考。否则,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根深蒂固,仅仅只听一两句佛法,不可能那么容易对治它。有些 人说:“我学佛已经七八个月了,为什么还有分别、执著、妄想?”其实不要说七八个月,就算七八年也不一定奏效,修行应该是有生之年,如果你没有这样坚持不 懈,依靠不断如理思维来调心,习气则不可能被断除。

在藏传佛教中,如理思维的最好方法就是辩论,大家通过互相提问、答疑、探讨,就可以遣除相续中的怀疑。 

<大宝积经>中曾说过:“不如理思维,愚痴无解脱……若如理思维,息广大烦恼。”

可见,如理思维还是相当重要的,没有它就无法脱离愚痴,有了它则可以息灭广大烦恼。

大家若要如理思维,就应从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因果不虚、皈依三宝、菩提心之利益……一层一层上去,若能如此,最后定可安住于禅宗的明心 见性、大圆满的觉空无二、中观的离戏空性等境界中。所以,一心一意思维很重要,否则,你听完一堂课后,什么都不想就倒下呼呼大睡,这样肯定收获不大。反 之,你若能好好回想今天讲了什么,对每个道理慢慢去思维、消化,不但会对自相续有利,而且功德也非常大,<佛说宝雨经>云:“如理思维故,即为供养一切如 来。”因此,大家听闻以后,一定要如理思维。
 
3.如实修行

a)修行之理

假如你依止上师后,仅仅是听了佛法、稍作思维,却从来没有修行过,那也不能断除烦恼。就像饭是要自己吃的,如果光是看别人吃,或听别人吃饭的声音, 根本不可能填饱肚子一样。不过现在很多人不懂这一点,尤其是学术界的人,只对理论研究很有兴趣,成天探讨公元多少年发生什么,这个人跟那个人的时代如何如 何……可是对佛经中所讲的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痛苦、万法皆空等甚深道理,从来没有思维过,更没有修行过,这样的话,这些内容就无法与自相续融为一 体。

佛陀在<华严经>中也说过:就像穷人日夜在数富人的珍宝,自己却身无分文[2];良医知道如何开药方,但自己有了病,不吃药也治不了[3];聋子弹奏悦耳动听的乐曲,但自己根本听不到[4]……同样,我们理论上再精通、嘴巴上讲得再漂亮,但内在没有修证的话,还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到了最后,“靠山山会倒,靠河河会干”,什么都靠不住。即使你天天求上师加持,但自己不修行的话,烦恼种子也很难断除。

所以,广闻和实修比起来,实修更为重要。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死亡,当那一刻到来之时,唯有平时修持的善法才有用,名声、地位、财富等世人羡慕的对境 都无济于事,只能全部留在人间。我们如今既然有缘相聚,互相信任,我常常考虑对你们最有利的是什么?众生的业力各不相同,死时都是各奔东西,谁也帮不上 谁,我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劝大家行持善法,这远远超过给你们金银财宝。

因此,我内心非常希望大家:从现在开始,抓住机遇学习佛法,不要天天忙于世间琐事。现在很多人都是在用“生命”赚钱,但你的生命又能维持多久?大家 不妨想一想。你以分别念计划的有些事,不要说这一辈子,可能千百世也做不完。故而,世间的很多事情,我们只能选择一部分重要的、非做不可的去做,尤其是家 庭、社会的一些责任,有些人必须要承担,而至于其他的,就应该有所取舍。

所以,我不会劝所有的人都出家。其实我若多讲些出家的功德,等一会儿下课后,可能会有好几十人跑来剃度。但我并不这么强调,因为出家需要认真观察, 绝非一时的冲动。如果你因缘具足,到山里出家也未尝不可,但若暂时没有这种因缘,那也应以在家的身份,安排好自己的修行。对每个人来说,尽管各自的工作压 力、生活情况不相同,但肯定都有一分自己的空间,若能从中抽出一点,把它用于修行方面,这对你的死亡和来世才真正有意义。

在佛陀时代,曾有两个比丘,一个听闻佛法后就去实修,结果证得阿罗汉果;而另一个只注重闻思,不重视修行,一直在字面上耽著,时间久了,他成了有名的三藏法师,座下有五百名弟子。

有一次,三藏法师想用些难题难住那位阿罗汉,从而抬高自己的身份,当众羞辱他不懂佛法。佛陀了知他的用心后,不忍他如此造业,便前往二比丘住的地 方,一再赞叹那位阿罗汉的功德。

当时,三藏法师的弟子们很不平,议论佛陀为何赞叹那个什么都不懂的长老,却对熟读经典的三藏法师不赞一词。

佛陀知道他们的心思后,便开示道:“在我的教法中,你们的法师犹如被雇来看管牛的人,而这位阿罗汉长老,犹如独自拥有牛的主人一般。”

弟子们闻后恍然大悟,原来只说不修是不行的。

通过这个公案可以了知,修行才是最重要的。只是口头上夸夸其谈的学者,最多不过像仆人一样,自己没有任何东西。所以,我们作为修行人,应该成为法的主人。

b)修行之方便

在修行过程中,显宗、密宗的法门特别多,但最契合我们,对直断烦恼、往生净土最有帮助的,应该是净土宗、禅宗、密宗。在修持这些法门时,我们一定要有方便方法,若以殊胜窍诀来摄持,便可如<华严经>所言:“以一方便,入一切佛法。”

以前有位弟子向赵州禅师求法:“我非常困惑,请您给我指点开悟之道。”禅师问他:“你米粥喝了吗?”他说:“喝了。”“那就去洗碗吧。”听到这句话,弟子当下开悟了。所以,弟子的信心与上师的方便法聚合时,稍稍一句话,也可以让人明心见性。

还有一个弟子问百丈禅师:“您能教我如何修行吗?”禅师回答:“饿了,就吃饭;累了,就休息,不需要文字和语言。”弟子依此慢慢思维修行,结果就开悟了。

不光禅宗有这种开悟的方便,密宗也有一些特殊的行为。例如,第四世多竹钦在12岁时,上师命令他喝酒。他刚开始不敢喝,后来想到上师跟佛没什么差别,就一口气把酒喝了,以此瞬间证悟了心性。

还有一个猎人叫达吉,他经常牵着国王的猎狗在森林里打猎,猎杀了难以计数的鹿子、獐子等野兽。他自认为是打猎高手,常在钦则益西多吉面前夸耀,尊者 也饶有兴趣地听着。有一次他猎杀了一只鹿,又来到尊者面前炫耀。尊者见状,脱下鞋子,抓住他的胸口,用鞋在他脸上狠狠地扇了五下。当时他就昏厥在地,醒过 来之后,上师的一切证悟已完全融入其心,他成了一名具证的大成就者。

这样的事例,不是一种传说,而是真真实实发生过的。所以,有了以智慧摄持的方便,开悟并不是那么困难。<法王经>中说:“若有慧者,则方便解;若无 慧者,则方便缚。”如果是有智慧的人,一些窍诀可令其马上解脱,比如上师跟他说“吃饭、走路”,甚至把鞋脱下来重重打一下,他当下就开悟了。但对没有智慧 的人而言,方便就会成为束缚,不要说用鞋子打,就算上师给他传密法中最殊胜的窍诀,他也会对上师生邪见诽谤,最终让自己堕入地狱。所以,窍诀还是要靠智慧 来掌握,这一点相当重要。

以前藏传佛教中有个人,一直恳求上师给他讲最甚深的窍诀。后来上师跟他说:“我也会死!你也会死!”——假如是有邪见的人听了,肯定不屑一顾:“这个我早就懂,算什么窍诀?”但那个弟子对此真的生起了信心,想到自己总有一天会死亡,于是精进修持善法,最后已经开悟了。
可见,开悟说起来似乎也并不难,但我们作为普通修行人,有生之年还是要闻思修行,只有这样,才不会浪费自己的一生。不然,倘若你舍弃了善法,今生也 就白过了,如经云:“若人舍善法,今生则虚过。”现在你们这么多人行持善法,我见后发自内心地高兴,这比什么都让人开心。大家若能一直如此,就不会天天杀 生、造恶业,前途必定是光明的。很多人学佛后有深刻的体会:“我遇到佛法真幸运!不然,这一辈子在无明、烦恼、业力的束缚下,恐怕还要造无数的业,最终招 致无边痛苦,太可怕了!”所以,大家有缘依止善知识修学佛法时,一定要学会珍惜。

总之,在学佛的过程中,各位一定要先认识佛陀,并了解佛法到底是什么;然后这样的佛法要靠上师开示,自己同时要发菩提心、闻思修行。只有依照这种途径,修学才会稳固有序地向前迈步。否则,随便打乱这种次第,修什么法都不会成功。

我本人而言,虽不是什么智者或大成就者,但依止上师的时间,比大家稍微长一点。就像一个开车的司机,时间久了的话,技术应该会不错——不过我的时间 虽长,技术也不一定就好。但不管怎么样,在我这一生中,年轻时有福报依止上师,对佛法有特别大的信心,对佛教的教理也有坚定不移的正见,若把这些与大家分 享,对社会也好、个人也好,应该只有利益,不会有任何害处。假如你们通过学佛,有了健康的身心,在生活中遇到什么都能快快乐乐、心平气和地面对,这就是幸 福,这就是美好!

by 索达吉堪布

********
[1] <劝修西方偈>云:“能劝二人修,比自己精进;劝至十余人,福德已无量;如劝百与千,名为真菩萨;又能过万数,即是阿弥陀。”

[2] <华严经>云:“譬如贫穷人,日夜数他宝,自无半钱分,多闻亦如是。”

[3] <华严经>云:“譬如有良医,具知诸方药,自疾不能救,多闻亦如是。”

[4] <华严经>云:“譬如聋聩人,善奏诸音声,悦彼不自闻,多闻亦如是。”

众生与菩提

众生与菩提,亦如冰之与水;为三毒所烧,即名众生;为三解脱所净,即名菩提。

为三冬所冻,即名为冰;为三夏所消,即名为水。若舍却冰,即无别水;若弃却众生,则无别菩提。

by 达摩大师

Action

Compassion is not helpless pity, but an awareness and determination that demands action.

by Dalai Lama

No Desire

Q: I'm trying very hard in my practice but don't seem to be getting anywhere.

Answer: This is very important. Don't try to get anywhere in the practice. The very desire to be free or to be enlightened will be the desire that prevents your freedom. You can try as hard as you wish, practise ardently night and day, but if it is still with the desire to achieve in mind, you will never find peace. The energy from this desire will be a cause for doubt and restlessness. No matter how long or how hard you practise, wisdom will not arise from desire. So, simply let go. Watch the mind and body mindfully but don't try to achieve anything. Don't cling even to the practice of enlightenment.

by Ajahn Chah

Scars of Attachment

We ask ourselves: How can we possibly enjoy anything if we cannot own it? How often attachment is mistaken for love! Even when the relationship is a good one, love is spoiled by attachment, with its insecurity, possessiveness, and pride; and then when love is gone, all you have left to show for it are the “souvenirs” of love, the scars of attachment.

by Sogyal Rinpoche

点点滴滴修福

有一天,目犍连尊者邀请阿那律尊者说:“我想出去行脚,你是否愿意一起去呢?”

他说:“好啊!和你一起行脚是很光荣的事,也是很欢喜的事!”

目犍连尊者就说:“那我们是否现在出发?”

阿那律尊者说:“请等我补好几件依服之后再出门吧!”

目犍连尊者问:“这是你现在急须要穿的衣服吗?那就等你补好后我们立刻出发。” 

阿那律尊者就拿针引线,用天眼一针针地缝补衣服,但是,因为一时之间没拿好,结果线和针脱离,针就掉到地上了。他高声喊道:“有没有要修福德的人呢?”当时,佛陀正好经过此处,听到他的声音,于是立即弯下身为他捡起针来、并且替他穿线。

佛陀一边穿线,一边说:“我是爱福的人;我是喜爱修福的人!”  

阿那律尊者听到佛陀的声音,赶紧起身向佛陀顶礼,说:“佛陀!我承受不起让您为我穿线啊!”

佛陀说:“这也是修福的机会,那怕只是轻而易举的服务;而且我累生累世都是如此,点点滴滴可以帮助别人的动作我都愿意做,我很珍惜机会,一点也不轻易放过!就如我今天的福报就是过生中不断累积所成的啊!所以至今乃至于未来,我仍然要积福修慧!”  

阿那律陀听了,非常感动敬佩。这件事在僧团之间传开后,大家都非常感动,因此,大家提倡于日常生活中要互相帮助。例如眼明的人应帮助眼盲的人;行动自如的人应帮助行动不便的人,健康的人应帮助生病的人,每个人都互爱互助,僧团显得一片和睦。

佛陀总是以身作则在教导弟子们,而福报确实要一点一滴自己去累积,不可小看一点点的善行,若轻视小善不愿意做,那就没有修福的机会了。

by 证严法师

信心不退转

很多人在参加法会的时候,一唱到发愿文或忏悔偈,就忍不住落下泪来。这是因为在共修的场合,大众修行所产生的气氛、情境,或是发愿文的内容,让人受到感动。这是感动自己有幸能发这么大的愿,也是因为感受到佛菩萨的慈悲伟大而感动。这种情绪并没有经过理性的思考,有些人泪流满面,心中却很平静,随著学佛的时日久了,或是经过冷静思考过后,这种情况便会消失。

也不只是发愿文或忏悔偈有这样的感发力量,有些人在共修活动中,只要听到梵呗的韵律,就会受到感动。这种现象,外表看是流眼泪,但那是平和、喜悦的感受,而不是悲伤。会有这种反应,大致来说,都算是有善根的人。在刚开始学佛的时候,几个月、甚至几年之间,会有这种反应是好现象。有时候自己在家修行也会如此,这是很正常的,不必太在乎它。

在佛菩萨面前,觉得自己渺小而脆弱,这是很自然的现象,有了这种惭愧之心,才可以激励自己不断努力。明知道自己渺小,做不到那么大的善行,但还是要不断的发大弘愿,一时间做不到是很正常的,能够不断的发愿,就有一个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可以砥砺自己再接再厉。

凡夫的根性容易怠惰,我们都是凡夫,但是有向佛及菩萨学习的心,就要时时勉励自己,懈怠了就要急起直追。有些人发愿发多了,可是都做不到,最后连发愿都不愿意了,那就是自暴自弃,很可惜。

by 圣严法师

欲观佛者

欲观佛者,未见佛,而先见心。

即知已见鱼者,忘于水;已见佛者,忘于心。

若不忘于心,尚为心所惑;若不忘于水,尚被水所迷。

by 达摩大师

佛教消除烦恼的理论与方法

佛教消除烦恼的理论与方法——中山大学演讲

下面,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恭请堪布开示——

你们刚才唱的中大校歌,很好听。我刚才进来时,看到整个校园也非常美丽,觉得名校确实有名校的福分,也有它的特色。


一、结合中大校训,阐明学以致用的重要性

今天我很荣幸来到这里,与同学们一起交流。中山大学,是孙中山先生一手创办的,他还亲笔题写了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个理念来自于<中庸>。这治学的五个步骤,与我们藏传佛教的闻、思、修,完全可以对应。

记得我讲<弟子规>时也提到过,“博学”就是不管学习什么知识,都要广闻博学,否则,不能全面掌握它的精要。这相当于藏传佛教中的“闻”,即要先依止具德相、有学问的善知识,然后在他面前广泛听法,以免自己盲修瞎炼。

“审问”,是指闻法之后,对不懂的地方详细询问,以断除疑惑。像我们藏传佛教,历来就非常重视辩论,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可将自己的怀疑、不解遣荡无余。接着要“慎思”,对这个道理反复推敲;然后是“明辨”,明确地分辨孰真孰假、孰取孰舍。这三点,相当于闻思修中的“思”。

最后,只懂了道理还不够,还要将其付诸于实践,而不是一种空谈,这叫做“笃行”,相当于“修”。

所以,藏传佛教的闻、思、修,与中大的校训完全一致,只不过是世间、出世间的侧面不同而已。大家对任何一个真理,都要先了解,再思维,最后落到实处。

今天我讲的“佛教消除烦恼的理论与方法”,实际上也包括了这几方面的内容。消除烦恼的“理论”属于闻、思所摄,“方法”则为修行的范畴。大家通过今天的交流,希望以后能将闻思修这三者结合起来,真正将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

现在很多大学生,从六七岁上小学开始,学了二十几年,结果许多知识在生活中却用不上,这是相当可惜的。我认为,知识学了一定要会用,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或者换一张文凭就够了,而应当结合它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体会、检验,这一点非常重要!


二、基督教与佛教之间的渊源

孙中山先生,生平对佛教相当推崇,跟许多高僧大德也素有来往——不知道在座的知识分子能否理解,但我作为一个佛教徒,不但关心社会,同时也关心历史人物对佛教的看法。比如,1912年,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太虚大师在南京组织了“佛教协进会”。后来他们两人见面时,孙中山先生对太虚大师的佛教改革运动赞叹不已。

还有,孙中山先生跟虚云老和尚有过一番对话,我以前看过冯冯写的<空虚的云>,是介绍虚老事迹的一本书。书中就讲了,孙中山先生觉得,基督教与佛教在精神上是很接近的。虚云老和尚告诉他,佛教与基督教本是同源,耶稣18岁以后曾往印度研究佛教,跟马鸣菩萨的弟子学过法。在印度呆了十几年后,才经由波斯、土耳其,回到以色列传教济世。这段经历,在耶稣首徒大彼得写的<水上门徒行传>中有记载,可惜此书在一千多年前为教廷所禁,以至于并没有公开流传。

孙中山先生听后极有兴趣,问哪里可以找到此书。虚云老和尚回答:“听外国人说,此书仍有少数留存于教廷图书馆与大英图书馆等处。”孙中山先生说:“下次我若去伦敦,可得好好找出来读一读。这本书若再出世,相信对两教的团结合作必有很大贡献,就是对世界和平也会有贡献!”

此外,虚云老和尚在跟蒋介石的对话中,还说过:基督教的天堂极乐,实际上就是佛教的极乐世界 。

这种说法,基督教的有些人不一定承认,但从历史来看,这确实值得人们探索。像虚云老和尚这样的大德,没有确凿依据的语言,不可能随便讲出来。

而且,北京大学的季羡林教授,在一篇文章中也说:佛教未来的弥勒佛,与基督教的救世主弥赛亚是同一个 。他认为,弥勒与弥赛亚都被称为未来的救世主,名字的发音非常相似,而且弥赛亚被视为慈悲的象征,弥勒也叫慈氏,是慈悲的意思……他还列举了其他方面的很多证据。既然两教的未来救世主是一个,那认为佛教与基督教之间素有因缘,这应该也没什么大的矛盾。

另外,德国学者凯斯顿(Holger Kersten)在印度、土耳其、伊朗等国研究考察十多年后,1983年出版过<耶稣在印度>一书,后来还拍成电影。里面也讲了,耶稣在12岁前往印度学佛,10年后返回故乡以色列。

俄国历史学家诺托维奇早在1894年,也曾于研究著作中表示,他在喜马拉雅山脚下的一所寺院里,亲自读到两卷西藏经书,记载了耶稣在14岁时因为逃婚,随同商人来到印度地区,在此学习6年。后以种种原因,辗转到尼泊尔,继续学习佛法6年。

有些历史还说,耶稣之所以开创基督教,是因为他觉得释迦牟尼佛的教义相当甚深,直接传给世人的话,他们一下子很难接受,于是就以特别浅显、不违佛陀教义的博爱精神,作为弘法的立足点,让世人普遍奉行。

无独有偶的是,基督教四位圣徒所写、被教廷视为正统的四大福音书中,耶稣从12岁到30岁之间的事迹,竟然不约而同完全是空白。之所以这段经历全部被删除,有人猜测是教廷不愿承认耶稣与佛教有关,否则,就会有损基督教的权威地位。

其实,基督教的<圣经>,也并不是耶稣本人所造,而是以四大福音书为基础,由不同时代的40多位作者,经1600多年的时间编辑而成。所以,在某些方面,大家还是值得思考。

当然,我今天讲这些,并不是想证明什么,只不过刚才提到孙中山与虚云老和尚,就想起了他们之间的对话。其实,好的宗教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利益人类、利益众生,除了行善利他以外,绝对不会给整个社会带来不安。如今基督教在西方国家十分兴盛,上至国家总统,下至平民百姓,90%以上的人都信奉基督,这对他们行为等各方面,起到的约束作用不可思议。试想,假如没有基督教的导人向善,大多数人都唯利是图,只盯着眼前利益不放,那人类的道德肯定越来越下滑,整个世界也会动荡不安。所以,人类应当向真善美的方面发展,倘若抛弃了宗教的道德约束、古代的优良传统,到了最后,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可想而知。

当今物质发展得实在太快,十几年前有一辆车的人,现在已经有了两辆;过去很多人住的是平房,如今都搬进了高楼大厦。然而人们的内心,并没有因为物质的高速发展,感到真正的安宁和快乐。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道德观念没有相应提升。

要知道,发展,不仅仅指物质上的发展。当物质达到一定程度时,对有些人来说,钱财就成了一堆数字,而不是快乐的源泉,甚至会随着财富越来越多,自己的幸福感越来越少。所以,外在的物质财富,并不能弥补精神上的空虚。一个人的价值观如果出了问题,忙忙碌碌了一辈子,结果也不会得到幸福。

那么,我们有了钱以后,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呢?应当用它去帮助别人,行善积德。现在不少人有财力、有权力、有能力,但从来也不做善事、关心身边的人,这样的话,这些钱有了也跟没有一样,体现不出来它的真实价值。

当然,对有些人来说,可能没有这么多钱,但即便如此,你至少也应有一颗善心。昨天比尔•盖茨在北大演讲时,有同学就问:“大学生有热情,但能力有限,可以为慈善事业做些什么?”当时他就回答:“并不是人人非要用钱来做慈善,但一定要有做善事的理念。只要你有了这颗心,多多少少都会有这个能力。”

这些问题,大家需要好好思考。其实我讲一堂课,也讲不了很多内容,只不过是抛砖引玉,给你们一个提示罢了。


三、佛教中如何对治贪嗔

回到主题上来,我们在人生中如果有了烦恼,生起猛烈的贪嗔之心,此时应该如何对治呢?佛教中有许许多多的方法。我们身体上的疾病,可以到医院去治疗,而心里的这些疾病,就需要借助佛教的心灵妙药了。

我本人研究佛教多年,从心坎深处觉得,佛教中治疗心病的方法,世人不得不了知。现在有太多人身心疲惫、苦不堪言,看到这种情景,我们作为佛教徒,不能自己独享佛法甘露,而应当尽量分给有缘的人。

那么,佛教中如何对治我们的烦恼呢?

1、对治贪心

按照小乘的观点,当你生起强烈的贪心时,最好是修白骨观。泰国、缅甸、斯里兰卡等国的修行人,大多都采用这种方法。我1999年去泰国时,还专门到森林里看过,那里摆放着人体解剖模型和死人的骨架,旁边有些长老为来者讲解:我们人体是怎么构成的?它值不值得贪?……

刚开始,不懂的人觉得有点可笑:“这是死人,我们是活人,怎么会没有差别?”但静下心来去思维时,就会慢慢明白,自己特别执著的任何人,实际上只不过是一具臭皮囊,对其皮肤、肉、骨头、内脏一一剖析,值得贪恋的一点一滴也没有。最后就会领悟到,所爱之人的身体,还不如一张白纸干净,自己对其无比贪执,完全是一种颠倒执著。

现在很多人口口声声说你爱我、我爱你,为了爱可以死去活来,大家也觉得这样天经地义,却从来没有想过:这个身体值不值得爱?自己爱的,到底是这个人的哪一部分?

我在泰国曾遇到一名政府官员,他短期出家时,修持过白骨观——泰国的情况跟我们不同,那里的男子在二十岁左右,必须要短期出家,包括国家总理也不例外,此举既可种下解脱的善根,又可对民众的行为有所约束。他一开始看到人体的不净时,可能因为他的环境不同,所以特别嗤之以鼻。但后来慢慢地,通过听受长老的讲解,他就开始接受了,并在很短的时间里,生起了很大信心。他惊讶地说:“我原来实在太愚痴了,不应该执著这个身体,我的也好、别人的也好,实际上只是一团血肉,有什么好贪的?人为什么这么迷茫?”

如今,你们也有不少人贪爱自他的身体,实际上这都是因为从小所受的教育不同,没机会接触这些真理。如果有机会的话,“人之初,性本善”,大家都可以恢复自己的善根。

以上从小乘不净观的角度,简单讲了对治贪心的方法。当然,在大乘佛教中,也有很多这方面的道理。

2、对治嗔心

至于嗔心,<入菩萨行论>专门有一品用来对治它。比如,当你正在发怒时,可以观察这个嗔心的颜色、形状、本体是什么样的?它是从外在的敌人身上来的,中间的虚空中来的,还是自己体内的某一处来的?它到底在哪里?这样一剖析就会发现,嗔心犹如虚空,当下便消失了。诚如<净业障经>所言:“诸烦恼即是佛法……一切烦恼同虚空性。”

这是上等修行人对治烦恼的方法,以此可将烦恼转为菩提<六祖坛经>也说:“烦恼即菩提。”当然,贪心、嗔心的现象并不是菩提,认识它的本体才是菩提。假如没有认识它,那你产生多少烦恼也只是烦恼,永远不会变成菩提。这是佛教中特别甚深的道理,只要你能稍加了解,面对烦恼时就会非常管用。

在这个世间上,不管是什么人,没有烦恼、痛苦是不可能的。当你遇到这些时,用金钱或改变环境的方法,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因为它来自于你的心,无论躲到哪里,心始终是躲不掉的。所以,若想对治这些烦恼,必须要运用佛教的方法,调伏自己的心。


四、了解佛教的智悲双运

孙中山先生说过:“佛教乃救世之仁,佛教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佐科学之偏,国民不可无宗教思想……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并行不悖。”这一段文字非常重要,可结合今天的主题“智悲双运”加以理解。

要知道,智慧与悲心,是佛教的两大特点,也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原则。一个人如果只有智慧、没有悲心,那他的智慧就会成为邪慧。像有些高级知识分子,利用自己精通的技术,做任何坏事都非常方便,从银行里偷钱、贪污、搞假冒伪劣产品、制造危害大众的食品……什么都能做得出来。反之,一个人若只有悲心、没有智慧,也是不行的。现在不少人做善事很积极,但没有智慧的话,处理问题经常捉襟见肘,把自己弄得焦头烂额。而佛教中,不仅有教你为人处世的方法,还有前后世存在、因果不虚、人身难得、万法皆空等甚深道理。明白了这些之后,你才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做事也不会非常盲目、不辨取舍。

现在很多人把佛教看成迷信,认为学佛只是去寺院烧香拜佛,却不知佛教思想博大精深,就算是西方哲学也望尘莫及。曾有一段时间,我把西方古代和现代哲学的书全部买来,白天晚上一直在翻,结果发现这些道理在佛教中都讲到过,于是对佛陀生起了更大的信心。所以,佛教的智慧被称为“哲学之母”,确实当之无愧。

而佛教的大悲,则是“救世之仁”。一个人如果通达了佛教,不但会具足世间、出世间的智慧,还会有遍及一切生命的慈悲。听说这边的广东放生协会,是第一个政府批准的放生组织,宗旨为提倡“三生”,即维护生态平衡、弘扬生命价值、促进生活幸福,这个非常好。不过,若想从根本上落实这种精神,我觉得不能离开佛教的理念,尤其要懂得人与动物的生命是平等的。

如今提到人类生命的平等,相信大家都承认,不像以前在封建社会,达官贵人可随意践踏百姓的生命。但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进一步意识到,动物的生命也值得尊重,它的生命跟我们一模一样,不要以为它天生就是人类的食物,可以随便杀掉、吃掉。

在这个世间上,生命比什么都宝贵。你生病时只要能活下去,一点机会也抓住不放,宁可舍弃所有财产、权力,也想让自己多活一天。你如此爱惜自己的生命,那其它动物也是如此。所以,佛教提倡一切众生平等,这一点,是其他宗教无法比拟的。

藏地著名学者根登群佩大师,也说过:“佛教的特点,不是处处发动战争,用武力去征服全世界。而是以比丘连蚂蚁都不杀害的行为,感动了整个世界。”这种博爱的精神,在人类历史上,无论是谁都会叹服。

2009年,全世界所有宗教在评奖时,佛教被选为“世界上最好的宗教”。这一点,你们也可以上网查询。据统计,现今宗教有两千多种,为什么单单佛教会得这个奖呢?就是因为它有关爱一切众生的慈悲,以及洞察万法实相的智慧。这方面的道理,佛陀早在2500多年前就揭示得细致入微,这也正是佛教的精髓所在。


五、正确认识佛教的作用

但遗憾的是,很多人并不了解佛教的教义。尤其在汉地,经常有人打着佛教的旗号,算命打卦、欺骗民众,做各种不如法的行为,误导无数人以为这就是佛教。

其实,佛教的精神,在汉文<大藏经>中完好无损地保存着,你们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翻阅一下。有些人只看了几部<金刚经>、《楞严经>、<阿弥陀经>,就认为已经通达了佛教。实际上若想深入佛法大海,探寻真理的宝藏,必须要了解佛陀第一转法轮、第二转法轮、第三转法轮的教义,包括密续也要研究一下。除此之外,印度、藏地、汉地有那么多高僧大德,他们的传记及其论典,也需要好好拜读。且不说别的,单单是汉地的<唐高僧传>、<宋高僧传>、<新续高僧传>,看了以后也会让你觉得,修行人战胜烦恼、获得快乐的境界,实在无法用语言来描述。

不仅古代有这样的,实际上现在也有。有些人学了佛以后,就算遇到老、病、死的强烈痛苦,自己也有一笑置之的勇气。昨天我在武汉遇到一个知识分子,他是肝癌晚期,癌细胞已扩散到肺里了,医生说他只有两个月的生命了。他来机场见我,还带了夫人、女儿。以前我遇到过很多这样的家庭,一见面他们就会泣不成声,但这家人却始终神色自若、谈笑风生,让我觉得非常诧异。

一问之下,原来他们学佛很长时间了。这位病人觉得自己的生命如此短暂,应是前世的业力所致。而且,死亡只是换个躯壳而已,在漫长的轮回中,这样的生死流转无量无边,没有必要特别痛苦。

他夫人也有同样的看法。她说:“虽然我们感情很好,家里也不像从前一样了,现在的条件相当不错。但他若不幸离开了人间,我们也没什么好伤心的,佛法给了我们力量、给了我们安慰。没有学佛的话,我们这个家肯定早就崩溃了。”还有他的女儿,据说中观也学得很好。

在交谈的过程中,他们一直说说笑笑,特别坚强,我的心却反而不忍,觉得他年纪轻轻的,实在太可怜了。但他因为有了佛法的引导,在生离死别面前,的确做到了非常坦然。

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书>中,也讲过一个故事:1976年,第二世敦珠法王在纽约时,有位身患绝症的美国妇女前去拜见。她一见到法王就开始哭诉:“我只能再活几个月了,您能帮助我吗?我快要死了。”法王慈悲地笑了起来,平静地告诉她:“不仅是你,我们大家都正在等死,只不过是迟早而已。”听了这几句话,她的焦虑当下消失。随后她皈依了佛门,用佛法来调整心态,最后不仅接受了死亡,而且因为全心投入修行,奇迹般地获得了痊愈。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死亡,这是人生最大的课题。很多人就算不想死,平时谈都不敢谈,但到了最后也必然要面对。倘若你能学习佛法,提前对生死、轮回有了解和准备,那么,有时候勇气会变成力量,让你不被任何痛苦打倒。

去年我们佛学院来了一名青海大学医学院的学生,她也是得了绝症,医生说她剩下的日子不多了。她在离开人间之前,最大的心愿就是想出家。后来她在学院,如愿以偿地成了一名出家人,结果她的病竟然出乎意料地好了——我这不是在讲神话,而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佛教对内心的这种利益,可惜现在很多人并不知道。其实你若能深入佛教,就会发现它有许多让你意想不到的智慧和力量,只要有信心,这些谁都可以得到。


六、怎样将逆境转为道用

在佛教中,对待痛苦的方法,跟世间人截然不同。世间人对痛苦非常害怕,到寺院里烧香拜佛,求菩萨保佑自己千万别生病,一定要平平安安、快快乐乐、顺顺利利……这种发愿非常狭隘。虽然你希望平安快乐也无可厚非,但在求菩萨保佑自己的同时,你有没有想过周围的人?有没有想过其它众生?

大乘佛教中,自始至终一直强调利益众生,不管自己遇到了什么,都不会忘记将众生的利益放在首位,从来没想过让自己一个人离苦得乐。有些人以为佛教就是逃避红尘、消极遁世,或者天天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其实并没有这么简单。倘若你系统地去学习、去了解,就会明白佛教中有世界上最伟大的精神,而且,它将痛苦转为道用的方法不可思议。

什么叫转为道用呢?比如生病本来是件非常痛苦的事,但佛教中却可以把它转为功德。或许有人不太理解:“生病哪有什么好处?怎么可能!”实际上你通过疾病的折磨,原来自己特别傲慢,什么都不放在眼里,但从此之后,就会深深体会到人生的痛苦,从而改变以往的态度,开始去注意这些、在乎这些,对人生的方向重新定位。此时,这个病就有了另一种价值。

像藏地大德米拉日巴尊者,正是因为伯父、姑母的迫害,他才有了后来那么高的成就。由于他们强夺了他的一切财产,他为了报复才去学诛法,回来杀了很多人。造了如此罪业之后,他从内心深处生起极大的后悔,觉得自己是世上最大的恶人。为了忏悔,他经历种种苦行,最后获得了无上的证悟,成为历史上了不起的大成就者。

所以,只要懂得利用痛苦,就会产生很大的利益。大家今后也没必要天天求平安、求快乐,而应当求将痛苦、不顺、逆境转为道用的方法。有了这个以后,你遭遇再大的磨难,也能将其转化为成功。

我曾看过居里夫人的传记,她在19岁时因为不能与相爱的人结婚,痛苦得差点自杀。后来她决定将个人的不幸化为求学的动力,离开了波兰,去法国巴黎大学深造。在求学期间,她生活非常贫苦,冬天特别寒冷时,她常常被冻得睡不着。冷极了的时候,甚至要把椅子压到被子上才能入眠。正是这段常人不能忍受的艰苦日子,造就了她未来事业的辉煌——1903年她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1911年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一个女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这在有史以来非常罕见。她之所以取得这样大的成就,也应归功于当年的失恋与求学的艰难。没有这些的话,就不可能有后来的居里夫人。

现在好多大学生,从小就成长在父母的关爱下,在学校里老师也呵护备至,致使自己就像温室里的花朵,到了社会上,一点挫折也不能忍受,动不动就要自杀。其实,生活中不可能没有丝毫痛苦,我们不必去逃避它,而应当正视它,懂得将其转为道用的方法,这样才能提升自己的心智,塑造完善的人格。

在我们藏地,因为受到佛教的熏陶,自杀的人极其罕见——我以前常说,藏地因感情而自杀的几乎没有,但后来才知道,如今藏族青少年也有这种现象。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这一代缺少信仰,舍弃了佛教传统。所以,现在任何一所学校,确实需要哲学、宗教、国学的教育,这相当于一个国家的国宝。如果你内在的心灵没有依处,光是从外境中追求快乐,那么,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有了一百万,想一千万;有了一千万,想一亿;有了一亿,又想十亿、一百亿……用外境来填补自己的贪心,永远都是填不满的。所以,我们应当知足少欲,懂得一切随缘。

我本人无论做什么,都不会特别强求,有了这种心态的话,发生什么也不会打击自己。而现在世间上很多人,对感情、钱财万分执著,一直想将其占为己有,得不到就痛不欲生,这真的没有必要。<华严经>中说:“如理而观察,一切皆无性。”一切万法皆为空性,自己能得到什么,也需要因缘和合。倘若因缘不成熟,你再努力也无济于事,大家一定要懂这个道理。

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还曾讲过一个比喻 :小孩看到水中的月亮,就以为是真的,想方设法要捞起它;而大人见到这种行为,就会觉得非常可笑。同样,年轻人的有些执著,在有修行境界或生活阅历的人眼里,也根本没有实在的意义。

所以,我们在一生中,不能只考虑自己怎么生活,而应关心一切众生的利益,比如地球环保、节约能源、慈善理念、保护动物等重大问题。尤其是现在,浪费现象非常严重,尽管这看似很小,但却涉及到资源消耗,以及个人福报。不说别的,倘若你肆意挥霍自己的福报,下一世很有可能沦为乞丐,生生世世也得不到财富。因此,作为一个人,值得关心的问题有很多,我们应该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不要天天只想着自己赚钱、自己快乐。

在座的知识分子,有些了解佛教,有些也不一定了解。但不管怎么样,倘若你能学一下<入菩萨行论>等论典,用大乘佛教的理念对待生活、工作,肯定会有非常大的利益。不少人学了佛法之后,生活中遇到再大的痛苦,都能坦然面对,心态上跟以前相比,也有了极大改变。所以,希望各位真正能做到“博学”到“笃行”,将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彻底断除一切烦恼,让今生来世更加美满、快乐、幸福!

by 索达吉堪布

平常心初心正念

修行要保有平常心,不忘初心(保护当下一念),不失正念(不轻易随外境转),最为重要。

by 星云法师

Love and Compassion

Love and compassion are states of mind cultivated through efforts to relieve the sufferings of one’s fellow human beings.

by Dalai Lama

一切苦恼之事

佛陀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弘法时,一天早晨,佛陀着衣持钵,准备入城乞食。有一位阿支罗迦叶居士正准备出城办事,在往耆阇崛山的路上,他远远地便看到佛陀。阿支罗迦叶请示佛陀:“世尊,我心中有一些疑惑,不知您可以为我开示吗?”佛陀告诉迦叶居士:“现在时机并不恰当,我要先进王舍城里托钵乞食,等回来时再为你解说。”

但阿支罗迦叶仍一再地请佛陀立即为他开示,佛陀于是答应了阿支罗的请求,阿支罗问道:“一切苦恼之事,皆是自心生起的吗?”

佛陀回答:“不应如此说。”

阿支罗迦叶继续问:“世尊!苦恼是由他法而生的吗?”

佛陀回答:“不应如此说。”

阿支罗迦叶又问:“这些逼苦之事,是不是自心与他法共生而有的?”

佛陀依然回答:“不应如此说。”

阿支罗迦叶继续问:“难道苦是无因而生的?”

佛陀回答:“苦非无因而生。”

阿支罗困惑地问:“您说苦非自生、非他生、非自他共生,亦非无因生,难道世间没有种种痛苦?”

“世间实有苦。”佛陀慈悲地回答。

阿支罗再次请示佛陀:“既然您说实有苦存在,请为我开示苦的真实义理。”

佛陀便开示:“苦的感受非本来就有,也非他法所生,因此不会是自他共生,也不是无因而生。真理,应该离开种种相对法,而回归中道。诸佛如来皆说此法: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苦是由于无明而有行,因行而有识,识而有名色,名色而有六入,六入而有触,触而有受,受而有爱,爱而有取,取而生有,有而有生,生而有老死。若无明灭,则万苦皆灭。

阿支罗迦叶听闻佛陀开示后,了知苦乃识心执取而生而破除心当中的无明才是真正的灭苦之道。顿时远离一切垢染,证得初果。于是阿支罗迦叶恭敬合掌,向佛陀禀白:“慈悲的佛陀,我已明了苦谛之理。从今日起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尽此一生作佛弟子,愿佛陀为我作证明!”阿支罗在至诚恭敬顶礼佛陀之后才离开。

阿支罗离开精舍不久,被一只在路旁为保护小牛的母牛所触杀,在临命终时,因六根清净,安详自在往生。

比丘们在城中乞食时,听到了有关阿支罗迦叶闻佛陀开示,命终无有怖畏的传言,于是在乞食完毕后,便前往佛所请示佛陀:“世尊,阿支罗迦叶为何能证此无怖畏之报?”

佛陀告诉诸比丘:“阿支罗迦叶已经了悟苦谛之理能够如实了知法的真义,才能远离怖畏,得大自在。”

摘自<佛为阿支罗迦叶自化作苦经>

Overcoming Attachment

How, then, can we work to overcome attachment?

Only by realizing its impermanent nature; this realization slowly releases us from its grip.

by Sogyal Rinpoche

无所自求的奉献

无所自求的奉献,及为一切众生而修养自己的言语行动,就是学佛。

by 证严法师

生命的意义

我们若不透过佛法来认识生命,那么,生命的事实,只是无可奈何的一种现象,永远在生死中流转,周而复始。

曾有人问我:「为什么父母要把我生出来,让我在这世界上受苦、受难?」其实,不是父母要将我们生出来,而是自己要被生出来,若无业感果报,是不会被生出来的。这虽不是出于自由意志,确是出于自作自受,因为由于无明烦恼,使得自己作不了主,若不修学佛法,也没有办法使自己得到自由与自在。

我曾遇到一个人,他的家境富裕,从小就受到很好的家庭及学校教育。可是对一般人的生活,他都没有经历过,因此他反而羡慕一般的人。有一次,他对我说:「师父,我不知道我究竟是幸福、不幸福。我的父母对我实在太好,也因此许多事情我都不会做,也不懂。我没有办法像一般人那样过一般人的生活,有时,我觉得这是生命中的无奈,我无法如一般人那样的自由自在。」在常人想象 之中,有钱人家的孩子,一定是非常满足的,想不到还有不满足的人,似乎比穷人家的孩子更不满足。

由此可见,人在世上,对自己生命现象的处境,很少能感到是非常完美的。换言之,即使一生一帆风顺的人,在他们的心里,仍有苦恼,仍感怀疑:「为什么好像孤零零地被生在这个世界上?」因此,我们在听到佛法之后,就应该了解到生在世界上来,是因自己的往昔因缘所造成,不是受制于他人,也没有被谁作弄。而能不能有办法来改善自己、提升生命,才是重要的课题。

提升生命

生命的提升,首先是不造恶业,要造善业。若能够不造恶业,多造善业,对我们的生命,不能说立竿见影,马上就能改善,至少将会改善,如若这一生不能改善,未来生也能改善。将希望与信心寄托于未来,对佛法有信心,便对自己能够去恶向善有信心。

佛教所说的「业」,可分为两大类:一为有漏业,另一为无漏业。有漏业是你做多少行为便会得到多少果报,果报完了之后,业便没有了;也等于说,赚了多少钱便花掉多少钱,花完就没有了。有漏业又可分为黑业及白业两类:黑业是造 作恶业,而白业是造作善业,黑业有恶报是堕落三恶道,白业有善报是转生三善道。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受报的同时,又造新业,或白或黑,因果相循,永无尽期,故称有漏的业海是茫茫的苦海。

无漏业乃是行善不求报,只为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无漏业亦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修得解脱道以后,就不再到这个世界来,故称之为光为自利的小乘,造的是无漏业,修的是无漏学,但在进入涅盘道的解脱境之后,也不再到世界上来了。

另一类的无漏业是以利他为优先的大乘菩萨行,凡对众生有益的事,永远尽力去做而不求果报,他们虽已不需在这人间受种种苦难,但由于众生还在苦难之中,所以永远还在娑婆世界救度众生。

三无漏学

至于无漏业的修行,是以戒定慧的三无漏学为基础。以「戒」而言,有消极和积极的两个层面:消极方面,是一切恶事不可做;积极方面,是一切好事不得不做。

以「定」而言,打坐,当然也可以称为习定,也可以得定,可是若在平常生活里面,能够心平气和与他人和睦相处,反省自己,不闹情绪,这些也都是定的工夫。经典里教我们许多纠正情绪波动,平息心情混乱的修养方法,无非都是定的工夫。

定的工夫,在一般的情况下,几乎人人都能做到。未受刺激时,当然可以不动情绪,一旦遇到环境中的人事物,和自己的利害冲突、意见相左之时,仍能不会生气,就很难了。人们往往在信佛学佛之后,仍免不了夫妻吵架,那就得用修行的方法来对治。

曾有一对夫妇,在大吵一顿之后,跑来找我,双双向我请示:「师父,我们已经学佛多年了,仍不能不吵架,该如何是好?」我说:「很简单,知道吵架不对,以后就不要再吵,万一又吵起来,则要相互忏悔、相互道歉,然后每天要定时做功课,无论是拜佛、念佛或者是打坐。如此修行之后,遇到外境与自己冲突的时候,便不会那么容易动情绪,当然也不易跟人吵架了。」在修定的过程中,修行的方法很多,可能包括诵经、念佛、持咒、拜佛、忏悔以及打坐等等。

以「慧」而言,也有不同的层次。基础的层次是信解因果和因缘的道理;最高的层次是大自在、大解脱,也就是佛的境界。普通人,欲达佛的层次是很不容易的,但是享受一点佛法的智慧,则是很容易的。

若能深信因果,则不会怨天尤人;若能明白因缘,则会促成好因缘的成熟,改善坏因缘的变迁,如此,对未来将抱着无限的希望,对自己、对他人,用因果、用因缘,也都能够得心应手了。

自觉圣智

生命本身就是时间和空间的总和,如果能从生命得到解脱,便是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范畴。人们对生命的无奈与困扰,无法自救,便要用佛法的智慧来处理,有了智慧的人,自我中心,自然淡化,而至消融消失,那便是证入无我的实相,亦即是佛的境界──禅宗所谓的「明心见性」。

由于自我中心彻底消失,而生命的现象依然存在,既是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中,也是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外,无以为名,名为「解脱自在」。

by 圣严法师

离心相也

离心无佛,离佛无心;亦如离水无冰,亦如离冰无水。

凡言离心者,非是远离于心,但使不著心相。经云:不见相,名为见佛。即是离心相也。

by 达摩大师

为什么学佛?

为什么学佛?

思考题
1.什么是佛?如果有人不相信佛陀在人间出现过,你怎么说服他?

2.了解佛陀的这些历史,对你有什么帮助?除此之外,你还知道佛陀的哪些事迹?

3.什么是佛法?不学佛有哪些过失?学佛有哪些利益?对此你有什么体会?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借此题目,简单讲一下佛教的基本道理。


(一)什么是佛
作为一名佛教徒,对于佛陀的伟大,佛陀的智慧、大悲、救度众生的能力,都是必须要知道的。如果不了知佛陀的不共特点,反将其与外道、名人、天神、仙人等相提并论,那说明你还不认识佛陀的本来面目。因此,身为一个佛弟子,首先务必要了解自己所皈依的对境——佛陀。

从世间的角度来讲,佛陀这一伟大人物,在人类历史上确实出现过。关于他的出世年代,藏地、汉地乃至全世界的智者,所持的观点各有不同。仅仅在藏地, 格鲁派的克珠杰萨迦派的萨迦班智达宁玛派的全知麦彭仁波切,及其他教派的诸位大德,由于所根据的历算不一样,故推出来的结果有很大差别。而从世界范围 来讲,小乘各派与大乘佛教之间,对此也有极大的争议。
鉴于此,1950年“世界佛教徒友谊会”在斯里兰卡召开了第一次会议,会上决定:佛陀的出世年代虽说法各异,但为了证明这段历史,也为了便于大多数 众生接受,统一规定佛陀降生于公元前623年,圆寂于公元前543年,并以此为标准制定了佛历。按照这个来推算,今年(2010年)是佛历2554年。

在过去那段时间里,佛陀尽管曾以人的形象出现于世,但他并不单单是印度王子这么简单,在往昔的无量劫中,他行持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 等六度万行的行迹无法衡量,这一点,看过<释迦牟尼佛广传>的人都很清楚。不过,今天我们暂且不提这些,只是看一下在这个世间上,佛陀是如何示现的?

在汉地,据史料记载:佛陀于周昭王24年降生,周穆王53年入灭。而佛教正式传入中国,则是在六百多年后的汉明帝时期。佛教既然如此殊胜,为什么这 么晚才传到中国呢?公元67年,摄摩腾和竺法兰驮经书来到洛阳,汉明帝在为他们建造白马寺后,也问了同样一个问题。摄摩腾尊者回答说:“其实在佛法传入中 国之前,佛陀早已派遣三位菩萨先来中国,结合此方众生的根基意乐作善巧度化,为将来佛法正式传播、弘扬尊定了基础。这三位大菩萨就是:迦叶菩萨化现的老 子,儒童菩萨化现的孔子,光净菩萨化现的颜回。[1]”

此外,永明延寿大师在<万善同归集>中也引用教证说[2]:佛陀曾派两位圣者前往汉土行化,一是迦叶菩萨化现的老子,一是儒童菩萨化现的孔子。这样看来,佛法尚未传入中国前,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应该是源于佛陀的加持。

那么,佛教的这些时间,在藏地又是如何对应的呢?大家都知道,藏地最初的国王是天赤七王,虽然关于天赤七王的年代,历来说法不尽相同,但根据可靠的<藏族通史·吉祥宝瓶>描述,这一时代始于公元前825年,结束于公元前545年,正好包括了佛陀降生至涅槃的时间。

不过也有史料说:“释迦牟尼佛出世时,藏地是一片汪洋大海,佛经中授记:这个海慢慢干涸后,红面人类才会在此繁衍生息。所以,佛陀降生时,藏地还没 有人类。”但是对照历史来看,这种说法恐怕有一定的密意。因为藏地苯教的创始人辛饶米沃且,有说与佛陀同时代出世,也有说早于佛陀一千年出世,不管是哪种 说法,都表明佛陀在世时,藏地已经有了人类。

当然,对于这些历史,我们不是考古学家,故没必要去刨根究底。之所以给大家介绍这些,也是因为作为佛教徒,这些基本常识应该要明白。不然,一旦有人 问起:“释迦牟尼佛在藏地是什么王朝出现的?汉地是什么王朝出现的?”好多人一问三不知,只能硬着头皮说:“反正就是来过人间……”具体时间却说不清楚, 这是值得惭愧的。

佛陀在印度的迦毗罗卫国降生后,按照<宝性论>的观点[3],在共同所化众生面前,主要示现了十二相:一、降天;二、入胎;三、诞生;四、长大精通工巧学;五、持王位,喜享妃眷;六、出家;七、六年苦行;八、入于金刚座;九、降伏魔众;十、大彻大悟;十一、转大*轮;十二、示现涅槃。这样的佛陀,是众生真正的导师。

那么,“佛陀”是什么意思呢?它在梵语中发音是“布达”,汉语译作“佛陀”,藏语称为“桑杰”,是正觉者之义。所谓正觉者,“正”是纠正一切罪障, “觉”是觉悟一切智慧。其中,觉又有自觉、觉他两层含义,“自觉”是自身已彻底通达宇宙万物的真相;“觉他”则是依靠这种智慧宣说佛法,令无量无边的众生 脱离苦海。

因此,在这个世间上,唯有佛陀,才能从根本上拔除所有众生的痛苦。这并非因为我们是佛教徒,就拼命赞叹自己的本师,以此吸引更多的人加入佛教。其实 佛教的精神是开放的,众生选择信仰是自由的,不像个别宗教那样通过武力等迫人入教。甚至佛教中还规定:“无信心者勿说法。”对没有信心的人,都不能给他宣 说佛法,只有具缘者才可以度化。

在一切人天中,佛陀是唯一的导师。<华严经>云:“唯除等正觉,最胜尊导师,一切天人中,无可归依者。”所以,要想获得暂时与究竟的安乐,唯一应皈依释迦牟尼佛,只有这样,无始以来的罪业、痛苦、烦恼才能一一遣除。所以,我们有幸值遇佛法、皈依佛陀,确实福报相当殊胜。

关于佛陀是否存在,曾经也有这样一则故事:一次,某国王故意刁难一位比丘:“你跟佛陀又不是同一时代,也没有见过佛陀,怎么知道有没有佛陀这个人呢?”

比丘反问道:“大王,您的王位是谁传给您的?”

国王答言:“我父亲传给我的。”

“您父亲的王位是谁传给他?”

“是我的祖父。”

比丘继续问:“这样一代一代往上追溯,您是否相信您的国家有一位开国君主?”

国王回答:“当然相信!”

“您见过他吗?”

“没有见过。”

“没有见过怎能相信呢?”

“我们的开国君主制定了典章、制度、律法,这些都有历史记载。所以,虽然我没见过他,但是,我相信他一定存在。”

比丘微笑着说:“同样,我相信佛陀确有其人,也是因为佛教中有佛、法、僧,有经、律、论等<大藏经>,有佛陀所制定的戒律和历史事迹,所以佛陀绝不是虚构的人物,这个道理与你们有开国君主是相同的。”

国王听了以后,心服口服。

现在世间也有很多人,由于以前“文革”的影响,根本不相信佛陀存在。我们作为佛教徒,为了遣除人们的这种怀疑,一定要多看相关的历史资料,和佛陀所宣说的可靠经典,以了知佛陀在众生面前如何示现。

实际上,佛陀来人间也是有迹可循的。如果你去朝拜印度圣地,就会见到佛陀降生的蓝毗尼花园,六年苦行的尼连禅河,证悟成佛的金刚座之菩提树,弘扬显 宗教法的鹿野苑、灵鹫山、广严城等,宣讲密宗《时轮金刚》的南方米聚塔,示现涅槃的拘尸那伽之双娑罗树……这些遗迹至今仍保留着。由此足以证明,在 2500多年前,伟大的佛陀曾来到这个人间,为无量众生转了三转法轮,开示了密宗的不共教言,同时也留下了大量的文字典籍。就拿藏文<大藏经>来说,现在 虽有各个不同版本[4],但公认的有103函。而在汉地,佛陀的教言也都完整无损地留存于世。面对这些事实,假如你还不承认佛陀的存在,那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二)什么是佛法

1、不学佛的过失

如果我们没有学佛,来世间只是追求权力、地位、财产、感情、家庭,人生几十年很快就过了。假如人死如灯灭那还好,但关键是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的心识 还要随业力在轮回中不断流转,这一点依靠教证、理证完全可以成立。既然来世是无疑存在的,大家若对它的苦乐不加关心,就实在太愚痴了。

<诸法集要经>中 云:“愚人无正智,如盲处黑暗。”愚痴的人没有正确的智慧,就像盲人处于黑暗中一样,根本不懂取舍因果。以至于大多数人造了太多不善业,死后只有堕入恶 趣,感受难忍的痛苦。

诚如<四百论>所言:“由于诸人类,多持不善品,以是诸异生,多堕于恶趣。”

<大般泥洹经>亦云:“愚夫邪见,向恶趣门。”

其实,佛法所讲的宇宙人生之真相,最主要的目的是引导我们“离苦、得乐”。快乐分暂时和究竟两种,暂时的快乐只是有吃有穿、身体健康、心里舒服,而 究竟的快乐,才能断除轮回的一切痛苦。人们要想获得这种快乐,就要明了“苦、集、灭、道”四谛——认识痛苦,寻找苦因,以道谛断除苦因,现前灭谛智慧。它 涵摄了佛法的所有教义,只有通过这样修行,才能遣除轮回的各种黑暗。

因此,我们首先要懂得,若没有学习佛法,就不会有真实的快乐。

<华严经>也说:“世界若无佛,及众贤圣人,彼诸群生类,无有一切乐。”


2、学佛的利益

那么,学了佛又有什么好处呢?并不像世间人所认为的,只是为了治病、算命、打卦、搞些仪式。要知道,佛法的根本教义,是“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这一点特别重要,每个人务必要清楚。

在唐朝,大文豪白居易曾去拜访鸟窠道林禅师。他问:“什么是佛法大意?”

禅师回答:“诸恶莫作,诸善奉行。”

白居易听了十分失望:大名鼎鼎的鸟窠禅师,怎么会如此平常,毫无玄妙高超之处?于是不悦地说:“这是三岁小孩也知道的道理。”

禅师说:“三岁小孩虽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可见,“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这句话,谁都会说,但每个人若扪心自问:自己是不是能真正做到?大多数人可能都非常惭愧。所以,学佛不能只停在口头上,而一定要落到实处。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今生有缘能遇到佛法,确实是十分幸运的。佛教的不共殊胜之处,并不是我们赞叹自己,而是古往今来无数智者共同认可的,也是世 界许多宗教一致承认的。尤其是前不久我在课堂上也讲过,2009年7月,国际联合宗教会在日内瓦召开了会议,200名宗教领袖通过投票表决,一致认为佛教 是“世界上最好的宗教”,并授予了“最佳宗教世界奖”。对于这一结果,穆斯林、天主教、犹太教的代表都纷纷表示:佛教得此殊荣并不稀奇,因为在过去的历史 中,从未以佛教名义发生过任何一场战争,且佛教全是以慈悲为怀的理念,帮助天下一切众生。当时参会的佛教代表,虽然只占极少数,但得票数与呼声却是最高 的。

既然佛教如此殊胜,关于它的未来发展,我们也应该有所考虑。现在有些人认为,佛陀的教法就够学了,世间的学说和知识不必去了解;另一部分人则觉得, 佛教的原始教理不太重要,应该将佛教人间化。其实这都是堕入一种极端。对于佛教的未来,我们应在完整具足佛教见修行果等理论和实修的同时,与时俱进,跟上 社会的发展步伐,将二者有机地融合起来,这样才能使佛教得到更好的弘扬。

其实,佛教的了不起,不是我们夸夸其谈,的确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在座的道友也可以想一想,如果你没遇到佛教,现在可能会有许多痛苦,而正是 有了佛法的引导,你生理、心理、生活上的暂时痛苦才得以解除,并依靠这一因缘,最终在生死苦海中才有出头之日。因此,大家一定要明白学佛的重要性。学佛所 能带给我们的,除了快乐,没有别的。在茫茫无边的轮回中,它是唯一的解脱津梁,故智者理应选择佛法。<别译杂阿含经>云:“唯有入佛法……是则归依处。”

尤其是现如今,天灾人祸频频出现,世间灾难此起彼伏,在这种环境下,我们虽不排斥其他宗教的作用,但佛教的精神是最管用的。我今天听到一则消息,说 是印度一架飞机降落时冲出跑道,至少造成160人死亡。还有前几天的玉树地震,死了好几千人,汶川地震也死了五万五千多人,海地地震死了二三十万人(另说 是五十万人),印尼海啸死了近三十万人……这些人都与我们骨肉相连,然而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他们的生命瞬间就会失去。这些无常的道理,佛陀早就告诉过我 们,同时也告诫人们要取舍因果,否则,如果再这样下去,恐怕将来的痛苦还会越来越多。

总而言之,今天讲了两个问题:认识佛陀和认识佛法。以上只是简单介绍了一下,希望大家对此有所了解!

by 索达吉堪布

********

[1] <佛祖统纪>云:“清净法行经云:月光菩萨彼称颜回(别引法行经本称光净菩萨),光净菩萨彼称孔子(别本称儒童菩萨),迦叶菩萨彼称老子(别本云:迦叶应生震旦示号老子,设无外之教以治国,假神仙之术以治身)。此止观辅行二处之证也。又据藏本冡墓因缘经云:阎浮界内有振旦国,我遣三圣在中,化导人民慈哀礼义具足(本文)。是知此土圣贤前后施化,皆我佛之所使,然而昧者不足以知,览此二经可不增信善哉。”<佛祖统纪>,宋志磐(号大石)撰,天台一家之正史,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九册。

[2] <万善同归集>云:“起世界经云:佛言,我遣二圣往震旦行化,一者老子,是迦叶菩萨;二者孔子,是儒童菩萨。明知自古及今,但有利益于人间者,皆是密化菩萨。”

[3] <宝性论>云:“天界出生圣白幢,从于兜率天宫降,入于母胎及降生,善巧通达工巧处,王妃眷属中嬉乐,出家修习诸苦行,往诣菩提道场中,降伏一切诸魔军,圆满菩提转*轮,趋入大般涅槃界。”

[4] 德格印经院是103函;<大藏经>对勘局是108函。

凡事没有绝对的

乐极生悲,因祸得福,凡事没有绝对的。

by 星云法师

Keep Your Mental State Calm

If you are too sensitive, then negative things happen. Nowadays, I realize how important it is to keep your mental state calm.

by Dalai Lama

舍利弗

佛陀十大弟子中,有“智慧第一”美誉的舍利弗,出身婆罗门家庭。

父亲是当时很有名的论师,母亲怀胎时就有异于常人的智慧,据说这是受胎儿的影响​。舍利弗八岁的时候便升上论师宝座,语惊四座,受到诸大论师的佩服及国王的赞叹欢喜。

舍利弗因为受到阿说示威仪的感化,从听闻“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的缘起道理,间接知道了佛陀,因此与好友目犍连相约,共同率领二百五十名弟子,一同到竹林精舍皈投佛陀座下。

北方憍萨罗国舍卫城中的须达长者,到南方亲睹佛陀圣颜,受感召而皈依佛陀,并发心率先在北方建立精舍,奉献给佛陀,普洒甘露法水。这时,舍利弗奉派前往监督工程的进行,并降伏外道,顺利完成只园精舍的建筑。

舍利弗是最受佛陀信任的首座弟子,佛陀成道后第一次回到祖国迦毘罗卫城的时候,罗睺罗要出家,佛陀就叫他拜舍利弗为亲教师,受沙弥戒。舍利弗并受佛陀的嘱托​,经常关照僧团中年少的比丘和沙弥。舍利弗更负起僧团和合的重责大任,有一次,僧团弟子中有少数信仰不坚定的人,因为受提婆达多的威胁利诱而动摇心志,变节离开僧团。舍利弗挺身而出,教诫这些变节的人,令他们心生忏悔​,重新回到僧团中。因此,舍利弗在僧团中备受尊敬。

佛陀在祗园精舍的时候,因怜悯众生漂泊生死大海之苦,轮回在六道中没有一个幸福快乐的归宿,佛陀悟出得救的法门,又怕小根小机的人不能信受,最后决定以大智的舍利弗一定知道极乐国土的庄严和清净,一定能接受阿弥陀佛的信仰,而做为当机众,宣讲极乐佛国的净土法门。这就是<佛说阿弥陀经>的讲说因缘。

佛陀在毘舍离城附近竹芳村的森林中说法后,告诉大家一个惊人的消息,就是佛陀三个月后要进入涅槃。当舍利弗听说佛陀即将入灭,特地来到毘舍离,向佛陀请求先佛进入涅盘,并得到允许,向大众做最后的赠言,随后回到自己的故乡迦罗臂拏迦村庄,告别老母,安住禅定,右胁而卧,进入涅盘。

Access to Our Inner Being

Looking in will require of us great subtlety and great courage—nothing less than a complete shift in our attitude to life and to the mind. We are so addicted to looking outside ourselves that we have lost access to our inner being almost completely.

by Sogyal Rinpoche

物理心理生理

人生无常。物理有成、住、坏、空;心理有生、住、异、灭;理生有生、老、病、死。

这些道理,我们若能透彻,就不必在人与人之间计较什么;不在人我是非中计较,自然能专心于道,不会让现实的人生来转动我们的心念了。

by 证严法师

骂出一句阿弥陀佛

当嗔恨心起时,你可能会气自己怎么回事,为什么老是容易发脾气?

的确,人们通常都会这样自以为是:自己的情绪要自己控制,自己怎么可能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呢?

其实这个想法是错的,情绪不是用控制的,情绪是要疏导的。如果硬要控制自己的嗔恨心,很可能会越控制它,自己越恨自己,因为你会发现,你是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

疏导情绪是非常重要的,当你想要骂人时,不需要控制你的情绪,只要念一句观世音菩萨,或是念一声阿弥陀佛都好;甚至于你开口骂人,骂出来的那句话是“阿弥陀佛”,这也很好,这就变成了四字经。

养成了经常念佛、念菩萨圣号的习惯,愤怒、嗔恨的情绪渐渐就会减少。

by 圣严法师

皆由一相也

若世俗言,即有男女贵贱;以道言之,即无男女贵贱。以是天女悟道,不变女形;车匿解真,宁移贱称乎。此盖非男女贵贱,皆由一相也。

by 达摩大师

迦旃延

迦旃延,又译为迦多衍那,迦底耶夜那,迦氎延,为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以“论议第一”为人所尊崇。

迦旃延生于西印度阿盘提国,为其国王师婆罗门之子,奉国王之命,前往邀请释迦牟尼,至其国说法。见到释迦牟尼之后,他决心出家,证阿罗汉果之后回国传布佛法,使佛教传播到西印度地区。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今天我以佛教和世间的理论,给在座的各位简单阐述一下,如今人们特别重视的金钱观。大家都清楚,大多数人对金钱特别耽著,少数人极其鄙视金钱,那它们之间的关系应如何处理呢?今天我利用这个时间与大家共同分析。

我 个人认为,作为修行人,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即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若树立了正确的金钱观,不但与自己的生活、修行不矛盾,而且没有钱财心里也不会苦 恼,有了钱财也可以运用到修行、慈善方面。我看到我身边乃至社会上的很多人,对这个问题都很茫然,所以大家要好好观察、再三思维。

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就是探索金钱的本质与利弊。这分三个方面:

首先,要了解金钱的本质是什么;
其次,要懂得没有善用钱财的弊端是什么;
最后,要了知用好钱财的功德是什么。这三个问题,我一一为大家阐述。


一、金钱的本质

⒈ 不善不恶 不美不丑不即不离

人 们常说:钱不是万能,但离开了钱万万不能。大家都知道,没有钱什么都不行,尤其是在大城市里面,打电话、走路、吃饭、睡觉等都要依靠它,没有它生活就无法 正常运行。虽然钱在生活中不可缺少,但也不是万能的。这一点从佛教的教义也可了知,如<佛所行赞>中云:“钱财非常宝。”意谓:钱财并不是常有的珍宝。

其 实,这句话已经讲了,钱财的本性就像水泡、梦境、幻术一样现而不实。如果我们对它的本质进行观察,的确也没有任何实质,虽然在未经观察时相当吸引人,人们 也极其向往,但它却是虚幻不实的有为法[1],就像人们特别喜欢的美丽水泡一样。因此,从本质上讲,金钱是中性的,既不是善也不是恶,既不是美也不是丑, 是这样一种本体。

在唐朝的时候,有一位政治家、文学家叫张说,他有一篇不到两百字的<钱本草>[2],里面以草药的比喻说明:钱财既不是 好的东西,也不是不好的东西,如果人们用好了,就像草药一样可以治病,如果用不好,它就变成毒,会伤害性命。其中,对钱财的本质、用途、弊端等,作了淋漓 尽致的阐述。

所以,从世间的角度来看,钱财也并不是有些人所讲的那样——非常了不起。在<大宝积经>中,佛陀也说[3]:愚蠢者不知道它梦幻无实的虚妄本质,就会带来无穷过患,而有无量功德的智者,根本不会耽著它。因此,大家首先要对钱财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可 能有人认为:虽然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讲,可以这样分析,但从现代科学和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也不一定是这样。实际并非如此,因为在经济学家眼里,钱财的性质 也有所不同。

以前,著名经济学家威尔逊这样说过:“热爱金钱吧!它能给人们带来欢乐,带来幸福,带来希望!”

而另外一位非常出名的经济学家哈克却说:“钱 的丑恶就在于它能把人们引向深渊,引向地狱,引向罪恶。”

所以我想,从经济学等世间科学的层面来分析,也并不能认为钱财真正有非常大的功德,但也并不是真 正具有罪恶的本性。

⒉ 躬行中道 不堕两边

因此,作为修行人,也不能特别极端。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有些人在学了佛以后,对钱财、生活等都没有任何兴趣。当然,若有修行的境界,这也是正常 的。因为修行是让我们获得解脱的妙药,谁真正法融入心,他就会看破、放下,而获得心灵的解脱、自在,这是必然的规律。但是在座的修行人,以及将来的修行 人,也要用智慧好好分析自己的境界。

华智仁波切在相关教言书中讲:偶尔的出离心是不稳固的。比如,今天遇到一位上师听了一堂课,马上把家 里的所有事情全部放下来,急急忙忙下决心要出家,这是不明智的。佛教要求再三观察,古今中外的很多高僧大德都是这样做的,一个人要出家,要观察好多年、好 几个月,因为只有心里真正产生出离心时才可以。

有些人不仅对钱财放不下,还以佛教的名义、修行的名义,通过非理手段来获取钱财。这种贪得无厌的行为,对佛教、对人们、对修行、对生活都会带来不利,造成的影响是极坏的。这一点,我想在座的修行人是有目共睹、众所周知的。所以,这两种情况都是极端,应该引起注意。

总之,不管是从世间生活的角度,还是从出世间修行的角度,对钱财的本性都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二、没有善用钱财的弊端

⒈ 若无智慧 则易被钱财束缚

在 座的各位都知道,如果钱财没有用好,就会带来诸多即生和来世的不利。正因为是这样,在许多佛教经论中,才宣说了钱财的种种过患。比如,华智仁波切说:有一 条茶叶就会有一条茶叶的痛苦,有一匹马就会有一匹马的痛苦。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也说[4]:钱财越多痛苦越多,就像龙王的头越多遭受热沙的袭击就越多 一样。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就是因为拥有很多人民币或美金,晚上睡都睡不着;而有的在钱财越来越多时,造的业也更加可怕。

以前有一位庞蕴 大居士,他将自己的钱财全部扔在河里后,说了这样一个偈颂:“世人多重金,我爱刹那静,金多乱人心,静见真如性。”人们也常说:“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 到温暖;钱可以买到药品,但买不到健康;钱可以买到书本,但买不到智慧;钱可以买到床铺,但买不到睡眠……”通过这些格言反观,我们就会明白,钱财对当今 社会带来了种种不利。

⒉ 心灵空虚与两极分化日益严重

以前经济没有像现在这样发展时,很多人的心情都比较平静、安宁、快 乐。现在人们虽然表面上看来穿得相当鲜艳、时髦,生活资具样样齐全,但内心却有很多痛苦。而且,现代社会两极分化日益严重,有钱的人挥金如土、一掷千金, 好像他们已经忘记了身边还有许多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贫苦人存在一样。

我看到一个报道说:去年过年的时候,东北游客到海南三亚包下别墅总 统院过除夕,一晚上就花了13万元人民币。当时很多媒体都报道过。还有一家有八口人,都住在四星级宾馆里面,每晚每间房都要花七千元,从腊月二十九到正月 初六一个礼拜的时间,一家人光房费就要花将近20万元人民币。其实,这样乱花钱是很不好的。刚才有道友说:“以前自己没学佛时特别浪费钱财,自从学佛以 后,自己的人生和生活就有了很大的改变。”

大家都知道,我们这个社会贫富差距相当悬殊。有些人拼命地花钱,根本没有节俭的观念;而有些人 连饭都吃不饱,衣服都穿不暖,书都读不起,生活处于特别艰难的状态。但是,人们根本不知道互相帮助,这是为什么呢?主要原因就是金钱观念没有理顺。因为他 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有了钱以后自己花,根本没有想到社会或身边的穷苦人。所以在有了钱之后,就开始自己享用,并没有用在该用的地方。我觉得,这就是当 今社会的悲哀。

⒊ 身心世界将饱受各种痛苦的煎熬

在座的大多都是修学大乘佛法的修行人,所以一定要通过智慧来观察、分 析,看金钱对整个社会、人们的相续以及自己的内心,到底带来了什么样的丑恶、罪恶、烦恼和痛苦。否则,在这个社会中,就会白天晚上不择手段,非常盲目、忙 碌地追逐着金钱。人生只有几十年,若不好好用在学习佛法上,难道金钱就能给我们带来今生、来世的幸福吗?答案是否定的。

我记得,莎士比亚 在一本书中,用非常刻薄的语言呵斥金钱的不良之处:“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 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可见,金钱能使整个社会处于混乱的状态。这一点,从当今社会腐败分子的卑劣行径中,就完全能明白。

所 以大家一定要清楚,金钱对自己的修行、对自己的家庭、对整个人类带来了什么样的负面影响。比如,没有钱的时候,一家人团结和合,而有了钱以后,家里就开始 发生冷战、热战,始终处于不和谐的状态,最终导致分裂。为什么以前家庭快乐、幸福、温暖,而后来却不团结、不和睦了呢?主要因素就在于金钱。

听说某集团的总部有这样一幅标语:“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喜剧和金钱没有关系,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悲剧和金钱有关系。”我觉得这幅标语所讲的,跟佛教“有漏皆苦”的精神很相符,尤其是钱财,如果没有用好,它就会给我们带来痛苦。

⒋ 贪执钱财 必定堕落

对修行人来讲,若一直积累财富,临死的时候心里就会惦记它;若死不瞑目,就没办法往生。所以,在戒律以及修行窍诀里面都要求,在临终前应把所有财物全部供养给寺院,或留给亲人,这样自己就不会贪执。即使不能处理,眼前也最好不要放很多财物,心里也不要挂碍。

可 能在座的各位都记得,在<极乐愿文大疏>中讲:一位比丘因为贪执自己的钵盂,死后就在钵盂中变成一条毒蛇;一个孩子因为贪执石簧,死后就变成了一条石簧 蛇;一位施主因为贪执七个金瓶,死后就变成一条毒蛇守护着那些金瓶。而我们总有一天会面对可怕的死亡,所以现在就应该想:金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不应 该贪执它。

可能有人认为:没有钱财的人不一定会贪,有钱财的人才特别贪执。其实,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没有钱财的人也会对个别所爱物产生极大的执著。所以,不管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对钱财都要有正确的认识,这样修行才会成功,因为都要面对人生中特别恐怖的死亡之苦。


三、用好钱财的功德

⒈ 积财有方 用财有术

如 果我们把金钱用好,就会产生相应的功德,这个功德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因此,学佛人一味看破金钱也没有必要。作为在家人,通过正当途径积累一些财富也是允许 的。佛陀在<杂阿含经>[5]和<善生子经>[6]当中都说:金钱可以分为四份,第一份作衣食用,第二份和第三份作投资营利用,第四份作储蓄应急用。可 见,佛教并不要求所有农业、商业、工业,乃至正常的生活全部停止。所以,广大在家学佛人也不用害怕。

当然,有些工作、生活与造恶业有关系,这是需要远离的。若自己从事的行业与造恶业有关系,又不能离开,那就尽量不要亲自去做,比如杀害众生等,心里也不要去随喜,这样自己就不会得到所有罪过,因为杀生等要具足四个条件才会成为究竟的恶业。

前 一段时间,我遇到一些在宾馆工作的人,通过学习佛法,他们很苦恼、很伤心,因为在宾馆里面有时会造恶业。后来大家在探讨的过程中,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若 为了自己的生活,以及对员工负责任等,自己不得不在宾馆工作,但自己并没有亲自去杀害等,也没有作随喜,心中还产生怜悯心,也不会得到所有罪过。当然,也 不敢说绝对没有罪过,因为因果只有佛陀了知。

话说回来,在财产这个问题上,佛陀并没有让我们将所有财产或财富全部抛弃,因为我们不可能像蚯蚓一样,天天吃土就可以了。尤其作为在家人,若不赚钱养家糊口,生活就没办法过下去。

因 此,我们一定要清楚,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对佛教不理解,并不是因为佛教有过失,完全是社会舆论错误引导等原因导致的。比如宗教刚刚开放时,中国有几部比较出 名的电影演出家人,说他们在走投无路时被迫出家,还有其他传媒也这样宣传,所以很多人都认为:只有在生活中受到刺激和挫折,实在没办法时才会出家。总之, 在钱财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了知,佛教的思想非常广阔,它既赞叹以财富积累资粮的功德,又呵斥用财富造恶业的过患。

佛陀在<大乘宝云经> 中讲:“以财物利益事,摄受众生。”意思是说,我们在有了钱财时,可以承办种种善事,可以摄受很多众生。所以,很多人认为:有了钱财后特别痛苦,要马上放 弃,这是需要观察的。当然,在有了这样的因缘后,行持善法、积累资粮很重要。我看到有些人,财富全部没有用在社会上,一辈子都成为钱财的奴隶,这是不合理 的。

⒉ 践行慈善 和谐社会

在<史记>中有范蠡的故事,在座的应该清楚。我认为他是中国第一位慈善家,因为在春秋战国时 期,他创下了“三聚三散”的历史佳话。第一次,他放弃高官厚禄,把所有财产布施给穷人,跟妻子一起过隐居生活。因为他有很好的生意头脑,不久又发财了,并 成为宰相;之后他归还相印,把全部财产布施给平民百姓,又再次隐去,这是第二次。后来他又从零开始发展,不久就积累了很多财物,并再次施舍出去,这是第三 次。

在世间当中,确实有人能把金钱用在社会上,这是非常值得学习的。我在“慈善论坛”上也讲过:不可能每个人都变成世界首富、亚洲首富、 中国首富,就像比尔·盖茨、巴菲特、李嘉诚等那样,因为我们没有这样的福报。但是,每个人都要有行持善法的心,哪怕是一元钱、十元钱,对可怜的人来讲,这 也是很珍贵的。

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生活贫困的人。前两天汕头智悲爱心成员走访了上百户贫困家庭,他们深深了解到,还有很多人住在破房 子里,吃穿等生活标准非常低。所以,我们应该行持布施等善法,不应奢侈、浪费。以前,儒教、道教等中国古文化都是这样强调的,并没有一味否认钱财。但古人 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作为君子,对积累财富并不否认,但应用合理的途径来取受。

前些年有句话说:“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 猫。”(最近人们也说:“不管黑虎白虎,能治小人的就是好虎。”)但很多人都认为:不管是好的途径,还是不好的途径,只要发财就可以。所以很多人都想升官 发财,但升官发财也许对你的人生是有害的。如果生活平平淡淡、干干净净,那短暂的人生既不会违背世间法律,也不会违背因果法则。若对钱财无比贪婪,自己就 会做许许多多坏事,造相当多的恶业,犯众多法律,在即生中也会感受极其痛苦的果报,来世就更不用说了。

⒊ 知足少欲 积功累德

因 此,作为修行人,对钱财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如果我们能把它用上,就可以积累许多功德。比如我有一百块钱,如果用来买酥油供灯,并在佛前发清净愿,就会像 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在燃灯佛前供养发愿一样,终会获得如来的果位。虽然这一百块钱对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讲,不算什么,但的确能在阿赖耶[7]上种下对生生 世世都有无比意义和价值的金刚种子。如果把这一百块钱买一些活的旁生,跟狐朋狗友一起吃了,或做一些坏事,那这一百块钱乃至今生来世都害了我们。

所 以,对金钱也不能当作上帝那样来崇拜。在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的<茶花女>里面,有一句话说:“钱财是好奴仆、坏主人。”虽然这是世间的语言,但与佛教所讲 的内容却是相同的。如果我们把它当作奴隶,就可以用钱来买适当的饮食、衣服等,而过一个平平淡淡的生活;如果把它作为主人,自己成为钱财的奴隶,那就特别 痛苦。

但现在很多人都成了金钱的奴隶,形势已经成了这样。若不变成奴隶就跟不上时代,因为不买房子不行,人人都有房子;不买轿车不行,人 人都有轿车。所以,为了房子、轿车,一直需要打工挣钱。甚至有些人一辈子都还不完,心里产生许多痛苦。因此,看到大城市里的生活,我就特别羡慕寂静的地 方,因为过寂静的生活,很多城市的烦恼都没有。但也没办法,社会已经变成了这样,逐渐人们就会对金钱产生极大的贪执,继而带来许多方面的不利,尤其对修行 不利。

⒋ 高屋建瓴 利世济人

我想在座的各位,都应该认识金钱的利益和弊端,每一个人不一定要很富裕,但要有正确的金钱 观念,不要特别耽著,应该随缘,这样心里就不会有痛苦。在有因缘时,还应把它用在慈善等善法方面。现在社会跟以前不相同,很多人都对慈善事业有兴趣,若我 们能将餐饮、交通、通信等方面浪费的钱财用于慈善,那就能够救护很多病人,资助许多没有钱财读书的大学生,以及孤寡老人等。多年以来,基督教等宗教在这方 面就做得比较成功。

其实,从大乘佛教的教义来讲,远远超过他们的精神。通过学习<入菩萨行论>、<般若摄颂>等大乘经论,我们完全能了知 佛教是无私的,而且它的无私精神特别宽广,并不仅限于人类,或跟我关系好的,或跟我一个宗教的,等等。大乘佛教帮助的对象是所有人类,乃至所有有生命的众 生,而且对不共戴天的敌人,也会全力以赴地帮助。这么伟大的精神,在如今社会当中,从我的观察来讲,确实找不到。虽然人们认为,无私奉献是最崇高的,但与 大乘佛教所讲的无私比较起来,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通过详细观察,我们就会知道,大乘教义最适合帮助他人。当然帮助不一定非要用钱财,但我 们有了这样的心以后,就会尽力资助,这样钱财也有真正的价值。有时我会帮助一些贫困大学生,比如一个人几千块钱、两三万块钱,本来他们没有上学的机会,但 后来就有这个机会了。所以我觉得,有时钱财对人们确实是有利的。

而一些富人把钱全部存在银行里,或为了子孙天天都积累,这样一点意义也没有。为什么现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人,宁可让孩子贫穷,也不愿意让他们富裕,就是因为这不会给他们带来不利的后果。

所以在座的各位,对孩童的教育很关键,对待钱财的观念也很重要。因为,当今社会给人们带来了许许多多不良恶习,如果没有及早发现、对治,恐怕在临死时也无法醒悟,最终将一败涂地,非常糟糕!

因 此,在这方面,我们应该以清晰的头脑和高度的智慧来对待。佛陀早就说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虽然世间很多事物,表面上 看来绚丽多彩,但真正观察时,就像一片叶子上的一颗露珠一样,在阳光照射下,一瞬间就消失了。所以,如果我们没有将拼命积累的财产,用在上供下施等积累资 粮方面,那对自他都没有真实的利益。

总之,钱财能给人们带来痛苦,也能带来快乐,大家要认识它的本质,并随缘对待。

最后我以一句话来作结尾:“微笑是无边的美丽,知足是无尽的财富。”

今天我给大家就开示到这里!

by 索达吉堪布

********

[1] 指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

[2] <钱本草>:“钱,味甘,大热,有毒。偏能驻颜,采泽流润,善疗饥,解困厄之患立验。能利邦国,污贤达,畏清廉。贪者服之,以均平为良;如不均平,则冷热 相激,令人霍乱。其药采无时,采之非礼则伤神。此既流行,能召神灵,通鬼气。如积而不散,则有水火盗贼之灾生;如散而不积,则有饥寒困厄之患至。一积一散 谓之道,不以为珍谓之德,取予合宜谓之义,无求非分谓之礼,博施济众谓之仁,出不失期谓之信,入不妨己谓之智。此七术精炼,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长寿。若服 之非礼,则弱志伤神,切须忌之。”

[3] <大宝积经>:“财物如幻亦如梦,愚痴众生被诳惑,刹那时得刹那失,何有智者生爱心。譬如幻师幻化事,乾闼婆城种种色,财宝如是诳凡愚,于虚妄中何有实;种种苦恼求财利,水火王贼常侵夺,由此能为众苦因,何有智者生爱乐。”

[4] <亲友书>:“智者痛苦如财多,少欲之人非如是,一切龙王头数目,所生痛苦如是多。”

[5] <别译杂阿含经>:“集财为四分,一分供衣食,二分营作事,一分俟匮乏。”

[6] <佛说善生子经>:“若索以得财,当常作四分,一分供衣食,二为本求利,藏一为储跱,厄时可救之。”

[7] 八识中之第八。旧称阿梨耶,译曰无没,有情根本之心识,执持其人可受用之一切事物而不没失之义。新称阿赖耶,译曰藏,含藏一切事物种子之义;又曰室,谓此识是一身之巢宅也。

烦恼苦涩

污泥可以长出莲花,寒门可以出现孝子,烦恼可以转为菩提,甘甜是从苦涩中转来。

by 星云法师

Our Ultimate Nature

We can change; our ultimate nature is pure.

by Dalai Lama

除去胜负心

佛陀在舍卫国弘法时,一天,佛在祇园精舍外空地经行,婆罗门突逻阇心怀瞋恚,来到佛所,对着佛破口辱骂,并说种种毁谤之语,佛陀停下脚步,沉默地看着这位婆罗门。

突逻阇见佛不发一言,得意地说:“你无话可说,代表你输了!”

佛回答:“如果你除去胜负心,才能远离烦恼,达到寂灭安乐的境界。”

突逻阇听了佛陀的开示,身心的热恼顿时息灭,惭愧地说道:“世尊,我实在没有智慧,毁谤圣者,犯了严重的过失,现在我知道错了,希望您能接受我的忏悔。”

佛说:“你今日辱骂又毁谤佛,将来必定要承受苦果,实在愚痴!但你现在已经知错,我接受你的忏悔,希望你能勤行善法,无有退转。”

突逻阇听到佛慈悲祝愿,至诚顶礼后才离开。

摘自<别译杂阿含经 / 卷四>

About Changes in Life

We come to glimpse what the masters say the true attitude toward change can be: as if we were the sky looking at the clouds passing by, or as free as mercury. When mercury is dropped on the ground, its very nature is to remain intact; it never mixes with the dust.

by Sogyal Rinpoche

好心好日

时时好心就是时时好日。

by 证严法师

人不为人,天诛地灭。

佛经中有个寓言,说有一条蛇,蛇头与蛇尾互争前后,计较勤情。蛇头说:“我好辛苦哦!吃了东西,结果通通归你享受,走起路来,在前面拖着你,你这尾巴,真是太麻烦了!”蛇尾道:“我最倒霉了。出门时,人家都看不到我,只看到你,没有我在后边死甜地推着你走,你走得动吗?说到吃的,你专门享受美食,倒霉的是我,脏的、臭的,全归我来处理!”

我们人的身体不也一样吗?虽分五脏、六腑、四肢、五官,每一个部分都有它自己独立的功能存在,却皆属于同一个人,少掉一样,就不健康了。一个家庭之中虽有父母、子女、夫妻、兄弟、姊妹,个个不同,但是所谓家庭就是由于有了这些人集合在一起生活,是共同的—个组织体,所以称为家庭。现代的社会、国家,虽有各行各业、不同阶层、不问组织体系的团体,可是都是生活在同一个环境、同一个国度里,彼此无法分割。勿使城门失火,池鱼遭殃;必须唇齿相依,守望相助。

如今的世界由于信息的发达,交通的便捷,全世界的人宛若生括在同一个乡村中,故被称为地球村。因此,必须要有休戚相关、唇亡齿寒、息息相通的认识。

古人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今天的我们应说;“人不为人,天诛地灭。”损人者必自损,害人者必自害,举凡某一地区环境的污染、经济的恶化、政治的混乱、社会风气的败坏,每每立竿见影,全人类的生活安全,很快地就受到影响.

因此,今天的我们做任何事,首先要为全体的他人着想。所谓全体,在家里指整个家庭,在社会指整个社会,在国家指整个国家。全体受益的话,个人身居其中,必然受益。做生意时,必先考虑也让他人赚钱;交朋友时,先应想到我能对他有什么益处?如此,则保证你会被视为是一位活菩萨。

by 圣严法师

法无高下

法无高下,若见高下非法也。非法为筏,是法为人筏者。人乘其筏者,即得渡于非法,则是法也。

by 达摩大师

不放逸是一切善法的根本

佛陀时代,有一位仁德爱民、护持佛法的波斯匿王。一天,波斯匿王在闲静处思惟着佛法的道理,他想:“在佛法中,不知有没有哪种法门不仅能在现世得到 利益,尽未来世亦能得到究竟利益?”于是,国王来到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虔诚恭敬地向佛陀顶礼,并且提出心中的疑问,请求佛陀开示。

佛陀慈悲地对波斯匿王说:“我有一法能够增广修行,从现在到未来都能受益,这个方法就是‘不放逸’。

譬如大地,能生长百谷及一切草木,不放逸法就如同大 地,能够增广种种功德善法。

譬如一切根香,黑坚实香最为第一;不放逸法就好比坚实香中最胜的赤栴檀,是一切善法的根本。

一切华鬘中,干陀婆梨琴华鬘最为第 一;一切善法中,不放逸第一。
一切水生华中,青莲花第一;一切善法中,不放逸第一。
一切畜生迹中,象迹最大;一切善法中,不放逸第一。
如与贼战,能先出 斗,名为第一;一切善法,不放逸第一。
一切兽中,师子第一;善法之中,不放逸第一。
又譬如一切大树,以波利质多罗为第一;一切高山,以须弥山为第一;一切 黄金,以阎浮檀金第一;一切妙衣,迦尸衣第一;一切色彩,白为第一;一切众鸟,金翅鸟第一;一切光明,日光第一。”

接着,佛陀告诉波斯匿王:“不放逸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一切功德利益的起源,大王应该依此而行。一个国家中,如果国王能够做到不放逸,后妃、王子、大臣,乃 至于百官眷属,也都能依此不放逸法来守护王城,国库仓廪自然满盈,国家自然富庶安乐。因此,大王应该依此而行,不但能守护自身,更能护卫一切生民。”

于是,佛陀说了一首偈语劝勉大众:


不放逸最胜,放逸多讥嫌,
今世不放逸,后世得大利。
现利他世利,解知二俱利,
是名为健夫,明哲之所行。”

波斯匿王及与会比丘,听到佛陀以种种譬喻巧说,赞叹不放逸的殊胜功德,当下发起无上欢喜信乐之心,依教奉行。

摘自<别译杂阿含经 / 卷四>

念佛之功德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发完殊胜的大乘菩提心之后,大家应当如理如法地谛听。今天给大家开示的内容,是诸佛菩萨名号的功德。这个功德,麦彭仁波切编集的书里讲得很清楚,我 在这里不作重复。但今天为什么要讲呢?因为最近有一个缘起——<诸佛菩萨名号集>翻译出来了,翻译出来之后,我要求各地开展“念佛法会”,一起共诵诸佛菩 萨的名号。

之所以如此,原因有多种。首先,世间上各种团体的聚会,相当一部分没有多大意义和价值,只不过是在浪费时间和钱财而已。即便是佛教徒的一些聚会,也发现很多人无非是作会供、火供、火施,虽然这些都是善法,理应值得随喜,但也有一些问题需要分析。

要知道,密宗的修法和仪轨是很殊胜,但对传授者上师阿阇黎和修行者弟子的要求相当严格,并不是接受以后随随便便就可以修了。修密法首先要有密乘的灌 顶,然后再修加行,念诵它的一些咒语,到了一定的时候,还要修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最后才可步入正行。会供的要求在密宗论典中也比较多,并不是几个道友凑 在一起,买一点饼干、几瓶酒,大家喊着一起吃了喝了就可以了。作火施的话,一定要有实在意义。当然,对传承圆满、灌顶圆满、根基殊胜的个别弟子来讲,密宗 的修法非常好,这个没有任何怀疑,但若要求所有人都达到这种境界,对尤其是现在汉地的很多人而言,恐怕是不现实的。

因此一直以来,我常在考虑什么法门老少皆宜,能让大家共同受益。后来看到麦彭仁波切<诸佛菩萨名号集>中的许许多多功德后,决定推广念佛法门,从2008年开始,要求各地以菩提学会为主的出家、在家四众弟子,共修这个念佛法会。

共修的力量极为强大,诚如华智仁波切所言,共修犹如熊熊烈火,个人修持则如渺渺火星。所以大家在释迦牟尼佛的一些节日,如每年的神变月、转法轮日、天降日、佛降生日、涅槃日,各个班也好,各个小组也好,理应聚在一起念这些佛号,这样共修,一定会有非常大的利益。

当然,我个人智慧浅薄、孤陋寡闻,不敢凭空说这样念有什么功德。但是麦彭仁波切引用了许多大乘经典的教证,对每个佛号的功德一一作了介绍。对此你们可一目了然,看了以后就会明白:“噢,念佛的功德确实非同小可,我一定要参加这个法会!”

学院的道友们,在每个月的节日中,有时间的话,也要参加共修。至于其他国内外的四众弟子,包括很多金刚道场、寺院、中心以及菩提学会各组的道友们, 从现在起一定要对此事引起重视。对你们个人而言,在难得的人身中,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表面上看,今天大家凑在一起念佛号,过一个小时好像不难,但实 际上所得的利益和功德不可思议。因此,我在这里首先讲一下缘起,大家务必要重视,从现在开始,各个地方要举办念佛法会,这是我们集体共修的一个法会。

那么,念这些佛号有如此多的功德,是通过什么方式来了知的呢?下面依靠诸佛菩萨的经典和论典,给大家作个简单介绍。

<涅槃经>中云:“开大库藏,一月之中,布施诸众,所得功德,不如一人,称佛一口,功德过前,不可较量。”意思是说,佛陀告诉大国王:你打开整个国库,在一个月中把金银财宝布施给所有众生,这个功德不可思议,但远不如有人称念一声佛号的功德大。

有人可能认为,在上师面前供养多少钱,供斋的时候买了多少袋奶粉,这个功德非常大。但实际上,一心一意念佛号的功德远胜于此。现在世间上有些大老板、大施主,捐多少万就觉得功德无量,虽然这是有功德,佛经中也说得非常清楚,可是我们念佛的功德远远超过它。

作为一名佛教徒,应该选择功德非常大的法。汉传佛教中的善导大师(莲宗二祖)曾说:“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全非比较也。”其他所有的修 行,如布施、持戒,虽然都很好,但倘若跟念佛相比,就差之千里了。就好比有一间暗室,点一支蜡烛,是有光明,但跟太阳光比较起来,还是有非常大的差距。

可能你们也看过<称扬诸佛功德经>,在这部经中,释迦牟尼佛是这样讲的:我从锭光如来处,听到“金刚坚强消伏坏散如来”名号,仗此佛名号功德,超越十万亿那术劫生死之罪,得以早成佛道。如果当年没有闻到这个佛号,我现在还无法得到如来正等觉的果位。

因此,我们即生中遇到这样的佛号,福报是非常大的。前段时间,我翻译<诸佛菩萨名号集>的过程中,心里经常这样想:虽然我现在的境界、修行等各方面 非常差劲,好多方面修得特别不好,有时候想起来很惭愧。(这是实话,并不是说谦虚话。)然而能遇到这些佛号,不管我用眼睛看着、用嘴巴念着,还是别人念诵 时我在听着,都是很有福报的。假如我转生到佛法不兴盛的黑暗之地,根本不可能遇到这个法本;假如我转生到听不到佛号的世界中去,根本得不到这么殊胜的佛 号。因此我从内心中觉得,得一个人身、来到这个世间并没有白费,还是有很大意义的,自己对自己更加充满信心。

在座的很多道友,应该也有这种感觉吧。前两天我要求你们把这个功德全部看一遍,但是今天举手时,大概只有三分之二的人看了,还有一部分人没有看,不 看的原因正在调查中(众笑)。真的,你们还是要好好地看,先看一下麦彭仁波切所讲的这些功德,这些功德来自于很多经典的教证,并不是随随便便信口开河。

其实佛号的功德也好,咒语的功德也好,开法会的功德也好,应该是要有依据的。前段时间外面有很多消息说:念多少遍<自在祈祷文>,可得到现在学院开 “持明法会”的所有功德;念108遍《心经》,能遣除今年什么什么灾难;念10万遍莲花生大士心咒,2008年的奥运将圆满成功……很多上师的各种信息发 来发去,居士们也是传来传去,前不久我问了一些人:“你们这些消息的来源是哪里?”因为法王在世时很多人不敢乱来,他老人家自己对这些功德非常注意,没有 一定依据的话,不可能说念什么能遣除2008年的什么。佛经中可能也不会有2008年的灾难、2008年的奥运会该怎么开,但有些上师和修行人可能有各种 目的吧,某些行为我也是看不惯,前段时间批评过有些人。

当然,如果你真的有神通,有一些妙观察智,能知道未来、现在、过去的一切事情,我也不会否认。但如果没有这种神通,每个人都随便乱说,佛经里的功德就没有真正意义了。

一定要注意啊!像麦彭仁波切这么伟大的佛学家、大成就者,他的《诸佛菩萨名号集》中都全部引用佛经的记载,而不是说“我想你应该念什么名号,这样会 获得如何如何的功德”。所以在座的道友也好,外面的居士也罢,说话一定要注意。现在的信息技术比较发达,一个好东西发出去的话,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一个 不好的东西发出去的话,也有很多人都知道。尤其是有些佛教徒很容易受骗,可能信心比较切吧,只要说是佛学院的“上师”两个字,或者佛学院的“活佛”两个 字,就觉得是天上掉下来的,绝对值得接受。其实有些事情也不一定是这样。我是这样想的:以后你们发信息时,如果觉得特别可靠、对佛教有利、有依有据,那你 可以发出去。念咒语、念佛号的功德虽然大,但若专门指定这个功德能遣除哪方面的灾难和违缘,你要看有没有依据。这一点,讲经说法的有些上师也值得注意,不 要想什么就说什么,误人子弟。作为一个佛教徒,应当对佛法有责任感!

总的来说,大家共同念佛,有非常大的功德,这个功德是麦彭仁波切为主的高僧大德引用教证说明的,任何一个人都没办法驳斥。因此,大家要坚信不疑,一定要念佛。

也许有人这样想:“念佛法门自古以来在汉地比较多,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了,何必念这么多佛的名号呢?”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我以前也说过,虽然念 一个佛号、持一部经典,对某些根基的人(如有些老年人不认识字,根本不懂修法,但却很有信心),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确实相当殊胜,国内外很多高僧大德也 正在弘扬,但也不能以此就千篇一律,一概否认其他的佛号。释迦牟尼佛的佛法中,所调化的众生根基、意乐千差万别,有些众生依靠念一个阿弥陀佛来度化,有些 依靠念一个其他佛号来度化,有些则需要念很多佛号……各种情况都有,所以,不同的佛号有不同的功德及其殊胜性。

<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讲过:“但念得一佛名号,功德无量,何况多名?”这说明念佛法门不仅仅念阿弥陀佛一个就可以了。经中还紧接着说,不管是人在死 时、活时,若能念得多佛名号,即可遣除灾难痛苦,终不堕入恶趣之中。一家人当中,若有人死了或病了,即使只有一人为他念一声佛,他除了五无间罪以外,其他 业报都能消除。所以,你们亲朋好友生病或临终时,有人进行助念的话,<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说,一定是有利益的。不但对他人有利益,对自己的利益也不可估 量,如<地藏经>云:“自称自念,获福无量,灭无量罪。”

汉地的<万佛洪名宝忏>中,就有一万尊佛的名号,并没有说只需要念阿弥陀佛。汉传佛教中,还有<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现在贤劫千佛名经>、<未 来星宿劫千佛名经>等记载了三世诸佛的很多名号,<大解脱经>、<宝积经>等许多经典讲了十方诸佛的很多名号。因此,高僧大德们弘扬净土法门,对相当一部 分人非常非常好,这是我们一再赞叹的,但如果不论年轻、年老,统统不准他们念其他佛号,一定要念阿弥陀佛,这种态度不太合理,毕竟众生的根基、意乐、发 愿、因缘各不相同,念不同佛号,获得的利益也不一样。所以说,大家在念佛时,要遣除“只念一佛、不念他佛”的误区。这是一个问题。

还有一点是,佛有如来、应供、正等觉等十种称呼[1], 很多佛经中通常只有“如来”一种,其他的称呼很少出现,但若能念全这十种称呼,功德非常非常大。汉传佛教的<文殊师利问经>中云:“若能专念如来十号,佛 于彼人常在不灭,亦得当闻诸佛说法,并见彼佛现在四众。”如果能专心专意念如来的十种名号,那么佛陀会经常跟着我们,将来能见到佛陀的四众弟子,听闻如来 讲法,还能“增长寿命,无诸疾病”等等,讲了许许多多的功德。因此,通过这种方式来念佛,非常有必要。

在念诵的过程中,前面若加上“顶礼、皈依、供养”,后面是如来的各种称呼,以此方式来念诵,当然是最好的。有关经典中也有这方面的记载,<文殊师利 问经>中讲了很多,希望你们方便时看一下。如果实在不能这么念,也可以直接念佛号,比如顶礼无量光佛、顶礼宝髻佛,这没什么不可以的。尤其是有些老年人, 或者你家里的亲朋好友,年纪大了记性不好,这么多的名称记不住,那只给他教一句就可以。譬如先教他念“南无阿弥陀佛”,教会了以后,再是“南无本师释迦牟 尼佛”,然后“南无宝髻佛”……简单地教一个佛号,这样功德也非常大。'

给别人宣讲佛号的功德不可思议,乃至菩提果之间也不会穷尽。而自己缘佛陀——观想佛陀、看着佛像等来念佛的功德也不可思议,乃至涅槃之间永远不会消 失。<大悲经>中有一个教证说:“一称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穷尽。”所以不管你是以善心还是无记心来听一声佛号、念一句佛号,这种功德乃至菩提 果之间都不会耗尽,就像银行里的存款,乃至没有取完之前不会穷尽一样,这种功德非常大。

现在世间上乱七八糟的语言,大家没有必要说得很多,而应该把心思用在念佛号方面,有时间就要多念佛。现在净土宗在这方面还是做得非常不错,很多法师 提倡一心念佛,不能杂修。当然,念多佛名号不会成为杂修,坐禅、做其他善法也不会成为杂修,这一点不要有任何怀疑。所谓的杂修,就是对根基比较低劣、只能 念一个阿弥陀佛的人来说,其他什么都不能念,给他教这个、教那个,就成了一种杂修。而其他大多数的修行人,应该像乔美仁波切为主的藏传佛教的大德,或者汉 传佛教的有些高僧一样,既要修禅定,也要念佛号,还要钻研经论。从他们的传记中或弘法利生的事业中可以看出,真正对自己有影响的“杂”,是一些胡思乱想的 不如法念头,这对成就有一定的危害。

所以,我们应该万缘放下,一心念佛。有首歌里唱得好:“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欲海茫茫不迷惑。”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人生非常短暂,也很难 得,这样难得的人身不应该整天吃喝玩乐、说是道非。现在很多在家人,一天到晚的话题就是——你买房子了没有?买车了没有?结婚了没有?生孩子了没有?孩子 读书了没有?读书的话,读几年级?……每天研究来研究去,其实也没有多大意义,真正有意义的事情,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念一些佛号。

念佛号,不仅对究竟佛果有非常大的利益,甚至对暂时利乐也有非常大的帮助。有些人害怕出现地震、雪灾、海啸等灾难,这样的话,可以念“龙自在王如 来”的名号,世间上的各种疾病、灾难、传染病等,通过他的名号能遣除;若念诵“日月灯如来”的名号,邪魔外道不会干扰你,有些人特别怕魔,晚上不敢一个人 上厕所,这个时候你就念“南无日月灯如来”,有了太阳、月亮、灯,所有的魔都不会来干扰,而且此佛号的功德很大,以遍满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的珍珠宝鬘来求都 值得;如果念诵“月灯如来”,念诵的人或听到名号的人,就会成为人天应供处,自己的身体跟佛塔没有什么差别,如果有人向你顶礼,你就可以“南无月灯如来, 南无月灯如来——好,开始顶礼吧,顶礼我也没事”;还有人特别喜欢漂亮,希望相貌端严,那么可以念“南无步莲如来”。总之,有许许多多佛号的功德,这是从 暂时利益来讲的。

其实现在追求暂时利益的人比较多。个别法师讲法也好,修行人求法也好,好像只是求人天福报,成了一种人天乘。我们佛教中的乘,先是人天乘,然后是小 乘,再是大乘。人天乘只求即生中快乐、妙色、生意好,很多人学佛就是这个目的。如果你想获得人天乘的福报,念这些佛号就足够了。如果还要获得生生世世的利 益,就应该发下殊胜大愿,如药师七佛里的善名称吉祥王如来发八大愿,法海雷音如来发四大愿,琉璃光王如来发十二大愿,还有释迦牟尼佛发五百大愿,最终依靠 这些愿力得以成就。而且,我们看了这些愿以后,可以知道即生遇到这些佛号,福报是非常了不起的,麦彭仁波切引用<趋入定不定手印经>的教证说:以整个大千 世界遍满金银财宝及世间供品来供养缘觉,功德当然是不可思议,但一个人口里说“佛陀”或“遍知”或“世间怙主”,或者听到“佛陀”或“遍知”或“世间怙 主”的声音,这个功德远远超过了前面这些功德。我们除了一些哑巴以外,“佛陀”两个字谁都会说,包括小孩子也会说。既然福报如此之大,大家从现在开始,一 定要重视念佛。

我所提倡的念佛,跟净土宗的念佛略有不同。净土宗所讲的只念阿弥陀佛,其他佛号没有特别强调,但我这里要求大家持诵诸佛名号。平常若能这样持诵,直接间接的功德相当大。

<妙法莲华经>中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以散乱心称一声“南无佛”,逐渐也能成佛道。这句话还有一个典故:释迦 牟尼佛在世时,有个老头见众比丘威仪端严、清净自在,他特别羡慕,也乞求出家。(我们这里有些老居士也是这样,看到有些出家人比较舒服,自己就一定要剃 头。)当时好多阿罗汉用神通来观察,(不像我们这里,过了三四个月,只要管家签字就可以出家,)发现他八万劫以内都没有种过善根,没有出家的因缘,于是阿 罗汉们不答应。那个老头特别伤心,一直哭着。后来佛陀以超胜阿罗汉的神通,知道他于八万劫以前,曾是一位樵夫,有次在森林中砍柴,遇到一只老虎,老虎要吃 他,他就急急忙忙爬上树,无意中喊了一声“南无佛”。就这一句佛号,善根今天成熟,佛陀开许他出家,出家之后证得阿罗汉果位。

我们平时到寺院里、坐在家中,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或者“顶礼、皈依、供养如来正等觉释迦牟尼佛”,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但这个功德真的不可思 议。<白莲花经>云:“佛陀不可思,佛法不可思,信奉不可思,异熟不可思。”我们遇到佛陀和佛法的福报不可思议,对之生起信心,进行供养、顶礼、皈依,其 异熟果报也不可思议。这一点,任何一个思想家、文学家、理论学家,通过苦思冥想,或以分别念来进行观察,都无法得到这种功德。

而且,即便说不出“佛”,光说“南无”两个字,也是有功德的。<阿含经>中记载:提婆达多与佛陀作对,造了三个无间罪,命终堕地狱时特别害怕。当时 身边有些眷属劝他皈依佛,因对佛陀的嫉妒心比较强,他一直不肯说“佛”,只说一个“南无”。以此功德,佛陀授记他将来成为南无辟支佛[2]。这与<根有律>的说法稍有不同[3],但内容大致是一样的。

所以念佛号的功德的确非常非常大,我今天只作了一个简单介绍,希望大家下来过后多参考这方面的典籍。麦彭仁波切曾引用<宝积经>的教证说:“‘顶礼 一切佛陀’是一大火炬,必定焚毁一切烦恼。”又引用<华严经>的教证说,念佛就像“已食金刚界,纵使摄取微量,然而金刚界无法溶解”。因此,即生中遇到佛 法相当难得,缘佛陀的这种功德,乃至生生世世也不会耗尽。

麦彭仁波切还在最后一些小字里讲得很清楚,说因为有了佛法如意宝,我们才得以听闻如此殊胜、尊贵的佛号,如果没有佛法,百千万劫也难遭难遇。所以大 家一定要珍惜现在的机会,有智慧的人理应尽量念诵佛号,看见别人死了或受苦时,就在他耳边、身边给他传授。有些佛的名号比较常用,比如宝髻佛、药师佛,还 有火如来等等。以前上师如意宝常说,用整个世间的金银财宝来供养诸佛的功德非常大,但是一称“南无火如来”的名号,远远超过它的功德。上师如意宝也给我们 念过这个传承,他老人家经常强调念众多佛号的功德。

大家应该再三看一下麦彭仁波切后面的文字,里面还说了,对恩重如山的父母亲友,报答他们恩德有一定的困难,但若能引导他们念佛,纵然不能经常念,偶尔念一句,功德也相当大,可以算是一种报恩。

所以,我这次要求菩提学会的道友,劝家人一起闻思修行可能没有这个因缘,但是劝他们偶尔参加一次念佛,从头到尾只用一个多小时,他们应该给你这个面 子。如果他实在不肯,你拽着他的头发也要让他参加。他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只要耳边听了这么多如来的名号,对生生世世都有莫大利益。因此,麦彭仁波切最 后以诚挚的心来合掌、以高昂的文字来劝请大家,一定要持诵诸佛菩萨的名号,这个是万万不可放逸的。麦彭仁波切这样伟大的大成就者,郑重合掌劝请的事情,我 们如果不重视,就是没有心脏的人了。

念这些佛号,不管老年人也好、年轻人也好,有地位也好、有钱财也好,黄种人也好、白种人也好,什么样的人都能得到利益。哪怕旁生,正在挣扎死去的时 候,你在它耳边念个佛号,它也能得到巨大的助益。以后我们金刚道友之间,如果有人离开人间,马上就要死去,几个道友应该一起给他念一遍佛号。我们学院从今 天开始也是这样要求。外面各个地方的人,看见有些人要离世时,给他100块钱没有用,不如给他念一些佛号。毕竟钱到中阴身时也用不上,人民币不要说是中阴 身,到美国也用不上。

前段时间,我母亲的妹妹得了癌症,马上要死了,我母亲拿1000块钱给她,我说:“给她1000块钱有什么用呢?还不如给她念一点佛号好。”所以, 亲朋好友死的时候,千万不要给他钱,给钱也没有用。如果你真的很大方,那应该在他还没有得病、不会死的时候给钱,人家临死的时候,你最好给他念些佛号,这 样才是对他有利的。

以后大家一定要把这个“念佛法会”弘扬起来,每个人至少要劝十人以上念佛。我翻译的这个《诸佛菩萨名号集》,会尽量地印刷,若有人发愿念十遍以上,则可以给他结缘一本。我们不断地给大家提供,你们也应该尽量发心。

当然,如果有人特别笨,或者有些老年人年纪大了,实在不能念那么多,麦彭仁波切也说了,念一个佛号也可以,两个佛号也可以,三个佛号也可以……自己 可以尽力而为。或者有人业障特别重,杀了很多众生,在你面前哀号乞求,想要忏悔自己的罪业,那不妨劝他念这些佛号,若能好好念佛,绝对往生。你应该跟他说 “绝对”,为什么呢?因为很多经典中都说不堕恶趣、能够往生,对此讲得非常清楚,你这样说是不会说妄语的。但若没有这些依据和教证,随随便便说肯定不行。

我个人来讲非常高兴,许多人能结上这个善缘。麦彭仁波切的发心和功德相当圆满,念这些佛号的话,绝对对众生有利益。而且,了知佛号的功德,各方面也 比较方便。比如我们放生时要念药师七佛的名号,基本上已经念熟了,现在一看它的功德,每个人都会见而生喜,数数生起欢喜心。我今天可能啰嗦得比较多,总而 言之,希望大家一定要以虔诚的信心,多多念诵这些佛号。
当然,念诵的方式,我在<诸佛菩萨名号集>前面也讲过。大家集中的时候,先把场地打扫干净,然后在供台上摆放佛像、佛经、佛塔,参加念佛法会的人对 其磕头,磕21个也可以,7个也可以,3个也可以。磕完了之后,首先是七支供,之后开始念佛号,念完后以<普贤行愿品>来作回向。若能如此,功德真的是不 可思议。

现在很多人工作繁忙、心情纷乱,事情也比较多,要空出一个小时,可能有一种畏缩感、恐惧感。但若能想一想它的功德,这些担忧和顾虑全部会遣除的。毕竟短短的一个小时就能解决生死的大问题,那谁不愿意?谁不希求?

所以,大家应该先看一下麦彭仁波切所讲的这些功德,然后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心尽力参加“念佛法会”。这个法会,什么样的根基都可以接受,弘扬起来也非常方便,希望大家尽量对外面广弘!

by 索达吉堪布

********

[1] 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2] <增一阿含经>云:“提婆达兜最后命终之时,起和悦心,称南无故,后作辟支佛,号名曰南无。”

[3] <根有律>云:“提婆达多善根已续,于一大劫生于无隙大地狱中;其罪毕已,后得人身,展转修习,终得证悟钵剌底迦佛陀(即辟支佛),名为具骨。”

一二三四等人

有慈悲有智慧,是一等人;有慈悲无智慧,是二等人;有智慧无慈悲,是三等人;无慈悲无智慧,是劣等人。

by 星云法师

Change Within Yourself

If you want to change the world, first try to improve and bring about change within yourself. That will help change your family. From there it just gets bigger and bigger. Everything we do has some effect, some impact.

by Dalai Lama

亲近善知 识,远离诸恶友

一日,波斯匿王在静处思惟着佛陀的教法,不禁法喜充满,赞叹佛陀所说之法当下即能深得法益,不用等到未来,就能引导大众至善处。

佛陀以大慈悲、大智慧力, 仅仅开口说:“汝等来,善示汝妙法”。

“因缘成熟的智者,就能证得初果乃至阿罗汉果,身心解脱。大善知识及好的同参道友是何等地重要呀!应当时时亲近善知 识,远离诸恶友。” 思惟至此,波斯匿王即起身到佛陀的处所,虔敬地告诉佛陀自己的体会。

佛陀对波斯匿王的体会予以肯定,并告诉国王:“过去,阿难尊者在静处独自思惟时,想到善知识是如此地重要,能影响修行人一半的清净梵行。于是起身到王舍城 的耆梨跋提林,将此领悟告诉了我。

我告诉阿难尊者:‘千万别这么说,善知识及好的同参道友的重要性,是含括了行者全部的清净梵行。而亲近正知见的同参道 友,自然会与恶知识及恶友远离。怎么说呢?我因善知识的缘故,了脱生死,所以善知识的影响所及,是清净梵行的全部,应当如实了达。’佛所说的法有大利益, 当下即能获得法益,并能远离恶友、恶知识等不善缘。”

佛陀接着又说了一首偈子:


于诸善法中,不放逸最胜。
若当放逸者,贤圣所讥嫌 ;
若不放逸者,获于天帝位。
于诸天中胜,于作无作中,
不放逸最胜。若不放逸者,
坐禅尽诸漏,逮得于胜果。”

听了佛陀的开示,在旁的比丘们都法喜充满,并发起愿心,依教奉行。

摘自<别译杂阿含经 / 卷四>

Know of Nothing Better

Our lives are monotonous, petty, and repetitive, wasted in the pursuit of the trivial, because we seem to know of nothing better. The pace of our lives is so hectic that the last thing we have time to think of is death..

by Sogyal Rinpoche

满山遍野无不是药

满山遍野,若众生需要,一草一木无不是药。若非众生所需,则再珍贵的材质也不是药。佛法亦是如此,无经不深,无经不浅,无高无低,无大无小,众生的心会吸收应用,即是微妙的大法。

by 证严法师

我非我

以前我刚开始教禅、讲禅的时候,一开始就讲“无我”的观念。我说:“要开悟就要把这个‘我’去掉,如果有“我”,就不能开悟。”结果多半的人听不懂,一时间也不能接受这样的观念。

因为通常的人都非常重视“我”,认为“我”是生存动力的来源,例如:因为“我”肚子饿了,所以“我”要拚命赚钱买东西吃;因为“我”希望有好名声,所以“我”努力工作,希望社会给“我”名誉荣耀。如果没有了“我”,就失去努力的动力;如果真的没有“我”的话,那我还来上什么课?听什么佛法呢?

后来我也觉得这样讲佛法,对初学者可能太困难、太高深了,所以决定先从“有我”开始谈起。其实佛法、禅法的修行,都是从有我开始的。“有我”是个著力点,即使说:“我愿无求”,也还是要有一个“我”来发这个愿;或是有人说:“我的烦恼很多,希望能除烦恼而证菩提,达到无我的境界。”这个无我的还是我。所以无论如何,一定要从“有我”才能到“无我”。

一般人如果没有修行的功夫,根本不知道“我”究竟是什么,虽然每天都在讲,我的这个……,我的那个……,但事实上根本不清楚“我”是什么,还以为那一连串的妄念,以及每天看到的自己的影像,或是每天接触到的环境,就是“我”。实际上那不是“我”,而是“我的”。

有人说:我会思考,于是把自己的思想、念头当做了“我”。每天只想着那是我的、那不是我的;我的念头是我,坏的念头是我,好的念头也是我。那究竟哪一个念头才是真正的我呢?

也有人说:我的身体是我,我的观念是我,我的财产是我,我的环境是我,我的世界是我。但仔细分析,这里面并没有一样东西称得上是“我”。

又有人说:永恒的我才是我,但什么才是永恒呢?所有的思想、观念,说穿了不过都是一个一个串起来的念头,并不是永恒不变;我们的身体、外在的环境,更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哪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

以佛法、禅法的观点来看,在还没有开悟,还没有智能的时候,“我”只是一连串的妄念。即使已经是佛教徒,看了很多佛经,听了很多佛法,很多人依然烦恼很重,生气照样气,贪心照样贪,不该做的事情照样去做,为什么?因为还没有看清楚什么是“我”,结果自己做不了自己的主。

要能够主宰自我,一定是透过了解自我、肯定自我之后,才能进一步达到的。所以一定先要知道“我”是什么,才能肯定自我;肯定自我之后,才会知道什么是我,什么是非我,也才能够提升自己、充实自己、改善自己、转变自己。如果不知道“我”是什么,要想提升也无从提升起。

事实上,“我”是自我,也是非我,它没有一定的面貌,且是可以透过修行来改善、转变的,当“我”转变了,所有“我的”也会跟著转变。

了解自我的第一步,首先要摒弃“我”的观念,要肯定自我是假的,是虚妄的,然后在“无我”上成长自我,以“非我”为我。不应该产生的念头不要产生,不应该讲的话不要讲,不应该做的事情不要做;相对的,该做的事情要努力做,该讲的话要多讲,该起的善念要尽量发挥。也就是,要“行一切的善,断一切的恶”,能够做到这样,就能渐渐体会何谓“无我”了。

by 圣严法师

文字不能就系缚


夫文字者:本性解脱。文字不能就系缚,系缚自本来未就文字。

by 达摩大师

阿那律

阿那律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即佛陀的叔父甘露饭王之子。

佛陀成道以后曾回家阿尼律陀佩服堂兄的道行,于是跟随佛陀出家,以“天眼第一”著称。虽然阿尼律陀是天眼第一的大神通,可是他本人却是个盲人,<楞严经>说他出家之初,贪眠不起,被佛陀呵斥他像个畜生贪睡。阿尼律陀受此刺激,下狠心连续七天不眠,竟不幸失明。但得了天眼通的神通,是佛门的千里眼,他的千里眼能见十方地域,达到能见世界如见核桃的境界。

正是天眼阿尼律陀对世界看得太清楚,太明白了,所以他是最心平气和的罗汉,跟谁都合得来,他还悟出证道的方法,他认为:道是从少欲、知足、寂静、正念、正定、精进、正慧、无戏论八法而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