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位老比丘

一天,在舍卫国祇树精舍,正当佛陀在为天人、国王及大臣、百姓等四众弟子开示佛法时,有七位远道而来的婆罗门长老突然出现。他们一到精舍,便恭敬地向佛陀问讯顶礼。

婆罗门长老禀告佛陀:“世尊,我们虽处远地,却一直想要前来接受您的教导,但因诸多阻碍而未能如愿。直至今日,我们终于来到这里,见到景仰已久的圣者,恳请佛陀收我们为徒,教导我们了生脱死的圣法。”

佛陀听了之后慈悲应允,并且为其剃度,婆罗门长老终于得偿所愿,跟随佛陀出家修行。

七位老比丘出家后,同住一间寮房,不但不用心思惟世间无常之理,反而经常在寮房闲聊出家前的种种俗事,逐渐忘记当初舍俗求法的决心。低语谈论时,还不时发出大笑的声音,毫不考虑他人的感受。

佛陀以甚深的智慧观照,得知这七位老比丘的寿命将尽,但他们却丝毫不知无常即将来临,仍迷失于世俗往事、共相嬉笑之中。佛陀心生怜悯,来到这七位老比丘面前,慈悲地对他们开示:“出家应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你们为什么要大声嬉笑呢?一般众生皆认为自己有五种事物能够依靠:

第一、仗恃自己年纪尚轻,
第二、认为自己形貌端正,
第三、以为自己身强体健,
第四、依靠世间金银财宝,
第五、凭藉社会地位名望。

你们七个人在这里谈论俗事、大声嬉笑,又是凭仗着什么呢?”

此时,佛陀为他们说了一首偈语:


何喜何笑,念常炽然,深蔽幽冥,不如求定。   
见身形范,倚以为安,多想致病,岂知不真。   
老则色衰,病无光泽,皮缓肌缩,死命近促。   
身死神从,如御弃车,肉消骨散,身何可怙!”

佛陀说完偈语后,七位老比丘体悟佛陀的教诲,心开意解,真诚忏悔,当下证得阿罗汉果。

摘自<法句譬喻经 / 卷三>

四种层次的布施

昔日,在舍卫国有一富可敌国的婆罗门长者,名叫蓝达。为了彰显自己的名声,连续五年,不惜竭尽家财,以外道祈福之法,设大斋会,广行布施,供养五千多位婆罗门无数珍贵的宝物、医药及饮食衣具。接受供养的婆罗门在这五年里,亦为长者祭祀诸天、山岳与星宿等地衹神灵,以持咒作法,希望为长者祈求无量之福。

到了圆满五年大供养的最后一天,蓝达长者更行广大布施,除了以金银打造的精致食器盛满金粟、银粟外,更准备了七宝服饰、鹿皮大衣、牛马羊车、奴婢及日常所需物品,共八万四千件供养大众。庄严无比的会场,令与会的鬼神、国王、大臣、梵志、贵族等,无不欢欣喜悦。

此时,佛陀正在精舍为天人说法,见到如此情景,喟然叹言:“蓝达真是可怜的愚痴者!布施这么多珍贵的财物,却只能得到微薄的福报。若不立即教示,将永离胜妙法门,无法得到真实的利益。”

于是世尊特地前去度化蓝达长者,并以神通力从地涌出,放大光明,普照与会大众。

蓝达长者及大众立即至诚顶礼佛陀。世尊见众人皆有恭敬之心,于是为大众说偈:


月千反祠,终身不彻,不如须臾,   
一心念法,一念造福,胜彼终身。
虽终百岁,奉事火神,不如须臾,
供养三尊,一供养福,胜彼百年。”

佛陀说:“布施有四种层次,就像农地有肥沃贫瘠之别,收成自然就会不同:

一者、施多得福少,也就是愚痴之人花费大量钱财,却以杀生的方式祭祀鬼神,并且还喝酒跳舞,不仅无法增长福报,亦没有智慧。

二者、施少得福少,即是以悭贪恶心,布施给心外求道的修行者。由于二者都是愚痴之人,所以没有福报。

三者、施少得福多,就是以善心供养精进、有德行的修道者。布施虽少,福报却很大。

四者、施多得福多,是指觉悟到世间无常的贤者,以清净心布施钱财建造塔寺,供养三宝衣食、卧具、医药等。这种清净圆满的布施,具足无上福德,如五河流入大海,生生世世长流不断。”

此时,蓝达长者及与会大众闻佛开示,皆大法喜。诸天人神心开意解,即证须陀洹果,五千多位婆罗门发心随佛出家修行,与道相应。蓝达长者全家亦受持五戒,发愿勤修正法,广积福德。国王及众臣也欢喜地受持三皈依,明了佛法真理。

摘自<法句譬喻经 / 卷二>

逆子成道

佛陀时代,有一独生子从小备受父母的疼爱。父母竭尽心力培育他,并且让他跟随良师益友学习,一心希望他将来能有一番成就。

可是独生子态度傲慢,没有恒心毅力,不肯用心学习,常常早上才学的东西,下午就放弃了,结果几年下来,没有学到任何的知识,父母只好失望地教他回家治理家业。

独生子为人悭贪,行为放纵,变卖家产供自己挥霍,致使家道中落,沦为贫穷。骄傲虚浮的他,做事鲁莽没有智慧,又不肯接受别人的意见,平日蓬头垢面,不修边幅,所以大家都很厌恶他,没有人愿意和他说话。

面对这些境遇,独生子不但不知反省检讨,反而还埋怨父母,责怪师长、朋友,觉得都是祖先神灵没有庇佑,才让自己诸事不顺,落到今日的地步。所以,独生子心想:“既然如此,我不如去跟佛陀学道,或许还可以得到一些利益。”

独生子来到精舍,向佛陀顶礼后,说道:“佛陀啊,您的教法宽大,可以包容所有的人,请允许我做您的弟子吧!”

佛陀说:“想要求道,就要力行清净的行为,你现在仍有种种恶习,如同带着一身的污垢,若不改过,即使跟随我修行,也是无益。不如你先回去孝顺父母,研习老师所教导的东西,并且好好治理家业,让家里富裕起来。还有,最重要的是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仪容,不可不合节度;做任何事都要专心一志,勤勉努力,那么必然会受到大家的称赞与羡慕,这才是真正的道。”

于是世尊为他说了一首偈语:


不诵为言垢,不勤为家垢,
不严为色垢,放逸为事垢,
悭为惠施垢,不善为行垢,
今世亦后世,恶法为常垢。

垢中之垢,莫甚于痴,
学当舍此,比丘无垢。”

独生子听了之后,醒悟自己骄慢愚痴的习气,欢喜地听从佛陀的教诲回家,并且经常思惟偈语中的涵义。从此之后,他不但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诵习经典、勤修家业,并且以戒法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凡是不合正道之事他就不做。亲族及乡里看他改变这么多,都非常赞叹,于是他的名声传遍各地,国人都称赞他是贤人。

三年后,独生子又来到佛陀的面前,以至诚恭敬心顶礼佛陀,并向佛陀禀告:“世尊,过去三年我听从您的嘱咐,尊敬父母师长,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改恶行善,所有的人都替我感到高兴。恳请佛陀慈悲,允许我出家修行。”

佛陀应允后,独生子的须发自动落下,马上现出清净的僧众形象。出家后,他日日精进,思惟止观、四圣谛及八正道的道理,不久即证得阿罗汉果。

摘自<法句譬喻经 / 卷三>

不如行一慈

佛陀时代,有位国王名叫和默处,由于他的国家地处偏僻边境,所以从来都没有见过佛陀、也没有听闻过佛法。

这位国王一直信奉邪师外道,连其他百姓也是如此,他们以杀生的方式来祭拜天神,早已习以为常。有一次,国王的母后生了重病,尽管看了许多医生,服用各种汤药偏方,身体还是不见好转。于是国王派了女巫医为母后祈福,几年下来,病情还是毫无起色。

后来,国王准备了丰盛美味的饮食,召请国内二百位婆罗门,到宫里接受供养。国王问他们:“我的母后长期受到病苦的折磨,不知是什么原因?各位都是智能之士,通晓天地日月星宿、占卜命相之理,请告诉我真相。”

婆罗门听了,一致认为是天上的星宿运行错乱颠倒,阴阳不调所引起的。国王又问:“那要如何做,才能治愈我的母后呢?”

婆罗门回答:“国王,你要到城外平坦洁净的郊野祭拜山神与日月星宿,并且还要准备一百只不同种类的畜生及一个小孩作为祭品。到时,国王再亲自带着皇太后到祭坛向上天请命,皇太后的病就可痊愈。”国王听了之后,马上派人准备婆罗门所交代的祭品。上百头的象、马、牛、羊从东门出发,前往祭祀的地点,一路上发出悲哀、恐惧的鸣叫,声音震动了天地。

世尊得知这位国王竟然为了要救一人的性命,而杀害这么多无辜的众生,为其愚痴顽固深感悲悯。于是世尊带领弟子来到这个国家,在东城门外的路上遇见了国王与婆罗门,以及那些被驱赶而恐惧哀鸣的牲畜。

国王远远地就看到了佛陀。佛陀全身散发出光芒,如同旭日般明亮,又似满月清净柔和。所有百姓看了莫不心生爱敬,而那些即将要被当作祭品的小孩及动物,无不希望藉此获得救脱。

国王下车后,向佛长跪行礼。佛陀问:“国王要前往何处?”

国王恭敬地回答:“因为母后长年卧病,看遍了全国最好的医生,最后连祈求神灵都没有效果,所以今日特别准备要杀生祭拜天地、山神及日月星宿,为母后祈福,希望她能早日脱离病痛之苦。”

佛陀告诉国王:“人们想要得到谷物,就应先耕田播种;想要得到富贵,就应力行布施;想要长寿,就应心存慈悲;想得智慧,就应努力学习,这四件事都是种其因,得其果。再者,富贵之人绝不会想要去吃贫贱人家的食物,更何况诸大天王以七宝为宫殿,衣食自然具足,又怎么会舍弃天上的美味甘露,来吃你准备的这些粗秽的牲畜血肉?你以邪法为正,乱行祭拜,想要藉由杀生获得长生,根本就违背了生存之道,更何况是杀害这么多众生的生命,而妄想救一人的性命?”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若人寿百岁  勤事天下神    
象马用祭祀  不如行一慈”

佛说此偈语时,放大光明,闪耀的光芒照亮了天地,所有苦难众生莫不心生欢喜,各得所求。国王听闻了无上妙法,又看见佛陀放大光明,生大欢喜心,即得道证果。生重病的母后听闻了妙法,也心开意解,病痛消除。两百位婆罗门看到佛陀光明妙相,又听闻佛所说的真理,不禁心生惭愧,忏悔过错,发愿要跟随佛陀出家修行。

国王和大臣们殷诚恳切地请求佛陀留在国中,接受供养,佛陀慈悲应允,在这个国家待了一个月后才离去。从此,和默处国王以佛法治国,国家日渐强盛兴隆。

摘自<法句譬喻经 / 卷一>

愚昧痴笨

佛陀时代,有一国家名为多摩罗,在都城外七里处有间精舍,五百位比丘在此研读经典、精进行道。有位年老比丘,名叫摩诃卢,生性愚钝、不解事理,比丘们都会热心地教导他一些法理。但是几年下来,摩诃卢却连一句偈语也记不得,久而久之,大家都开始瞧不起他,不愿和他同进出,只敢让他留守精舍,做些清扫的工作。

一天,国王迎请所有比丘到宫中接受供养,唯独摩诃卢比丘一人留在精舍。他心想:“我生来就是这般愚昧痴笨,连一句偈语都记不起来,大家都看不起我,活着还有什么用处?”

于是找了根绳子,走到后院的一棵大树下,想要上吊自杀。

此时,佛陀在远方以清净道眼观见摩诃卢比丘的举动,随即化现成半人半树的树神,大声斥责这位老比丘,问他为何要轻贱自己的性命?摩诃卢比丘便将委屈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树神告诉老比丘:“你千万不要想不开,先听完我的话再说。在迦叶佛时代,你是一位通达经律论三藏的比丘,有五百位弟子跟随你修行。然而,你自恃智慧高超,而轻视他人,不愿教导大众法义,所以才感得世世根机愚钝的果报。你现在所应该做的是惭愧忏悔,而不是这样结束自己的生命。”

于是,佛陀现出光明无量的身相,为他说偈:


自爱身者  慎护所守  希望欲解  学正不寐    
身为第一  常自勉学  利能诲人  不惓则智    
学先自正  然后正人  调身入慧  必迁为上    
身不能利  安能利人  心调体正  何愿不至    
本我所造  后我自受  为恶自更  如刚钻珠”

摩诃卢比丘见到佛的光明相好,又想到自己过去生的作为,欢喜之中更感惭愧,于是向佛至诚礼拜,并且思惟偈语的意义,入到甚深禅定。不久,即于佛前证得阿罗汉果。证道的摩诃卢比丘,通晓自己过去累世的因缘,三藏教法刹时贯注于心。

佛陀告诉摩诃卢比丘说:“你现在赶紧着衣持钵,前往王宫接受供养,并且坐于五百位比丘之上,他们就是你前世的五百位弟子。你要把握此次因缘,为他们开示说法,令其得证道果。此外,还要让国王信受佛法,明白因果的道理。”

于是,摩诃卢比丘来到皇宫接受供养,并且主动坐于上位。其他人见到摩诃卢比丘如此的行为,虽知他愚钝顽固,仍不免忿怒不解,却又碍于国王在场,不敢当面斥责。国王发现了这位晚来的比丘,便亲自为他添加饭菜。

摩诃卢比丘接受供养后,于是为大众开示法要,法音如雷贯耳,法语甘露滋润了在场的每个人的心。五百位比丘听完开示后都非常惊讶,深生惭愧,即证阿罗汉果。接着,摩诃卢比丘又为国王详细地说明法义,当下许多大臣、官员,也都证得须陀洹果。

摘自<法句譬喻经 / 卷三>

智者调身

佛陀时代,有一位二十岁的外道青年,天资聪颖、智力超群,不论学习什么,只要看过就能学会。他凭恃这种过人的天赋,发誓要学遍天下所有的技艺,于是他四处寻师访道,无论天文、地理、医术、药方,乃至棋艺、奏乐、裁缝、烹调等等,世间种种技艺无不精通。他心想:“我如此多才多艺,世上应该无人能及!不如前往各地找人较量,来展现我高超的才能,一定能扬名天下、流传百世。”

一天,他来到热闹的市集,发现一处人潮聚集的摊位,走近一看,原来是有人正以敏捷的速度与高超的技艺在制作弓箭,大伙儿都争先想要购买。年轻人心想:“我以为所学已经足够,从没想过要学作弓箭,如果要较量这项技术,必定会败下阵来,所以我应当向他学习才行。”

于是,年轻人跟弓箭师傅拜师学艺,每天都用心地研习,没多久便学会制作弓箭的诀窍,技术甚至还超越了老师。学成之后,他以财物礼谢老师的教导,随即又整装出发。

年轻人来到渡口搭船,欲前往另一个国家。航行中,他看到船夫摇橹的技术神妙,船只轻飘河面好似飞行一般,进退之间迅速无比,心里又想:“虽然我拥有许多技艺,却还不会驾驶船只,这种技术虽然不算高尚,但为了不时之需,学起来总是比较稳当。”

于是,年轻人跟着船夫学习驾船的方法,没有多久时间,技术就比老师还更胜一筹。离去时,年轻人也以财物馈赠船夫,表示感激之意。

接着,他又来到另一个国家,看到王宫如此富丽堂皇,可谓举世无双,心想:“建造这座宫殿的工匠,技术必然非常巧妙,自我游历各地以来,建筑技术已经生疏,若要较量此一技艺,必然落败。所以我应当重新学习,才能不落人后。”

于是年轻人请求殿堂的工匠收他为徒,学习操持各种建筑工具与技巧。天赋异禀的他,很快就知晓尺规量制、木造雕刻等建筑技术,并且还青出于蓝、更胜于蓝。学成后,他将自己所有的财物都送给工匠,表达深深的谢意。

就这样,年轻人的足迹遍及十六个国家,每每展现自己独步天下的技艺后,就没有人敢站出来与之较量。也因为如此,年轻人傲慢的心念愈加炽盛,他心想:“天底下已经没有人能赢过我了。”

此时,佛陀在祇园精舍以天眼观看这位年轻人,知道他得度的因缘已经成熟,便运用神通力化现成一位比丘,手持锡杖来到年轻人面前。由于年轻人生长的地方没有佛法,所以当他看到比丘缓缓走近时,好奇地询问:“我从未见过像你这样的人物,也没看过这样的穿着,你手持的东西也不像是宗庙的法器,请问你到底是什么人?为何装扮与常人不同?”

比丘回答:“我乃调御自身之人。”

青年又问:“什么是调御自身呢?”

比丘知道他过去所学种种,便为他说了一首偈子:


弓匠调角  水人调船  巧匠调木  智者调身
譬如厚石  风不能移  智者意重  毁誉不倾
譬如深渊  澄静清明  慧人闻道  心净欢然”

比丘说完偈子,飞至空中,恢复成庄严的佛身,展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顿时佛光普现,朗照天地。接着,佛陀回到地面,对年轻人说:“我能有如此神通妙用,都是因为历劫修行,调御自身的结果。”

年轻人看到佛陀的神通变化,佩服地五体投地,于是请教佛陀调御自身的要领。佛陀对他开示五戒、十善、四无量心、六波罗蜜、四种禅定境界、三种解脱法门等殊胜妙法,并说明制弓、驾船、建屋等技术,都只是虚华不实、有生有灭的东西,若让自己耽溺其中,终究无法脱离生死轮回之苦。

年轻人凝神倾听,豁然领悟,遂发心出家修行。佛陀即言:“善来比丘,须发自落,即成沙门。”

年轻人即现清净比丘相。佛陀又重新为他开示四圣谛及八解脱之道,年轻比丘至诚专注聆听,思惟此理,当下即证阿罗汉果。

摘自<法句譬喻经 / 卷二>

亦如泥中生莲花

佛陀在罗阅祇耆阇崛山时,一日,城中有五十位长者子亲诣佛所,礼拜佛陀,并且请佛为众说法。佛陀慈悲应允,为大众开示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

佛言:“世间夫妻即使恩爱白头,终不免生离死别;纵有荣华富贵,仍不免忧戚烦恼,难得自在。汝等当知,世间之苦当急舍离,唯有清净涅槃,方能永断生死;唯有灭除众恶,才能永恒安乐。”

长者子闻法欢喜,个个发心随佛出家修行。佛言:“善来比丘,须发自堕,法衣具足。”

言毕,五十位长者子立即现出清净比丘相。

城中亲友听闻此一盛事,相约来到崛山供养赞叹,并且祈请佛陀及诸大比丘于次日午斋接受大众的斋供。次日,佛陀亲领法师到城里应供,用斋完毕,即为大众开示妙法,听闻者莫不法喜。然而,甫出家的长者子回到城中,看到亲眷,一时却萌生了恋家舍道的微细心念。

佛陀知道后,于回程途中,恰见田沟的污泥粪壤里,有五色莲花生长其中;花香溢满四周,掩盖了所有臭味,于是佛陀饶富深意地宣说一偈:


如作田沟,近于大道,中生莲华,香洁可意。
有生死然,凡夫处边,智者乐出,为佛弟子。”

语毕,便与大众返回崛山。

回到精舍,阿难尊者向佛请示:“世尊在田沟旁所说的偈语,弟子未能了达其义,愿世尊慈悲开示。”

佛言:“阿难!你有看到那朵生于污泥粪壤中的莲花吗?”

阿难答言:“有。”

佛陀又开示:“人于世间展转相生,寿命或长于百岁、或不满百年,世世苦乐齐受,饥渴寒热交替,热恼逼人,不得自在,犹如田沟中所蓄藏的粪壤污泥,臭秽不净。若人能觉悟世间无常之理,因而发心学道,舍诸妄念,修清净行,亦如泥中能生香洁莲花。一旦修行成就,不仅能令自己得到解脱之乐,亦能救度宗亲族人,乃至一切有情众生;犹如此株香莲芬芳远扬,能掩远近臭秽恶气。”

五十位比丘闻佛说法,顿舍妄情染想,生坚固道心,精进不退。不久,皆证阿罗汉果。

摘自<法句譬喻经 / 卷二>

天底下最苦之事

佛陀于舍卫国时,一天,有四位比丘于树下讨论:“什么是世间上最苦的事?”

第一位比丘感叹地说:“天底下没有比淫欲更苦的了。”

第二位比丘则说:“瞋恚才是天底下最苦的事。”

第三位比丘却认为:“天底下最苦的莫过于饥渴的感受。”

最后一位比丘则表示:“天底下最苦的是惊怖。”

四位比丘在这个话题上争论不休,始终得不到答案。

佛陀藉此因缘,适时前去关心。比丘一看到佛陀,马上停止争论,向佛请示讨论的内容。佛陀说:“你们所认为的,都不是苦的究竟原因。天底下最苦之事来自色身,所有饥渴、寒热、瞋恚、惊怖及色欲等灾祸,都是由于它的存在。所以色身是一切苦恼的根本,也是祸患的根源。

众生于三界中茍延存活,互相欺凌,心中亦被忧惧烦恼所束缚而轮回不休。所以,想要脱离世间苦痛,应当寻求寂灭之境,收摄身心,最后达到一念不生,即能证得真正快乐的涅槃境界。”

于是,世尊说了一首偈语:


热无过淫,毒无过怒,苦无过身,乐无过灭。
无乐小乐、小辩小慧,观求大者,乃获大安。
我为世尊,长解无忧,正度三有,独降众魔。”

接着,佛陀对四位比丘说:“久远以前,有一位名为精进力的比丘,具足五种神通。每当他在山中树下独自修行时,总有鸽子、乌鸦、毒蛇和鹿围绕身旁,这让它们感到安稳。鸟兽们白天外出觅食,晚上则回到比丘身边。

有一天晚上,这四只鸟兽互相讨论:‘世间之苦,何者最重?’

乌鸦说:‘我认为饥渴最苦。因为饥渴时,身体虚弱,不仅眼睛看不清,而且神志不宁,常常不顾被猎人利刃宰割的危险而自投罗网。我们有很多同伴就是因此而丧失性命。’

鸽子说:‘淫欲最苦。因为色欲炽盛时,内心失去理智,行为也就毫无顾忌,于是危险就接踵而来,甚至连性命也会不保。’

毒蛇认为:‘瞋恚最苦。当毒害他人的心念一起,不分亲疏远近都会遭到危险,这种毒意不仅能杀害别人,也会伤害自己。’

鹿则表示:‘惊怖最苦。每当我在山林旷野间游走时,心中总是怀忧恐惧,害怕被猎人或豺狼捕捉。只要听闻一点儿声响,就会惊慌地逃向岸边或躲到坑洞之中。奔逃时,即使是母子亲眷,也无暇相顾。所以,我认为惊怖是最苦的事。’

比丘听到鸟兽的对话,告诉它们:‘你们所说的都是枝微末节,没有探究到苦的根源。天底下最苦之事,莫过于拥有这个色身,我们就是因为它而产生无量的忧愁与畏惧。所以,我舍弃世间一切,出家修行,断除所有欲望想念,不贪着四大的享乐,就是要斩断痛苦的根源,达到涅槃的境界。涅槃即是心念寂灭,没有形相,不受色身的束缚,这才是最大的安乐。’

 四只鸟兽听了比丘的解说后,便心开意解。”

佛陀告诉四位比丘:“当时的五通比丘就是我的前身,而四只鸟兽就是你们四人。你们在前世早已听闻过苦的真正根源,为何今日还是抱持错误的见解呢?”

四位比丘感到十分惭愧,志心忏悔,思惟此理,当下即证阿罗汉果。

摘自<法句譬喻经 / 卷三>

五百婆罗门女

佛陀在舍卫国时,国土东南有海,海中突起一地,遍地尽是香花茂林,环境清幽雅致。

当时有五百位婆罗门女,虽然精勤修道,却不知有佛陀这位圣人。一日,她们聚在一起,相互告言:“我们今生得此女身,从少至老为诸多不自由所系缚,人命短促有如朝露,朝不保夕,无常逼迫甚不如意,倏忽即亡。我们不如前往东南海的香花台上采摘香花,祭祀梵天;并且精进持斋,祈求来世投生梵天,长寿不死,且得自在,远离忧苦。”

言毕,婆罗门女立刻备齐各类供品,至香花台斋戒祭祀,企求梵天降临,满其所愿。

这时,在舍卫国的世尊,以神通力得知此五百女的心愿,其心虽同俗人,追求有为生灭之法,然其善根深厚,仍可前去度化。于是世尊带领大众弟子、菩萨及天龙鬼神,飞升虚空,来到海中的香花台,并且端坐于大树之下。五百婆罗门女顿时为这突来的异象所震慑,以为是大梵天王被她们的诚心所感动而慈悲降临,个个欢喜无比。

此时,随佛同来的天人告诉她们说:“其实在你们面前的不是大梵天王,而是更尊贵的三界导师──佛陀,他以清净无为的佛法,度化了无量的众生。”

婆罗门女听了,立刻恭敬地顶礼佛陀,并且祈求:“我们因垢染深重,所以今世生为女人,希冀佛陀慈悲加持,能令我等投生梵天。”

佛陀说:“你们因宿植善根,所以今日才会发此愿心。世间有二件事昭然不隐,一是人间受苦、天道享乐,为善得福、作恶受殃;一是世间的快乐属于有为、有漏的福报,报尽还要堕落,令人烦忧,唯有寂灭无为的涅槃之乐,才是最究竟的快乐。”

佛陀更进一步为其说偈:


知世坏喻,幻法忽有,
断魔华敷,不现死生。
见身如沫,幻法自然,
断魔华敷,不现死生。”

五百婆罗门女至心听受偈语,善根成熟,即发出离心,顿时,头发自落,法衣着身,皆现清净比丘尼相。她们思惟着法理,凝然入定,烦恼断尽,当下即证阿罗汉果。

阿难尊者见其因缘殊胜,于是请示佛陀:“婆罗门女以何功德因缘,得值世尊前来度化?”

世尊告诉阿难及在场大众:“过去迦叶佛时,有一位长者,家境富饶,拥有五百位夫人、彩女。可是长者生性多疑善妒,家中门禁森严,任何人都不得随意出入,就连夫人们欲前往礼拜供养佛陀,长者都断然拒绝。直至一日,国王举办盛大的宴会,召请所有大臣入宫同欢,从日至暮歌舞不歇。五百位夫人、彩女见机不可失,趁着长者入宫时,前往拜见迦叶佛,并且聆听佛法。她们虔诚发愿:‘愿我生生世世不与恶人相伴,所在之处恒遇有德圣者。来世有一释迦文佛,愿我等皆能在其座下出家修行,奉行修道。’”

佛陀告诉阿难:“当时的五百位夫人、彩女,就是你们眼前的五百比丘尼前生,因为愿心至诚恳切,因缘成熟,自然得度!”

大众闻毕,咸皆欢喜赞叹佛法广大,一念至心,功德不可思议。

摘自<法句譬喻经 / 卷一>

华天比丘

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众常随在旁。当时国内有一户大富长者喜获麟儿,全家上下莫不欢欣鼓舞地迎接新生儿的到来。这个男孩不仅相貌庄严,出生之时,天上更降下无数美妙的花朵,遍满整间屋子。长者见此稀有殊胜之相,便为儿子取名“弗波提婆”,即“华天”之意。

华天福报深厚,一切饮食、用具心想事成,丰足无缺。长大后,听说佛陀福慧圆满,威德具足,深为大众敬仰,所以心中充满了好奇。一天,华天来到衹园精舍求见世尊,当他见到端严无比的佛陀时,心中有说不出的感动,心想:“能值佛世是多么殊胜难得的因缘,我一定要把握供养的机会!”

于是华天当下祈请世尊及比丘至家中应供。佛陀知道华天宿植的善根即将成熟,便允诺他的请求。

华天满怀欢喜回到家里,以绸缎、珠宝、香花严饰的床座即刻充满屋内,种种应供所需的物品亦一应俱全。隔日,佛陀带领弟子前来应供,依序入座后,华天只要心有所念,各种美味的斋饭应时出现于大众面前。斋毕,佛陀即为华天广说妙法,听闻者莫不法喜,全家亦因此殊胜因缘,皆证须陀洹果。

斋僧后,华天即向父母表达出家的意愿,希望能够跟随佛陀修行。得到父母应许的华天,辞别双亲,来到衹园精舍,以至诚恭敬之心顶礼佛陀,恳求出家。世尊应许,说道:“善来比丘,须发自落,袈裟着身。”

话一说完,华天即现比丘相。出家后的华天比丘十分精进,不仅时时思惟佛所说的教理,更于日常中如实修持,不久即证阿罗汉果。

阿难听说华天比丘的事迹后,觉得非常好奇,于是长跪合掌请示佛陀:“华天比丘过去生中是如何植福、培福,今世才能感得天降香花、一切饮食用具心想事成的殊胜果报?”

佛陀告诉大众:“毗婆尸佛的时代,度化无量众生,比丘至聚落托钵,豪贵人家都会争相供养。当时有一位穷人,虽然也很想供养,却苦无财力。于是他到沼泽边,采集许多美丽的花草,带回村落,并以至诚恭敬心散花供养比丘。因为散花供僧的因缘,过后九十一劫中,凡他所生之处,相貌庄严,一切所需皆自然具足;更因此福,今世能够遇佛出家,得证道果。”

佛陀揭示大众:“这位穷人就是今日的华天比丘。大众千万不要以为小小的布施没有多少福德,若能至诚信敬,福报是无量无边的!

众比丘听了佛陀的开示后,欢喜无比,信受奉行。

摘自<贤愚经 / 卷二>

五百狝猴

释迦牟尼佛在罗阅祇国时,曾请须漫尊者带着世尊所剪下的头发及指甲,到罽宾国南方的一座山中建塔供奉。这座山里住着五百位罗汉,素来渴望能亲承佛陀教化,却苦无因缘。如今佛陀的发爪在此,犹如佛陀亲临,所以五百罗汉非常欢喜且珍惜,早晚均绕塔礼拜。

这座山中,有五百只狝猴群居。它们每天看到罗汉至心虔诚地礼拜佛塔,觉得非常新奇,于是也有样学样地到深涧边,取了泥块回到山上,仿造一座佛塔,并且像修行人一样早晚礼拜。

有一天,山上突然下起大雨,山洪暴发,五百狝猴一时躲避不及,全部被洪水所淹没。狝猴丧命后,即刻往生忉利天,不仅住在七宝宫殿,而且衣食受用无尽。这样的境遇,让他们深感疑惑,怎能有此福报投生天宫?用天眼一观,才知自己过去生为狝猴,因模仿罗汉造塔礼拜的因缘,虽被大水所溺毙,却也因此得生天上。五百天人回顾这段因缘,深生感恩之心,觉得应当报答故身。于是他们一齐下到人间,绕着狝猴尸身,烧香散花,绕行七匝。

其时,山中有五百位婆罗门,平时学习外道的邪知邪见,不信罪福因果。所以当他们看到天人在这里散花作乐,供养狝猴的尸体,觉得很纳闷,于是好奇地询问:“诸位天人,你们是何等尊贵,为何今日要降贵纡尊在这里供养狝猴的尸身呢?”

天人回答:“这些尸体是我们的前身。过去生我们身为狝猴,因模仿罗汉造塔礼拜,后来虽遭洪水淹没,却因造塔供养的福德,而能感生忉利天。因此,我们特地前来报答前身之恩。诸位婆罗门,佛陀圣德无边!即使是以懵懂之心供奉佛塔的我们,都能获得如此福报,更何况是以至诚恳切心供养世尊,所得福德必将更为殊胜。所以你们若不依循正法修行,即使辛辛苦苦修上百劫,也是白费功夫。不如现在就跟我们一起到耆阇崛山,去礼拜供养佛陀,必能获得无量福德与法益。”

五百婆罗门听完天人所述的经历,对于佛陀的威德生起无限景仰,于是便和天人一起去拜见世尊。五百天人禀告佛陀:“我们的前世是狝猴之身,因蒙世尊恩德,所以能够生天享福。但因未能亲见佛陀,深感遗憾,所以今日特来归命顶礼。”

接着,天人又请示佛陀:“我等众人过去以何因缘生为狝猴?为何又会被洪水所溺毙呢?”

佛陀慈悲地开示:“一切现象皆是有因有果,不会凭空而生。大众一心谛听,我当说明此事的因果。在久远前,有五百位年轻的婆罗门一起入山寻师访道。当时有一位出家沙门,想在山上建造一间泥屋,精进用功,所以便来回下山至溪边取水。这位沙门修行得力,上下山谷身形轻快敏捷,五百婆罗门看了心生嫉妒,便一起讥笑:‘看哪,这位沙门翻越山谷就像一只狝猴,有什么了不起。若再这样不停地取水,迟早会被山洪所淹没。’”

佛陀告诉诸位天人:“当时那位沙门就是我的前身,而那五百位年轻的婆罗门就是你们的前世。因为恶心讥讽他人,反而自己身受狝猴、溺水之报。此即所谓‘戏笑为恶,已作身行,号泣受报,随行罪至’啊!”

说完偈子,世尊继续为大众开示:“诸位天人,你们的前世虽为畜生之身,却能起造塔寺,礼拜供养。这些行为虽是出自模仿,然而供奉塔寺即有无量的功德,所以也灭除了你们往劫所造的罪过,而能生天享福。如今,大众更进一步发心亲近正法,至诚地接受教导,有此因地,今后必当永离众苦。”

聆听完佛陀的开示,五百位天人即证道果。而一同前来礼拜世尊的五百婆罗门,也因听闻佛陀开示罪福因果的道理,不禁感叹:“我们学习仙道,为的就是要能生天为仙,没想到多年的辛苦却毫无收获,比不上这些狝猴供塔所得的福报。佛陀的圣德真是殊胜难测啊!”

于是他们至心顶礼,匍伏佛足之前,请求佛陀收他们为弟子。世尊慈悲地唤了一声:“善来比丘!”

这五百婆罗门即刻身现沙门相,从此跟随佛陀修行,精进不懈,不久即证阿罗汉果。

摘自<法句譬喻经 / 卷二>

八关斋法传奇

一天,有五百位天人一起来到祇树给孤独园。他们至诚顶礼佛陀,佛陀亦为他们宣说佛法大意,最后皆证得须陀洹果。阿难尊者见五百位天人因缘如此殊胜,便向佛陀请示原因,世尊于是将过去的因缘娓娓道来。

迦叶佛的时代,有两位婆罗门跟随国王去拜见佛陀。这时,有位优婆塞就劝发他们说:“今日你们有因缘跟随国王来拜见佛陀,更应该把握机会求受八关斋戒。”

婆罗门好奇地问:“受此斋法,有何好处呢?”

优婆塞回答:“可以随意所求,必如所愿。”

婆罗门听了非常心动,于是就乞请佛陀为他们两人受戒。

受戒毕,其中一位婆罗门至心默祷:“愿此受戒功德,令弟子来世生为天人!”

另一位婆罗门也非常诚心地回向:“愿此受戒功德,令弟子来生转世为王,威震寰宇!”

结束后,两人便一起走回婆罗门的聚会场所。

其他婆罗门看到他们回来,纷纷热情地招呼他们吃东西。但是两人因为已经受持八关斋戒,所以只好将今天受戒的经过告诉大家,并且表明过午不食。其他人听了,惊讶地说:“什么?受八斋斋戒?你们身为婆罗门,祭祀梵天,持守梵天教示的戒法已经足够,何必再去受佛门外道的戒法?”

在大众殷勤的劝请下,那位求生天者,只好随顺众意,吃喝起来。

由于非时而食,婆罗门没有成就生天的功德,而随其业缘往生为龙。而另一位婆罗门却因一日一夜持戒清净,以持戒功德故,如愿转世为王。又由于当初两人共同受戒的缘故,所以这条龙乃投生于皇宫的御池之中。

一天,御花园的园丁在池水旁捡到一枚从没见过的奈果,异香扑鼻,芳美奇特。于是捧去巴结御花园的门监。门监收到这样的奇珍异果,自己也舍不得食用,将奈果转送给了后宫权大势大的黄门。黄门一看心花怒放,立刻呈献给皇后,表达赤诚。最后,这枚光泽鲜丽、稀有可爱的奈果,由皇后亲手呈给了国王享用。

国王吃了这枚奈果,顿觉身心清畅,百忧齐解,兴奋地问王后:“这颗奇妙的珍果是从哪来的?”

“是黄门供养我的。”国王命黄门入宫报告这枚奈果从何而来,黄门一五一十地回禀。

于是国王召来门监、园丁,斥责他们以皇宫之物私做人情,并指示园丁,从此以后,每天呈送一颗。园丁扑通一声跪下,哭了起来:“报告国王,这个奇异的果子是在泉水旁捡到的,过去从没见到过,今后恐怕也不会再出现呀!”

国王说:“既然捡得到,只要尽心找就不会没有,如果找不来,那就拿你的人头来替代!”

可怜的园丁一路来到御泉池畔,呆呆望着池水,愈想愈感到绝望,泪珠不住滚落。

“您为何如此伤心呢?”不知何时,一位青年出现在园丁的身旁。

园丁抽抽搭搭地将事情本末说了出来,青年聆听后,流露出深深的同情。只见他忽然化身为一尾蛟龙,潜入了泉底,一眨眼的功夫,手捧宝盘,满满盛着五颜六色的奈果,连盘带果送到老园丁的胸前。

青年说:“其实,我是掌管御泉的龙。国王和我有前世之谊,我们同为婆罗门,同受八关斋戒。他因为持戒圆满,如愿转世为王,我却因为持守不全,随业转世为龙。

这些奈果请为我送给国王,并转告国王这段前世因缘,请他为我准备一部‘八关斋法’,令我受持,脱离龙身。如果国王不肯,我将以龙族的神力,化国土成汪洋!”语毕,隐身而去。

目瞪口呆的园丁一路捧着奈果冲向御书房,将此奇遇报告国王。

国王听完,良久不发一语。当时离迦叶佛末法时代已远,“八关斋法”早已散佚,而龙王却以家国相胁!国王召来最倚重的大臣,对他说:“龙王求索‘八关斋文’,倘若未能如愿,就要毁我国土子民!现今你是全国唯一的希望!请你立刻出发寻访,一旦找到了,国家就有救了。”

大臣说:“皇上,现在佛法已不住世,就算问尽天下人,恐怕也是了不可得!”

国王说:“一定要想办法找到,否则只好拿你的头来覆命!”

大臣回到家中,年迈的父亲观察到儿子心情凝重,不似平日。再三追问之下,大臣只好将自己危险的处境告诉了父亲。年迈的父亲听了,竟然毫不发愁,反而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们家族从久远、久远前,即世世代代奉佛修法,直到末法尽时遭逢迫害才中断。

父亲说:“儿啊,家里正厅的堂柱一直以来常常放光。你不妨挖开柱壁寻找,或许里面藏有什么稀世珍宝啊!”

孝顺的大臣不愿拂逆父亲的心意,召集长工斩柱开壁。果不其然!常令堂柱放光的,岂非传说中珍贵难得的佛经!大臣打开层层锦布包裹的经盒,一部<十二因缘经>、一部<八关斋文>,正完好地收藏在柱壁之间。

喜出望外的大臣立刻火速返宫。国王将<八关斋文>恭置于金盘之上,亲自送到御龙泉畔。龙王感恩不已,将泉底龙宫的宝物倾囊赠与。

龙王获此法宝后,回到龙宫,与其五百龙子精勤修持八关斋法。命终后,如愿脱却龙身,投生忉利天中。今日这五百位天人,就是当时的五百龙子。众比丘听完开示后,心有所悟,亦发菩提道心,欢喜奉行佛陀的教示。

摘自<百缘经 / 卷六>

黎军支比丘

舍卫城中,有位婆罗门的妻子产下一名男婴,不但容貌丑陋,身体还散发出浓浓的恶臭。虽然如此,婆罗门夫妇还是对他疼爱有加。

不过令人头痛的是男婴只要一靠近母亲,母乳就会发酸发臭,根本无法饮用,所以他们只好向外寻求哺乳者。婆罗门寻觅良久,几乎找遍全城可哺乳的妇女,结果没有一个例外!眼看着孩子一天饿过一天,婆罗门夫妇决定以酥蜜涂在指上,一点一滴的将他喂养长大,并且为他取名作“梨军支”。

然而,梨军支长大后,父母相继去世,家道逐渐中落,他也沦落以乞食为生,始终无法饱足。一日,梨军支看到比丘威仪庠序地进城托钵,而且皆满钵而返,不禁好生羡慕,心想:“我应该跟随佛陀出家修行,这样子或许就能得到温饱。”

梨军支到了精舍后,向佛陀表明出家的意愿,佛陀也很慈悲的对他说:“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服着身。”

梨军支立刻现出清净的比丘相。从此以后,他日夜精进,思惟法理无有懈怠,很快便证得阿罗汉果。

梨军支比丘每次出外托钵,总是空钵而返,比丘自知福报浅薄,必有前因,甘心甘受。一天,梨军支比丘经过佛塔,看见地上有少许污秽,便发心洒扫令其洁净,结果当日乞食竟满钵而返。梨军支比丘欢喜地告诉大众今日的境遇,并且表示:“从今以后,众僧塔寺皆由我来发心打扫。”

因为修福的果报,所以梨军支比丘日后皆能饱食,不再受饥饿之苦。

这天,梨军支比丘稍晚起床,舍利弗尊者正好带领他的五百位弟子前来拜见佛陀。尊者见到佛塔无人打扫,便顺手整理干净。梨军支比丘醒来后,见福田已失,怅然地告诉舍利弗尊者说:“我今天又得饥困一日了!”

舍利弗尊者知道原因后,心生不忍,想到今日将会外出应供,于是对他说:“不要担心,今日你随我应供,一定可以吃饱。”

但是天不从人愿,当日斋主夫妇发生口角,闹得不可开交,把营办斋供的事忘得一干二净,所以他们只好饿着肚子回来。隔日,舍利弗尊者又再带着梨军支比丘前往城中长者家应供。这次,参加应供的比丘皆获得丰盛的斋食,唯独遗漏了梨军支比丘一人。他大声地说:“我还未得供养!”

主人竟然一点儿也没有听见,于是梨军支比丘只好又饥饿地走回精舍。

阿难尊者知道了以后,安慰他说:“明日我将随佛陀去应供,一定帮你带食物回来。”

第三日,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到了斋主家,竟然也忘了取食之事,空钵而返。阿难尊者深感歉疚,对梨军支比丘说:“请您再忍耐一日,我明天一定不会忘记!”

第四日,阿难尊者念兹在兹,果真带回一钵饭食,但在回程途中,突然从路旁窜出一只狂吠不止的恶犬,穷追阿难尊者不放。不得已,阿难尊者只好将食物丢下才得以脱身。

佛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听完这一连串的经过,隔日便自告奋勇外出为梨军支比丘乞食。回程时,为避免在路上遇到障碍,他更展现神足通于空中飞行。本想这次一定可以通行无碍,说时迟,那时快,空中竟飞来一只大鹏金翅鸟,瞬间抢走目犍连尊者手中的钵饭,并且将它扔进海里。

舍利弗尊者听完目犍连的叙述后,心想:“事情既因我而起,干脆明日再由我出门试试吧!”

第六日,舍利弗尊者战战兢兢地捧回一钵饭,高兴地前往梨军支比丘的住所。他才刚到门口,房门就自动关上,怎么开也开不了。于是舍利弗尊者运用神通力进入房内,就在梨军支比丘伸手接钵的那一刹那,一不小心竟失手滑落,结果钵直堕地底。

舍利弗见状,再以神力取回钵食,交与梨军支比丘。好不容易拿到食物的梨军支比丘,正准备好好坐下来食用,却又发现自己竟然张不了口,一番折腾下来,直到过了用斋时间,才又恢复正常。

结果到了第七日,梨军支比丘还是没有食物可用,他深知自己过去罪业深重,于是生大惭愧心、大忏悔心。为免世人讥谤,故于四众面前餐沙饮水,了此业报,即入涅槃。众比丘见梨军支比丘的因缘甚为奇特,于是请佛开示,佛陀即为大众解说梨军支比丘的前世因缘。

过去无量世前,波罗奈国有佛出世,号“帝幢佛”。当时城中有位瞿弥长者见帝幢佛带领弟子游行教化,威仪庄严,心生欢喜敬信,于是每天请佛及众僧到家中应供。即使后来瞿弥长者往生,妻子还是一本初衷,供养不歇。

但是长者的儿子是个悭吝之人,看着母亲不断供养三宝,深怕家财会被母亲散尽,于是开始限制母亲的饮食。长者妇见儿子不孝,只好暗自积聚财物、饮食来供养佛陀及僧众。后来,儿子发现母亲的行径,怒不可遏,不但将她囚禁起来,还不提供饮食。直到第七天,奄奄一息的母亲向儿子哀求道:“给我一点食物吧!”

忤逆不孝的儿子冷酷地回答:“你不是吃沙喝水就可以生存吗?为何今日又要跟我索求食物呢?”于是头也不回地扬长离去。孱弱的母亲也因此被儿子活活饿死。

长者子因为犯下五逆重罪,死后堕阿鼻地狱受无量苦,苦难受尽转生人间,仍感丑陋贫贱饥困的果报。但他也因过去生曾供养佛,故能以此福力得遇如来,出家修行,得道证果。

众比丘听完开示后,各各发起道心,誓对佛法依教奉行。

摘自<百缘经 / 卷十>

供养得福的一家人

佛陀在世时,有一户大富人家,一家六口不仅和乐融融,而且家财万贯,奴婢随从众多,不可胜数。一天,佛陀与阿难到城里托钵,行至这户人家时,全家人都非常欢喜,于是乞请佛陀能接受供养。

富丽堂皇的屋内,铺设了上等的地毯;使用的食器,皆以金银琉璃打造而成,精致细巧,庄严无比。

阿难看到这户人家的果报如此殊胜,感到非常好奇,于是请示佛陀:“他们以何因缘,今世能享有如此的荣华富贵?”

佛陀告诉阿难:“过去世时,这位屋主非常贫穷。有一年,村子发生饥荒,因为粮食短缺,所以百姓只能采撷水边的植物充当粮食。这天,屋主采了一些水草做成羹汤,全家人正要食用时,恰巧有沙门来托钵乞食,屋主的父母说:‘把我们的那一份拿去供养沙门吧!’

儿孙们看到自己的父母没有食物可用,纷纷将自己的羹汤供养父母,而屋主的父母又将所得供养沙门,所以最后这家人当天的食物通通都供养给托钵比丘。而他们并没有因为生活的拮据而感到难过,唯一的遗憾就是没能以上等饮食供养三宝。

因为这样真诚清净的布施,所以他们全家人命终后,得以不断受生人天享福,世世安隐快乐,财富丰饶。也因为这样的关系,他们世世共结眷属,同享福乐。”

全家人聆听了佛陀的开示,一起发心受持五戒。这家人命终之后即生天上,受福无量。

摘自<杂譬喻经 / 卷二>

长者子殊胜的因缘

舍卫国中,有位长者的妻子产下一名相貌端正的男婴,这孩子出生才没几天,竟然就会开口说话。

男婴问父母:“世尊还住世吗?”

长者夫妇回答:“是的。”

又问:“那么舍利弗尊者、阿难尊者等人呢?”

长者夫妇亦答道:“也都在。”

长者夫妇非常惊讶,知道这孩子绝非常人,于是决定去请示佛陀。

夫妇俩带着孩子来到衹园精舍,恭敬礼拜佛陀后表明来意。慈祥的佛陀注视着襁褓中的婴儿,微笑地说:“这是个有福报的小孩,用不着疑虑或害怕。”

夫妇俩听了佛陀的话后,不禁松了 一口气,便欢喜地带孩子回家。

回家之后,长者子向父母表示,希望能请佛陀及诸大比丘到家里应供。父母亲听了,答道:“若能供养佛陀及诸大比丘,是我们无上的福报与荣幸,但还是得先详细筹画,准备好斋僧的器具与食物才行,并非马上就可成办。”

长者子告诉父母:“只要将屋舍内外打扫干净,准备好比丘们的坐具,再设三个高座,美味丰盛的斋点自然就会现前。”

长者子又说:“我前生的母亲尚在人世,目前居住于波罗奈国,希望您们能派人将她接来。”

长者夫妇听了,马上派人去波罗奈国将孩子前世的母亲接到家中。长者子所设的三个高座,就是为了感恩佛陀,以及今生、前世的母亲。

当一切准备就绪,佛陀与众比丘也威仪庠序的来到长者家应供。佛陀与弟子们依序入座后,种种美味丰盛的饮食自然现前。用斋毕,佛陀为大众开示无上妙法,听闻者莫不法喜充满,长者全家及长者子前生母亲亦因此殊胜因缘,皆证得须陀洹果。

长者子长大后,更发心出家修行,精进道业,不久即证阿罗汉果,获六神通。

阿难尊者见长者子果报如此殊胜,不仅出生富贵人家,出生没几天就会开口说话,长大后出家修行,最后还得道证果,便向佛陀请示原因。于是世尊为大众开示长者子的过去因缘。

长者子的前世是波罗奈国人,虽然也是出生于长者家中,但因父亲早逝,家道中落,逐渐穷困。所以即使生值佛世,有心供养三宝,也没有多余的能力。

长者子对于无法供养三宝,始终耿耿于怀,于是毅然舍下贵族的身份,到富贵人家委求作奴,供人差使。一年后,长者子向主人请求千两金的报酬。富豪好奇地问:“这笔钱是你要用来娶妻的费用吗?”

长者子回答:“这些钱是要设斋供养佛陀及众比丘的。”

富豪听了之后非常赞叹,于是主动提供自己的舍宅,让长者子设斋供佛。

由于这段至诚供养的因缘,长者子命终后,得以生至富贵人家。今世亦发供佛斋僧之心,并于听法当下,心开意解,得道证果。

摘自<贤愚经 / 卷一>

像来的时候一样

久远以前,有一个国家叫月氏国。国王栴檀罽尼吒非常崇尚佛法,所以当他知道罽宾国内有位证得阿罗汉果位的衹夜多尊者,就一直想去请示佛法。

一日,国王带领王宫大臣前往罽宾国拜见衹夜多尊者,途中却生起傲慢之心,心想:“我贵为一国之尊,统领天下,臣民百姓无不对我恭敬礼拜。倘若不是真正有德行的的尊者,怎能堪受我的供养?”

月氏国浩荡庄严的车队抵达罽宾国后,有人告诉衹夜多尊者:“月氏国王率领大臣远道而来,希望尊者您也能换上庄严的衣服,好出去迎接国王及贵宾。”

衹夜多尊者回答:“出家人以道业为重,所要追求的是如何提升自己的修行,而不是虚华不实的外相。”说完便端坐静默,毫无起身迎驾之意。

国王来到尊者的住处,见到衹夜多尊者摄众的威仪及德行,油然敬信,于是向前恭敬顶礼,并且静候一旁。后来,尊者想要吐唾,国王见状连忙递上唾盂给尊者使用。尊者告诉国王:“贫僧道业德行浅薄,怎能堪受国王的供养,作国王的福田,今日还劳驾国王亲自前来看我?”

国王听了非常惭愧,暗自忖度:“尊者必定是觉察到我在来的途中,心中起了傲慢的念头。他若不是得道证果有了神通,又怎会知道呢?”

于是对尊者更加敬重。衹夜多尊者见国王已心生忏悔,于是说道:“国王,您以敬信之心来此求道,回去后也要像来的时候一样。”

国王得到法益后,便率领文武百官回国。回去的路上,群臣抱怨:“我们跟随国王长途跋涉来到罽宾国,竟然没有听闻任何佛法,一无所获地回国。”

月氏国王对臣子正色说道:“你们误会了,尊者已为我说了重要的法。他要我回国后,要像来时的道心一样,你们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吗?我过去持戒布施、造寺修塔、安僧度众,所以才有种种功德福报,享有今日的地位。回国后,我还是要秉持过去对佛法的信心,广积福德资粮,来世才能再享这些福报。所以尊者是告诫我‘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的道理啊!”

群臣听完国王的解释,皆心生欢喜,纷纷伏地叩谢感恩:“臣等真是愚昧浅见,只有国王的威德智慧,才能契悟尊者所言;亦因福德深厚,所以才能成为一国之君。”说完,群臣便欢喜而退。

摘自<杂宝藏经 / 卷七>

花饰比丘

一天,释迦牟尼佛带领弟子应供。斋毕,大众正静默等待佛陀开示时,突然于人群中传来阵阵骚动:

“喂,你看!那位比丘的耳朵上别着一朵好大的须曼花!”

“出家人怎么可以戴装饰品呢?”

“真大胆!在尊贵的佛陀面前竟然……”

“世尊!请问这位比丘为何在耳朵上别着花呢?”听闻众人的议论纷纷,天帝决意请示佛陀。

“花饰比丘,把花拿下来吧!”佛陀说。

“是!师父。”为众人所瞩目的花饰比丘,毫不迟疑地取下耳畔庄严的花朵。然而,不论他取下多少次,耳朵上又立刻出现一朵更芬芳的新花。众人不禁啧啧称奇

“花饰比丘,用神通力将花拿下来。”佛陀说。

“是!师父。”花饰比丘摄心澄虑,以三昧力幻化出成千上万的手臂,从四面八方虚空中取花而去。众人只见数不清的手臂交错而过,数不清的须曼花自手掌心洒遍会场,芳香沁人,目不暇给。然而花饰比丘的耳畔,依旧别着芬芳的花朵。

“我明白了!原来他不是故意的!”有人恍然大悟。

“不论怎么拿掉都会再变出来,真厉害!”也有人由衷佩服。

“这一定是果报、是因缘啦!”有人下结论。

“他过去一定修过大福报,做过大功德!”更有人信心满满地这么说。

“世尊!请慈悲开示花饰比丘的本末因缘,令大众解开心中的疑惑!”天帝再度为众请法。

佛陀说:“距今九十一劫以前,也就是惟卫佛住世时,有一名酒醉的旅人途经法会,听闻到惟卫佛的开示,非常法喜,于是将耳畔的须曼花取下,至心供养佛陀。也因虔诚供佛的功德,旅人命终后,于九十一劫内远离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不断受生人天享福。今生于我座下出家,纵已得道证果,散花供佛之福,犹未穷尽。”

天帝不禁赞叹:“这名喝醉酒的旅人,未曾受戒、持戒,未曾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只因闻法欢喜,以一朵须曼花至诚供养如来的功德果报,受福至今不尽。何况是勤修戒定慧,断恶修善,行更大的供养的人呢?果报必定更加殊胜不可思议!”

佛陀宣示毕,大众欢喜无量,发菩提心,永不退转。

摘自<杂譬喻经 / 卷一>

七宝随身

舍卫国中,有位长者的妻子生了一个儿子。这孩子诞生时,天上降下了金、银、琉璃、水晶、砗磲、珍珠、玛瑙等奇珍异宝,遍满整间屋子。长者见到如此殊胜的瑞相,连忙请占相师来为孩子看相。相师仔细端详后,告诉长者:“您这孩子相貌殊胜,绝非平凡之辈。”

长者听了满心欢喜,于是请相师为孩子命名,相师问:“这孩子出生时,有什么瑞相吗?”

长者回答:“这孩子出生时,天降七宝,遍满屋子。”

相师便说:“这孩子福德广大,可以为他取名为‘勒那提婆’,也就是‘宝天’的意思。”

宝天渐渐长大,不仅聪颖灵敏、博学多闻,对于威德具足举世无双的佛陀,亦是打从心底崇敬,渴望承其教化。一天,宝天辞别了双亲,来到祇园精舍,以至诚恭敬之心顶礼佛陀,恳求出家。

佛陀慈悲地对他说:“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服着身。”

宝天马上示现比丘相,并且在聆听佛陀微妙法音的同时,证得阿罗汉果。

阿难尊者见到宝天比丘如此殊胜的果报,亦感欢喜,于是请示佛陀:“世尊,宝天比丘过去生修何福德,今世不仅出生时七宝随身,衣食无缺,亦能在听法当下,开悟证果?”

世尊告诉阿难及在场大众:“无量阿僧祇劫前,毗婆尸佛住世,度脱无量众生。一天,众比丘出外行脚,来到一个村落。居民见到威仪庠序、进止有节的僧众非常欢喜,纷纷供养饮食珍宝。有位穷人虽然也很欢喜,但因家中贫困,除了一把看起来很像珍珠的白石,根本没有东西可以布施。于是他以无比恭敬之心,将自己最珍贵的白石供养僧众,并且发大誓愿,希望将来也能出家修行,成道证果。”

佛陀告诉阿难:“当时以白石供养僧众的贫人,就是现在的宝天比丘。由于过去生本着至诚恭敬心,以石为珠供养僧众,过后九十一劫,世世财宝充盈,衣食具足,无有乏少。今生有因缘随我出家,并且在听闻法音的同时,证得道果。”

与会大众听完宝天比丘的得道因缘,个个生起无上信心。有人证得初果乃至四果,更有人速证菩萨不退转位,对于佛陀所说教法顶戴奉行,信受不渝。

摘自<贤愚经 / 卷二>

净塔的功德

定光佛入灭后的末法时期,有位穷人因无一技之长,只好卖柴维生。

一天,穷人前往沼泽区捡柴时,远远地看见一座雄伟的塔矗立于前方,于是他快步地走向塔边,想要瞻礼佛塔。然而,当满怀欢喜的穷人走近塔前,却只见四周荆棘丛生,狼狐鸟兽到处栖止,整座佛塔杳无人迹,甚为凄凉。

见到定光佛的舍利无人供养,佛塔无人照料,穷人心中十分感叹。于是他马上挽起衣袖,开始锄草,并将佛塔四周打扫得焕然一新。看着清净庄严的佛塔,穷人欢喜地绕塔八匝,并且顶礼佛塔后才行离去。

因为这样的功德,穷人命终后生至光音天中,居住于光明晃耀的七宝宫殿。天寿享尽,更于天上人间往返百回,于九十劫中不堕恶道。或投生为转轮圣王,统领天下;或生于国王、长者等富贵人家,财富无量。不仅相貌端严,人见欢喜,所到之处道路自净、天雨宝花。

释迦牟尼佛出世时,这位穷人值遇佛陀,于是舍弃人间荣华富贵,毅然出家修行,最后证得阿罗汉果。这人就是婆竭多尊者。

摘自<法苑珠林 / 卷三十八>

弥猴供养佛陀及众比丘

舍卫国中,有位名叫师质的婆罗门,虽然拥有万贯家财,却始终没有子息。烦恼的师质跑去请教当地的外道,外道观看他的面相后,便斩钉截铁地告诉他没有子女的因缘。师质回家后,一想到没有子女继承家业,死后所有财产便会通通归入国王手中,不禁愁眉不展,郁郁寡欢。

一天,与师质之妻相识的比丘尼,刚好到婆罗门家托钵,见到师质如此忧愁憔悴,关心地询问:“你的丈夫为何看来如此忧愁,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妻子便将事情原委一一道出。比丘尼一听,告诉婆罗门夫妇说:“这些外道的智慧还未究竟圆满,怎能了知人的三世因果呢?你们可以去请示尊贵的佛陀,他是一位证道开悟的觉者,能够了达诸法实相,洞彻过去未来,事事无所障碍。”

听了比丘尼的建议,师质心中升起一线曙光,满怀希望来到祇树给孤独园。他以至诚恭敬之心顶礼佛陀,并且表明来意。世尊观察因缘后,告诉他:“请不要担心,你将来会有个福德具足的儿子,长大后还会出家修行。”

师质听了欣喜若狂,欢喜之余,更祈请佛陀与众比丘隔日到家中应供。

第二天,师质夫妇尽心准备了丰盛的斋点供养僧众。结束后,佛陀一行人于归途中,经过一个湖泊,湖水清澈甘美,于是大众便停下来歇息,并至湖边清洗钵器。正当大众在树下休息时,忽然有一只弥猴跑到阿难尊者身边向他索钵。阿难见状,不晓得弥猴的用意,也深怕它会弄破钵,便不加以理会。佛陀告诉阿难:“你就将钵交给它吧!不要担忧。”

弥猴拿到钵后,飞快地跑到有蜂窝的树上去汲取蜂蜜,并以清凉的泉水调和,供养世尊。慈悲的佛陀将蜜水分给大众享用,也让弥猴的福报再增福报。弥猴看到自己能有此殊胜因缘供养佛陀及众比丘,不禁欢喜非常,手足舞蹈,一不小心竟跌落至大坑中,因此命终。

弥猴往生后,投生至师质家中。等到足月,师质的妻子产下一名相貌端严的男婴。最不可思议的是在生产过程中,家中所有的器皿都涌满蜜汁,其瑞相让夫妇俩高兴不已。初为人父的师质特别请了几位相命师来占卜儿子的命运,相命师除了为他取名为“摩头罗瑟质”(义为满蜜)外,也都说这位孩子具足无上福德,将来必有光明的前程。

摩头罗瑟质长大后,非常向往出家的生活,于是央求父母让他出家修行。但是爱子心切的师质夫妇,面对唯一的儿子,却始终无法割舍放下。心意已决的摩头罗瑟质,于是告诉双亲:“出家修行是我今生最大的心愿,如果你们还是不能成就我的愿行,我将结束我的生命,离开人世。”

父母一听,回想起当初世尊所说的话,发觉再阻止也没有意义,便答应了儿子的请求。

摩头罗瑟质拜别父母,来到祇树给孤独园,以至诚恭敬之心顶礼佛陀,恳求出家。世尊知道摩头罗瑟质的因缘已经成熟,于是慈悲说道:“善来比丘,须发自落,袈裟着身。”

摩头罗瑟质由于自身的愿力与佛的威神力加持,马上示现比丘相,在聆听佛陀微妙法音的同时,即证阿罗汉果。日后,众比丘每每到人间行脚教化时,只要口渴,摩头罗瑟质便将钵掷向空中,钵里自然就会涌满蜜水,让大众解渴。

阿难尊者见摩头罗瑟质如此殊胜的果报,感到非常好奇,便向佛陀请示原因,世尊于是将他过去生的因缘娓娓道来。阿难尊者听了之后又问:“世尊,为何摩头罗瑟质前世会投生为弥猴呢?”

佛陀告诉阿难:“在迦叶佛时,有一位年轻比丘,因为无知而取笑一位证果沙门跳跃沟渠的动作像弥猴。比丘知道自己的过失后,诚心忏悔,虽然免堕地狱之苦,但仍要承受五百世弥猴身的果报。这只弥猴由于之前出家修行,执持净戒的善根,所以欢喜以蜜供养佛陀,又因供养累增福德,才能脱离苦难之身。这位年轻比丘,就是摩头罗瑟质。”

众比丘听完开示后,深深体会戒行的重要,世尊亦劝勉大众于日常中当勤护身口意三业,心垢除尽,必能断除烦恼,了生脱死。

摘自<贤愚经 / 卷十一>

佛度五比丘

一天,佛陀带领弟子来到迦毗罗卫国,国人看见世尊相好庄严、巍巍堂堂,纷纷虔诚礼拜供养,并且赞叹在旁的憍陈如等五比丘有大福报,最先听闻佛法,成道证果。众比丘听到国人的赞叹,即恳请佛陀慈悲开示,为何五比丘今日能获此殊胜果报?于是世尊将过去的因缘娓娓道来。

久远劫前,波罗奈国中有位经商的长者,名为勒那阇耶。一日,这位长者外出办事,在郊外正巧遇到一位涕泪悲泣、准备上吊自杀的穷人。长者好言劝慰,并且询问原因,穷人回答:“唉!我贫穷如洗,但为了生计,只好举债度日。现在债主日夜催逼还债,让我生不如死,非常痛苦呀!”

长者听了心生悲愍,告诉他说:“不要担心,我来帮你还债,你可千万不要再寻短了。”

然而穷人积债如山,令长者散尽家财。从此,长者陷于穷困,不但令妻小以乞讨为生,也让亲友无法谅解,纷纷诃责。

就在此时,有一群商人为邀长者一起出海采宝,特地登门拜访。长者说:“入海采宝虽可致富,但要先打点船只及粮食。现在的我如此穷困潦倒,已经没有财力采办了。”

商人们答道:“钱的事情包在我们身上,您只要负责带我们入海采宝就好了。”

于是众人聚资采买大船、粮食等所需用品,剩余的钱则留给长者的妻儿维持生计。

出发前,长者以七条大绳将船系在岸边,并且告诉大众说:“入海虽然可以采得许多奇珍异宝,但在海中也会遭遇狂风巨浪、大鱼、恶鬼……等种种艰险,大众都有父母妻儿,不妨多加考虑是否真要入海采宝。”

说完便砍断一条绳索。就这样,长者每天对大众重述一遍相同的话,并且砍断另一条绳索。到了第七天,七条绳索全都砍断了,这群商人还是坚决要去采宝,于是大船便启航入海,展开惊险的寻宝之旅。

出发后没有多久,果真遇上了大风暴。在狂风暴雨中,船只完全被浪摧毁,众人掉落海中,有些人抓到浮木,便在海面上载浮载沉,有些人则不幸溺毙。

危难之中,有五位商人对长者说:“我们跟着您入海采宝,现在遇到海难,性命垂危,希望您能想办法救救我们。”

长者回答:“我听说在大海中,尸体是不会下沉的。为了救度你们,我愿意布施我的身体,你们只要好好抓住我就行了。”

于是,长者以至诚心誓愿:“若我成佛时,当以无上正法之船,度汝生死大海之苦。”

说完便以刀自尽。于是商人们紧抓住长者的身体,得以漂浮在海上,海神随即起风将他们吹至岸边,这五人也因此保全了性命。

佛陀告诉弟子:“那位长者就是我的前世,而五位得救的商人就是现在的五比丘。我于过去世舍身救度这五人免于死难,所以今世得以成就佛道,这五人也因我的誓愿,能够最先听闻无漏正法,远离生死烦恼大海。”

众比丘深受启发,发自内心赞叹如来的大慈悲心,彼此互相勉励,欢喜奉行佛陀的教示。

摘自<贤愚经 / 卷十>

贫妇扫佛精舍得道因缘

祇园精舍里的僧众在佛陀的教导下,和合共住,用功精进。每天,僧众庄严的讽诵、摄受的威仪,让精舍呈现出一片肃穆祥和的法界,同时也让住在精舍旁的贫穷人家,在耳濡目染下心生欢喜,和三宝结了善缘。

“多么庄严的佛陀,多么和合的僧众啊!如果能够供养他们,不知该有多好呢!”贫苦的妇人望着祇园精舍,陷入了沉思。

但,再看看四周──“唉!”妇人叹了口气,自己的家中一贫如洗,拿什么来布施供养呢?“难道就这样放弃供养三宝的机会吗?”妇人心想。

这时,她突然灵光一现:“我虽然没有钱,但我可以尽我的心力做为供养,不是也很好吗?”于是,妇人当下即决定要发心每天打扫祇园精舍。

妇人说到做到,所以隔天一早就来到精舍,把精舍整理得一尘不染,令僧众有清净庄严的环境能安心办道,也让所有来到道场的人生起欢喜赞叹之心。妇人日复一日从未间断,至诚之心始终如一。

祇园精舍的附近还住了一位长者。有一天,长者出门游玩,马车不知不觉地行驶到一个奇妙的地方,在这里所见到的景象,让长者叹为观止── 因为他看见远处的水泽中,竟有数十间以七宝砌成、高广妙好的房舍,在阳光的照映下,更显金碧辉煌。

时,长者看见房舍旁仿佛有个人影,由于难忍惊讶之情,便欢喜地大声询问道:“请问您,这一大片殊胜庄严、美仑美奂的房子,是属于谁的产业啊?”

这时,果然有声音远远传来,回答说:“有一位贫穷却具足德行的人,因为洒扫佛陀的精舍,种了无上福报,未来会投生到这里,我现在正在为她建造这一片房舍。”

长者听了,十分欢喜地说:“太好了,我一定要去找这个大福报的人,向她求取这些房子。”

长者立刻驾着马车继续前进,前方出现的竟然就是贫妇又小又破旧的家。长者于是向妇人请求:“您有一件好东西,是不是能给我?我以五百两黄金做为报酬。”

妇人听了大为不解:“我一直都是如此贫穷,哪里会有什么好东西呢?”

长者说:“没关系,您只要答应我就好了。”

妇人虽然疑惑,但还是答应了他:“好吧。”

于是,长者便给了妇人五百两金,欢喜地离开。看着长者雀跃的背影,再看看手中沉甸甸的黄金,妇人觉得简直像在做梦:“究竟是什么好东西呢?这个东西可真是帮我圆满供养三宝大愿的功臣呢!”

妇人意外地获得五百两金,却始终没有用来添置家中所需,反而以这些黄金广修供养,种大福田。因为她的清净发心,广积福德,圆满布施,不久便在一次听闻佛陀开示的当下,证得道果。

摘自<经律异相 / 卷十九>

两位仙人

佛陀在王舍城弘化时,阿阇世王非常恭敬提婆达多,除了为他建筑富丽堂皇的精舍、听信他的谗言外,每天还会供养很多美味的斋饭及宝物给提婆达多。许多比丘看了颇不以为然,便将这件事报告佛陀。

佛陀告诫诸弟子们:“你们不要羡慕提婆达多,他为了追求名闻利养,不但今生对我多所毁谤,过去生也是如此。”

比丘们对此感到好奇,请世尊进一步教敕。于是世尊为弟子们开示提婆达多的过去因缘。

过去在波罗奈国的深山中,住着两位仙人,老仙人非常精进用功,所以经过多年的苦心修炼后,具足五种神通。另一位年轻仙人,虽然也想成道,但平时只知游玩享乐,所以在修行上毫无所得。

当时,老仙人会以神通力飞到各处参学,所以其他仙人们遇到他,都会送他各种仙果佳肴。就像他从北俱卢洲带回上等美味的大米、又从南赡部州带回阎浮提树的甜美果实,有一天还飞上忉利天,带回人间从未品尝过的美食。老仙人不管获得什么供养,都会慈悲的与年轻仙人一起分享。

年轻仙人见到老仙人总是来去自如、心想事成,好生羡慕,一再祈请老仙人传授他神通的方法。老仙人说:“若你心存正念,精进用功,自然就能获得五种神通。若是心怀恶念,有所企求,不但会危害人群,更会自尝恶果。”

老仙人禁不住年轻仙人三番两次的恳求,即教他修四禅八定。经过一段时间的苦修,年轻仙人也获得五种神通。

好不容易有神通的年轻仙人,总想到处炫耀一番,于是频频找机会前往城里,在众人面前展现种种神通力。众人见到年轻仙人拔地而起,还能腾云驾雾,不禁心生敬仰,纷纷前来供养。因此,他所获得的名闻利养总是比老仙人还多。

年轻仙人并不以此为满足,仍对老仙人心生嫉妒,处处诽谤他的声誉。但是老仙人总是淡淡一笑,不以为意,因为他相信人们终究会了解真相。后来,年轻仙人因为常起瞋心,心怀恶念,所以逐渐退失了神通力。

年轻仙人失去神通力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大众终于看清事情的真相,反过来赞叹老仙人的品格高尚。同时,也纷纷谴责年轻仙人的心胸狭隘、品德卑劣。所以,全城百姓一致决定将他驱逐出境,永远不许再踏进境内一步。

佛陀说:“那时候的老仙人就是我,年轻仙人就是提婆达多。”

摘自<杂宝藏经 / 卷三>

琉璃王与释迦族

从前佛陀在舍卫国时,波斯匿王的次子琉璃,于二十岁时领兵将父王罢黜,并且杀死了兄长祇陀太子,自立为王。

有一恶臣名为耶利,告诉琉璃王说:“大王,当初您身为皇子,到迦毗罗卫国学习,曾受到释迦族人的辱骂。那时,大王曾发誓说:‘若当上国王,必报此仇!’现在我们兵强马壮,正是报仇的时候。”

于是琉璃王在恶臣的佞言鼓励下,便带兵攻伐迦毗罗卫国。

佛陀听到消息后,虽然知道这是迦毗罗卫国人民共业的果报成熟,但为了祖国人民,他还是想要克尽心力。于是佛陀独自来到琉璃王军队必经的路上等待,并且刻意在路边一棵枯树下静坐。琉璃王远远地就看见佛陀,心中虽然百般不愿,还是勉强下车顶礼佛陀。琉璃王问道:“佛陀!这前方不远处就有枝叶繁茂的大树可以为您遮阳蔽日,为何您要选择在这棵枯树下打坐呢?”

佛陀回答:“你说的没错,但是亲族之荫,更胜余荫。”

琉璃王听出佛陀的弦外之音,深受感动,心想:“以前国与国争,只要遇到沙门就会退兵,何况今日是遇到佛陀。”

琉璃王因而带兵回国。

就这样连续三次,只要琉璃王准备带兵攻打迦毗罗卫国时,途中一定会遇到佛陀端坐在枯树底下,所以琉璃王都只好下令回兵。但是到了第四度出兵时,佛陀知道释迦族共业的果报是无可避免,所以也就不再阻止。他对迦毗罗卫国的人因不懂得忏悔觉悟而招感今日的劫难,深表惋惜与怜悯。

目犍连尊者听到琉璃王又集兵要去攻打迦毗罗卫国,怜悯那些即将受害的人,于是向佛陀禀白说:“现在琉璃王要去攻打迦毗罗卫国,我希望以四种方便来救护迦毗罗卫国的人:一是将人民安置于虚空中,二是安置在大海中,三是移至两座铁围山之间,四是安置到他方大国中,令琉璃王不知他们的去处。”

佛陀告诉目犍连尊者:“虽然你有神通力可以安置迦毗罗卫国的人,但众生有七件事是无法逃避的,就是生、老、病、死、罪、福和因缘,所以即使你欲以神通力解救迦毗罗卫国的苦难,他们还是无法逃脱过去所种下的罪业。”

目犍连尊者听了佛陀开示后,还是不忍迦毗罗卫国的子民受到迫害,于是运用神通力将一些精英放至钵内,举至虚空当中,希望能帮助他们躲过此难。后来琉璃王攻伐迦毗罗卫国,残杀了三亿人民。

战争结束后,目犍连尊者前往精舍,告诉佛陀:“当琉璃王攻打迦毗罗卫国时,弟子承佛威神力,将迦毗罗卫国精英安置于虚空当中,解救了他们。”

佛陀问目犍连尊者:“你已经去看过钵中的人吗?”

目犍连尊者回答:“还没有。”

于是佛陀说:“你先去看看他们吧!”

目犍连尊者以神通力将钵取下,看到里面的人全已死亡,不胜悲泣地告诉世尊:“钵中之人均已殆尽,我虽欲以神通力救护他们,仍无法免除他们的宿世罪业。”

佛陀慈悲地告诉目犍连尊者:“久远以前,有一个村落,村中有个大池塘,里面有各式各样的鱼。一天,村里人决定将池中的鱼捞尽吃掉,所以全村不分男女老幼都聚集于池边捕捉。有一个小孩,本性善良,虽不吃肉,但见到活蹦乱跳的鱼儿,便顽皮地拿着棒子朝最大的那条鱼头上敲了三下。当时的大鱼就是现在的琉璃王,他所带领的军队就是当时的鱼群,捕鱼的村人就是现在的释迦族,而那个顽皮的小孩就是佛陀的前世,虽未吃鱼,却也因敲鱼头的果报而头痛三天。”

说完这段前世因缘,佛陀告诉大众:“生、老、病、死、罪、福和因缘这七件事,即使是佛陀、菩萨圣众,隐形分身也都无法逃脱。”并说偈言:


非空非海中,非隐山石间,
莫能于此处,避免宿恶殃。
众生有苦恼,不得免老死,
唯有仁智者,不念人非恶。”

世尊说完此偈,座上无数听众,因听闻佛所说之无常法要,深感悲戚,个个专心思惟佛陀的开示,不久即证得须陀洹果。

摘自<法句譬喻经 / 卷二>

阿难的总持因缘

一天,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比丘们兴起这样的疑问:“贤者阿难过去生是修持何种德行,今世得以有如此殊胜果报,能将佛陀所宣说的微妙教法,全部忆持不忘,一字也不漏失?”

于是众比丘便前往佛陀的住所,请求世尊开示。慈悲的佛陀于是将阿难尊者过去生的因缘果报娓娓道来。

无数劫前,有位比丘和一沙弥住在一起修行。师父爱徒心切,要求非常严格,除了须托钵外,每天还规定弟子精进用功,背诵经典。这位沙弥原本就很喜欢诵经,只是苦于饮食等资具不足,需要外出托钵。托钵若是顺利,便有充足的时间用功,若是不顺利,回寺时间晚了,便会耽误功课而见责于师父。

一天,沙弥托钵时间结束得晚,想到今日又无法完成师父所规定的功课,回去必定会被师父呵责一番,于是心里愈想愈愁苦,不禁落下泪来。这时恰逢一位长者经过,见到这位沙弥边走边哭,便上前关心询问。

沙弥回答:“长者,您有所不知,我师父非常关心我的道业,所以规定我要每天诵经。如果诵经足数,师父便很欢喜,如果没有完成功课,便会加以责备。不过,因为我每天还要外出托钵,所以诵经时间的多寡,就端看托钵顺不顺利。今日我托钵结束得晚,想到回去无法完成功课,必定会惹师父生气,所以才忍不住难过掉泪。”

长者听了之后,很恳切地告诉沙弥:“请您不要再难过了,以后就请您天天到我家来接受我的供养,我很欢喜能供养您饮食,让您能专心诵经用功。”

从此以后,沙弥在长者的供养下,每天都能专心诵学,师父规定的功课再多,也都能如期完成。

佛陀告诉大众:“故事中的那位比丘,即是定光佛,沙弥即是我,供养饮食的长者就是阿难。阿难由于过去生诚心护持修行人用功办道,修了大福报,所以今生才能听闻法音一字不失,获得如此殊胜的果报。”

诸比丘听佛宣说阿难的总持因缘,都生大欢喜心,信受奉行。

摘自<贤愚经 / 卷九>

金毛兽锯陀

一天,佛陀罹患风寒,名医耆婆用三十二种珍贵药材合成药酥,供养佛陀。此时,好忌的提婆达多心中非常羡慕,也要求耆婆供养他。耆婆为难的说:“尊者啊!这种药酥虽是珍品,但只适合佛陀服用,因为如来的报身尊贵,和凡夫不同,一般人服多了反而会伤身。佛陀一天可吃三十二两的药,我看您一天吃四两就足够了!”

提婆达多一听,心中非常嫉妒不平,怀疑耆婆看不起他,还是坚持和佛陀的药量相同。结果,提婆达多因为药性太强,而使身体不能负荷,自作自受的躺在床上哀号不已。

佛陀知道了,慈悲的走到他房舍中,为他摩头减轻痛苦。然而,恼羞成怒的提婆达多不仅不知感恩,还愤怒的责怪佛陀,说了种种中伤的话。阿难打抱不平的说:“世尊啊,提婆达多怎么可以不知感恩!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如此猜疑多忌?”

佛陀笑了一笑,不以为忤的说:“阿难啊!提婆达多不只现世中伤我,过去世他也是嫉妒如来、陷害如来!”

于是佛陀将过去因缘娓娓道来。

久远以前,波罗奈国有一位残暴的国王,名叫梵摩达。一天夜晚,他做了个奇怪的梦,梦中出现一只金光闪耀、庄严非常的金毛兽。国王醒了之后朝思暮想:“好美的金毛兽啊!全身都散发着绚丽的光芒,如果它又美又柔软的兽皮能铺在我的宝座上,该有多好啊!”

于是,国王召集全国的猎人宣布:“若有人找到这头金毛兽,我会重重的赏赐,让他的子孙七辈都享用不尽;但是如果找不到,我就杀光你们全部的人!”

梵摩达王向来是凶残无度,杀人如麻,因此所有的猎人听了之后都愁眉不展。

回家后,猎人们聚在一起商量:“梦中的神兽?世间上哪找得到这种神兽呢?而且森林中有这么多毒蛇、恶兽……与其让大家冒着危险寻找,不如推派一位最勇敢的人去找!如果找到了,国王的奖赏都留给他;如果不小心丧命,至少还有人帮忙照顾他的妻儿。”

于是众人找到一位勇敢的猎人,他看大家忧心忡忡,十分不忍,于是抱着牺牲的决心答应下来。

猎人经过几日的寻觅,不但没有找到金毛兽,还不幸地被困在荒地当中。烈日高照下,猎人口干舌燥、举步维艰,终于再也走不动了。他痛苦的瘫在沙地上,用尽最后一点力量求救:“救命啊!谁能来救救我呢?”

猎人不断的呼喊,忽然眼前出现一片金光──一头金光晃耀的金毛兽站立在他眼前。

这只名叫锯陀的金毛兽,将尚留余息的猎人背至泉水边,为其洗浴,并捡来许多美味的野果让他充饥。猎人吃完后,内心十分痛苦挣扎:“唉!这只金毛兽心性如此温驯慈悲,教我如何忍心杀害,将它献给国王。但如果不这么做,那些猎人弟兄们又会惨遭国王杀戮。这该如何是好呢?”

锯陀看到猎人忧虑的神情,便向他询问原因,猎人于是将事情原委一五一十的告诉金毛兽。锯陀听了之后,告诉猎人:“仁者,你不用担心害怕!累劫以来,我已死生无数次,但没有一次能广积福德。这次,能有机会拯救众多的性命,我应该把握。你就取我的毛皮去吧!”

猎人听了非常感动,于是忍痛将锯陀的毛皮剥下。

此时,慈悲的锯陀虽然身受剥皮的痛楚,但仍广发利益众生的弘愿:  


愿,我所布施的毛皮,能让众多人离苦得乐!   
愿,我能以此功德广济有情,成就无上的大觉佛道!   
愿,我能普度一切众生,令住涅槃不生不灭之乐!”

这时,三千大千国土都为锯陀的悲心所震动,诸天神知道锯陀的菩萨愿行,不禁惊叹感泣,纷纷洒花供养。鲜血淋漓裸露在艳日下的锯陀,马上引来八万只蝇蚁啖食身上的血肉。锯陀不忍心伤害这些虫蚁,于是忍住痛苦,动也不动一下,直到最终力竭而亡;而这些虫蚁,也蒙锯陀的愿力,这生命终皆得生天。

说明了过去生的因缘后,世尊微笑的说:“你们知道吗?那只剥皮舍身的锯陀就是我,而残暴的梵摩达王即是提婆达多,至于那八万只生天的蝇蚁,就是在我成佛初转法轮时,得道的八万人天。虽然从过去到今日,经过了这么漫长的时间,提婆达多还是没有悔改呀!”

摘自<贤愚经 / 卷三>

恶生王得五百钵

在印度的郁禅延城,有一位国王名叫恶生王。一日清晨,当守城门的士兵打开城门时,发现城门外竟排着五百辆牛车,车上不仅载着满盛金粟的宝钵,而且每个钵上都有写着“赠予恶生王”的封印。士兵一看,赶紧将这件事禀报国王,请恶生王裁决是否该收下这些宝钵。

恶生王心想:“这些宝物虽然珍贵,但来得这么突然,又没有署名,或许是不祥之物,如果我冒然接受,恐怕会为我的国家带来灾祸。”

恶生王无法妄下决定,于是驱车前往求教迦栴延尊者。

国王将事情的原委告诉迦栴延尊者后,恭敬地请示:“尊者,这些钵不知是吉、是凶?我可以收下吗?”

迦栴延尊者回答:“国王,这是您过去累劫以来修善植福的良善果报,您可以安心收下,不用担心。”

国王不解地问:“我过去世到底做了什么善业,可以在今生感召这样的福报呢?”

尊者于是将恶生王过去生的因缘果报娓娓道来。

“在九十一劫前,仙人山中住着一位辟支佛。一天,他外出托钵时,因天雨路滑,不慎跌了一跤,摔破瓦钵,于是便走到制瓦师家化缘。制瓦师见到清净庄严的修行人,心生欢喜,立即找来五个钵,并且盛满水供养辟支佛。辟支佛收下后,将钵掷向空中,并且跃身至虚空,作空中行、空中卧……等十八种神通变化。

制瓦师一家人及在场买瓦的夫妇,见到如此殊胜的景象,个个欢喜不已!当时的制瓦师就是国王您,制瓦师的妻子就是当朝王妃尸婆具沙夫人,制瓦师的儿子也就是乔波罗太子,而在场买瓦的夫妇就是当今宰相富卢窥及其夫人。”

恶生王又问:“这些钵又是从何而来呢?”

迦栴延尊者回答:“这些钵来自恒河的龙宫。过去有位罗摩王,他的舅舅是住在恒河旁修行的婆罗门,罗摩王每日都会派人以宝钵盛满食物供养舅舅。但在婆罗门的教法中,并不像出家众那么重视钵具,所以罗摩王的舅舅每次用完食物后,便随手将钵扔弃于恒河中。

住在恒河底的盲龙,每次捡到钵,便会将它盛满金粟,收藏在自己的龙宫中。盲龙就这样不断地收集,最后累积竟达五百车之多。盲龙命终之后,并没有子嗣来继承这些宝钵,所以宝钵始终沉寂于河底的龙宫。帝释天知道您过去生布施钵的因缘,便将这些盛满金粟的宝钵赠予国王。”

恶生王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欢喜地收下五百车宝钵,并且将它们供养三宝,广修福德,命终之后,生生世世皆得超生善道。

摘自<杂宝藏经 / 卷九>

德瓶

从前有个叫阿方的贫穷人,他非常敬仰天神,只要乞讨到食物,一定满怀感恩,先供养天神,才肯食用;如果乞讨不到食物,他也会真诚的告诉天神,请天神原谅。就这样经历了十二年,阿方的诚心始终未曾间断。

对于阿方真诚的表现,天神非常感动,为了帮助贫困的他,天神现身于阿方面前,天神问:“你每天那么诚挚地供养我,十几年来都不曾间断,精神令人感动,你有想要什么东西吗?”

求索富贵乃人之常情,阿方想了想,于是说:“天……天神啊!我可以求取富贵吗?”

天神听了之后,回答:“嗯,我会让你所愿皆得。”

说罢,天神面前多了一个精致的瓶子。阿方瞪圆了眼,望着那只像花瓶、非花瓶的瓶子。天神告诉阿方:“这个瓶子叫做‘德瓶’,它会满足你的愿望。”

说完,天神就不见了。阿方揉揉双眼,以为自己是在作梦,但是德瓶就在一旁为证,他才确定此事。

然而,德瓶要怎样使用呢?阿方想想,先试试钱币好了,才一想完,瓶内便发出轻脆的声响。阿方抖着手,小心地捧着德瓶一倒,只听哗啦啦……从德瓶内倾倒出一堆钱币,阿方张大嘴,半天说不出话来。等回过神来,他一一检视,真的是货真价实的钱币呀!

把玩了一会儿,阿方又想:“钱币可能比较容易,如果是体积庞大的马车,恐怕就没有办法了!”才想到此,德瓶又发出了声响,于是阿方抱着德瓶一倒,有如玩具般的马车缓缓落地,并且不断地长大,不一会儿功夫,就变的跟真的马车一样大小了。阿方看着如此神奇的瓶子,不禁喜上眉梢,于是又陆续向德瓶要求了房子、仆人、豪华的家具,以及稀世珍宝。

因为拥有德瓶的关系,阿方由一无所有的乞儿,一跃而成富豪。慕名而来的宾客,争相参观阿方家中的奇珍异宝。其中,有一位宾客纳闷的问:“听说你从前很贫穷,怎么今日变得如此大富大贵?”

阿方非常骄傲的回答:“其实是天神送我一个能随心满愿的德瓶,所以只要我想要的东西,都可以从德瓶中变现出来。”

阿方因为放纵享乐惯了,在宾客面前不禁得意忘形起来,于是跳上德瓶手舞足蹈,没想到德瓶耐不住阿方的重量,哗啦一声就碎了满地。

随着德瓶的破碎,阿方家中所有因德瓶所变现出来的东西,一瞬间也消失无踪,于是阿方又变回贫穷的阿方,又开始过着以乞食维生的日子。

摘自<大智度论 / 卷十三>

商人造屋供佛

舍卫国有一位商人,因远行至外地做生意时发生意外,最后客死异乡,留下了年迈的母亲,独力抚养他的儿子。

儿子长大以后,也想像父亲一样到外地游历、做生意,看看外面的世界。祖母知道了以后,告诉他:“你的父亲就是因为到外地做生意时,发生意外,才留下我们祖孙俩相依为命,我不忍心相同的事情再次发生,造成遗憾,所以你可否在城里的市集做生意就好了?”

于是,孙儿听从祖母的话,到城里寻觅合适的地点,建造新店铺,买卖营生。

年轻的商人来到城里后,发现这里的居民,个个都会虔诚供养佛陀,心中大为欣羡,思惟着:“我新造的房舍已经完工,也应当学习城里的人,以恭敬心供养佛陀。”

于是,商人来到佛陀的住处,至诚顶礼世尊,恭敬启请:“尊贵的佛陀,我以新建的房舍供养您,从今以后,请佛陀入城时,可至我新建的房舍内洗手、洗钵或者休息。”

商人以至诚心供养佛陀,佛陀亦慈悲地接受供养。

后来,商人往生后,超生善道,成为天人。天人为了聆听佛法,亦来到世尊面前,恭敬乞请佛陀为其开示,当下便证得须陀洹果。

比丘们知道后,请佛陀开示:“这位天人过去生是什么因缘,感得超生天界?”

佛陀说:“这位天人过去生是一名商人,他把新建的店铺房舍,至诚供养佛陀,所以今生得以超生天界。身为天人后,又因求法心切,得以聆听佛法大意,所以以此善根,当下证得须陀洹的果报。”

摘自<杂宝藏经 / 卷五>

兄弟俩人

古印度的舍卫国中,有一位辛苦的父亲,独力抚养一对兄弟。兄弟俩感情很不好,从小打打闹闹,谁也不让谁,若是父亲告诫哥哥要慈爱幼弟,哥哥则会顶嘴说道:“你看你多偏心,专疼小儿子。”

父亲只好转而教导弟弟要尊重长兄,没想到弟弟瞋心大起:“你不明是非,是哥哥霸道,有错在先。”

就这样,哥哥怪弟弟不懂事,弟弟怨哥哥不讲理,两人让父亲伤透脑筋、也伤透心。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兄弟俩从小时候抢玩具、争对错,到长大后开始争田产、分家业。年迈的父亲再也劝不动、管不了,只能默默地在旁垂泪哀叹,祈求奇迹出现,能有善知识来教化这两个冥顽不灵的孩子。

这天,一位好心的邻人劝道:“你们兄弟俩再这样吵下去也不是办法,干脆到国王那儿,请国王评评理吧!”

于是,心中充满怨怼的两兄弟,为了不让对方先声夺人,尽管烈日当头,均使尽全力,连走带跑地前往皇宫。兄弟俩沿途为了谁对谁错,还是你来我往,争吵不休。就在两人气喘嘘嘘、口干舌燥的当下,佛陀迎面而来,他们看到面貌庄严,徐步安祥的沙门,顿时忘却争吵。他们深为佛陀所散发出来的威德所摄受,于是不约而同地迎上前去问讯礼拜,并且询问佛陀的称号。

佛陀微笑地看着因缘甚深的两人,以柔软悦耳的音声,善巧譬喻,为说瞋心的过患:若人放纵心中的贪婪与瞋恚,犹如释放毒蛇与恶兽,在他人受害前,自己早已被恶毒的汁液所腐蚀,功德福报都将消失殆尽。佛陀继而又为他们开演种种妙法,兄弟二人专注听法的当下,智慧开显,烦恼蠲除,当下证得阿罗汉的果位。

回到家后,两兄弟至诚地向父亲忏悔,并且说出自己得道的因缘,年老的父亲听了之后,欢喜不已,心中的担子终于可以卸下。过了不久,老父亲命终舍报,因法喜感恩的善念,往生至天上,他为了感念佛陀的恩泽,来到佛前,顶礼供养,佛陀也为其说法,当下即证须陀洹果。

摘自<杂宝藏经 / 卷七>

避道的小女孩

这天,佛陀慈悲应众生祈请,来到舍卫国托钵行化。当时,一位可爱的小女孩,正骑着自己心爱的玩具车,朝着花园的方向缓缓前进。当她玩得正开心的时候,小女孩发现路上远远迎来一位气宇不凡的出家人。

这位修行人,仪表出众、相好庄严,仿佛每行一步,天地都为之动容;而当他无比清澈的双眼望向世界时,这分分秒秒变幻不定的国土,似乎也瞬间化成绝美纯净的圣域。他是谁呢?小女孩猜想着。素未谋面的这位大人,不知为何令人一见就雀跃欢喜,开心极了。

于是,小女孩努力地将爱车驶向马路边,好让对方能够顺利走到目的地,别被游戏中的自己给挡着了路。她睁大好奇的双眼,怀着恭敬无比的欢喜心,瞻仰这位修行人,早已忘了刚才的游戏。

后来,小女孩寿命已尽,便投生至忉利天上,成为一位相貌庄严的天女。帝释天见到她,关切地问道: “过去生中你做何善行? 感得妙色身如金, 无比明亮耀眼! 又如优钵罗花, 芳洁绽放! 从何得特胜威德的果报? 请你告诉我!”

天女启珠唇,吐妙音,欢喜地回答: “前世我是个小女孩, 欣逢佛陀入城行化, 恭敬欢喜将玩具车驶向路旁, 请佛前行,无所遮障。 以避道功德力量, 今得生天上!”

天女回答完毕,前往人间,来到佛陀的面前,礼拜请法。佛陀法音宣流,天女闻法心开意解,当下证得初果圣位。

摘自<杂宝藏经 / 卷五>

精进三件事生天

有一位在净居天的居士,名字叫做“手”,他一心想到人间礼拜佛陀,希望能够听闻佛陀的开示。

然而,天人的身体非常地柔软微细,所以无法站立于人世间。于是,佛陀教导这位手居士说:“人的身体是粗糙坚硬的,你要先转化自己的色身如世间人一样,这可藉观想世间大地的相状而达成。”

这位手居士立即听从佛陀的开示,专心观照,转化自己柔软的身体,最后终于如其所愿,以五体投地礼向佛恭敬礼拜。佛陀问手居士说:“你曾经不厌不倦地做过那些事情,才能让你有此福报生在净居天呢?”

手居士恭敬的回答说:“我曾经努力精进,毫不懈怠地做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供养及瞻仰诸佛,我不曾有过厌倦。
第二件事情,对于听经闻法,我总不厌倦的反覆听闻。
第三件事情,无有疲厌的供养僧众一切所需,所以今日我才能有此福报生于净居天。”

佛陀也藉此因缘教诫弟子们,修行就是要对法有坚定的信心,即使是已证果位的声闻与菩萨,仍是不断地反覆薰修,从听经闻法中,检视自心,去除无明烦恼。所以大众若能以此惕励,修行必能有所成就。

摘自<大智度论 / 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