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住、坏、空指的是四劫。此系佛教对于世界生灭变化之基本观点。于佛教之宇宙观中,一个世界之成立、持续、破坏,又转变为另一世界之成立、持续、破坏,其过程可分为成、住、坏、空四时期,称为四劫。
1) 成劫
有二十增减,初由初禅天至地狱界次第成立,后十九增减则由光音天次第降生,最后下生无间地狱,即有情世间之成立,是谓之成劫。
为器世间(山河、大地、草木等)与众生世间(一切有情众生)成立之时期。即由有情之业增上力,于空间生起微细之风,次第生成风轮、水轮、金轮,渐成山河、大地等器世间,其时,诸有情渐次下生,最终之时一切有情生于无间地狱。
2) 住劫
安住于两种世间,其间亦经二十劫。
又称续成劫。为器世间与众生世间安稳、持续之时期。此一时期,世界已成,人寿由无量岁渐次递减,至人寿
十岁,称为住劫中之第一中劫,此后之十八中劫亦皆一增一减,人寿从十岁增至八万四千岁,复由八万四千岁减至十岁。最后一中劫(第二十中劫)为增劫,即由十
岁增至八万四千岁。又据立世阿毗昙论载,诸佛之出现,多在减劫之时,其时人寿由八万四千岁减至百岁之间。
3) 坏劫
亦有二十增减,其初之十九增减由初禅天至地狱之有情,各随其业因或生于二禅以上,或移于他界,不损人,至有情世间而坏,其后一增减,发大火灾,荡尽初禅以下,谓之坏劫。
火、水、风三灾毁坏世界之时期。众生世间首先破坏,称为趣坏、有情坏;其后,器世间亦随而破坏,称为界坏、外器坏)。即于此劫之初,地狱之有情命终之后,不复更生,其后,其余傍生、鬼趣及人、天等之众生亦渐次坏灭;有情破坏后,世界出现七个日轮,故起火灾,色界初禅天以下皆成灰烬,次起水灾,第二禅天以下漂荡殆尽,最后起风灾,第三禅天以下全部吹落。
4) 空劫
坏劫后,虚空无物亦有二十增减,四劫合成为八十增减,增减即住劫之数,人自十岁起,每过百年,增一岁,至八万四千岁为增劫之极;又自八万四千岁起,每过百年减一岁,至十岁为减劫之极。一增一减,共计一千六百八十万年,是名一小劫,二十增减者即二十小劫,此为一成劫之量,其他三劫的时量,皆同此。
世界已坏灭,于欲、色二界之中,唯色界之第四禅天尚存,其他则全入于长期之空虚中。此成、住、坏、空四劫之期间,各有二十中劫,总合为八十中劫,称为一大劫。
Never Get Angry
Never get angry, even with someone who has deliberately and maliciously harmed you.
You should be grateful to such a person for helping you to purify past negative actions, to increase your determination to be free from samsara and to develop love and compassion.
by Dilgo Khyentse Rinpoche
You should be grateful to such a person for helping you to purify past negative actions, to increase your determination to be free from samsara and to develop love and compassion.
by Dilgo Khyentse Rinpoche
密宗与净土
须知其实密宗中也同样包含了净土宗,在<法王如意宝文殊大圆满>、无垢光尊者的<四心滴>等众多大圆满法中,都有具体的往生极乐世界的修法。密宗中还有破瓦捷径往生法。伏藏大师列绕朗巴等大成就者的著作中就有许多不同种类的净土灌顶与修法仪轨,嘎举派的恰美仁波切等许多密宗行者临终时也都往生极乐净土,宁玛派大祖师麦彭仁波切专门造了<净土教言>来论述极乐的珠胜,劝导世人往生极乐。
宗喀巴大师、恰美仁波切以及麦彭仁波切都造了<极乐愿文>。如今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显密并弘,平时一再强调弟子们应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并以自己发愿往生而为表率。法王指出修密法者必须同时兼修净土,修大圆满的人应在大圆满的基础上往生西方,既可确保往生,了生脱死,同时又可获得极高品位。并倡导每位弟子念满100万阿弥陀佛名号及30万阿弥陀佛心咒,对圆满这两个数目的弟子,法王以其加持力保证他们即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在每年秋季五明佛学院都要举行往生极乐大法会,促成广大众生的往生顺缘。如果我们各宗各派的弘法大德,都能这样显密圆融,不取此舍彼,那该有多好!往昔大德如诺那上师说:”修任何本尊,皆必须兼修西方净土。”
贡噶呼图克图也说过:“往生极乐世界即是密宗的即身成佛。”此句的密意为宣说显宗的往生净土与密宗的即身成佛互不相违之义。
<净土资粮>云:“净土宗及密宗均为果教,从果起修,故称易行道。”及就我所见,两者成为无上殊胜究竟方便妙法,行者只需发菩提心,随修一门,皆有所成。”
圆瑛老法师云:”密净兼修好,万修万人去。”
有人在宏扬净土宗的同时。对密宗多有轻毁,甚至说有多少愚昧的人被密誊骗了,此非诽谤,还有什么能算作是诽谤?此不但诽谤了宣说密法的佛陀与无量的密续,也诽谤了从极喜金刚到莲花生大师、密勒日巴、宗喀巴大师等所有大成就者。
<无量寿经>指出,往生极乐的条件中,“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诽谤正法之人无缘往生极乐,如此宏扬佛法,是将人引向净土还是引向地狱?
诚请三思。
by 索达吉堪布
六种功德
佛陀具有六种功德——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在藏传佛教当中,翻译为六种圆满,即自在圆满、智慧圆满、形色圆满、名称圆满、祥瑞圆满、精进圆满,在意义上几乎是一致的。下面我们根据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智者入门论》和《佛地经》对应起来解释:
1) 自在义:是指出生一切所欲的自在圆满,《佛地经》中说:“谓诸如来,永不系属诸烦恼故,具自在义。”(就是由于如来永远不和烦恼系属的缘故,具有自在之义。这一条和藏传佛教解释的侧面有所不同。)
2) 炽盛义:是指如所有智与尽所有智的智慧圆满,《佛地经》中说:“焰猛智火所烧炼故,具炽盛义。”(以炽猛的智慧火烧炼的缘故,所以具有炽盛义。)
3) 端严义:是指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形色圆满,《佛地经》中说:“三十二大士相等,所庄饰故,具庄严义。”(以三十二种大丈夫相等所严饰的缘故,所以具有庄严之义。)
4) 名称义:是指一切世间无不知晓的名称圆满,《佛地经》中说:“一切殊胜功德圆满,无不知故,具名称义。”(一切殊胜的功德圆满,一切世间全都知道,所以具有名称之义。)
5) 吉祥义:是指眷属等无量祥瑞圆满。《佛地经》中说:“一切世间亲近供养,咸称赞故,具吉祥义。”(一切世间都亲近、供养,都作称赞的缘故,所以具有吉祥之义。)
6) 尊贵义:就是能利乐有情的精进圆满。《佛地经》说:“具一切德,常起方便,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无懈废故,具尊贵义。”(具足一切功德,恒时发起方便,利乐一切有情,没有半点懈怠、放弃等的缘故,所以具有尊贵之义。)
这六种圆满,依次是静虑、智慧、安忍、持戒、布施、精进的果。也就是以静虑成就自在,以智慧成就炽盛,以安忍成就端严,以持戒成就名称,以布施成就吉祥,以精进成就尊贵。
1) 自在义:是指出生一切所欲的自在圆满,《佛地经》中说:“谓诸如来,永不系属诸烦恼故,具自在义。”(就是由于如来永远不和烦恼系属的缘故,具有自在之义。这一条和藏传佛教解释的侧面有所不同。)
2) 炽盛义:是指如所有智与尽所有智的智慧圆满,《佛地经》中说:“焰猛智火所烧炼故,具炽盛义。”(以炽猛的智慧火烧炼的缘故,所以具有炽盛义。)
3) 端严义:是指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形色圆满,《佛地经》中说:“三十二大士相等,所庄饰故,具庄严义。”(以三十二种大丈夫相等所严饰的缘故,所以具有庄严之义。)
4) 名称义:是指一切世间无不知晓的名称圆满,《佛地经》中说:“一切殊胜功德圆满,无不知故,具名称义。”(一切殊胜的功德圆满,一切世间全都知道,所以具有名称之义。)
5) 吉祥义:是指眷属等无量祥瑞圆满。《佛地经》中说:“一切世间亲近供养,咸称赞故,具吉祥义。”(一切世间都亲近、供养,都作称赞的缘故,所以具有吉祥之义。)
6) 尊贵义:就是能利乐有情的精进圆满。《佛地经》说:“具一切德,常起方便,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无懈废故,具尊贵义。”(具足一切功德,恒时发起方便,利乐一切有情,没有半点懈怠、放弃等的缘故,所以具有尊贵之义。)
这六种圆满,依次是静虑、智慧、安忍、持戒、布施、精进的果。也就是以静虑成就自在,以智慧成就炽盛,以安忍成就端严,以持戒成就名称,以布施成就吉祥,以精进成就尊贵。
A Continous Journey
Don’t be in too much of a hurry to solve all your doubts and problems. As the masters say: “Make haste slowly.”
I always tell my students not to have unreasonable expectations, because it takes time for spiritual growth. It takes years to learn Japanese properly or to become a doctor. Can we really expect to have all the answers, let alone become enlightened, in a few weeks?
The spiritual journey is one of continuous learning and purification. When you know this, you become humble. There is a famous Tibetan saying: “Do not mistake understanding for realization, and do not mistake realization for liberation.”
And Milarepa said: “Do not entertain hopes for realization, but practice all your life.”
by Sogyal Rinpoche
I always tell my students not to have unreasonable expectations, because it takes time for spiritual growth. It takes years to learn Japanese properly or to become a doctor. Can we really expect to have all the answers, let alone become enlightened, in a few weeks?
The spiritual journey is one of continuous learning and purification. When you know this, you become humble. There is a famous Tibetan saying: “Do not mistake understanding for realization, and do not mistake realization for liberation.”
And Milarepa said: “Do not entertain hopes for realization, but practice all your life.”
by Sogyal Rinpoche
三个层次的包容
「关怀」与「包容」很类似,但两者之间仍有很大的不同。「关怀」是指单向对别人付出关心,不一定能够包容;如果能进一步把心胸敞开、接受他人,才是「包容」。
包容,就是要为对方着想,设身处地的将他人当成自己来看待,也就是感同身受:当别人成功时,等于我自己成功,我愿意为他赞叹、欣赏、欢喜;当别人误会、批评、打击、折磨我,使我感到非常痛苦时,不但要谅解他,还要进一步为他设想。
我们也不妨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他为什么会打击我、批评我呢?」可能他有他的立场、有他的原因,如果这些原因消失了,或许他便不会站在这样的立场,也不会再这样对付我了。例如,狗一定是为主人效忠的,所以狗在主人面前咬别人、吠别人时,都应该被谅解,因为它是不得已的,它一定要与主人站在同一阵线上。狗为了保护主人而吠人,并不表示这只狗是可恶的,而是它所站立场的缘故。
包容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别人并没有打击或伤害你,只是对方能力比较强,如果你能欣赏他的长处,真心赞叹、尊敬对方,那就是包容。所谓「见贤思齐」,如果真能如此,你将来也会成为一个贤者。
第二个层次,对方站在敌对的立场,用明枪暗箭等方式来对付你,在这种情形下,要包容他自然比第一个层次还难。
第三个层次是最困难的。你对他无微不至地关心,但是他不仅不知感恩图报,还恩将仇报,在这种情形下还要包容对方,那的确是难上加难的事。 一般人大多只能做到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大概就很不容易了,更何况第三个层次。所以,真正的包容是相当不容易的,内心要接纳一个异己,就像眼里要容下一粒砂子般困难。
所谓异己,就是立场与自己不同的人,或是竞争者。 一般人在彼此对立的情况下,或是遇到比自己更强劲的对手时,就算对方不一定会打击你,你也会因为对方让自己相形逊色,而有妒嫉、打击、中伤对方等排拒的反应。
其实,如果能尊重、赞叹对方,反而能表现出「英雄惜英雄」的度量;只不过,要做到这样相当不简单。 包容虽然很难做到,但是包容对于净化心灵非常重要,如果能够包容他人,心量便能无限宽广,不再以自己的利益为主要考量。如果凡事都能为他人设想,自我中心就会少一点,也会少一点痛苦、少一点烦恼。
所以,包容心不但是一种修养,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享受。
by 圣严法师
包容,就是要为对方着想,设身处地的将他人当成自己来看待,也就是感同身受:当别人成功时,等于我自己成功,我愿意为他赞叹、欣赏、欢喜;当别人误会、批评、打击、折磨我,使我感到非常痛苦时,不但要谅解他,还要进一步为他设想。
我们也不妨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他为什么会打击我、批评我呢?」可能他有他的立场、有他的原因,如果这些原因消失了,或许他便不会站在这样的立场,也不会再这样对付我了。例如,狗一定是为主人效忠的,所以狗在主人面前咬别人、吠别人时,都应该被谅解,因为它是不得已的,它一定要与主人站在同一阵线上。狗为了保护主人而吠人,并不表示这只狗是可恶的,而是它所站立场的缘故。
包容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别人并没有打击或伤害你,只是对方能力比较强,如果你能欣赏他的长处,真心赞叹、尊敬对方,那就是包容。所谓「见贤思齐」,如果真能如此,你将来也会成为一个贤者。
第二个层次,对方站在敌对的立场,用明枪暗箭等方式来对付你,在这种情形下,要包容他自然比第一个层次还难。
第三个层次是最困难的。你对他无微不至地关心,但是他不仅不知感恩图报,还恩将仇报,在这种情形下还要包容对方,那的确是难上加难的事。 一般人大多只能做到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大概就很不容易了,更何况第三个层次。所以,真正的包容是相当不容易的,内心要接纳一个异己,就像眼里要容下一粒砂子般困难。
所谓异己,就是立场与自己不同的人,或是竞争者。 一般人在彼此对立的情况下,或是遇到比自己更强劲的对手时,就算对方不一定会打击你,你也会因为对方让自己相形逊色,而有妒嫉、打击、中伤对方等排拒的反应。
其实,如果能尊重、赞叹对方,反而能表现出「英雄惜英雄」的度量;只不过,要做到这样相当不简单。 包容虽然很难做到,但是包容对于净化心灵非常重要,如果能够包容他人,心量便能无限宽广,不再以自己的利益为主要考量。如果凡事都能为他人设想,自我中心就会少一点,也会少一点痛苦、少一点烦恼。
所以,包容心不但是一种修养,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享受。
by 圣严法师
To Go First
It is positive to want to go first, provided the intention is to pave the way for others, make their path more easy, help them, or show the way.
by Dalai Lama
by Dalai Lama
出有坏
出有坏是梵语“薄伽梵”的意译,是佛的十种名号之一。
“出”是超出、超越,意即佛超越了痛苦的轮回和涅槃二边,达到了真正的实相;
“有”是拥有、具有,即佛拥六功德 ( 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 );
“坏”是摧坏、摧毁,即佛已摧毁了四魔(烦恼魔、蕴魔、天子魔、死魔)。
“出”是超出、超越,意即佛超越了痛苦的轮回和涅槃二边,达到了真正的实相;
“有”是拥有、具有,即佛拥六功德 ( 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 );
“坏”是摧坏、摧毁,即佛已摧毁了四魔(烦恼魔、蕴魔、天子魔、死魔)。
三恶道的业因

人一定要学著慈悲,要学著谦虚,要能够忍让,这是修善积德。处处跟别人争,果报在三途,你就是争到了,你能享受几天?唐太宗这个好例子,他的尊贵是争来的,是拼命争过来-的,也不过享受二十三年,他只做了二十三年皇帝。傲慢跟怀疑三恶道统统都有,饿鬼、畜生、地狱统统都有,佛给我们讲的这是五毒。这品经很长,把这五毒讲得很详细,杀盗淫妄酒每一条里头都具足五毒,应该有高度的警觉。这几句总指三恶道。
by 净空法师
你我
佛教有一则很平凡的公案,但若能用心深思,就会有深刻的感触。
有位禅师具有很好的修持,也很平易近人,所以有很多信徒随他参禅学佛。有一位居士前来请禅师解惑:「禅师,虽然我常来此坐禅参学,但还是参不透、无法突破:到底什么是『佛』?」
禅师微笑着说:「居士,你就是佛!」这位居士觉得莫名其妙又惶恐不安,赶快端坐对禅师说:「不敢,不敢!我还是一个凡夫。」
禅师仍然微笑着说:「因为有一个『我』占满了你的心,障碍了清净的本性,所以你不知道自己就是佛。」居士仍不明了,再问:「既然您说我就是佛,那请问禅师,您呢?」
禅师说:「唉!你为什么要想这么多?有一个『我』就让我们无法超凡入圣了,再多一个『你』,岂不是更无法成佛吗?」
这位居士一听,若有所悟。
by 证严法师
有位禅师具有很好的修持,也很平易近人,所以有很多信徒随他参禅学佛。有一位居士前来请禅师解惑:「禅师,虽然我常来此坐禅参学,但还是参不透、无法突破:到底什么是『佛』?」
禅师微笑着说:「居士,你就是佛!」这位居士觉得莫名其妙又惶恐不安,赶快端坐对禅师说:「不敢,不敢!我还是一个凡夫。」
禅师仍然微笑着说:「因为有一个『我』占满了你的心,障碍了清净的本性,所以你不知道自己就是佛。」居士仍不明了,再问:「既然您说我就是佛,那请问禅师,您呢?」
禅师说:「唉!你为什么要想这么多?有一个『我』就让我们无法超凡入圣了,再多一个『你』,岂不是更无法成佛吗?」
这位居士一听,若有所悟。
by 证严法师